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為朝廷立下大功勞的臣子會被皇帝賞賜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又名丹書鐵券,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後,為鞏固統治籠絡功臣,頒給元勳「丹書鐵券」作為褒獎。丹書是用硃砂寫字,而硃砂是皇帝批閱奏摺時專用物品,其他人禁止使用。鐵券就是用鐵製的憑證,形狀一般是圓筒瓦形。免死金牌分左右兩份,左邊由臣子保存,右邊則放在皇室內府,這是為了防止偽造,如若出現意外,可以左右兩券合在一起,校正真假。現存最早的鐵券,是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五代吳越國王錢鏐鐵券,已千餘年歷史,據報導,這道鐵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為嘉獎吳越王錢鏐討伐董昌有功,特頒賜於錢鏐的。
最早的「鐵券」並無免罪和免死等特權,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憑證。獲賜鐵券的功臣及其子孫中,不乏獲罪甚至被處死的人。宋代時,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後人犯罪也不得加刑。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並被賜予「金書鐵券」,但是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未能善終。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御史臺缺中丞,李善長暫理御史臺事務,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議。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沒有表示感謝,朱元璋因而懷恨在心。公元1390年,胡惟庸案已過十年,御史往事重提,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共七十餘人一併處死。據說,臨死之前,李善長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卻不為所動,只說了一句,你沒看到上面刻的字嗎?原來,金牌上還有九個字,「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其實,免死金牌根本沒有「免死」功能,如果犯了謀逆死罪,難道皇帝真會放過你?如果你有實力,就算犯有死罪,皇帝也不敢輕易得罪。總而言之,免死金牌不過是皇帝平衡政權的工具而已。
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說,預計事情,大多被他說中。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年高有德之人,並對他以禮相待,並將他留下掌管文史書籍。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朱元璋的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稱帝,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其他仍然如故。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朱元璋還把他的兒子李祺招為駙馬,李善長和老朱成了親家。以李善長的特殊身份和他在朝野積累的深摯勢力,除了皇帝,滿朝文武誰能將他扳倒呢?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非要置七十七歲的李善長死地呢?這是根據權力學原則。最高統治者與屬下之間需要一個權力空白區,這時最高統治者在心理上才會認為安然,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堪稱這條道理最形象的闡釋。因為太近,別人總擔心你會不會隨意馬虎跨過那條太短的距離,並取而代之。所以太近則生疑,生疑則要吃人。而作為明太祖同鄉、故友、勳臣、親家的李丞相的不幸就是這個離朱元璋太近的人。朱元璋的發家史,李善長最清楚。朱元璋搭建的新的政治權力結構中,李善長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作為淮西集團領袖的李善長,故舊戚黨布滿朝堂,勢力千頭萬緒……
有人會說,李善長和那個信國公湯和一樣,不是老早就退休了嗎?他還有什麼會惹朱元璋猜疑的呢?對此,明末顧起元一言中的:「信國(湯和)之謹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遠跡以自引,則益厚其疑。」顧起元的意思是,湯和本來就是個忠誠人,其謙退只會讓朱元璋高興,而不會產生困惑,而李善長就不行了,他是以算計人起家的,所以他的謙退只會被認為是老謀深算者的一時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寧神。顧起元分析得很對,但他忘了李善長與湯和的退休是不一樣的。湯和退休是他從政壇上的完全隱退,而李善長是不一樣的,他即使從朝堂上消失了,但其影響照樣一目了然的。
實際上在大封功臣之前,朱元璋就已經對李善長不滿了,幾回當著大臣的面說李善長無相才。《明史》論述朱元璋和李善長關係演變時應用的是這樣一些句子:「帝始稍厭之」,「帝銜之」,「帝怒」……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很早的時刻,在李善長家族還有著外面風光的時刻,殺機就開始在他頭頂盤旋。只不過,皇帝也是人,他在殺心盈懷的時刻,可能難免想起了昔時的患難與共,想起了這小我的各種功勞和苦勞,更可能還有很多的現實考量,畢竟殺開國第一文臣、宰相,經常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許恰是拖了這麼久,直到李善長77歲,朱元璋才下定決心的原因。
《明史》為了彰顯李善長之罪,說「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貴富極,意稍驕」如此,李善長性格上的這種缺陷,或許確實有,但這肯定不是他不得好死的根本原因。李善長之所以會落得如斯悲涼的下場,只是因為他離朱元璋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