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戰爭,荒誕的故事,居然真實發生過

2020-08-27 影視地平線

在我看來,涉及戰爭題材的電影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從視覺上讓你直面血肉橫飛,從而因為對於殘酷場面的不適而開始反感戰爭,一種是從心理上讓你實現角色扮演,從而利用熒幕內同類的蛻變,來完成熒幕外觀眾情感和思想的共鳴。

很顯然,前者的效果明顯是不如後者,因為,前者所要傳遞的戰爭反思,會過多的聚集在戰場還原的特效裝點上,容易導致顧此失彼現象的發生。

所以,我在戰爭電影的選擇上去會更加傾向於後者。這種電影通常情況下會被歸類到文藝片的行列,但受眾面窄並不代表影片質量差,而故事內容與思想傳遞的統一,時刻警醒著當下最容易崩潰的文明秩序,這是它難能可貴且始終如一的核心主旨。

說實話,剛開始去看《冒牌上尉》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純粹是把它當做喜劇片去看的。身份錯位的設置,的確會有可能引發諸多荒唐可笑的故事,而且,海報上士兵拉車的造型設計,頗有一種黑色幽默的感覺。

可是,當對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深入了解後,我便推翻了之前有關它是喜劇電影的言論。德國逃兵赫羅德依靠一套上尉衣服作為身份偽裝,居然就可以在戰場後方肆無忌憚的濫用根本不存在的權力。每個人心懷鬼胎地捲入戰爭漩渦後的自我迷失,讓思想不斷麻木,讓精神不斷墜落。

所有人都在恐懼死亡,卻又不斷製造死亡,權力背後的人性扭曲和人心邪惡,讓文明退後到原始,人類退化成野獸。

衣服代表著身份,勳章代表著地位,這些外物一旦被賦予某種權力的象徵時,無論是個體還是集體,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突破法律和道德約束,重新暴露出動物兇猛的本性。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在缺乏信仰支撐和秩序維護的環境中,私慾橫行和名利追逐總會不斷麻痺自我思想意識的覺醒,從而迫使人們用最瘋狂的行為掩蓋著最蒼白的靈魂。

赫羅德從逃離戰場到再次回到戰場,附著在上尉衣服上的權力誘惑,不斷泯滅著殘存的善良本性,而其他士兵對於赫羅德的跟從,其實是對權力和利益的跟從,所以,赫羅德在利用上尉身份,而其他人在利用赫羅德。

在這118分鐘的時間裡,觀眾見證了赫羅德的轉變,逃兵——上尉——劊子手——囚犯,各種身份變化的背後,其實暗含著個體的自我迷失和集體的信仰扭曲,而當個體讓獨立自我臣服於一件衣服帶來的滿足感時,恰恰凸顯出權力泛濫和信仰崩塌的可怕後果。

這不再是可以用「這都是時代的錯」這種藉口來搪塞的,因為,人的意識能動性決定了人是有思想和靈魂的,所以,時代有錯的前提是人有錯。

《冒牌上尉》這部電影的背景雖然放置在二戰後期,可其中表達的深刻主旨,卻能夠延伸到當今社會,因為,這不再只是關於戰爭的討論,而是關於人的討論。

1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冒牌上尉》在現實中是有原型的。於是,當現實變為電影時,我們或許並不能真正地深入到赫羅德內心了解他當時的想法,卻能夠從他狐假虎威的行動軌跡裡,看出一個人如何在權力的享受和利益的追逐中,掀起集體無意識的狂歡。

電影一開始的赫羅德是一個被槍口頂著的逃亡士兵,前面的他狂奔著,後面的車輛追趕著,而此時,活下去恐怕是他腦海裡唯一的想法。雖然藉助樹洞僥倖逃掉,卻又不得不面臨著食物危機。這個時候的赫羅德膽小怯懦,卻還能夠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路上的同伴。

身份的對等讓他們同病相憐,外部物質資源的匱乏也沒有擊垮性本善的道德底線,這就說明,其實人是有足夠勇氣和機會去重新面對自我的。

當然,前提是大家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畢竟,人類從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這裡的不均,我更願意理解為身份差距拉大帶來的權力濫用。有的人依附權力,有的人依附擁有權力的人,有的人也成為了權力的犧牲品。

