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持人:聽眾朋友、農民朋友們,晚上好!我是節目主持人關常。歡迎您收聽晚間的《鄉村大講堂》節目。
生態系統經過長期發展,物種間相生相剋的生存關係形成一個封閉的環狀食物鏈結構,這種動態平衡達成一個穩定的狀態,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當一個新的物種進入該系統後,如果沒有有效的相剋物種,入侵者會迅速繁衍,打破生態平衡,引發生態災難,造成巨大的生態經濟損失。那在今天節目時間裡,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外來入侵雜草——少花蒺藜草、刺萼龍葵識別與防治。做客我們節目的專家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張國良研究員,張老師,您好!
專家:主持人好!聽眾朋友、農民朋友們,大家好!
2.主持人:歡迎您,張老師!節目的開始呢,請您先來介紹一下少花蒺藜草這種外來入侵雜草,好讓大家先認識認識。
專家:好的。少花蒺藜草,學名 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am,中文異名:草狗子,草蒺藜,刺蒺藜草,英文俗名:co毫米on sandbur, coastal sandbur。屬於禾本目Poales禾本科Poaceae (Gramineae) 蒺藜草屬Cenchrus,起源於北美洲及熱帶沿海。在國外主要分布在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巴拿馬、古巴、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烏拉圭、美國、墨西哥、烏克蘭、俄羅斯、日本。在國內主要布在遼寧(朝陽、錦州、鐵嶺、瀋陽)、內蒙古(赤峰、通遼)、吉林(雙遼)。
3.主持人:看來少花蒺藜草的分布還是比較廣的。在接下來的節目時間裡我們就來介紹一它是如何傳播擴散的。
專家:少花蒺藜草主要通過動植物引種、車船攜帶等遠距離傳播,也可通過放牧、人畜活動、農機具、風颳雨衝等近距離傳播。如放牧活動使少花蒺藜草得以迅速蔓延,少花蒺藜草的刺苞可附著在羊的腿毛、腹毛上,其種子亦可隨羊的糞便傳播,所以在羊的放牧活動區少花蒺藜草侵染日趨嚴重。少花蒺藜草於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墾殖時,引入牛羊時傳入,繁殖後隨著人們的打草、放牧及風颳雨衝等迅速蔓延。少花蒺藜草主要適生區在遼寧、吉林和內蒙古三省交會地區,尤其適宜在沙質土壤生境中生長繁殖,此外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內蒙古中部及雲南等地也可能被其入侵。
4.主持人:哦,原來少花蒺藜草主要是通過動植物引種、車船攜帶等遠距離傳播,也可通過放牧、人畜活動、農機具、風颳雨衝等近距離傳播。那它有哪些主要危害呢?
專家:少花蒺藜草刺苞常被牲畜吞食造成機械性損傷,使羊群不同程度地發生乳房炎、陰囊炎、蹄夾炎及跛行,嚴重時引起死亡,對羊毛的產量和質量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給農事操作帶來很多不便,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害草之一。少花蒺藜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耐旱、耐貧瘠、抗寒、抗病蟲害,形成單一的少花蒺藜草群落,致使人畜難行。少花蒺藜草分布在田間,給農事操作帶來很多不便,降低了農事操作效率,增加了投入成本。如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耕地面積150萬畝,受少花蒺藜草汙染的面積98萬畝,達到了65%以上,平均每畝防治費用人工6元、藥劑5元,減產合計8元,其他誤工合計7元總計每畝損失26元,彰武縣每年受少花蒺藜草危害損失達2548萬元。
5.主持人:張老師,少花蒺藜草相對於其他草類,有哪些鑑別特徵呢?
專家:少花蒺藜草株高15釐米~50 釐米,稈扁圓形,基部屈膝或橫臥地面而於節上生根,下部各節常分枝。葉狹長(和稻葉很像),葉長5釐米~40釐米,葉寬3毫米~10毫米;葉鞘具脊;葉舌短,具纖毛。總狀花序頂生,長3釐米~10釐米,穗軸粗糙;小穗2~6個,包藏在由多數不育小枝形成的球形刺苞內,橢圓狀披針形,漸尖,長4.5毫米~7毫米,有2朵小花組成,1朵雄性或中性,1朵兩性。刺苞總梗密被短毛。
6.主持人:少花蒺藜草有哪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呢?
