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貝加爾海豹以微小的甲殼類動物為主要食物

2020-12-25 騰訊網

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貝加爾淡水海豹的唯一家園。 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動物以微小的甲殼類動物為主要食物,此前人們認為這些動物不會食用這種甲殼類動物。

這種類似蝦的甲殼類動物被稱為Macrohectopus branickii,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具有浮遊生活方式的淡水兩棲動物。每隻動物的長度不超過38毫米,事實上,大多數長度在10毫米以下,重量不到0.1克。

通常情況下,對於像海豹這樣體型龐大的動物來說,通過食用這些兩足類動物所能獲得的少量能量要比追捕它們所消耗的能量少。為此,人們一直以為貝加爾海豹和其他海豹一樣,幾乎完全以魚類為食。

然而最近,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一些海豹身上安裝了加速度計和攝像機,觀察它們在水下的進食習慣。令人驚訝的是,發現這些動物每天要吃掉數千隻端足類動物,平均每次潛水要吃掉57隻。

而與鬚鯨一口吞下大量浮遊動物不同,海豹是單獨捕捉這種端足類動物的。事實上,海豹表現出了「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攝入量,因為它們一次只吃單一的獵物,而不是一次性獲取很多不同類型的獵物」。

據確定,這種行為的部分理由在於貝加爾海豹是最小的海豹類型之一這一簡單事實。這意味著,它們從追捕大海豹無法維持的獵物中獲得了大量的淨能量收益。然而,更有趣的是,對博物館頭骨標本的分析顯示,海豹的嘴邊有獨特的梳狀牙齒。這些牙齒讓它們能夠將水從嘴裡排出,同時將獵物保留在嘴裡,這意味著它們不必每次吞下端足類動物時都要吞下一口水。因此,它們能夠比其他情況下更快、更有效地捕食端足類動物。

