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紅高粱》

2021-03-02 中國電影資料館

我在電影院裡面重新看了《紅高粱》,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受。《紅高粱》這部影片是80年代末期的,以前似乎在影院不明所以然地粗粗看過,後來又買過盜版碟片,在電腦上看過一次。記得當時並非那麼喜歡,對於其中的激情與狂熱一直覺得很隔膜。

說實話,我一直不喜歡姜文身上那個勁頭,雖然也知道他表演的很好,但是那種帶著土匪氣息的荷爾蒙讓我覺得厭惡,鞏俐的表演當然也很不錯,但電影裡她和姜文扮演的角色分別是「我奶奶我爺爺」,聽了覺得怎麼有點猥褻的感覺呢?他爺爺在高粱地裡侵犯了他奶奶,他奶奶甘之如飴,我記得那個片子在熱映的時候,經常在大街上聽到一個小孩唱:「媽媽你大膽地往前走啊!」更是增添了一種亂倫感,其實正確的歌詞是「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上面所說的這些,當然是對《紅高粱》的誤會。這次在電影院看了《紅高粱》,覺得收穫不小,我覺得很多地方這次才看懂,還是在大銀幕上看比較好。比如說電影裡面的色彩,調得紅彤彤的,這不就是文革電影的顏色特點麼,這難道是什麼潛意識的顯影?值得玩味。

另外「我奶奶」鞏俐(九兒)在酒坊主人和麻風病人李大頭死後,將打算散夥的夥計們召集起來,並且告訴大家,酒業搞好了,人人都有一份,而且跟酒坊的夥計羅漢大叔說,錢櫃的鑰匙你拿著吧,我的就是你的。這就等於「我奶奶」在舊產業的基礎上,搞起了一種新所有制經濟形式,對酒坊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去在盜版碟時代觀看的時候,只是感到這是一部富有酒神精神的影片,他特別強調生命力宣洩,是尼採哲學和八十年代激情的產物,今天來看,這麼說也沒什麼錯誤,但不夠全面,因為這部電影的政治路線是很清晰的。

這次觀看的時候,我特別注意到另一個細節。這片子講到了抗日,以前電影中的抗日,必須是在嚴密的黨組織的帶領下進行的。我過去在電腦上看《紅高梁》的時候,覺得這個片子雖然也涉及了作為主旋律的題材,但是似乎有所改變,沒有明顯的黨的參與。但是這次我看到,其實羅漢大叔是黨員,他後來莫名其妙地離開了酒坊,片子中沒有交代,現在想想,一定是出去組織政治活動去了。後來羅漢大叔被日本人殺害,九兒組織酒坊夥計們為羅漢大叔報仇,可見這個電影的敘事,都是被安排在合法的政治敘事中的。

我以前以為這部電影中的抗日主要是民間自主自發的情況下進行的,是接受了沛然昂揚的生命力的號召,但是這說法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成立的。因為片子裡面的羅漢大叔並沒有帶動大家過嚴密的組織生活,他在片子中的死亡作為號召抗日的作用力,是基於他是一個「人」,這與過去的抗日電影還是有所不同。這裡的抗日還是基於日本人對於十八裡坡的侵略與本地人的旺盛生長的生命力發生了矛盾,甚至國家話語在這裡都沒有怎麼出現過。

我還有一個發現,就是這部影片的劇作有缺陷,不夠好。雖然在80年代的淡化敘事潮流當中,這部影片已經被認為是第五代的沒落,因為它更加注重於戲劇衝突了。

這部影片之所以成立,就在於它所營造的生命激情貫穿始終,讓人忽略掉了這個缺憾。尤其是結尾部分,他用畫外聲音,用悲壯的民謠,用富有激情色彩的搖曳的紅高粱來渲染氣氛,補足了敘事的遺憾,或者說讓觀眾忽略了敘事的遺憾,而讓觀眾沉浸於一種昂揚的生命力悲歌中。

