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員分九品十八級,想升到正一品,身體要好還得活得夠久

2020-12-21 騰訊網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掌權者,就是皇帝。其次是作為介於百姓與天子之間的「媒介」——朝臣。而官制,就是管理朝臣最重要的制度。清朝的內閣制,沿襲了明代時期的官制,並且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改良」。

除了太師、太傅、太保這一類虛職外,清朝官職一共分為九品,按照正常情況,每個人的晉升時間都不同,例如從一品升到正一品,陳廷敬花了20年的時間,劉墉則是16年。那麼,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到底是有多難?能讓這些學士不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費盡心思才能升上去。

清朝官制

古代的官職按照品級,一般分為九品,每個品級分為「正」和「從」兩個職位,所以從一品到九品,一共是九品十八級。從我們最熟悉的「九品芝麻官」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官級中九品官職是最低的,權利也是最少的,像個「芝麻」一樣。所以,一品也就是最高的。不過在隋唐時期,最大的官職也只有正三品。

這是因為正三品及以下,都是通過「向外」開放的官職,那麼以上便是「向內」,也就是皇親國戚才能夠獲得的官職。一直到明清時期,一二品官職才逐漸對大臣開放。而在古代官制中,文職中最高品級的官職則是「內閣大學士」,稱為正一品。

清朝的內閣制在關外時期稱為「內三院」,即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其中分別設置大學士一名。後來在各個不同皇帝的掌權期,都會有一些調整,例如在順治年間,設滿、漢大學士,兼任各部尚書銜,無定額;康熙年間,滿、漢大學士率用四員;雍正年前,多用至六員,並且大學士的品級也均為正一品。

在清代實行的就是滿漢雙軌制,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共有尚書12人,督察員左都御史2人,還有協辦大學士2人,共有16個人。而大學士這個職位最多的時候有6個人,正常情況下也有4個人,這樣看來,升任大學士的比例就是16進6或者16進4,比例在1/4以上,概率應該是不算低的。

而且,清朝的一品官員和正一品官員的朝服是一樣的,頭上戴的也有事東珠紅寶石的頂子,文官用的也都是仙鶴補子,武官也用的都是麒麟補子。但是從官級上來說,從一品到正一品,卻不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做到一品官員之後,就是一輩子。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從一品到正一品的「艱辛之路」

在行政級別上看,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屬於同級,但實際上,這六部中也有「等級」之分,甚至被人們很形象的比喻成是「貴、富、貧、武、威、賤」。在實際地位上,吏部的地位是最高的,例如在明朝時期,吏部的一個侍郎,就可以和其他五個部門的尚書「平起平坐」,擁有相等的權利。

也就是說,如果從工部尚書調任到其他五部任尚書職,則是實際上的升職,而從吏部尚書調任到其他五部,則是實際上的降職。

例如康熙時期的一代名相陳廷敬,他在21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後來被授予左都御史,也就是官從一品,後來從工部調任戶部,再調到吏部,十幾年的時間雖然品級沒有升遷,但是地位卻得到了提升。再後來1703年的時候,才正式拜為文淵閣大學士兼任禮部尚書,品級才達到正一品。從左都御史到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一共花了將近20年。

升遷也需要論資排輩

按照規定來說,升任大學士的應該是六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和左都御史,這些屬於平級的一品官員,晉升正一品有著相同的「起跑線」,但實際上,協辦大學士在晉升時是享有優先權的。

而且能夠成為正一品的官員,大多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建立過特殊功績的人,這些人除非犯了很大的錯誤才會被革職,職位才會空缺出來。除此之外,正一品官員都是一直做到「壽終正寢」,不存在退休一說。所以當職位有空缺時,才有機會給一品官員進行「補位」,而這些補位的人,是優先從協辦大學士中選擇的。

例如漢大臣劉墉,是乾隆時期有名的朝臣,他中進士的時候已經32歲了,到了58歲才升任左都御史,也就是一品官職,之後就一直在左都御史、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等這些同級的官職上輪流任職。而後又過了16年,劉墉才升任為體仁閣大學士。並且在劉墉升職之後,乾隆還一直在指責,說是實在沒有其他人了,才讓劉墉升任補位。

