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為什麼要去問外國人?

2021-01-13 影視指北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什麼時候輪到老外來評頭論足了?

咳,別誤會,好東西要分享嘛,美食不是私房珍藏,而是世界瑰寶。再說了,國人對於本地菜餚當然熟稔,但外國人做起中國的美食節目來,還真不差。

不信?先看看這位英國小哥。

主人公大米,高鼻子藍眼睛,一頭金黃色的小捲毛,典型英國人長相,可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從1歲起,大米就跟隨父母到中國香港生活,「廣東菜吃了一輩子」。大二的時交換到北京讀書,更是對中國傳統美食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立志要成為一名地道的中國大廚。

所以這次《奶奶最懂得》,算是圓了大米的「夢想」。紀錄片一共8期,跟隨大米的腳步去往8個中國城市,探訪了16位奶奶,尋找失傳的菜譜和最樸實的情感,探索隱藏在中華大地角落的家鄉味道。

上個月一經開播,節目口碑就居高不下。如今豆瓣評分8.8,留言區裡清一色的五星好評,甚至有觀眾說:拍的真好,比中國人自己都用心。

…這話說的,可就有點火藥味兒了。小北北尋思著我們國人自己拍的也不是沒有好美食作品呀,《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哪個不是每次播出都引發觀看熱潮?

別急著開罵…啊不是,別急著引戰,我們先來看看,人家英國小夥子的這檔節目到底好在哪。

節目到訪的八個城市,遍布中國八個不同的省份: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海南、安徽、浙江、福建(誒,居然沒有最能吃的廣東省?估計是大米吃膩了)。

奶奶最懂什麼?除了做菜以外,多的是我們想不到的人生智慧。根據節目組的官方簡介,「我們不光拍攝了32道菜的製作過程,還記錄下了16位人物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以及其周遭的文化、歷史以及自然環境」。

所以這不僅僅是一檔介紹中國傳統菜餚的紀錄片,更是以美食為線索,繪製了一張中華人文地圖。

每到一個城市,大米就會跟隨奶奶一起,在那個地方深入生活體驗一陣子。說是城市,其實多為村落、古鎮或者寨子,居住條件一般,生活方式也較為古樸。

蹬三輪、種菜、磨剪子刀、扛起鋤頭打面、用杵臼搗米……大米樣樣精通,甚至還學會了高難度的顛鍋。

抱歉,上述幾種,小北北一樣都不行。

青山綠水之間,最能產出直抵味蕾的天然美食。大米本身熱愛鑽研美食,加上旁邊神級大廚奶奶們的點撥,很快,他就學會了不少地道的中國美食:炸響鈴、紅燒臭鱖魚、麗江餈粑、納西火鍋……

除此之外,他還充分發揮自己作為一個「洋大廚」的天賦,將西餐做法融入東方食材之中,創造了不少新型菜餚:葡萄牙綠豆甘藍湯、法式潘周家鴨絲湯麵、木梨硔冬筍義大利麵…光聽名字還以為,這是什麼五星級高檔西餐廳的主打菜餚呢。

節目組還放出了經典菜譜,大家有興(yong)趣(qi)的可以去嘗試一下哈。

同樣是探尋中國民間美味,《舌尖上的中國》和《奶奶最懂得》兩檔節目,切入視角完全不同。

前者,是通過第三方的角度,用旁觀者的口吻來告訴觀眾,這道菜、這個人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製作手法精良,畫面傳神,而文字則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光看《舌尖》的旁白文案,就足以讓人口齒生津。

色、香、味溢出屏幕,撲面而來。

後者,帶給觀眾的則是「沉浸式」體驗。我們人人都可以是大米,一個傳統美食的門外漢,和在奶奶的相處過程當中,掌握一點手藝,再領悟一些人生道理。製作手法可能沒有那麼高端,臺詞裡也很少字字珠璣的金句,但是足夠用心。

「接地氣」,好像是外國人做美食節目的普遍特徵。除了《奶奶最懂得》以外,還有《街頭美食鬥士》。這是一檔韓國的旅行美食綜藝,是tvN攜手韓國知名美食家白鍾元推出的。

說起白鍾元,他可是韓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會吃。在韓國餐飲界,流傳著一個神話:只要是白鍾元吃過的店,就會火。

《街頭美食鬥士》第一季共8集,白鍾元去了多個國家探訪當地街頭美食,節目寫實有趣,收穫了豆瓣9.5分的高分。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季有3集是在中國拍攝的:成都、哈爾濱、香港。