所以,電影故事的轉變也就開始於赫羅德撿拾到的一件上尉衣服。

本來是為了禦寒,可是,掛滿勳章的上尉衣服,卻在此刻一點點地打開了赫羅德內心欲望。而碰巧出現的士兵弗賴塔格,對穿著上尉衣服的赫羅德畢恭畢敬,則讓赫羅德初次嘗到了權力帶來的甜頭。自此,本來是逃亡的士兵開始朝著殺戮的上尉轉變。

有人可能質疑,一件衣服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我想應該是的。衣服不重要,重要的是衣服背後的權力,這也是千百年來權力被異化的主要原因。沒有關進籠子的權力,總是會通過各種外物被具體化,這就是很可怕的。

戰爭讓人思想扭曲,權力讓人精神扭曲,於是,身份的錯位在缺乏法律和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光靠世俗倫理道德的說教是毫無用處的,而人類本身自帶的動物屬性,又往往會將自身所想要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赫羅德藉助上尉的身份,試圖填補早已空白的靈魂,而迷失的自我,又在權力一次次得到肯定和擁護後,更加朝著放縱和麻木發展。

影片中,距離德國投降還剩兩周,當在戰爭中建立的信仰早已失去意義時,從狂熱的集體中脫離出來的獨立個體,此刻找尋自我存在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不過,這種價值的找尋如果不加約束和缺乏引導,是最容易誤入歧途的,赫羅德便是如此,弗賴塔格也是如此。

從本質上講,這兩個逃亡士兵並沒有區別,可就是因為身上衣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身份的不同。而長期以來的戰爭洗禮,早已將本是同類人的個體劃分成了不同的階層,而階層的高低也就決定了權力大小,所以,赫羅德變成了上尉,弗賴塔格還是士兵。

電影中,並不是沒有人懷疑過赫羅德的上尉身份。憲兵軍官容克爾曾經追捕過赫羅德,而且他說過自己過目不忘,所以,他是認識赫羅德的;士兵基賓斯基在一開始見到赫羅德的時候,就發現赫羅德身上的衣服明顯不是自己的,所以,他也知道赫羅德不是上尉。

可是,這兩個人卻都沒有拆穿赫羅德的謊言,這並不是為了幫助赫羅德,而是為了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已。容克爾可以藉助赫羅德解決營地混亂的管理,基賓斯基則可以藉助赫羅德獲取物質和便利。

在一個信仰崩塌的年代裡,幾乎所有人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他們一邊畏懼著權力,一邊又從不敢正視自己,隨波逐流的放縱,麻木著早已空虛的靈魂,戰爭的血腥殘酷,摧毀著本該善良的人性。

無限放大的人性惡在失去管控的權力濫用中,居然會成為集體所擁戴的精神信仰。所以,即便覺得殺死營地逃兵的行為是慘無人道的,赫羅德還有其人卻還是毫不猶豫的執行了。

在這裡,導演有一個巧妙的鏡頭設計,那就是在殺戮中將赫羅德分化成兩個,一個是冷靜的面孔,一個是畏懼的面孔。

我想,這大概寓意著本該可以在之前生死逃亡中漸漸找回自我的赫羅德,卻在權力的誘惑下,徹底放棄了人性善的堅守。所以,表面上他殺死的是逃兵,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殺死的卻是曾經善良的自己。

達爾文曾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我卻認為,人類社會並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把這句話當做優勝劣汰的藉口,正如電影中,難道那些逃兵就該被淘汰嗎?難道赫羅德的上尉身份就能讓他成為勝利者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並不是一句「都是戰爭的錯」就能掩蓋人類罪行的,因為,人和動物不一樣,人是有選擇性和思想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不斷在經歷中實現自我思想和精神的提升。可以適當的依託外物,但不能完全淪為外物的奴隸,就像赫羅德,本可以利用上尉身份去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卻在權力的麻木和放縱中徹底走向黑暗。

2

如果沒有電影結尾的安排,或許這部電影只是一般意義的反戰作品,可正是有了結尾處那荒誕的一幕,才讓整部電影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它不再局限於戰爭的討論,而是回到了人本身的討論,這裡涉及到了個體權力的約束和集體信仰的重塑。

在影片最後,赫羅德坐在自己組建的臨時法庭的車上,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了現代的街面上。他們橫行霸道,人們熟視無睹,就像戰爭時期赫羅德屠殺逃兵一樣,其他人只是趴在窗戶上看著,卻沒有人聯合起來進行反抗。

