對《三十而已》的感情,終究是錯付了。
萬萬沒有想到,劇情後半段的熱度,是被林有有扛起來的。
女性三十歲的焦慮,最後還是落到「抓小三」的頭上。
前期觀眾對顧佳有多愛,後期對林有有就有多恨。
因為林有有,網上出現了一系列關於「茶言茶語」「茶藝師」「綠茶小三」的討論。
「林有有噁心」話題現在已經高達9.9億流量。(要知道那時也才兩億流量)
不少網友表示,有被林有有氣到,她已經成功動搖了以往在國產劇裡出現過的「小三」「綠茶」角色的地位,討厭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林有有在網上調查的討厭程度裡完勝《我的前半生》凌玲
△有人覺得她和《延禧攻略》裡害死富察皇后的爾晴一樣噁心
嗯?
林有有的殺傷力真有那麼大?
在「國產小三」裡,已經到達「前無古人」的程度了嗎?
說林有有是「最強小三」?
凌玲艾莉海藻都要笑了
很多人覺得林有有「戰鬥力」強,是因為她夠主動,剛認識許幻山就舔對方的冰淇淋。
之後多次表達對許幻山的仰慕、欣賞。
在許幻山一而再、再而三拒絕的情況下,林有有還是不依不饒,甚至為了許幻山,她還辭掉工作,一個人從北京跑到上海。
她的主動,確實動搖了許幻山。
但她,贏得了許幻山的愛嗎?
許幻山從未在她面前提過「離婚」二字,對這個男人來說,林有有這份主動投歡送抱的感情,只不過是苦悶生活裡的一種刺激,一種調劑。
當許幻山發現自己罩不住的時候,他就果斷放棄林有有了。
不得不說,在心機和城府方面,林有有可是完敗給《我的前半生》裡的凌玲。
看看凌玲是怎麼一步步攻陷陳俊生的:
當她覺察到陳俊生離婚的念頭不夠堅定時,先是以退為進,把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
不催陳俊生離婚,甚至還表示要放手。
日常羨慕羅子君,讓陳俊生心生內疚。
殺手鐧是工作中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照顧,讓陳俊生覺得凌玲才是自己的同路人,才是可以分擔他生活煩惱的另一半。
△凌玲不僅把工作完成得很好,還給陳俊生送上胃藥
所以,當陳俊生和羅子君提離婚的時候,他說的是,「我愛她,無可救藥地愛她」。
手段比不過。
說狠呢,林有有又和《回家的誘惑》裡的艾莉不是一個級別的。
艾莉明目張胆就說自己是個「壞女人」,她就是來破壞洪世賢的家庭的。
偷情,去品如的房子,穿品如的衣服,還要打電話給品如刺激她,要和品如正面撕。
和林有有比起來,艾莉才是那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惡女」。
那如果比天真無邪呢,林有有又怎麼會是《蝸居》裡海藻的對手。
海藻是小城市出來的姑娘,一開始真的是什麼都不懂。
吃個雪糕就可以開心一整天。
宋思明什麼人沒有見過,但還是被海藻吸引。
用他的話說,海藻就是像「小白兔」一樣出現在他面前。
海藻剛開始這份涉世未深的懵懂和純真,又不是一出場就帶名牌耳釘、開車代步的林有有可以比的。
△海藻一開始就很直接說宋思明挺老的,完全沒有巴結的意思,在宋思明眼裡,大概這就是純真不做作。
至於浪漫、風情這些,許晴在22年前的《來來往往》裡已經做到了極致。
△《來來往往》是我看許晴的第一部戲,她演職場女性林珠,崇尚自由的愛情,雖然是介入男主角家庭的第三者,但是小時候看真的覺得林珠很漂亮。男主角是從體制內走出來的商人,他在隨性的林珠身上看到了他嚮往的自由。
所以,對比下來,林有有的段位也只能是青銅,還真算不上是什麼「史詩級綠茶」或者「最強小三」。
這個看她的結局就知道了。
很多人不滿林有有的結局,憑什麼她可以全身而退?