既然帶有「街頭」兩個字,白鍾元節目中的內容,必然是圍繞街頭美食展開。與《奶奶都懂得》不同,《街頭美食鬥士》裡探訪民間美味,多是在熱鬧嘈雜的街口,偏向於我們口中的各類「地攤小吃」、「蒼蠅館子」。

「吃過中國美食,我都不想再回韓國吃了。」

大概是第一季中華美食還沒吃過癮,第二季《街頭美食鬥士》裡,中國元素的比重更高了。已播出的幾期節目中,白鍾元先後打卡了西安、臺北、武漢,最新一期延邊的生肉也剛出了。

不愧是天生會吃的男人,這個美食嗅覺

上述4個城市都是全國出了名的「好吃」啊!來西安,最出名的當然是肉夾饃和涼皮了。

除了這兩樣遊客必打卡的美食以外,還有油茶麻花、葫蘆頭小炒、黃桂柿子餅、甑糕、麻醬涼皮、特飲冰峰...連西安的本土市民都驚了:他比西安美食欄目都找的準!

再說臺北。臺北夜市,全球聞名,所以白鍾元給自己制定的美食攻略就是:吃完就走,絕不戀戰(好的,學到了)。

臺式香腸、肉湯泡飯、豬腳面線、烤雞卷…還給食物冠名:減肥破壞者。

最誇張的一次,白大叔在鏡頭前正一本正經地介紹臺灣香腸呢,結果口水流…流下來了……白老師,這個,香腸好吃我是知道的,但您能不能稍微注意點形象哈:)

這個月,他又來到了武漢。第一餐,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北油燜小龍蝦。

汁水四溢、黃多個大、Q彈鮮滑,白鍾元一口氣就吃了兩三盤。

還特意體驗了一把武漢當地的早餐文化。淋上麻醬、撒上佐料、再舀一勺辣醬,沒人能抵擋剛出鍋熱乾麵的魅力。

第二季延續了上一季的高口碑,甚至不少人評價,攝影&剪輯等各方面都更加優秀。別說是手裡的外賣了,看著街頭的各種美食,小北北恨不得這個周末就飛到武漢去來一碗熱乾麵。

吃貨都懂的道理:真正的美食,大隱隱於市。

而白鍾元本人,則像是一位積極尋訪美食的遊客。作為資深外國美食家,他不管什麼「網紅店」,不看美食類APP,永遠只認準一點:融入當地,跟著本地人吃。

吃熱乾麵,他就像萬千普通武漢上班族中的一員一樣,站在清晨的馬路牙子上,端著面吃。要不是觀眾知道這是在錄節目,誰能看出這是個身家過億的韓國美食家呢?

吃肉夾饃時,他將「掰饃兩小時,吃饃五分鐘」的西安人精神貫徹到底,以致於節目錄到後來,都是白大叔在不停地撕饃、撕饃、撕饃*n…

這樣除了能嘗到最正宗的美食以外,還有一個好處:能隨時向本地人討教。

比如在西安時,他就主動向一起坐在旁邊的大爺,要了一點當地美食(還真不拿自己當外人)。

之後還心滿意足地總結:果然得跟著當地人吃啊。

白鍾元也有自己的一些探店小tip:只要稍稍遠離遊客聚集的小巷,就能發現當地美食店。

以及「大學生多的地方,一定就有好吃的」,順便再科普一把武漢為什麼大學這麼多。

白老師的知識儲備很豐富,對於美食背後的故事和各地風土人情都能夠信手拈來,節目裡他經常會吃著吃著,就開始講述這道菜的淵源。

整檔節目看下來,它堪稱奉送給各位遊客的一本「中國街頭美食指南」。

沒有高大上的拍攝手法和陳詞清楚的男低音旁白,也不講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街頭美食鬥士》不是紀錄片,而是一檔綜藝。「有深度」、「有格調」不是它的追求,熱熱鬧鬧、歡快生動,讓每個人在尋訪美食的故事當中體會到快樂,才是它的節目初衷。

如果說國內的美食節目很多時候是一碗熱騰騰的心靈雞湯,講究滋補與燉湯的時間,《街頭美食鬥士》就是一盤剛剛街頭爆炒出來的熱乾麵,看著油膩、俗氣、不加修飾,但更具人間煙火氣,也能煨進人心裡。