科學家們現在認為,貝加爾海豹獨特的捕食策略是讓它們茁壯成長的主要原因,而其他海豹種群卻因過度捕撈和棲息地喪失等人為因素而屈服。

由副教授 Yuuki Watanabe領導的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雜誌上。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淺談海兔、海象、海獅、海狗、海豹這五種動物的區別
    海豹、海象、海獅、海狗、海兔這幾種動物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生活在海裡,而且在陸地上都能找到「同名」的動物,但是,海豹不是豹,海象也不是象,海兔更不是兔子。那麼,這幾種海洋生物都有什麼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一下。
  • 我在貝加爾湖畔
    到達後檢查發現,被鳥撞擊的車窗玻璃一角出現了微小裂隙,外面粘著一片血跡和三兩羽鳥毛。宿營地安排在一片林子裡,住所是一幢木結構的小別墅,叫做「安哥拉之源」,不知道為什麼取了這麼個名字。外表看,別墅完全是用原木搭建而成,每一根原木的胸徑都在十幾公分以上,可見貝加爾湖的森林資源有多豐富。別墅上下兩層,條件相當不錯。
  • 瞧瞧海豹魔性的「豹笑」:這麼喜感的動物,太忍俊不禁了
    今天的世界上生活著33種鰭足動物,其中大多數被稱為海豹。它們的大小不一,從體型龐大的南海象(比一輛皮卡重)到相對瘦小的100磅重的貝加爾海豹。但是,儘管不同種類的海豹之間有許多差異,它們也有一些共同點。例如,所有的海豹都有鰭狀的腳。
  • 研究稱巨大的冰山可能威脅海豹、企鵝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現在這座冰山的一大部分A68a正朝著大西洋南部的野生動物天堂南喬治亞島漂移,令人不安。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在周三的一份聲明中警告說,如果冰山在該島附近擱淺,可能會擾亂當地的野生動物。在海洋覓食的企鵝和海豹受到的影響可能最大。
  • 研究人員在印度洋底部發現巨型蟑螂
    在印度洋底部發現的「達爾維德」海蟑螂屬於一個新物種。來自新加坡的研究人員發現,在2018年印尼西爪哇班頓海岸的深海調查中,這隻有14條腿的可怕生物。這隻動物(它的頭和雙複合眼睛類似於《星球大戰》壞人西斯·洛德的頭盔)現在已經被正式命名為「Bathynomus raksa」。新加坡國立大學的Peter Ng及其同事進行了海洋勘查,在兩周內對63個地點進行了勘查。
  • 最新研究發現:章魚能用觸手「品嘗」食物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29日報導,章魚在進食前能通過觸手「舔舐」來品嘗其獵物的滋味,研究人員說,這進一步證明頭足綱動物的8個附器類似於擁有「手」和「腦」的舌頭。據報導,章魚觸手上排列著吸盤,吸盤中有著用於對觸覺和味覺信號進行神經處理的細胞。
  • 首次發現!企鵝、海豹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首次發現!企鵝、海豹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科技日報10月14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地球最大的食肉目動物,近6米長、重達4噸,只有虎鯨才能威脅到它
    在19世紀末,很多科學家都假設這種體型巨大的象海豹(指的是北象海豹)已經滅絕了,幸好在1910年,發現了一小群的幸運者,目前現存的種群都是當年倖存者的後代。南喬治亞島的大塊頭,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鰭足類動物!
  • 缺乏食物 大量格陵蘭海豹面臨被餓死的威脅
    新華網莫斯科5月8日專電(記者周良)據俄羅斯《消息報》8日報導,棲息在白海坎達拉克沙灣的20萬頭格陵蘭海豹因缺乏食物正面臨死亡威脅。  白海生活著約200萬頭格陵蘭海豹,每年3月初降生的小海豹大約有30萬頭。格陵蘭海豹主要以毛鱗魚和蝦類為食。
  • 科學家發現海豹會對彼此「biubiu」叫,像《星際大戰》的雷射槍戰
    科學家發現海豹會對彼此「biubiu」叫,聽起來像《星際大戰》的雷射槍戰科學家形容海豹的特殊叫聲:很像《星際大戰》的雷射槍韋德爾氏海豹(Weddell seals),又稱威氏海豹,主要生活在南極洲周圍區域
  • 淡水養海豹可以,但遊客不能亂投食
    加強「遊客隨意投餵」等日常管理和技術管理14日下午,記者在趵突泉看到,兩隻海豹在水裡遊來遊去,池子周圍不斷有遊客拍照、錄像,受寵程度僅次於附近的「三股水」。海豹池旁立著《禁止投餵》的警示牌,上面寫著:「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哺乳動物,每天需進食3-4公斤新鮮的魚類。若誤食其他食物或物品,易生病乃至死亡。敬請遊客配合,請勿投食!」景區身著保安服裝的工作人員就站在警示牌不遠處。
  • 北極熊能否捕獵象海豹?為什麼?
    北極熊是現存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象海豹則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鰭足目動物,而且兩種動物在生存空間上有重疊的部分。那麼,作為「海豹終結者」的北極熊能不能將象海豹淪為「口中餐」呢?答案是能,但是有局限。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簡單的對比一下兩種動物。
  • 我們最害怕的動物是什麼?蜘蛛,新研究發現
    當食肉動物喚起我們的恐懼時,它們卻很少引起我們的厭惡感。相比之下,寄生蟲、蜘蛛和蛇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同時很厭惡。在6月11日發表在《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和查爾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志願者展示了25種不同的動物圖片,以衡量他們的恐懼和厭惡。
  • 貝加爾湖距海洋2000公裡,為什麼裡面會有海豹和鯊魚?
    它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也是最深的湖泊,世界第七大湖,形狀為新月形。湖中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西伯利亞的明眸「。2019年統計,貝加爾湖最深處達1637米,蘊藏著地球全部淡水量的20%。今天就由我帶大家揭秘,這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貝加爾湖。
  • 食物過敏--蝦
    2017年4月19日關於魚過敏的推文中提到,引起蝦過敏的主要過敏原是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研究發現原肌球蛋白是一種熱穩定性很好的過敏原
  • 遼東灣出現斑海豹,沒有外耳廓,浮在冰上產仔,1天要吃16斤魚
    主要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北部和西部海域及其沿岸和島嶼。斑海豹憨態可掬,頗具紳士風度。圓圓的腦袋十分平滑,一雙又圓又大的眼睛,梳著光滑背頭,唇部觸鬚較長,並且有點硬。與海獅不同的是,斑海豹沒有外耳廓,只有一對小耳洞,遊泳時可自由開閉。科學家認為,這是斑海豹在進化過程中的選擇,因為可以閉合的耳洞更適合斑海豹在水中遊泳。
  • 科學家首次拍到灰海豹在水下拍手,聲音響亮,或在求偶
    灰海豹,屬於海豹科,灰海豹屬的唯一成員,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一帶。近日,紐卡斯爾大學的ben博士觀察到,一隻雄性的灰海豹在水中用前肢相互拍打,發出巨大的聲響。據 Ben博士介紹說,此次拍打的聲音非常響,類似於槍聲。
  • 俄羅斯報導發現巨大動物化石,曾經的食物鏈頂端,以大象為食!
    俄羅斯媒體4月19日報導,科學家在肯亞發現了一隻巨大獅子的骨頭,在研究了它的殘骸後發現,它比今天任何其他陸地生物都要大。專家們將這種物種命名為非洲巨獅,他的頭骨結構類似於犀牛,食肉動物有大量的牙齒和狗一樣的嘴。
  • 海豹與企鵝交配並吃掉 動物界十大瘋狂行為
    與企鵝交配的海豹2006年,研究者們在觀察南極Marion島上的本地物種時,發現了一件很令人費解的事情——一隻海豹正試圖與一隻帝企鵝進行交配。研究者們將這件事記錄下來,以便作為單獨探討的例子研究分析。研究人員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起偶然事件,或者是互相遊戲玩耍時過了火,亦或是午餐進食時出了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