血腥的暴力是可恥的,愚昧的順從卻也是可悲的,當這種現代與過去影像重合時,它不僅是在諷刺戰爭,它也在諷刺所有人。

想一想,一個赫羅德在街面上橫行霸道,就因為他沒有觸碰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大家選擇裝傻充愣視而不見,可難道就沒想過,這一個赫羅德的暴行沒被及時幹預,則有可能刺激十個甚至是百個千個赫羅德的出現。

於是,由點及面的權力濫用和暴力橫行,讓整個社會陷入到無秩序的狀態當中,人人守著自身的利益不肯反抗,在扭曲權力面前唯唯諾諾,在信仰喪失中隨波逐流,是不是很像每一次戰爭初期的社會狀態呢?

《浪潮》中最後局面失控的集體無意識場景歷歷在目,而《冒牌上尉》中大家對權力濫用的熟視無睹又讓我再一次心驚膽戰。八十多年過去了,似乎一切好像都沒有發生變化,這才是社會潛在的可怕之處。

不信你可以結合現實實際回顧一下,社會中,一個擁有權力的人居然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居然可以左右群體的生活,而民眾的愚昧無知與趨利避害,則讓這種權力的膨脹不斷泛濫。生活中,物慾橫流中對於精神文明的建設和信仰的重塑,總是被當做矯情的笑話嗤之以鼻,最終個人私利的追逐成為了生活主導核心。

你看,現在的社會像不像戰爭前的社會?

德國人藉由這部電影警惕法西斯的捲土重來,而我們也應該藉由這部電影重新思考一下權力的運用和信仰的重塑。

究竟權力是為個人服務還是為社會服務?究竟信仰是依靠物質堆砌還是精神填充?究竟法律和道德如何能夠完美的結合,從而讓文明抵制野蠻的侵擾?這是對於當下的思考,更是對於未來的規劃。

