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的羊湯涮鍋。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南北方的湯鍋
不會放過任何羊
冬至的來臨,讓氣溫從零度左右徘徊的狀態驟降,羊湯對於冬季的意義,就像是獲取溫度的快捷方式。羊湯下肚,冬天也變得輕快了。
在很多人印象中,羊湯似乎是北方的專利。其實,南方不僅有羊湯,而且樣式百變,甚至在冬至這天——羊湯的出現,還會讓節日變得更有儀式感。
▲ 山東五蓮全羊湯。攝影/王雲飛
秦嶺—淮河,不僅分出了南米北面、餃子和湯圓、甜粽子與鹹粽子,而且也讓羊湯有了北派和南派。
北派:煮出來的大道至簡
北方人擅長養羊,從植被種類分布上看,我國的牧區從內蒙古北處的大興安嶺斜跨至青藏高原,佔據了中國版圖西北區域的絕大面積,在豐饒廣闊的草場加持下,北方人養羊、吃羊,天經地義。
塞北關東丨最原始的味道
到了內蒙古草原發現,跟烤全羊、手把肉比起來,羊湯才是內蒙古人生活的主角。街邊、車站,售賣羊湯的店鋪隨處可見,一碗熱羊湯,外加鹹香的油酥焙子餅,胡麻油的特殊氣味與羊湯在口中交纏不清。
▲ 攝影/HT160413233227495,圖/匯圖網
草原上做羊湯向來重視用料豐富,講究「全羊」,要三料、三湯、三味,其中三料又分主副,主料為紅——心、肝、肺,副料為白——腸、肚、頭。熬羊湯的過程看上去豪放,要把褪毛後的羊頭斬成麻將塊,挑分出羊臉的各個部位,接下來再焯水、撇血沫……動作果敢熟練,會宰羊的漢子最迷人。
寧夏的灘羊肉口感鮮嫩不羶,和白蘿蔔清燉就是一道好菜。當地人做羊肉湯的方式簡單。和當地特產的枸杞、紅棗、黨參組成的滋補三件套加水熬開,僅僅加鹽保持原汁原味,沒有多餘的調味和手法,全靠自然的饋贈。
▲ 寧夏涮羊肉。攝影/伊森
東北地區的羊湯氛圍似乎比內蒙古還要興盛,提及遼寧省本溪市,小站羊湯能讓周邊城市的大哥驅車數百公裡抵達,燒烤在這裡都要往後「稍一稍」。
到東北,喝羊湯還用碗那就見外了,服務員結結實實地把盛滿羊肉的鐵盆放在桌面,囑咐一句:「湯沒了再叫,不要錢,管夠!」這一場景,凡是初次體驗的人都會為之一振。
▲ 遼寧溪羊湯。圖/視覺中國
華北沿海丨羊湯加料更濃
小尾寒羊是蒙古羊進入內地後的亞種,包攬了北方絕大部分的羊肉市場,它更適合圈養,不苛求天然草料也沒那麼多野性。所以中部地區製作羊湯的訣竅少了那份天然力量,像是平平無奇的小人物,它需要更多的時間追趕,用羊骨中的脊髓迸發出一點原始,像是份辛勤的補拙之巧。
▲ 油潑辣子+羊雜湯。攝影/盧舍那的微笑,圖/匯圖網
天津人的飲食精髓中逃不離「腐乳」這個小料,例如聞名的煎餅果子和嘎巴菜,最後的點睛之筆都在那勺淡粉色的腐乳汁。由於腐乳的存在,羊湯在天津像是道實驗派菜系,棒骨熬湯後加羊雜的步驟只是舞臺剛剛搭建,除了乳腐還要配上麻醬、韭花,最後以大把濃綠的香菜碎收場。真是斑斕的「色香味」三重體驗。
▲ 單縣羊肉湯。圖/匯圖網
再往「內陸」地區尋找羊湯,就沒那麼純粹了。中原附近盛產小麥,碳水化合物幾乎霸佔人們的餐桌,這裡的羊湯更像是食物中的調味劑,而如何能搭配好各地特色的主食,似乎才是羊湯的首要任務。
中原大地丨當羊湯遇到主食
中原的羊湯不得不提河南。開封特色小吃羊雙腸做法簡單,用羊的大小腸子灌裝澱粉和血水,煮熟後切片食用。雖然本質上與血腸無異,但加了羊雙腸做底的羊湯,世界僅在開封有。河南的傳統食物燴麵聞名中國,這少不了羊湯作為綠葉的陪襯。
▲ 陝西莜麵魚魚羊肉湯。攝影/zxmxy,圖/匯圖網
在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處,有個靈寶縣,當地風土糅合了中原人對於主食的所有熱愛。可細數這些當家門面,羊肉削麵、羊肉泡饃、羊肉糊卜,還有加了老燒餅的羊肉泡,哪個又離得開一碗羊湯的「鮮」?