但整體來說,《紅高梁》還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影片,看了後還是感覺得到它強烈的鼓動的力量。尤其是開場的部分特別精彩,是一個大師級的段落。那紅綠對比的大色塊簡直就是和《黃土地》的「黃」較勁嘛,事實上也是如此。九兒被親爹賣給了頗有資產的麻風病人李大頭,而且李大頭是50多歲未婚的男人。(今天來看,會覺得50多歲又怎樣?)開始的鏡頭就是九兒在轎子裡面坐著,畫外音是儀式操辦者說不能掀蓋頭,掀了必然生事端,接著就是九兒義無反顧地把蓋頭掀了。九兒一句話沒有,就完成了送親和婚後回門的一個巨大段落,這個段落裡面九兒和轎夫眉目傳情,並和轎夫在高粱地裡野合了。野合還沒有什麼,關鍵是作為觀眾的我覺得這個野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這太讓人震驚了。

這個一言不發就發生了的野合,並未讓觀眾產生突兀感。為什麼?因為這麼巨大的戲劇性轉折,在大紅大綠的色彩、轎夫裸體的荷爾蒙氣息以及嗩吶激烈的生命力雄壯讚歌,還有紅高粱搖曳的野性之共謀下,被變成理所當然的了。

這真是出手不凡。用弗洛伊德的說法,這可以看作張藝謀人性壓抑後的一次大爆發。這個電影是在寧夏鎮北堡拍攝的,後來這裡成為張賢亮的影視城。張賢亮去世那年,筆者去鎮北堡的影視城參觀並且拜訪了他,說到在《綠化樹》中強烈的欲望描寫,我問他,這是不是有你人生閱歷的影子?張說:王先生啊,我42歲到寧夏某雜誌社工作之前,連女人的手都沒有摸過呢!

真是奇妙的80年代啊!今天說這部《紅高粱》是80年代時代精神的化身,或者說,是80年代時代病的顯影,似乎有點大而化之,但似乎也說得通。還有其中偽造的民俗,還有「我爺爺」一泡尿點石成金造就了好酒十八裡紅(我小的時候就知道這個細節,就覺得特別噁心),都顯得匪裡匪氣,經不起推敲。今天來看這樣的設計,你可以說來自於莫言原著和魔幻現實主義,但主要應該歸結為一種對於生命力的不講邏輯的讚頌。

整個《紅高粱》就靠這一口雄壯之氣支撐著,這口氣來自於高粱酒,而高粱酒是紅色的,紅色是鮮血的顏色也是革命的顏色,那不可遏制的力比多在紅色敘事的掩護下,江河萬裡地宣洩出來了。所以我再看這部影片,就覺得更為複雜,但還是要承認,這是一部大師之作。

-END-

欄目編輯 |  徐曉雯  責任編輯 | 李婉嬌 陳思潤

掃碼關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官方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獲取聯盟影訊、活動預告、購票渠道等相關信息!

