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憂慮?憂慮是如何產生的?想揭開憂慮之謎,亞里斯多德曾傳授給世人三個步驟: 1.查清憂慮的真相;
2. 分析這些真相;
3. 做出決斷後立即付諸行動。
其中查清憂慮的真相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沒有把真相調查清楚,就不能以理智的態度對待憂慮;真相不明,我們就會束手無策,一籌莫展。哥倫比亞大學的赫伯特 霍克斯在幾年前就把這種方法作為主要手段,幫助20萬名學生擺脫憂慮的困擾。他曾說過:「困惑是導致憂慮的主要原因。人們的憂慮多半是在沒有充分了解真相時,自己妄下判斷所導致的。如果我在下周二的下午3點有問題需要解決,那麼我肯定不會在這之前做出任何決定。在此期間,我會盡力查清與此相關的事實。我既不會為此煩惱,也不會為此難以入眠,我只會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查清真相中去。當周二來臨時,問題的大部分已經解決,因為我已基本弄清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霍克斯這樣說是否意味著他不會再因為憂慮而煩惱了呢,他說:「對,我的生活可以說已經是徹底遠離了憂慮。我堅信,如果人們願意認真地弄清楚內心憂慮的真相,這些憂慮便會被理智戰勝。」
請允許重複一遍:「如果人們願意認真地弄清楚內心憂慮的真相,這些憂慮便會被理智戰勝。」
那麼,我們該怎樣去做呢?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愛迪生說過的一一句話:「除了思考,沒有別的方法。」獵犬總是忘掉周圍的環境,只關注眼前的獵物,如果我們不能理智客觀地弄清楚真相,就會和它一樣。這樣,我們就可能輕率地做出判斷。
法國作家安德烈·莫盧瓦曾經說過:「我們總是相信那些符合我們個人意願的事情,那些不符合我們意願的事情卻讓我們不願相信。」這樣,我們無法找到解決方法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考慮問題的時候最忌諱衝動,要如同霍克斯所說的那樣,要讓頭腦保持理智客觀。 要想讓處在憂慮之中的人做到理智客觀並不容易,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情緒控制著他們的思想,有兩種方法,能夠讓我們的態度理智客觀,把事實看得更清楚:
1. 在我們調查事實真相的過程中,可以假裝是為其他人收集資料,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看待事物時,不會輕易被自身情緒所影響,而是能夠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
2.如果我們必須在憂慮時調查事實真相,我會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辯護,換個說法也就是,我需要弄清我的不利因素。雖然這些事違反了我的初衷,我也討厭這麼做,但這是必須要做的。
然後你會發現,當你記錄下事實的正反兩方面的因素時,在兩個極端之間,往往就隱藏著事情的真相。 要重點指出的是,不管是你我,還是愛因斯坦,或者美國最高法院法官,都無法在沒查明真相的情況下做出理智的判斷。
因此,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查明真相。我們要牢牢記住霍克斯的忠告:在理智客觀地將真相查明之前,千萬不要急著下結論。
然而,只是查明真相卻不對真相本身加以分析,對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好處。卡耐基先生花費了很多精力才發現,把已經查明的事實和面臨的問題寫在紙上,能夠更方便分析,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發明家查爾斯·凱特林說:「把問題的條理弄清晰,就等於把問題解決了一大半。」 蓋倫·李奇費爾德是在遠東做生意的位很有成就的美籍商人。1942年,日本開始侵略上海時,他就已經在那裡做生意了。他講述了那個時候他的一段經歷: 日軍剛剛結束了對珍珠港的偷襲,就立刻全部攻佔了上海。那個時候,我在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當經理。日軍派來一個海軍上將做「軍方帳目會計」,並且讓我協助他清查公司的所有資產。
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好硬著頭皮奉命行事。然而,有一筆75萬美元的保證金,我沒有列進清單裡,因為這筆帳歸屬香港分公司,與上海公司沒有關係。我擔驚受怕,如果這筆帳被日軍發現了,我將難逃酷刑。結果,他們真的發現了。當時,我剛好沒在辦公室,在場的只有我的主管會計。事後,他告訴我,日軍查出這筆帳後,那個海軍上將大發脾氣,破口大罵,說我是叛徒、小偷!說我竟然敢和皇軍作對!我就要被他們扔到橋頭堡裡了,我的大腦一片混亂!