但其實,她也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東西啊。
她在這段感情裡,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林有有總是幻想許幻山是愛她的,可到最後,人家不過是把她當成逢場作戲,連跟她再見都不願意。
為什麼被罵得最多的
總是演小三的?
可是,問題也來了:
既然林有有並不算是手段特別厲害的小三,那為什麼會被罵得那麼厲害?甚至連她的扮演者本人也被網暴?
△林有有扮演者張月現在的微博已經設置了「關注七天才可以評論」,但依然有網友關注她七天就為了罵她……
首先,輿論是不理智的,角色上升演員,這是一直以來都有的事情。(像容嬤嬤的扮演者李明啟老師就說她有因為這個角色被司機拒載過)
其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些負面輿論裡,小三角色一直是被罵的重災區。
秦昊演的張東升很可怕但沒有人跑去微博罵他;《都挺好》的蘇家男團號稱渣男天團神憎鬼厭,但倪大紅和郭京飛都被贊演技好;最鮮明的對比,同一部劇《我的前半生》,雷佳音因為演前夫哥陳俊生而出名,演凌玲的吳越卻被罵到關評論;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林有有和許幻山的扮演者身上……
△許幻山扮演者李澤鋒微博下,大家都是和他調侃的,還有人給他寄「綠茶」。
《新京報》去年盤點的「網友熱議的十大令人討厭的角色」裡,介入男女主角之間感情的「惡毒女配」型角色就佔了四個:爾晴、凌玲、素錦、朱曼娘。
渣男只有兩個:蘇明哲和洪世賢,其中洪世賢后來還因為渣得明明白白而被「平反」了。
大家對於「第三者」角色的厭惡明顯大於其他類型。
△來自《新京報》報導
原因?
金星在採訪吳越的時候,就點出了問題的關鍵。
「小三」戳中了大家的痛點,讓大部分女性都喪失了安全感。
特別是凌玲這類小三,不是大家傳統印象中那種風騷的形象,就一個平常生活中可以遇到的特別普通的女性,這種危機感就更強烈了。
至於林有有就更加是。
你想想她搶的是顧佳——那麼完美的一個女人的老公。
連顧佳都對小三沒轍,連顧佳都會被出軌。
大家把對婚姻的焦慮、對生活的不滿,轉嫁到角色和演員身上。大家的憤怒,需要找到一個出氣口。
這其實是挺無解的一個事情。
什麼時候女性在兩性關係中的安全感可以得到提高,什麼時候女性不再覺得自己是在和其他女性競爭男性,大概這種負面情緒才有可能得到消減。
△有一說一,林有有是有錯,但許幻山不也有問題。一開始就沒有和女性交往的界限感,出事了以後自己不敢面對,還讓顧佳幫忙解決小三……如果女性把自身安全感寄托在婚姻上,寄托在老公的愛上,哪怕沒有小三,也不見得是靠譜的。
國產劇裡的「小三」
不應該只是被罵的工具人
當然,有時候「小三」角色被罵,也不全是觀眾的鍋。
就像我在第一部分裡提及的,林有有這個角色,是有問題的,和過去國產劇裡的「小三」比起來,她不僅不是最強小三,而且還是很單薄,很標籤化的一個人物。
她就像是那些時常在情感爆文裡出現的「真愛型小三」,把許幻山當成自己的真愛,就不顧一切地追求。至於林有有為什麼會喜歡許幻山?為什麼會那麼執著?基本上就只用臺詞一筆帶過,完全沒有實感。
△林有有這樣的真愛型小三是存在,而且劇裡有透露一點,林有有是北京戶口,她家庭環境應該還可以,追求許幻山應該不是為了錢。這其實是特別好展開的一點,普通女孩更容易掉進這種真愛陷阱,可惜劇並沒有交代清楚林有有的背景,看上去只覺得林有有見了許幻山一面就非君不可???
