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垮一個媽媽需要什麼?孩子得一次川崎病就夠了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科學育兒編輯部 科學家庭育兒 收錄於話題#娃最常見的疾病,應對措施都在這了84個

科學家庭育兒

解決1000萬家庭99%的育兒難題

科大大準時上線啦!昨天講了「二胎」的問題,家長們可以戳下圖了解哦☟

接下來,就是今天的內容了:

在2020年,有種病,一直被提起,從未被科普。

主要是因為這種病,比較罕見,很多媽媽可能不知道。

所以,科大大希望:看到的媽媽,都能看完,並且轉發出去。

它就是——川崎病!

這種病與感冒相似度極高,常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且發病急。

發病初期,寶寶常伴隨著高熱,有時候甚至連醫生都誤診。

更要重視的是,如果沒有被及時治療,可能對心臟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今天,科大大(ID:kexueyuer2012)就來揭開川崎病的「神秘面紗」!

1

高熱≥5天,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屬於一種心血管疾病,因為病因不明,無法預防,所以一定要在疾病初期發現。

福州2個月的男嬰高燒10天,父母卻以為是感冒,當送到醫院搶救時,已引發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

圖片來源:海峽網-福建報業新媒體網站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來,川崎病非常難判斷,而且症狀和感冒、肺炎很接近,那麼家長要如何更早地發現川崎病呢?

首先科大大要告訴大家,川崎病有這6大典型症狀��

① 高熱≥5天,且退燒藥、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

② 雙側眼睛結膜充血,且眼部沒有分泌物(若合併一側眼部感染,可出現單側分泌物)。

③ 紅色的皮疹;肚子、胳膊、腿、後背等部位都可能出現。

④ 口腔及咽部充血;草莓舌、嘴唇紅、皸裂等。

⑤ 手足改變:手腳腫脹,手指腳趾蛻皮,肛門周圍脫屑。

⑥ 頸部淋巴結腫大。

科大大也貼心地將家長能判斷的症狀,整理成了下面這張圖!(在看轉發收藏一條龍)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但還有部分不典型川崎病病例,相關症狀出現不足4條或者出現時間較晚,家長也要引起重視!

因為川崎病的可怕之處,不在於病本身,而在於它有很多嚴重併發症!

看看下面這2個真實案例,就是因為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一個出現嚴重心臟病,一個小腸壞死!

(向左滑動圖片⇨)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科大大說了這麼多,如果你覺得記症狀很複雜, 那就注意了:

孩子持續高熱≥5天,並且吃抗生素不管用時,就要高度警惕!

當你懷疑是川崎病的時候,一定要儘快帶娃去醫院!

而且注意,因為川崎病難診斷,所以不要去普通衛生所,最好直接帶娃去三甲大醫院!掛「心內科」!

接下來的事情,交給醫生!

2

病因不明,但治療方案成熟!

針對川崎病,主流的治療方案是:

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聯合阿司匹林口服(除非存在阿司匹林禁忌症)。

並根據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以及對藥物的反應,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IVIG要求患兒的體溫必須在38.5 度以下才能輸入。

所以在治療期間,家長們需要配合醫護人員做的事情相對較多,一定要做好以下護理:

⇨ 發熱護理:

寶寶持續反覆高熱,應定期監測體溫,每4小時測量一次,儘量物理降溫,多飲水;當腋溫>38.5℃時口服退熱藥。

禁用酒精擦浴及捂熱出汗。

⇨ 皮膚護理:

寶寶出現皮疹且指(趾)端脫皮,應保持皮膚清潔,對於半脫皮處不能強行撕脫,應待其自然脫落,以免引起出血及感染。

肛周皮膚發紅,每次便後清洗臀部,保持清潔,防止感染。

⇨ 飲食護理:

早期口腔黏膜充血明顯易並發黏膜糜爛,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避免食用過燙的食物,以及食用煎炸、硬的堅果水果類食物,以免造成口腔黏膜損傷。

要少量多餐,待體溫恢復正常後,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

科大大知道,娃生病,家長肯定慌,但我們都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正確治療。

即使出院後,也不能掉以輕心!

3

出院護理的重要性,不低於住院治療!

川崎病患兒大多數都是可以治癒的,而且不會復發。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做好出院護理的前提下!

下面這位5歲男孩,就是因為在川崎病治療後,沒有及時隨訪,導致合併出現心梗腦梗,導致昏迷。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在寶寶出院後,這3件事,1個都不能忽視!

① 堅持遵醫囑服藥,不可私自停藥。川崎病患兒,即使痊癒出院後,也可能會有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服藥治療。

但這都不是我們私自停藥的藉口,因為一旦沒有用夠療程,可能病情反覆,甚至出現嚴重併發症!

