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ss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5月以來,關於華為的熱點便持續發酵。
歷經了華為海思的備胎轉正,「鴻蒙」自主作業系統的正式註冊等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熱議事件,而在這幾天,又傳出了一則吸引無數眼球的新聞。
華為總裁辦發布了一則通知,核心的內容,是8位2019年入職的頂尖學生,將給予最高201萬元的年薪。
要知道,一般以技術崗位入職華為,頂多14級起步,年收入也就堪堪15萬元上下。
201萬元的高薪,對應的可是華為的19級,屬於領導和專家崗,稍進一步,便是進入高管序列了。
至於這些個剛剛畢業的「菜鳥」,何德何能被贈予高薪厚祿,那就要從教育的奧秘來談起了。
華為,為何揭露巴菲特騙局
任正非其實並不是突發奇想的一時興起。
早在美國宣布實施出口禁令的5月,身處輿論的漩渦中的他,坦然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專訪。
沒有博取同情,而是誠懇深談教育問題。
一個重要細節,是任老笑談到十幾年前,在俄羅斯招募的一位天才數學家,除了會做數字,連女朋友都不會談。
這個小夥天天在玩電腦,也不知道在幹什麼。任老親自去找他談話,「嗯、嗯、嗯」,三個鼻音便把CEO打發了。
可就是這個怪異的小夥,突然有一天告訴任老,他把2G到3G的算法突破了。不敢置信的任老即刻安排試驗,結果證明,華為一下就領先了全世界。
想必這個小夥子,便是任老心中,那一株重視人才引進的萌芽,如果不是因為當初對人才的重視,對人才的一貫信任和支持,對一些所謂小節的不拘,就不會有十幾年前,華為打破3G壁壘,進而獨步天下的武功。
帶著這樣的思考,任正非在出席2012實驗室管理團隊座談會上高呼:
「霍去病開疆裂土才二十幾歲。對比研發目前的職級,你們給他定多少級?17級嗎?17級才相當於校官。」
「他是上將軍!深圳有一個學生14歲讀大學,現在是MIT的博士,已經在《Nature》上發表了兩篇關於石墨烯的論文。這樣的人才如果招到公司,能不能給他19、20級?」
這也就解釋了,在霸權施壓的危機當頭,任老在重重阻力下,沒有選擇「以不變應萬變」的穩軍姿態,而是敢於破舊立新,招募多達300名的天才少年。
不僅僅是著眼於技術,讓他們發揮才智,突破一個個科研的課題;更是從管理上破舊立新,注入新的動力,改變華為「人浮於事,機構臃腫」現狀。
這些個新鮮血液,帶來了頂尖的研究能力;也帶來了朝氣和銳氣,潛移默化之中,「鑽活組織、激活隊伍」。這才是華為的「最佳狀態」。
可以明了,任老的目達到了。
這也隱隱的駁斥了,巴菲特在本月初的那一番讀書無用論:
「上不上大學都不是那麼重要的事,大學的訓練幾乎無用,實際上我並不喜歡上大學」。
甚至傲嬌抱怨自己的父親,非要把自己送了上大學,浪費了幾年的時光。
但巴菲特不會告訴我們,他努力申請哈佛大學而不得,轉而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這所全世界排名第8的學府,並跟隨知名經濟學家格雷厄姆深造,他的投資理論,影響了巴菲特的一生。
他自己,便是大學教育的最大獲利者,卻為了彰顯自己作為「股神」的天賦異稟,將教育嗤之以鼻。
任何企業的要獲得發展和壯大,無外乎有效管理和技術創新,而這都要落在人的頭上,沒有卓越的人才儲備,何談生存。
而人才最初和直觀的甄別,唯有把學歷和成績作為入場券,所以聽信了巴菲特的謊言,快樂地放飛自我,也就放飛了與高端前沿結緣的機會,墮入到平庸。
讀書,到底給孩子帶來什麼
任老的眼界,已然達到了戰略家的高度,勢必將帶動卓有遠見的企業家爭相效仿。
未來職場的趨勢,無論體制內外、也無論私企外企,也將必然對員工的學識提出更加嚴苛的要求;而對有真才實學的高素質人才,將會給予愈來愈優厚的待遇和福利,乃至更寬廣的晉升高管通道。
《通知》裡,201萬元年薪的榜首鍾釗,就曾在人人網上感嘆,以百度李彥宏為代表的企業挖人太狠,他們推出的「少帥計劃」,被選入的人才年薪百萬起步,上不封頂。
正如白巖松在今年高考後的感嘆:
「孩子,除了上學,沒有其他路可以走,考試不是唯一的一條路,但是最公平的那條路,不讀書,拿什麼跟別人拼?」
是的,不得不承認,教育是最公平、回報最高的捷徑。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業目標,因為讀書、因為學歷,能給孩子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階層跨越、層級的反超。
那對於富裕家庭的孩子,體恤讀書實在辛苦,不用找工作,就讓他以後創業當老闆吧,有句話不是說「博士生給小學生打工」嗎。
現實中,那些僅需要勞力,低科技的粗放型的產業,已然勢衰,或愈來愈競爭激烈,失去了上一輩的庇護,能走的了多遠?