再向西側尋找,陝西人對羊湯的熱愛異常「原始」。水盆羊肉其名簡單粗暴,來源只因為製作時使用的大水盆,而當地人更喜愛稱呼為「羊肉泡」。陝西人直爽乾脆的性格,在羊湯的命名上就藏不住。
▲ 羊肉燴麵。圖/匯圖網
陝西人吃羊湯有湯色上的區分,大荔、合陽、韓城等地流行兩種——清湯和濃湯。例如蒲城習慣吃花椒的重麻味,湯色暗紅髮深,澄城的水盆羊肉則講究用小茴香,就清亮很多了。燉得軟爛的純肉配月牙餅,上桌前撒上蒜苗、蔥花、香菜,不僅提香增色,更像是種百年傳承的儀式。
▲陝西靖邊羊肉麵。攝影/nele,圖/圖蟲·創意
山東的魯菜代表北方在八大菜系中展露拳腳,而吃羊肉的名望同樣不小,羊油熬製的辣椒膏空口吃也不膩,是每個食客不宣的秘密,朝熱湯中剜一勺,羊尾油在羊湯中緩緩化開,聞著就饞。當地《牡丹晚報》曾經以「早嘗羊肉湯,下午逛香港」為題,報導京九高鐵途徑菏澤的喜訊,不管去哪兒,山東人的早晨永遠屬於羊湯。
▲ 山東五蓮全羊湯。攝影/王雲飛
南派:熬出來的多味狂歡
在南方喝羊湯似乎有著特殊的節日色彩。
▲ 廣西大化韭鮮湯,「魚羊一體」。攝影/陶子
淮海地區丨伏羊湯「以熱制熱」
「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這是淮海地區對於喝羊湯的獨到心得。安徽蕭縣和江蘇徐州臨近,兩地風土民俗不盡相同,當地的伏羊節歷史已久,從《漢書》中記載「伏日,詔賜官肉(羊肉)」到「歲時伏臘,烹羊炮羔」,君臣共享的伏羊節每年都是熱鬧非凡的吃羊盛會。伏羊節往往能持續一整月之久,農曆初伏開始至末伏,以熱制熱,排汗排毒,讓人分不清是汗是雨。
徐州「羊方藏魚」湯。圖/圖蟲·創意
在川渝,羊湯變成冬至時家家必吃的節氣飲食。
四川盆地裡的簡陽也有羊肉節,可以說這座城市是為羊湯而生。羊湯在簡陽變幻出了獨有的花樣,當地大耳羊是中西合璧的品種,做法上同樣追求混搭;熬、炒、煮、燉,每一道步驟都為羊湯注入新的靈魂。羊肉入鍋爆炒前,油先用鯉魚炸出香氣,而燉湯為了襯託鮮濃,還要加入豬骨、羊骨久制。魚羊一鍋鮮的坊間傳聞,在簡陽實現。
▲ 正在喝簡陽羊肉湯的一眾食客。每年冬至,成都小關廟的「羊肉湯一條街」就會被前來喝湯的人擠滿。圖/視覺中國
與北方大部分城市在冬至準備餃子,或者兩廣地區熱衷湯圓不同,巴蜀盆地的冬至節要吃羊肉、喝羊湯。川渝有一些店,不管平時做什麼,啤酒館還是早餐店,冬至臨近總是要默契地支出大鍋煮羊湯。你看,在少雪的火辣之城,仍如此熱衷一碗羊湯。
貴州高原丨羊湯也多彩
在更西南的地方,貴州羊肉粉聞名全國。貴州的「辣」獨特,它稱不上最辣,也算不上最香,但種類絕對最全,嗜辣之人,來貴州準沒錯。
▲ 貴州羊肉粉。攝影 / 朱銳
羊肉粉的靈魂在羊湯底。貴州山地頗多,是名貴草藥的天堂,讓放養的山羊常年「大補」,肉質緊實充滿嚼勁。做「粉」要用隔年秈米,水泡發酵後打漿蒸至半熟,做法類似山西、山東等地的「河漏」,口感軟糯。熬羊湯首選矮腳黑山羊,肥瘦相間的胸口肉最好,調味薑絲、陳皮再加一把花椒,我發現善喝羊湯的城市都追崇簡單二字。最後,羊湯回鍋煮粉,別忘貴州人的靈魂——加把幹海椒。
▲ 戴家羊肉粉店裡就陸陸續續排滿了吃粉的人。攝影 / 朱銳
江南水鄉丨把鮮味熬出來
江浙一帶有名的羊湯很多,例如蘇州的藏書羊肉,傳統要用穹窿山的杉木桶來燒,稱作「盆堂」;底部放肉,中部放肚,最後填滿羊肝封蓋,說這樣能使不同部位的肉同時燉得恰當好處。不知道會不會有杉木的清香呢。
還有浙北桐鄉的酥羊大面,到了冬天,街邊一半是「桐鄉煲」,一半是羊肉麵。任何湯食,只要下功夫熬湯,基本就成功了大半。桐鄉常用羶味極大的湖羊,但恰恰太湖邊又盛產黃酒,二者燜燉後湯醇味後,完美地結合。所以,食物和城市的關係很微妙,它的缺點往往都能在周邊找到攻克的絕招。
▲ 杭州的「掏羊鍋」。攝影/周銘
更南方的羊湯基本已經大改模樣。海南的特產不止文昌雞和加積鴨,也產羊,萬寧東山嶺的東山乳羊在宋朝就是貢品。南方城市愛燉煲,當然也少不了羊骨煲,吃法和雲南的火鍋很像,用北方廚子的話來講,他們精髓都在於熬製高湯。
南方的羊湯可能不是那麼常見,但卻是冬至時不能忽略的重要飲食,它存在於每個南方人的儀式感之中。
▲ 蘇州藏書羊肉湯。攝影/小俊_Joanne,圖/圖蟲·創意 攝影/小俊_Joa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