相反,之前提及那些經典「小三」角色,其實都有比較合理的情感動機。
凌玲要和陳俊生在一起,是為了給兒子找更好的家庭。
是自私,但也是她作為一個「自私的母親」會做出的事情。
《回家的誘惑》是狗血劇,但艾莉也不是無緣無故要介入品如的家庭。
凌瀟肅就為艾莉解釋過,其實洪世賢是先和艾莉在一起,但後來覺得艾莉不是合適的結婚人選,所以才選擇更溫柔的品如。
艾莉是品如父母的養女,她本來就嫉妒品如,結婚這事讓她更恨品如。
海藻是因為禁不住物質誘惑而墜落。
海藻原本是像「小白兔」一樣純,但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一旦她嘗試過那種有錢的奢靡生活以後,就很難再回去了,這一點很真實。
22年前的《來來往往》就更複雜一點,濮存晰演的康偉業的婚姻,帶著時代縮影。
他和妻子,並沒有感情基礎,只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下迫於無奈的一個選擇。許晴演的林珠,讀過大學,是服裝公司的經理助理,愛情自由主義者。
林珠喜歡康偉業的才情,她也知道康偉業在婚姻中得不到滿足,所以願意做他的情人。
可是當時間長了,她發現自己理想中的愛情,在康偉業這個懦弱的男人身上永遠得不到實現,最後可能也只能困於柴米油鹽的時候,林珠便把別墅賣了,拿著錢一走了之,獨留康偉業在空蕩蕩的房子裡感嘆。
如果說「小三」不能有好結局的話,22年前林珠的結局,比林有有好得多,但當時好像也沒有掀起這種現象級的謾罵。
只能說,林有有這個人物實在是太過招罵,太過工具人,在劇情裡,好像除了和顧佳搶老公就沒有別的事做,而她這種愛又沒有林珠那樣鮮明的個性支撐,行為沒有合理的動機,人物沒有可以被理解的地方自然就很容易成為靶子。(許幻山好歹還有過幾下沒用的掙扎)
而蔣雯麗在2016年拍《守婚如玉》的時候,也說過類似的困惑——好像現在的電視裡「小三」形象變得越來越有攻擊性(《南方都市報》)。
她自己做了個比較,20年前拍《牽手》的時候,蔣雯麗也是原配,那時小三是俞飛鴻演的。俞飛鴻的角色,會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選擇離開。可到《守婚如玉》的時候,蔣欣演的小三,為了搶男主角,已經到了不惜自殺地步。
△在《牽手》裡,俞飛鴻演的王純見到蔣雯麗演的原配如何照顧家庭以後,才發現自己的愛情是自私的,是建立在傷害另外一個女性的基礎上。所以她選擇了放手。
為什麼20年過去,國產劇裡的「小三」變得越來越兇狠?越來越不講道理?
這裡面的差別,便是少了人性的糾結和掙扎。
本來戲劇是反映現實的,小三的角色有必要存在,是因為他/她就是現實的一部分,出現是為了讓我們對婚姻、愛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可現在,編劇更喜歡把小三當成工具人,哪裡需要熱點就往哪裡搬。
想引爆公眾情緒很簡單,小三塑造得有多討厭就多討厭,然後熱度就在原配刮小三的一巴掌裡爆炸。林有有惹眾怒,不是因為她段位高,而是她的設定就是要激怒觀眾情緒。
這種單薄的小三形象,簡單的敵對關係,爽是爽了,但真實嗎?
看看現在的林有有,再看看20年前的《來來往往》《牽手》以及10年前的《蝸居》……
以前人們尚且會思考「為什麼婚姻裡會出現第三者」「為什麼第三者的『愛』很難有好結果」「為什麼像海藻這麼清純的女孩會墜落」等等涉及人性和欲望的問題。
而現在,哪有什麼討論聲,罵就完了。
好像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都忘了:
人性皆有陰影。
一個爭議性角色塑造出來,不是為了辱罵她/他,而是要避免成為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