而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並利潤高昂的高科技產業,就必須要看看那一張首富雲集,學歷咂舌的東興飯局。
小學生般的孩子混沌長大後,即便是趕鴨子上架,可不懂管理、更不懂業務,怎麼去帶領團隊前進。
讀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鳥瞰這個世界,而豁然的開朗,帶來的不僅僅是學歷,而是認知、是素養、是能力,更是量變產生質變的格局。
所以,家境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是求職還是創業,都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不被社會淘汰,不變成啃老的蛀蟲,那一些小學生的傳說和孤例,並不能取代鐵一般的事實。
連華為長公主孟晚舟,在加拿大無辜被軟禁,都趁著囚禁的時間,在自學五六門功課,準備在監獄裡面完成這個博士學歷出來。
我們有什麼資格,可以去縱容孩子不讀書?
我們,該怎麼教孩子讀書
回到《通知》,讓我們來瞅一瞅這些個「菜鳥」的簡歷,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
這裡面,北大2名、中國科學院2名、清華、浙大、中國科大和香港科大各1名,均是清一色的國際頂尖高校。
很大的比重,是一直致力如數學一般的基礎學科的研究,並有著非凡建樹年輕人。
秦通,IEEE TRO、ICRA、IROS、ECCV等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多篇論文,獲得IEEE IROS 2018最佳學生論文獎。
賈許亞,數學建模國家一等獎,「2017人民網優秀技術課題」一等獎。
只有在某一個專業做到了極致,才能吸引到了任老的關注的目光。
這也契合了任老在《面對面》欄目裡,對自己的評價和引申:
「我只做長我這塊板。讓我再拼一塊別人的長板,拼起來不就是一個高桶了,為什麼要自己變成一個完整完美的人?」
著名的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
這個看似深刻和正確的道理,但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其實早已破產。
與其非得要花精力治癒自己的某些"頑疾",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把自己的優勢的長板發揮出來,作為核心競爭力。再通過細分的合作,彌補其他的短板。
所以,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任老才會對那位看似一身毛病的俄羅斯數學家一往情深,因為他不要什麼不切實際的聖人,只需要他的一個極致的閃光點,便可以創造最大的價值
對企業、對人可以適用,對教育同樣可以思考。
有一句口口相傳的俗語:「一招鮮、吃遍天」。
說的其實便是這個道理。
並不是走入極端,逼迫著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在某一在當下大熱的領域,強行填鴨式的拔高。
需要引導的,是建立起孩子對某個方向、某個學科的興趣,並培養起為之終身傾情投入的興趣和使命。
春風沐雨般的循循善誘,慢慢找到孩子身體裡那個隱藏的初衷和本心。
孩子由衷的熱愛,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鑽研的動力。過程當中,踏實穩健的循序漸進,才是築牢學識根基的最好辦法,從而佇立起不倒的大廈高樓。
就像任正非的笑談,研究人員不要跑臺上演講,老老實實回到科研室去,踏踏實實幹活,他老婆一天出去買好幾個包,就是表揚他。
無獨有偶,任老最為看重的數學學科,其領軍人物丘成桐,與他的觀點相互佐證。
「中國學生往往對數學抱著功利的態度,他們對數學缺乏激情。」
言下之意,就是要不被外界所幹擾,帶著好奇心驅使,踏踏實實的鑽研,才能夠在熱愛的學科取得輝煌的成就。
讀書,在和平年代,永遠是實現鴻鵠之志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那一步。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需要讀書的人才,來驅動和發展;
人才,是企業的分子,需要讀書的格局,區分地位和組成;
方法,是人才的實現,需要長板的延長,得以創造美好未來。
孩子的學海生涯,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認清形勢,認清方向,才能給他的未來,不一樣的風景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