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底色》李梅紀錄片
李梅,1965年3月生,198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InSEA藝術教育學會會員、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學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等。
李梅在埃及紅海邊寫生
教學科研
李梅教授自1987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一直從教至今已有30多年,在教學、科研、創作方面成果豐碩。陸續出版個人著作《時間的底色》、《或遠也近》2部、著述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藝術考察與採風》1部,並獲浙江省「十二五規劃」優秀教材、合作主編學術《藝行塞上-敦煌藝術研究文集》和 《美育踐行——藝術治療教育行動研究》共2部,獨立撰寫如《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課題化教學模式」的研究性思考與探究》等教學與學術研究論文發表和核心期刊和省級期刊,共20餘篇,專業主要從事美術教育理論與藝術創作教學研究。
李梅《九宮風荷》裝置作品 900cm×900cm×70cm 2012年
李梅《殤系列1、2、3》水彩170×75cm 2014年
主持和參與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研究項目10餘項。主辦「第三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國際論壇會議,先後參加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20多次。學術論文獲教育部科研論文評比「二等獎」和省級科研論文「一等獎」。獲得省級「優秀教師」和省級「三育人」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87年至今,多幅版畫、油畫、水彩及裝置作品參加在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的國際展與國內展,共計50餘次,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獎項,多幅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和私人美術館收藏。曾先後赴俄羅斯、法國、日本研修,並赴歐洲及東南亞國家進行藝術考察、寫生創作和舉辦展覽。
教室授課場景
李梅教授多年來指導本碩學生參加國內外展覽獲獎多項、畢業展獲院金獎、銀獎、銅獎和崇麗獎等多項。指導學生省級大學生課題立項達20多項、指導學生發表論文20餘篇,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鄉村社會美育設計大賽獲金獎、銀獎多項。多次帶領學生參與國際國內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議,並在會議發表演講。所帶學生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和省級獎學金,多次獲評省級優秀畢業生、十佳大學生和年度人物。
著述出版
《或遠也近》
《時間的底色》
《藝術考察與採風》
《藝行塞上-敦煌藝術研究文集》
《美育踐行:藝術治療教育行動研究》
學術交流
李梅教授先後赴俄羅斯、法國巴黎藝術城藝術研修,併到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藝術考察,進行藝術創作研究和美術教育調研。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赴日本各省和地區藝術考察與創作展覽交流和寫生,並在東京美術館舉辦公共藝術作品展。赴馬來西亞、泰國藝術考察與創作展覽交流,在馬來西亞擯城美術館參加中國水彩畫家邀請展,在泰國清邁等地寫生。赴日本新瀉國際藝術教育學院短期藝術研修,研究水彩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理論,舉辦畫展。受國家委託和代表學院赴越南和柬埔寨進行國際交流訪問與考察採風,李梅教授的水彩作品《誼香清遠》被作為國禮贈送給東協十國領導人。
李梅在義大利佛羅倫斯
李梅在法國巴黎橘園美術館
李梅在新疆採風
人物評價
李梅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書、畫畫和寫作於一身,30多年的教齡使她不僅具有豐富的藝術教育教學經驗和豐厚的教學與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勤奮耕耘使她這些年的專業創作得到長足發展,有著自己獨到而不同凡響的建樹和智性思考。她的「寫就是畫」、「畫就是寫」理念,讓她多年的繪畫和寫作,聚沙成丘,壘磚為塔。2012年李梅用她的優美文字和匠心思考,寫作並出版了著作《時間的底色》,2016年出版了著作《或遠也近》,書中字裡行間,道出的正是她執著堅守的藝術創作和心路歷程。
李梅水彩《荷韻系列之一》 80×80cm 2019年
李梅水彩《荷韻系列之二》 80×80cm 2019年
李梅水彩《荷韻系列之三》 80×80cm 2019年
李梅油畫《巴黎的街燈》 28×23cm 2007年
李梅水彩《回山雨季》 76×56cm 2009年