相關焦點

  • 荒唐搞笑的荒誕醫學史,你想不到的事居然很多在歷史上發生過
    本書書名叫《荒誕醫學史之中國篇》,顧名思義,裡面的故事是荒誕的,雖然很多都發生過,但是只能作為獵奇好玩,你了解就好,千萬不能去嘗試裡面的一些做法,我們了解一下,看心一笑就好。裡面的知識和科學無關,只能說是醫學史上走過的一些彎路而已。
  • 《長安道》一個荒唐的故事
    一個荒誕的故事。其實思來想去這部自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其實劇本不太好,描繪的人物過多了導致應該可以更加豐滿的人物顯得沒那麼形象了,還是說範老師的表演實在是太出彩了。尤其是最精彩的那個片段,女兒身受重傷然後表明身份的時候,範老師的恍然大悟憤怒不知所措表現得十分之到尾,而趙紅雨的飾演者就除了想報警逮捕自己父親之外居然沒有任何其他想法,她難道不知道萬正綱是因為她而被一步一步逼上犯罪的道路上嗎?居然一點內疚和自責的情緒都沒有,腦子裡除了想逮捕自己的父親居然沒有其他任何情緒了,這個地方問題實在是太大了。
  • 《荒蠻故事》—— 世界的荒誕超乎你想像
    《荒蠻故事》就是這樣一部電影,2個小時,6個故事,它用一種難忘的黑色幽默解釋了這個世界的荒誕和人生的孤獨。多個故事組成的電影從不少見,從最早大衛.格裡菲斯的《黨同伐異》到前兩年的《通天塔》、《雲圖》,太多的導演喜歡用複雜線索的交織和非線性剪輯的敘事來證明自己對於影片的掌控。
  • 《八佰》一場荒誕又真實的戰爭直播
    「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也是電影值得肯定的地方,它敢於拒絕「偉光正」而拍出真實人性背後的怯懦、疲憊、欲望和無奈。只會打算盤從來沒開過槍,一心只想著苟活立命,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自己的小日子。他沒有大是大非的民族情感,只想偏安一隅活到善終。這樣的人沒有被「教化」成一個在短短4天內就能勇於犧牲的戰士,而是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想著逃跑。不得不再一次誇讚張譯的演技,以凌亂長發戴著眼鏡出場的他,半天都沒讓我看出這個演員是誰。在這個慫包又雞賊的人物身上,完全看不到張譯以往塑造的其他軍人的影子。
  • 《芝加哥》:詭異的黑撞上浮華的紅,碰撞出紙醉金迷的荒唐
    光影,金錢,欲望,法律,娛樂,這些不相干的詞彙荒唐而又合理的交織在一起,在故事的浮華之下,掩藏著屬於一個時代的黑色幽默這樣誇張而又戲劇的情節按理來說只是應該出現在某位荒誕派大師的筆下,然後被搬上舞臺或者熒幕。然而,事實卻與無數人想的大相逕庭,浮華時代,舞臺上的瘋狂演繹靈感居然來自與真實發生的案件。
  • 《天上再見》劇情介紹 黑色荒誕故事內容引發戰爭反思
    影片以一戰為背景,以一起震驚法國全國的烈士紀念碑詐騙案為線索,講述了兩名退伍士兵向金錢至上、拜金媚俗的欲望世界發起復仇的黑色幽默故事。此次曝光的兩隻物料,更增添影片自身華麗精美的質感,同時還表露出一絲黑色荒誕的氣息,使影片在差異化中更增添其魅力。兩隻物料中無不出現的「戰爭」元素,不僅進一步展現出影片的「反戰」主題,更引發影迷熱議和思考。
  • 《平原上的夏洛克》:荒誕的背後,是真實的農村世界
    片名《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夏洛克,是指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似乎可以歸類於推理電影,但是,探案一方卻並非那些能力超群、顏值爆表的神探,而是兩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大爺,讓劇情顯著十分荒誕,充滿了喜劇色彩。 只是,這荒誕的背後卻是真實的農村世界,而喜劇的背後則有著沉重的一聲嘆息。
  • 《八佰》立體荒誕感演繹的戰爭新作
    影片在敘述每個戰士的故事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風格,但四百將士守衛四行倉庫這一事件又將他們緊緊串聯在一起,像是美式英雄主義和中式民族大義的全新結合體,讓人眼前一新。相比於宣揚仇恨,這類站在人類和平的高度去反思戰爭的電影更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其實好的歷史戰爭片的標準很簡單,場面不用說,內在歷史觀、價值觀方面,要能尊重史實,要能尊重人性。但就這兩個標準,國內絕大多數戰爭片也達不到。好萊塢經典的戰爭大片都有一個共性:人的狀態是真實的狀態,喜怒哀樂,恐懼懦弱,七情六慾都會得到展現。
  • 電影賞析《蠻荒故事》:六個簡短的故事,以荒誕描繪真實
    我們可以在《荒蠻故事》的標籤上寫下黑色幽默與暴力電影,而面對這兩個詞又很容易想到昆汀導演,但都可以看出,二者類型相似卻截然不同。《荒蠻故事》更多在於折射社會現實,昆汀的作品呈現自己的美學觀點;昆汀的暴力使人眼花繚亂,看完令人大呼過癮,《荒蠻故事》中的暴力使人從壓抑之中得到解放,暴力的施展容易產生共情。兩者無分高下,但作為坎城電影節的陪讀童子,《蠻荒故事》本身的確分量十足,觀影以後不至於轉頭忘記。
  • 《蠻荒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很荒誕,每一個故事又都很真實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過陰暗或者是報復心理吧,但我們大都時候都只是想想,真正敢去做的人在我們眼裡就是個瘋子,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選擇忍氣吞聲,冷眼旁觀這個扭曲的荒誕的世界,可也正是我們助長了這些惡行,黑吃黑或許才是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應了那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命中注定》廖凡、湯唯演繹荒誕故事中純潔愛情