相關焦點

  • 再看老電影《紅高粱》
    《紅高粱》是西影廠1988年攝製的,編劇莫言,導演張藝謀,副導演楊鳳良,攝影顧長衛,音樂趙季平,演員鞏俐、姜文、滕汝駿、計春華、翟春華、賈兆冀、姚二嘎。但土(即民族性)與醜往往是一線之隔,老謀子電影拍好的話就是民族性比較強,(比如《秋菊打官司》,)拍不好的話就只會展示中國人的醜陋,(比如《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三槍拍案驚奇》,以及《紅高粱》,)不過這個醜陋主要體現在男人身上。
  • 從《紅高粱》大熱看「自製劇」
    以《紅高粱》為例,它佔據了幾個第一次:1.作品出自中國第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之手;2.莫言的作品第一次改編成電視劇;3.周迅闊別電視螢屏十年後,第一次接拍電視劇。有這樣幾個因素,再加上金牌導演鄭曉龍、編劇趙冬苓等人攜手參與,引起關注是意料之中的。
  • 豆瓣8.4,時隔32年再看《紅高粱》:民族音樂才是電影的靈魂
    趙季平老師通過借鑑民歌戲曲,以鮮明的西北地域特點, 再加上民間樂器的伴奏與影片的情節、畫面相結合, 成為了電影《紅高粱》的點睛之筆。時隔32年再看《紅高粱》,我深入剖析影片中的民族音樂, 以《酒神曲》、《顛轎曲》、《妹妹曲》三首民歌為例,說說民族音樂在影視劇中的作用和意義以及我的一些感想和啟發
  • 看《紅高粱》就得看高清的
    這是中國第一部走出國門並榮獲國際A級電影節大獎的電影,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今天騰訊視頻獨家奉獻高清修復版,真實還原這部傳奇之作。觀影前,咱一起聊聊電影背後的故事,絕對漲姿勢!
  • 再看電視劇《紅高粱》:有情。有義。有品
    然後看電視連續劇《紅高粱》:愛情。它有意義。有貨物。2014年,導演鄭小龍將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搬上銀幕,並拍攝成60集的電視連續劇,從而將它變成了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一部長篇歷史。它創造的形象更加生動和有力。
  • 從電影《紅高粱》看,導演張藝謀的鄉土情懷
    從張藝謀導演的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濃濃的鄉土情懷,在電影《紅高粱》裡面,他把這種鄉土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紅高粱》已上映30多年,依舊是不可多得的經典,曾經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豆瓣評分8.2。
  • 邢佳棟再現經典 《紅高粱》 餘佔鰲看哭網友
    本期舞臺在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帶領下,由邢佳棟、蔣欣、宋佳倫等實力派演員聯袂再現經典,為觀眾演繹《紅高粱》的部分片段。節目中,邢佳棟傾情演繹的「我爺爺」餘佔鰲有血有肉,尤其是最後的情感爆發看哭眾人,收穫一致好評。
  • 《紅高粱》1988年
    《紅高粱》拍得很苦。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後,張藝謀把他拍攝《紅高粱》時穿破的一雙鞋埋在了鎮北堡的土中,還當眾發誓:如果這部影片出不來,他永遠不走電影這條路。後來,張賢亮先生的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成立的時候,張賢亮先生挖出了那雙鞋,把它陳列在影視城的展廳裡。《紅高粱》從籌備到拍完戲,它的名字一直是《九九青殺口》,在最後電影送審時,張藝謀把它改成了《紅高粱》。
  • 朱偉:《紅高粱》誕生記
    時間倒退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莫言是在怎樣的狀態下寫出這部小說的,又是如何與張藝謀結緣,拍下那部裡程碑式的電影《紅高粱》的?今天的微信,讀一篇主編朱偉的舊文,來看看他眼中的故交莫言與《紅高粱》的故事。電視劇《紅高粱》劇照任何人大約都是分裂的。農村長大的莫言在城市裡會感覺缺少安全感,即使他後來成了著名作家,有了足夠的經濟基礎,仍以一種不信任的敵意警惕著城市。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其實,《紅高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莫言青年時期的工友張世家為他提供的發生在家鄉的抗日戰爭素材。莫言在《〈紅高粱〉與張世家》一文中首次披露了《紅高粱》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細節。1983年的春節,莫言回老家山東高密探親訪友,與舊時的工友張世家喝酒。