② 定期複查。所有川崎病患兒出院後均需定期隨診,首次複診一般在出院後7-10天,之後在起病約2周和6周時複查超聲心動圖,以評估冠狀動脈受累情況。

只要患兒在IVIG治療後臨床狀況保持良好,並且2周時超聲心動圖表現正常,就很少出現新發異常。

相反,如果存在冠狀動脈瘤或面臨較高的冠狀動脈擴張風險,就需要更頻繁實施超聲心動圖檢查。

③ 在家中監測體溫。出院48小時內6小時測一次,之後每天測一次。

除此之外,出現下面異常情況,立即複診: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最後,科大大已經將家長們關心的其他問題,如患川崎病後的疫苗接種等問題,答案都放在了下方視頻中��

孩子的生命安全無小事,涉及高燒遲遲不退的問題一定要多留個心眼。

寧願多跑一次醫院也要確保孩子安然無恙,不能一時大意延誤了孩子的治療時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被喻為「兒童特殊心臟病」的川崎病。
  • 寶寶發熱總不退 小心川崎病
    2歲的奇奇發燒三天了,剛開始爸爸媽媽以為他就是感冒了,也沒帶他去醫院,眼看著三天了還不退燒,心裡有些著急了,就帶他去社區醫院兒科門診看一看。醫生給孩子仔細檢查後,發現孩子嗓子有點紅,其他沒有異常,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給孩子開了一些退熱藥和抗病毒藥,就讓他們回家吃藥觀察了。
  • 小心是川崎病
    2歲的奇奇發燒三天了,剛開始爸爸媽媽以為他就是感冒了,也沒帶他去醫院,眼看著三天了還不退燒,心裡有些著急了,就帶他去社區醫院兒科門診看一看。醫生給孩子仔細檢查後,發現孩子嗓子有點紅,其他沒有異常,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給孩子開了一些退熱藥和抗病毒藥,就讓他們回家吃藥觀察了。
  • 注意警惕「川崎病」!
    如果寶寶持續的高熱不退,打針吃藥都不好使,注意警惕「川崎病」!首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川崎病治療過程中的小插曲。這天,家長的質疑聲打破了醫生辦公室的平靜……「俺孩子是淋巴結炎,咋能是川崎病呢?我從來沒聽說過川崎病?
  • 孩子反覆發熱需警惕川崎病
    廈門市兒童醫院感染科卓志強主任提醒:反覆高熱不一定是單純細菌或病毒感染,需警惕川崎病。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兒童,是一種以全身中血管病變為主的急性發熱性疾病,常見併發症為心臟冠狀動脈擴張和冠脈瘤形成,嚴重者可導致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
  •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要拋棄兩次就夠了
    電影《約翰》裡有一個17個月大的小男孩約翰。他在媽媽第二次懷孕生產時,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式保育院。剛開始的第一天,他對新環境非常喜歡,因為這裡有很多玩具、遊樂設施,一整天他都玩得很開心。但從第二天、第三天開始,約翰就開始迷茫了,因為媽媽不在身邊,他開始疏遠人群,變得局促不安,總吵著要找媽媽。
  • 孩子出現草莓舌,除了川崎病,還有這幾種可能
    導讀提到草莓舌,大家應該很熟悉,很容易想到川崎病,然後會想到猩紅熱,那除了這兩個疾病,還有其他原因嗎?咱們請CHENG KT醫生給大家把問題講清楚吧。這裡面,大家記住鏈球菌感染導致的猩紅熱或者咽扁桃體炎就夠了,其他的情況家長們基本見不到。目 錄草莓舌是川崎病重要表現為什麼出現草莓舌呢?
  • 高熱不退警惕川崎病
    什麼是川崎病?川崎病可導致血管炎症,主要症狀是發熱以及炎症區域(如,眼、唇、手和足)腫脹發紅,初始症狀可能類似於感冒或胃病,最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什麼導致了川崎病?川崎病有何症狀?該病症狀類似於川崎病。有針對川崎病的檢查嗎?
  • 「川崎病」症狀已確定為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新症狀?尚無證據
    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這一新症狀讓大家開始為孩子揪心不已,傳言也紛至沓來,然而事實是這樣嗎?什麼是川崎病?川崎病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可以由多種致病菌誘發,症狀表現為高燒、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手足腫脹、指端脫屑、口唇乾裂等,嚴重者會引起心血管併發症。由於川崎病首發症狀是高燒,身上同時伴發有疹子,因此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手足口或猩紅熱。