專家:少花蒺藜草一年生旱生草本植物,繁殖係數高。在我國內蒙通遼地區,一般5月上中旬出苗,6月20日左右抽莖分櫱,7月20日左右抽穗,8月5日左右開花結實。一棵植株結實70~80粒,最多者可達500粒,每年除冬季外,其它三季只要環境適宜,可隨時萌發、開花、結實,即使埋在地下多年的種子只要露出地面遇到適宜的溫、溼度和空氣,仍可繁殖。少花蒺藜草能夠抵抗乾旱,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僅表現為分櫱數減少,植株仍能結實,完成生活周期。少花蒺藜草抗寒能力極強,冬季暴露於-30~-20℃的少花蒺藜草種子在第二年仍能萌發和生長繁殖。每個刺苞中的兩粒種子在條件適宜時,只有一粒吸水萌發形成植株,另一粒被抑制,處於休眠狀態,保持生命力,但當萌發而形成的植株受損死亡時,另一粒未萌發的種子立刻打破休眠形成植株進行繁殖。
7.主持人:通過前面講堂時間的介紹,聽眾朋友們對少花蒺藜草的鑑別特徵及生物學特性有了比較詳盡的的了解。那一旦發現少花蒺藜草,該如何防治呢?有哪些具體的管理措施?張老師
專家:具體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植物檢疫。應嚴把植物檢疫關,同時,堅持做好疫情監測,重點調查鐵路、車站、公路沿線、農田、草場、果園、林地等場所,一經發現,隨即封鎖剷除。
(2)物理防治。在少花蒺藜草4葉期以前,結合中耕,機械剷除、人工除草相結合進行清除。清除後帶出田間晾乾燒毀。在抽穗期至種子成熟前人工拔除少花蒺藜草的穗,可減輕來年的發生危害。
(3)化學防治。採用莖葉處理防除少花蒺藜草試驗效果明顯,一般在少花蒺藜草3~4葉期向葉面均勻噴霧,防除效果較好。
①荒地、林地、路邊,在少花蒺藜草出苗前或苗期,每畝用100克/升甲嘧磺隆懸浮劑100毫升;出苗後到生長旺盛期前,每畝用150克/升精吡氟禾草靈乳油100毫升;在生長旺盛期,每畝用410克/升草甘膦水劑或200克/升百草枯水劑200毫升,兌水30升噴霧。
②玉米地中,在玉米播後苗前,少花蒺藜草還沒有出苗或幼苗期,每畝用48%莠去津可溼性粉劑200克;在玉米3~5葉期,每畝用100克/升甲嘧磺隆懸浮劑5毫升兌水30升噴霧;在玉米生長中後期,每畝用200克/升百草枯水劑150毫升,兌水30升進行行間定向噴霧,殺滅殘存的少花蒺藜草。
③闊葉作物地中,在少花蒺藜草3~5葉期,每畝用150克/升精吡氟禾草靈乳油50毫升,或120克/升烯草酮乳油50毫升,或125克/升稀禾定油乳劑100毫升,兌水30升均勻噴霧。
(4)植物替代控制。通過研究發現,利用紫花苜蓿、菊芋、高丹草、燕麥、沙打旺等替代控制少花蒺藜草,可取得較好的控制效果。
8.主持人:接下來我們再來介紹一下刺萼龍葵識別與防治的相關知識。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刺萼龍葵這種雜草,來聽張老師的介紹。
專家:刺萼龍葵學名:Solanum rostratum Dunal;中文異名 刺茄,尖嘴茄,黃花刺茄,堪薩斯薊;英文俗名 Kansas thistle, prickly nightshade, buffalo bur , spiny nightshade;分類地位屬於茄目Solanales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
它原產於北美洲。在國外分廣泛分布在除佛羅裡達、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以外的美國各州,尤以中部大草原最為普遍,現已擴散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俄羅斯、韓國、孟加拉國、奧地利、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德國、丹麥、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國內分布在遼寧、吉林、山西、河北、內蒙古、北京、新疆。
9.主持人:看來刺萼龍葵的分布還是比較廣的。在接下來的節目時間裡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它是如何傳播擴散的?張老師,請您來介紹一下。
專家:靠種子繁殖後代,最初種群傳播是通過帶刺果實粘在美洲野牛身上而實現的。其英文俗名Buffalo bur即由此而來,由於該植物全株密被長刺,人畜不易接觸,很少遭到幹擾和破壞,有利於生存繁衍,同時其果實生有許多刺,可附著在動物體、農機具及包裝物上傳播;種子也可隨颳風、水流傳播。在種子成熟時,植株主莖近地面處斷裂,以滾動方式將種子傳播得很遠;種子小,易混雜於其他種子中進行遠距離傳播。在我國,刺萼龍葵於1981年在遼寧被首次發現,後擴散到吉林、山西、河北,近年來已新入侵到北京、新疆等地,2003年,在北京市密雲縣首次發現。2006年在烏魯木齊市發現。刺萼龍葵適應性極強,耐旱又耐溼,常生長於過度放牧的牧場、庭院、路邊和荒地、瓜地、中耕作物地及果園,是棉花地裡重要的雜草。中國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有利於刺萼龍葵種子完成後熟休眠,促進其迅速萌發,2006年在遼寧朝陽市分布面積4.7萬畝,2011年在吉林白城分布面積12.8萬畝。
10.主持人 :看來刺萼龍葵還是比較容易傳播的,那它有哪些主要危害呢?