升官也要靠「熬時間」

古代科舉制沿襲了將近一千二百多年,許多人能夠通過考試進入官場,就已經是年紀較大的了。在有生之年,能夠從初入官場,到六部尚書的職位,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算得上是很幸運的人生了。據不完全統計,清朝時期的進士平均年齡是34歲,而尚書的平均年齡是五十歲以上,能夠撐到升遷正一品,最重要的也是身體的健康狀況。

當然,這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而對於那些出身於滿族、與皇室有著或近或遠的關係的人來說,年紀輕輕就被提拔到大學士的人也有。例如25歲時被提拔為保和殿大學士的遏必隆之孫訥親,還有36歲被提拔為文華殿大學士的和珅等。

由此可見,在清朝時期,皇帝大多是重用滿朝的官員,而在漢臣中,即使是陳廷敬、劉墉這樣倍受寵信、又有才能的大臣想要獲得正一品的官職都是難上加難。再加上清朝時期的官制也依賴著以上種種因素,尤其是出身、年齡和資歷,這些都不是與自身能力相關的,但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所以說,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從尚書到大學士,這其中的距離和艱辛,也是清朝時期的官員很難突破的門檻。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大清比正一品官職還高的爵位職位多了去了!
    文/肥豬滿圈 通常我們常規地認為,當官兒當到正一品,再往上就沒了,就皇上了,這就是當官的最高職位了。 這麼理解,也對也不對。正一品確實是官員的最高官階兒沒錯,但是比正一品還高的職位或者爵位,還有很多。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充分借鑑了前朝歷代滅國之因的基礎上,創設了一套加強中央集權、分化官員權力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所謂「九品十八級」,即為「一品至九品,品秩分正從」的官制體系。作為清代官員等級的最高級別,正一品官職在清朝並不多見,除了伊犁將軍、綏遠將軍這等邊疆地區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以外,幾乎全部為中央官職。細分下來,清代正一品官職主要有:三公、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
    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其中,清朝的官員制度,就是一直沿用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可以說,能夠成為這「九品十八級」中的一員,就算是真正的領皇糧了。其他沒有能夠入選的官員,通常被稱為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在這十八級中,也有分成文官和武官的區別,因為職能不同,所以享受的待遇和權力也不相同。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俸祿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了你別不信
    殊不知,她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究竟能享有哪些工資待遇?清代官員等級制來歷清代作為匈奴人進關,還沒法徹底的操縱而且整理明代留有的遼闊土地資源,因此他們一直延用了很多前朝的規章制度,便是為了更好地加速執政,完成平穩。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很難嗎?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然而十年寒窗苦讀,考取進士,謀得的官職,以九品居多。由九品往上,最高為宰相,其間的升遷轉折,又豈止區區十年。▲科舉畫像01比如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呢?專家表示,其間難度超出你的想像。▲清朝官員舊照03從一品升到正一品,難點還在於年齡。
  • 清朝「從一品」相比「正一品」差多少?簡直超乎正常人的想像
    清朝「從一品」相比「正一品」差多少?簡直超乎正常人的想像 常看清宮劇或者對清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清朝大家官員是由和嚴格的等級劃分的,一共九品十八級。品級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個品級又分為正和從兩個級別。從一品跟正二品這兩個官階,在品級上,僅僅相差一個級別。
  • 正一品官職最高嗎?在清朝,這9種爵位比正一品都要高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官員的等級有著深嚴的規定,官員的品級則代表了他們的權力和責任有多大,同時也用來量化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而從漢朝以來,中國各大王朝一般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即使是清朝入關後,也沿用了這樣的官職部署。