  • 孩子考98分媽媽得抑鬱症,唯分數論的背後,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作為重點小學的老師,秦女士自己班上的孩子總能考高分讓她不足為奇,於是她難免總以滿分的標準要求兒子,一旦兒子沒達到,就覺得他愚鈍,不用功,不努力。 久而久之,秦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失敗。今年4月,兒子一次考試只考了72分,秦女士留了一封遺書,吃了大半瓶安眠藥自殺,幸虧發現及時,保住了性命,但被診斷為嚴重的抑鬱症。
  • 手足口、幼兒急疹、水痘、風疹、川崎病……看圖識別不同皮疹
    原創 唐教清 丁香媽媽 很多孩子一出生,遇到的第一場大病就是幼兒急疹。突然高燒到 39 ℃,醫院裡做了一堆檢查也查不出什麼病,非要熬到燒退了疹子長出來,老母親才能長舒一口氣。
  • 什麼是川崎病?這種罕見兒童綜合症可能與Covid-19相關
    近日,英國兒科重症監護學會(PICS)警告說,危重兒童的病例數有所增加,其中一些兒童Covid-19檢測呈陽性,呈現出「毒性休克症候群和非典型川崎病與血液參數的重疊特徵」。在近日發給照顧重症兒童的醫療專業人員的一份聲明中,PICS說:「腹痛和胃腸道症狀與心臟炎症一樣是常見的症狀。」什麼是川崎病?
  • 孩子老是走神、分心、無法集中注意力,看這一個就夠了
    孩子容易分心,會影響他的學習表現,久了也會擊垮孩子的自信心,覺得自己很努力了,但是都沒有用。作為家長要改變現狀,以下方法趕快學起來。上乾貨1.反映式傾聽法教孩子聽完話之後要主動重述一次,例如「媽媽,你剛剛是說……」,這樣不僅能確認孩子有聽到、有聽對,還能幫助孩子記下來。此外大人也要養成習慣,不要老是問「聽到了沒?」這會讓孩子感到不悅,容易直接回答「嗯」、「好」或「聽到了」,但其實,當孩子這樣說時,往往都是沒有聽進去的。
  • 川崎病男孩又患白血病,父親含淚講述救子過程,背後經歷讓人無奈
    下面就讓我們來聽聽這位父親都經歷了什麼——我叫葛志明,來自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妻子楊某,娘家在貴州省銅仁市。我和我妻子是在廣東肇慶一家紡織廠裡上班認識的,婚後她為我生了2個孩子。生病的兒子叫葛朝鵬,今年12歲,我還有一個9歲的女兒。
  • 川崎病是一種小孩子易患的疾病,其症狀有很多,這幾個最為常見
    導語:川崎病又稱為小兒川崎病,是一種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由於全身血管發炎引發的發熱、皮膚出疹、黏膜充血、淋巴結腫大的症狀,病患往往是小孩子,最早是由日本的川崎醫生報導的病例,因此被稱為川崎病。>如果您的孩子突然發燒,而且時間會持續到5天以上,身體的最高溫度達到了39攝氏度以上,在喝了退燒藥的情況下,仍然不見好轉,意味著抗生素治療沒有效果,此時就應該去醫院查明原因。
  • 「壞媽媽」,才能培養出好孩子,孩子不需要一個100分的媽媽
    文/好奇的萌娃控媽媽在一個家庭裡面,屬於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們不但需要做好家務,還要照顧全家的衣食住行。
  • 「川崎病」、IL-6:顏寧、張文宏等對話清華免疫學家祁海
    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祁海認為,川崎病的診斷並沒有真正的生物標誌基礎。病毒感染引發川崎病症狀並不奇怪。不過,目前樣本太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不過,成人與兒童面對新冠表現出的差異性值得關注。
  •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書的英文名叫Primates of Park Avenue,它的另外一個中文名翻譯正宗些,叫做《公園大道的靈長類》。一本我種草了很久,終於靠搜《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個比較雷人的書名,在京東上找到立馬送到能讀的書。那它到底寫的是什麼呢?
  • 世界多地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罕見症候群,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此外,當地時間16日,以色列媒體也報導了三例類似川崎病的症候群兒童病例。西班牙、義大利等數個國家也均已發現此類病例。什麼是川崎病?迄今為止,川崎病的病因尚未明確,醫學界認為其可能與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有關。
  • 川崎病很像感冒,但會嚴重損傷心臟,5歲以下兒童易中招
    有一種病,也是在這個季節高發,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誤當感冒治,那可是超兇險的,它就是川崎病。看到「川崎病」這三個字,相信不少家長也是滿腦子問號:這又是什麼?川崎病(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