    方圓(湯唯飾演)小時候算過兩次命,兩個算命先生都算出方圓的愛人是一個叫做宋昆明的人。眼看方圓就要和未婚夫結婚了,方圓也沒有遇到一個叫宋昆明的男人,直到突然接一個自稱宋昆明男人打過來的電話,方圓終於按捺不住追尋愛情的心,前往義大利尋找宋昆明。在義大利方圓遇到了馮大理(廖凡飾演)。廖凡被方圓迷人的氣質吸引,一見鍾情。
  • 最荒誕的故事,最真實人性,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荒蠻故事》
    最荒誕的故事,最真實人性,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荒蠻故事》《荒蠻故事》作為一部比較特別的電影被人們所熟知,很多人在看完電影後的感覺是這部電影拍得真不錯,但是要說出哪裡不錯好像又說不出什麼,就覺得拍得很有味道。
  • 《我不是王毛》:一場荒誕鬧劇下的真實
    但在這樣簡單的故事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內涵。被逼無奈代人從軍的荒誕人生。如果你把它當做一部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去看,那看過之後你就會發現,整部電影並沒有打算教育你,只是單純的給你講了一個故事,而且這個故事講得還不錯。
  • 【韓劇】最荒唐的韓劇結局大投票榜首竟是......
    《巴黎戀人》---1493票(24.5%) 講述發生在白馬王子韓基株和灰姑娘金泰英之間浪漫故事的《巴黎戀人》曾經創造出一大批諸如「寶貝,走了」,「這裡面有你」等名臺詞,該劇以41.5%的平均收視率在播出當時受到觀眾的巨大喜愛。但是電視劇播到最後,一切原來只是發生在金泰英的小說的結局,另觀眾覺得荒唐不已。
  • 《荒蠻故事》電影,反映了人性在現實與荒誕之中掙扎的困境!
    《荒蠻故事》中每次非理性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阿根廷複雜真實的社會生活。影片繼承了南美電影關注現實的傳統,在以故事展示人類困境的同時,尖銳地指向了造成問題的階級對立、貧富差距、官僚體制等社會現實。可以看到,影片每一個故事中相互衝突的角色都處於財富、階級或權力的不對等關係中。
  • 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高口碑影視背後的歷史
    真實,從來都有直擊人心的力量,來源於生活的故事,才是最好的故事。最近備受好評的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中,便糅合了多起社會事件的影子,張東升的犯罪,普普的遭遇,也引發網友們的廣泛討論。 那些真實、鮮活地存在過的故事,很多被改編成了高口碑的影視劇,而在這些影視劇之外,文字的記錄同樣動人。
  • 加比·伍德:馬爾克斯證明荒誕故事比事實更真實
    加比·伍德:馬爾克斯證明荒誕故事比事實更真實 2014年04月23日 16:55 來源:中國藝術報  穆蒂斯覺得自己完全被高明的騙術給耍了,而他仍無限懷念酒吧裡那篇未竟的小說,那個轉瞬即逝、無人有幸再度聆聽的故事。  也許這只是一個好聽的傳聞軼事而已,不管其中講到的作者到底是誰;不過對加西亞·馬爾克斯而言,他能在腦子裡裝下數不清的故事,並多頭並進地編織這些故事的情節,因此這則傳聞可謂再貼切不過了。
  • 8.5分,同樣是戰爭「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它的核心和初衷,並不是刻意博取眼球蹭流量,或是歪曲歷史惡搞先烈,而是遵照原著那樣,採用漫畫形式的風格,來窺探荒誕戰爭中的荒誕人和事情,畢竟,人類迄今為止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有哪次是正當的?又有哪次是正常的?
  • 《惡作俱樂部》:把你腦海裡一閃而過的荒唐念頭認真地拍出來
    如果你習慣於賞心悅目的真人秀,《惡作俱樂部》一定是一場你不能直視的感官災難:它充滿匪夷所思的惡搞和對規則的挑戰,它荒誕不經但真實發生。對你來說,它可能是危險的、有違常理的、無意義的。《Jackass》中文譯名《蠢蛋搞怪秀》,是一個以各類荒誕形式惡搞的真人秀,由MTV臺出品,其惡趣味大電影《蠢蛋搞怪秀4·壞外公》曾擊敗《地心引力》,登頂美國票房。與《蠢蛋搞怪秀》的大尺度相比,《惡作俱樂部》相對「安全健康」,這讓一些《蠢蛋搞怪秀》擁躉者的嗤之以鼻:跟別人學,又不敢像人家那麼狠。
  • 時隔三年回歸,荒誕又離奇,滿分推薦
    改編於科恩兄弟的同名電影,故事已經大相逕庭,但是內裡,依然是原作的傳統——黑色、諷刺、荒誕、離奇。每一季都是大咖演員出演,他們顛覆性的演技足以讓我們看到表演的魅力。開頭煞有其事地寫著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實際上這是導演玩的梗,將真實事件融入虛構的故事中,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黑色幽默值得玩味。第四季講述的是美國不同族裔之間的爭端故事。開篇便是一個非洲裔女孩Ethelrida用第一人稱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