橋頭堡是日軍臭名遠揚的酷刑房,我有幾個朋友就是寧願自殺也不願被關到那裡去,還有幾個朋友因為忍受不了審訊和酷刑,不到10天,就被活活折磨死了。
現在,該到我被關進去的時候了。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周日下午我才知道這些事情,如果沒有想出來有效的應對措施,我真的會嚇破膽的。周日下午,我回到了位於上海的住處,按照習慣在打字機上打字:
1.我正在憂慮的是什麼?明天一早,我有可能被扔進橋頭堡酷刑室。
2.面對這種情況,我能做些什麼?我思考了很久,將我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採取的對策總結出來四點,連同會產生的結果一起打了出來:
a. 把問題對日本的海軍上將解釋清楚。可惜他不懂英文,倘若請別人給他翻譯,肯定又會將他惹火。 假如他很兇殘,他寧願把我關進酷刑房,也不會聽我解釋,到那時我就死定了。
b.走為上策。我的行動被他們監視了,每天他們都檢查我的出入。如果我逃走了,他們只要抓住我,就會馬上槍決。 c.不去辦公室,躲在寓所裡。這位日軍上將會懷疑我,他是否派人來逮捕我可說不準,到那時,我去橋頭堡肯定是無疑的了。 d.跟平常一樣去辦公室。有可能這傢伙因為忙碌而忘了這件事。即便他想起來了,這時他已平靜下來是至關重要的。假如他追究這件事,我向他解釋一下也是有機會的。因此,周一時我同往常一樣去上班,如果沒有什麼意外,我就避免去橋頭堡了!
我想明白後,就打算按照第四個策略去做,到星期一我依舊去辦公室。這樣一來,我馬上輕鬆下來。 當我進了辦公室,看到海軍上將正在抽菸,與往常一樣看著我,一言不發。真是萬幸,過了六個星期之後,他被調回了東京。 到此為止我的憂慮消除了。這在我的意料之中,是我救了自己。在那個星期天的下午,我把所有想到的辦法和預料的後果整理後都列印出來,之後我十分鎮靜地做出了理性的決定。如果我不這樣做,肯定會不知所措,反而會做一些傻事,把自己毀掉了。假如我沒有在考慮清楚後再做決定,那個周日肯定會焦躁得睡不著覺,周一早上也會帶著一張憂愁的臉到辦公室去,這樣,日本軍官肯定會懷疑我,這對我是極其不利的。 我的經驗就是,做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決定。如果沒有最終做出決定,只是原地打轉,那簡直是自己折磨自己,會使自己面臨崩潰。在我看來,做出決定後,一半的憂慮就已經煙消雲散了,而在決定實施後,另外一半的憂慮就幾乎完全消失了。 因此,我用了四個步驟來解除憂慮:
1. 準確地寫出我正在憂慮的是什麼。
2. 寫出面對這種情況,我能做些什麼。
3. 做出決定。
4. 立即實施做出的決定。
後來,李奇費爾德擔任了斯·帕克費裡曼公司的遠東區總裁,負責保險業務,並且成為亞洲地區知名的美國商人。他說,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都是因為善於使用這種方法。
他的方法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它具體而且實用,能夠直達問題的實質,第四個步驟立即實施做出的決定一則是整個方法不可缺少的關鍵。查明事實,分析事實,付諸行動,要把這三步有效結合起來才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一旦做出決定,就要立即實施,不要猶豫不前。」
俄克拉荷馬州著名的石油大亨懷特·菲利普斯曾經談起他實施自已做出的決定的方法:「適度考慮問題,否則會迷惑、憂慮。有的時候,過多的思考和驗證是無效的。我們不能猶像不決,必須立即做出決定並且實施決定。」
想要遠離憂慮,為什麼不試試李奇費爾德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