專家:刺萼龍葵競爭力強,生長速度快,與當地物種爭奪水分、養料、光照和生長空間,很容易在新的生態環境中佔據領地,危害小麥、玉米、棉花和大豆等農作物,與作物爭奪光照、水分、養料和生長空間,嚴重抑制作物生長;由於該草繁殖能力特強極易形成群落,致使其它植株無法生長,入侵牧場則降低草場質量,傷害牲畜,影響放牧及人類活動,其對羊毛產量及質量具有破壞性的影響;全株具刺,能產生對中樞神經系統尤其對呼吸中樞有顯著麻醉作用的神經毒素-茄鹼,牲畜食用後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人的皮膚接觸它的毛刺後導致皮膚紅腫、搔癢;同時刺萼龍葵是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和馬鈴薯卷葉病毒(PLRV)的寄主,其中馬鈴薯甲蟲作為中國一類危險性有害生物,是世界危害馬鈴薯等作物最重要和最具毀滅性的檢疫害蟲,它曾經給人類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災難。
11.主持人:為了更好的鑑別刺萼龍葵,在接下來的節目時間裡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刺萼龍葵的鑑別特徵,來聽張老師的介紹。
專家:刺萼龍葵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多分枝,分枝多在莖中部以上,莖基部稍木質化,株高可達80釐米以上。全株生有密集粗而硬的黃色錐形刺,刺長0.3~1.0釐米。葉互生,葉片羽狀分裂,裂片很不規則,著生5~8條放射形的星狀毛;葉脈和葉柄上均生有黃色刺。花兩性,排列成疏散形的總狀花序,花序軸從葉腋之外的莖上生出,每個花序產花10~20餘朵,花由花序的基部漸次成熟開放;花冠5,黃色,5裂,輻射對稱,下部合生,直徑2~3釐米;雄蕊5,花葯靠合;雌蕊1,子房球形,2室,內含多數胚珠。漿果,球形,綠色,直徑約1釐米左右,外面為多刺的花萼所包裹,刺長0.5~20釐米,果實內含種子多數。種子黑褐色,卵圓形或卵狀腎形,兩側扁平,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厚約0.8毫米,表面有隆起的粗網紋和密集的小穴形成的細網紋,細網紋呈顆粒狀突起。種子的背側緣和頂端有明顯的稜脊,較厚,近種子的基部變薄。種臍近圓形,凹入,位於種子基部。胚呈環狀捲曲,有豐富的胚乳。
12.主持人:張老師,刺萼龍葵它又有哪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呢?
專家:刺萼龍葵屬喜光性植物,在光照充足的立地條件下長勢繁茂、果大籽多、植株健壯、籽粒飽滿,光照不足時長勢較差,雖也能完成生活史,但產籽量減少。適生於溫暖氣候條件下的砂質土壤,在幹硬或潮溼的耕地中也能正常生長,植株適應性很強,該草耐瘠薄、耐乾旱,常生長於荒地、草原、河灘、建築垃圾和過度放牧的牧場,也能侵入農田、果園、瓜地、路旁及庭院危害;刺萼龍葵的種子休眠期約3個月,每漿果內可產種子55~90粒不等、正常植株可產種子1~2萬粒,一株所產的種子翌年即形成一個獨立的群落;經過冬季休眠的刺萼龍葵種子,翌年從4月或5月上旬當氣溫達到10℃時,雨後即開始萌發,刺萼龍葵種子即開始發芽,5月下旬至6月中旬開花,7月初果實形成,8月中、下旬果實逐漸成熟,漿果由綠變為黃褐色,9月末至10月初降霜後刺萼龍葵植株萎蔫枯死,整個生長期約150天。
13.主持人:通過前面節目時間的介紹,聽眾朋友們對刺萼龍葵的鑑別特徵及生物學特性有了比較詳盡的的了解。那一旦發現刺萼龍葵,該如何防治呢?有哪些具體的管理措施?
專家: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檢疫。加強排查,該物種還未大面積發生,建議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加強對該種植物的排查,在全國也應當發布信息,介紹該植物的特徵和危害,排查的重點應當在東北、華北地區。嚴格檢疫,加大對該植物的檢疫力度,尤其對進出口和國內調運的糧食作物的種子要加強檢疫。
(2)物理防治。在刺萼龍葵4片真葉之前,人工拔除或剷除,在植株幼小時將其徹底剷除最為安全和有效。
(3)化學防治。①荒地上,在刺萼龍葵幼苗期每畝使用480克/升麥草畏水劑80毫升,生長期每畝用410克/升草甘膦水劑或200克/升百草枯水劑200毫升,兌水30升噴霧。②玉米田中,刺萼龍葵幼苗期每畝使用40克/升煙嘧磺隆懸浮劑100毫升,兌水30升噴霧。
(4)生態控制。在荒地、公路、鐵路兩側種植紫穗槐、沙棘等經濟、生態植物,形成密集的草叢,抑制刺萼龍葵的生長和繁殖。
14.主持人:在今天的講堂時間裡,我們為聽眾朋友們介紹了少花蒺藜草與刺萼龍葵的分布及危害情況,並結合少花蒺藜草與刺萼龍葵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管理措施。謝謝張老師的精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