  • 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古代的九品官員制度源於曹魏時期的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曹丕欣然接受了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使名士的才能和家室訂立,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中、下上、下中、下下這九品,九品中正制後在南梁時期慢慢轉變成了九品官員制。
  • 清朝官帽:一品到九品,頂戴花翎介紹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頂戴花翎,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一品官的帽頂為紅寶石,禮帽上的頂珠都為寶石級剛玉。其一是因為紅寶石本身產量低,很稀有,另一方面,紅寶石本身也有吉祥之意。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屬鏤花金頂。不同的是,九品的用是是陽紋鏤花金,八品用的是陰紋縷花金。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為了讓品級標誌更加明顯,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補子。補子位於袍服的前胸和後背處,用金線加五彩絲線刺繡而成。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到了洪武26年,對補服的圖案有了明確規定。
  • 清朝「正一品」官有多稀少,恐怕你大部分都沒聽說過
    兩漢時期,官員品級制度還沒有形成 。東漢滅亡後,三國年間,選用人才不要求品行的曹操開創了九品中正制,自此公務員有了品級區分。 清朝沿襲唐宋以來的主流官制,也分為九品,不過比唐朝的官制簡化了一些,總共分為十八級。官名和待遇也有所不同。清代文職公務員的待遇是很高的。
  • 清朝的各品級官員的俸祿到底有多高,為何很多清官終身清貧?
    其官員等級制度也沿用了前朝的「九品十八級」,每品分正、從兩級,九品以後還有一些不入品的「吏」,而在九品之上又有「超品」,就是那些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人。  這些在九品以內,或者超品的官員、王公們,都屬於朝廷的「正規編制」,每一級都規定了俸祿多少,也就是他們的「工資」了。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錢 歷代官員的俸祿都用什麼來支付?
    曹魏時以一品至九品分為九級,南北朝後逐漸改為正從九品共十八級,隋唐沿襲南北朝的秩品等級,以後各朝也大抵如此。北魏創建之初官吏沒有俸祿,靠朝廷賞賜戰利品。但是賞賜不時,分配不均,大部分留守文職官員和地方官員的主要收入就靠搜刮百姓。北魏孝文帝開始改革後,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實行官吏俸祿制,下令「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
  • 八府巡按真是正一品官員?大家都被周星馳忽悠了,目的竟是這樣
    看過周星馳的電影,大家都會被裡面的無釐頭搞笑劇情逗得哈哈大笑。但是周星馳的電影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內容很搞笑,但是選擇的時代和講述的人情都很殘酷。其中就有這麼一段,講的是九品芝麻官包龍星的故事。所以這個職級的官,品級可是夠低的,即便是進京面見聖上,也不能走正門去面見。
  • 清朝有3種官職,品級為正一品,名頭很響亮,卻沒啥實權
    清朝從入關以後,沿用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將所有文武官員的品級分為「九品十八級」。一般來說,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在正一品之上還有「超品」官員,在從九品之下還有「未入流」官員。 正一品官員有哪些呢?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除了大家熟知的一品到九品,每一品還分為正、從兩級,說的簡單點就是正的和副的,所以一共18個品級官位。
  • 元朝(二十六)電影裡都是騙人的,九品芝麻官原來幹這個
    把偌大一個政府官員的收入都展示出來真的很麻煩,也不好看,加上我本人耐心不夠,撿幾樣有代表性的跟大家聊聊這事兒吧。 元代官員分九品十八階,從正一品從一品開始,然後是正二品從二品……以此類推到正九品從九品,這個從九品就是芝麻官啦,後面聊點這個芝麻官兒。
  • 正一品都是朝中重臣?並非如此,清朝這3種正一品形同虛設
    眾所周知,在古代,正一品官員就屬於朝中重臣了,他們位高權重,其說話在皇帝面前也十分有分量。清朝建立後,也沿用了漢人創立的九品中正制,朝中的百官被分為「九品十八級」。不過,在清朝有這3種正一品官職,他們聽起來名頭很響亮,實際上卻並沒什麼實權。究竟是哪3種官職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 正二品官員請客人吃飯,桌上只有炒雞蛋
    清朝入關以後,學習明朝的做法,實行低俸制,官員們的俸祿標準普遍偏低。按照《大清會典》規定:「一品歲支銀一百八十兩,二品一百五十兩,三品一百三十兩,四品一百五兩,五品八十兩,六品六十兩,七品四十五兩,八品四十兩,正九品三十三兩有奇,從九品、未入流三十一兩有奇。」這是年俸。此外還會根據官員品級的高低,分別發放一定數額的祿米。年俸加祿米,就是人們常說的「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