  • 電視劇《紅高粱》開播 咱高密又火了
    作為本年度最受觀眾期待的大戲,改編自莫言原著小說的《紅高粱》於10月27日登陸東方衛視和山東衛視。相信《紅高粱》一定能夠在2014年底的電視劇市場創造新的收視高峰和流量奇蹟。此番她為《紅高粱》重新出場,引來大量關注。談及選擇《紅高粱》的原因,周迅坦言,兩年多前媽媽跟她說,外婆平時都是看電視的,覺得已經好久沒在螢屏上見過她了,於是,她便覺得應該拍一部電視劇給外婆看。之後,她便遇見了鄭曉龍導演的電視劇《紅高粱》。
  • 《紅高粱》又豈是《甄嬛》續集?
    這是1988年,我在西安大差市電影院,看首次獲得柏林金熊獎的《紅高粱》時記得最為深刻的臺詞。那時,我19歲,正就讀於一所全國聞名的大學,以為生活已如瑞士鐘錶般地循規蹈矩。    這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張藝謀的電影,沒有之一。    當姜文被後輩的青年學生引為某種大師,以為灑脫和狂放是他的代號時,我知道,在他的身上,逃脫不了張藝謀的影子。
  • 劇版《紅高粱》,到底是不是經典呢?
    司馬平邦:經典民間故事成功重現 這部電視劇,解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曾經被認為難以用視覺藝術重現的經典民間故事的難題,它亦在電影版之後,重新塑造了九兒、餘佔鰲、羅漢、淑賢、朱豪三、張俊傑、靈兒等一系列生動的藝術形象,也為這個故事的起源地山東高密再添神秘色彩。
  • 電視劇版《紅高粱》啥滋味?啤酒就著二鍋頭
    26年後,本以為電視劇《紅高粱》也會延續電影的風格,走史詩路子,但播出後卻完全超乎觀眾的想像,導演鄭曉龍走了一條和電影截然不同的路,親民、接地氣的劇情和表演讓人有些意外。不過,相比電影,電視劇是更為大眾化的藝術。這點在電視劇《紅高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凡是觀眾愛看的,能博得高收視的元素,在這部劇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 亂談電視劇《紅高粱》與周迅扮演的九兒
    倒不是我這個人看劇有多挑剔,實在是因為早有想看的念頭,所以多少關注了一下這個戲的前期宣傳,可能就是讓那些鋪天蓋地的溢美之詞,比如「最優秀編劇、最優秀導演
  • 電影《紅高粱》出籠記
    1985年,在為《紅高粱》選女主角時,莫言曾對張藝謀破口大罵,「她完全沒有九兒的潑辣,這電影恐怕要砸在她的手裡。」當時說的就是鞏俐。
  • 張藝謀拍攝的電影《紅高粱》當年為何遭批判.
    《紅高粱》共找了3個編劇:福建電影製片廠廠長陳劍雨、小說原作者莫言、編發《紅高粱》的《人民文學》編輯朱偉,陳劍雨是執筆人。《紅高粱》拍得很苦。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後,張藝謀把他拍攝《紅高粱》時穿破的一雙鞋埋在了鎮北堡的土中,還當眾發誓:如果這部影片出不來,他永遠不走電影這條路。後來,張賢亮先生的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成立的時候,張賢亮先生挖出了那雙鞋,把它陳列在影視城的展廳裡。《紅高粱》從籌備到拍完戲,它的名字一直是《九九青殺口》,在最後電影送審時,張藝謀把它改成了《紅高粱》。
  • 1988年《紅高粱》
    2月23日晚,當公布《紅高粱》是金熊獎得主的剎那間,整個會場爆發出了雷鳴一般的掌聲。張藝謀接過金熊獎盃,還把獎盃舉過頭頂,笑得特別開懷,他身上新做的西裝也掩飾不了憨態,依舊像是莫言口中的「生產大隊長」。事後,一位在西德留學的中國女學生也以不能容忍的態度指著張藝謀說:「你那襯衣怎麼那麼難看?我真想上臺把你那襯衣撕了!」
  • 莫言《紅高粱》裡的酒與色
    如果文學不寫酒色,作品還有什麼看頭? 文學向來不離酒色,酒可以少喝,但是不能不喝,色卻絕對不可或缺,為什麼說色不可或缺呢,文學來源於生活,高於現實,那麼生活中哪裡可以少得了色呢。
  • 電視劇《紅高粱》高品質拍攝的幕後故事
    高品質路上的踐行者 -專訪電視劇《紅高粱》攝影指導/《羋月傳》A組導演謝澤2014年年末,一部《紅高粱》紅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