關於「時間的底色」,按李梅的說法是:生活即日子,時間串聯著日子,裡面有我們的生活和色彩,日子隨著時間推移,顏色也在層層浸染、疊加和調和,不再如原先那樣鮮豔奪目但更加醇厚,奪目的色彩不再距離你很近但很值得回味。
李梅水彩《觀》 77cm×54cm 2015年
李梅水彩《姿》 48×36cm 2008年
說到生活和日子,李梅的藝術工作室「梅開居」位於轉塘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附近。工作室是由廠房改建而成,形似LOFT,有高高的屋頂和8扇大窗,讓空間顯得異常通透明亮,坐在房間裡能分明感受到太陽光隨著雲捲雲舒變得忽明忽暗,映照在畫室牆壁上,也撒在人的臉上,溫暖而恬靜。院子裡種滿了鮮花異草,宛如進入了與自然同呼吸的百草園;籬笆上的絲瓜、黃瓜、南瓜綴滿果實;松鼠在樹幹上跳躍、幾隻斑鳩圍著荷花缸喝水、小狗在追逐幾隻青蛙、淺草裡偶爾會有刺蝟的身影,這是在城市的樓宇裡所不能體會到的真實自然狀態,更是啟迪李梅繪畫創作的源泉。她在養花種草中了解花草植物的四季與生長規律,深悟其中蘊含的教書育人哲理,從大自然萬物生息綿延中獲得人生啟迪,通過藝術創作詮釋其深刻的生命內涵與哲理。這不僅反映了她的人生觀,也富含了她在教育崗位堅守的生態式教育觀、更反映出她執著的藝術創作觀。
李梅《聽雨系列之二》版畫 150×60cm 50×40cm 2004年
李梅《山裡紅》水彩 77×55cm 2008年
李梅水彩《疙瘩花開》112×76CM2009年
李梅《象山幻象1》水彩 2014年
李梅的水彩作品是在用畫筆與心靈進行思考,並與自然世界進行關聯,不是站在遠方觀察和描繪,而是回到本體的探究,將自己的心性理悟與世界緊緊相連,全身心體驗生命存在與內在律動,用洋洋灑灑的文字勾勒出的一幅幅作品,是關於一個人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是在大生活裡對藝術的執著探索。以時間為主軸,隨著時間的推進,那些或鮮豔或沉靜的生活中的顏色,逐漸成為她藝術智性思考的渾厚底色。
李梅《日子》水彩 40×40cm 2015年
李梅《馬來西亞吉藍丹村莊》水彩 35×46cm 2011年
品讀李梅水彩作品就如品讀她寫的文字,最深的感觸是她的自然、隨性和詩性、性格的爽直和知性、內心的細膩和畫面的寧靜。如水彩作品《觀》,一荷觀世界,讓人有直抵心靈深處的空靈,那是對自我的剖析和心靈叩問,是對世界的人生求索,是傾訴、傾聽,更是思考與反思。同時展出的大型裝置作品《荷問》,荷花本在殘冬季節會花去莖留,枯莖垂首,如問號般的向虛空發問,而李梅用親手軋制的800枝色彩華麗斑斕的蓮蓬來映襯荷的枯萎,想表達的是生命在枯萎背後的重生。
李梅《雞冠花》版畫 60×60cm 2001年
李梅《金色童年》水彩 55×36cm 2012年
這些年,李梅先後赴俄羅斯、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近20個國家進行藝術考察、學習深造和藝術創作。分別在巴黎、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國舉辦個人作品展和系列水彩作品邀請展。2007年,李梅公派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學習研修,並著述了25萬字的《或遠也近》一書,無論是博物館的藝術品,還是街頭藝人,老街古巷,都能觸發李梅的酣暢神騁。尤其在李梅筆下:「夕陽餘輝盡灑古城,一切都漸漸籠罩在暮色中,有幾條飛機划過的白線印刻在湛藍的天空,如綿長的思緒浮遊在眼睛裡,慢慢的移動和變化著形狀,一會兒又消散開去」。再如:「恍然間感到羅浮宮小凱旋門上的戰馬雕像會凌空奔馳,會覺得這巴黎的鴿子是懂人語、會讀書的,也許它還會畫畫」。李梅不僅對藝術敏感,文採也頗佳。這本著作的背後其實透露出的是她強大的對藝術執著而敏銳的思考。
李梅《暗香》水彩 32×41cm 2009年
李梅 裝置作品《問荷》局部 250×250×150cm
李梅在歐洲以及其他國家的行走,不僅積蓄滿滿的文字,更多的是沿途的藝術創作積累。如,《荷塘秋問》、《風荷》、《凡爾賽夕陽》、《路燈》、《老牆藤蔓》、《法國鄉村風景》、《阿維拉古鎮的夕陽》、《比基尼胖女人》等作品,在畫布畫紙的方寸之間不斷交疊著她的探索和嘗試,可以強烈感受到她與自然萬物的親近與融入,以最直接的詩性方式,在藝術表現形式的探求中,追求屬於女性的獨特視角、語彙和境界。
李梅 裝置作品《問荷》250×250×150cm
李梅 《花之語》水彩25×25cm 2009年
李梅的母語是她一直在堅守和追求的版畫,但她也在水彩、油畫、版畫、國畫以及裝置等鄰域的刀鋒上遊走與沉思,她的水彩亮麗而通透淋漓,油畫潑辣和耐人尋味,水印木刻簡約而樸茂,裝置作品震撼而融化內心。仿佛一直在嘗試用不同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對生活和藝術的真切感悟與敬意,執著而沉靜,激情而真性。
李梅《殘荷聽雨之一》 版畫 150×60cm 2004年
李梅《流風餘韻》版畫 1996年
李梅《風荷瘦》水彩 25×25cm 2009年
李梅《羞澀》水彩 48×36cm 2010年
李梅《越南柬埔寨拾印系列之七、之八》水彩 15×15cm 2016年
李梅《殤系列1》水彩 2014年
無論在李梅的作品和書籍文字裡,都帶著強烈的藝術與超越藝術的人文情懷、人文思考和智性反思,是在從更寬廣的大生活裡追尋藝術的本質存在與繪畫再現的意義。展示在我們面前的作品,不僅僅是眼前之物,更多的是人生漫漫旅途中的熠熠閃爍的心靈交匯和深切體悟的重現,是綿長人生的不斷回味,讓生命瞬間的「發現」成為物我兩忘的深度交融。閱讀她的畫和文字會使人豁然開朗,如同我們閱讀李梅的朗朗笑聲和豁達灑脫的情懷,是一種觀物、拾物、悟物和載物的「觀物繪心」和「畫外之境」的優秀品質的最佳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