本國人看本國菜,大概是太過尋常,所以做美食節目,總喜歡拔高了做。畫面美輪美奐,剪輯精益求精,一切都追求格調與深層次。

而通過外國人的視角來呈現,我們反而能體會到一種真實感與新鮮勁,不管是沉浸式的授藝,還是街頭美食攻略,或者單純的嘗新,都能讓人有滋有味地細細品嘗下去。

其實中華美食,本身就是最尋常的人間煙火。

相關焦點

  • 為何一檔外國人在中國做的美食紀錄片大火,其原因有三點
    該紀錄片將跟隨主持人大米的腳步,旅行中國,去往8個城市,探訪16 位奶奶,尋找失傳的菜譜、尋找最樸實的情感,捕捉最動人的瞬間,探索隱藏在中華大地角落裡的家鄉味道。 那麼就有人問了,為什麼有些本土做的美食片還抵不過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做的紀錄片呢,那是因為,我們並沒有那一種近乎執著的認真及精益求精。 主持人是一個名叫大米的外國人,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臉上經常帶著笑容,言語幽默,一眼看去就會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
  • 煮飯不演戲,謝霆鋒本人回應:只為發揚中華美食!
    想必不少網友和小編有同樣的疑惑,那就是謝霆鋒為什麼不演戲了?為什麼沒開演唱會了?為什麼頭頂樂界和影視圈兩大光環,卻要跑去創立什麼綜藝《十二道鋒味》,這不就是當廚師煮飯嗎?說起謝霆鋒的個人品牌綜藝《十二道鋒味》,想必很多網友都不太清楚。
  • 煮飯不演戲,謝霆鋒本人回應:只為發揚中華美食
    為什麼沒開演唱會了?為什麼頭頂樂界和影視圈兩大光環,卻要跑去創立什麼綜藝《十二道鋒味》,這不就是當廚師煮飯嗎?《十二道鋒味》是浙江衛視聯合謝霆鋒推出的明星美食真人秀,是由謝霆鋒本人擔任主廚和主持。節目中,謝霆鋒化身愛心主廚,邀請不少著名藝人(陳偉霆、張曼玉、林允、王太利、吳君如等)探尋世界美食以及美食背後的故事。
  • 謝霆鋒不唱歌演戲老做飯的原因 通過美食影響給更多的外國人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謝霆鋒不唱歌演戲老做飯的原因 通過美食影響給更多的外國人 11月3日,謝霆鋒髮長文回應自己不唱歌演戲,卻愛上煮飯的原因,只是希望輸出我們的食材、文化、烹飪方法,通過美食影響給更多的外國人.
  • 謝霆鋒回應不演戲 希望通過美食影響更多的外國人
    謝霆鋒發文稱:為什麼大家說我老在煮飯,不唱歌,不演戲,為什麼創立鋒味,為什麼我老要中餐西做……就是希望輸出我們好的食材、文化、烹飪方法、歷史,通過美食影響更多的外國人。有人覺得中餐不夠健康,油大澱粉多,好多年輕人覺得中餐不時尚,沒有什麼特別好傳播的擺盤,有人覺得中餐沒有快餐來的方便。
  • 中餐西做是為了"輸出"中華美食?謝霆鋒這話引起爭議
    這話,一下把不少網友問住了,要說西方三大珍饈是鵝肝、松露、魚子醬,那在品類豐富、菜系眾多的中餐裡,要挑個最高檔的食材還真挺難。11月3日,「鋒味」創始人謝霆鋒對此有感而發,解釋自己不唱歌不演戲、專注煮飯的理由就是為了「輸出我們好的食材、文化、烹飪方法、歷史,通過美食影響更多的外國人」。
  • 《中餐廳4》:在遊輪上傳播中華美食
    《中餐廳》作為一檔以&34;為看點的綜藝節目,在幾季播出後就收穫了不少熱愛美食的粉絲。在快節奏娛樂盛行的時代,&34;的《中餐廳》既帶給了觀眾們輕鬆的觀看體驗,同時又向觀眾們傳播了不少當代正能量的價值觀。
  • 速賣通發布外國人「抗疫清單」:愛囤衛生紙洗手液 宅家種菜做中華...
    疫情期間哪也不能去,對於愛Party的老外來說實在太難了。5月29日,速賣通發布的外國人「抗疫清單」顯示:浪漫的法國人買口罩要選能喝雞尾酒的,李子柒在美國的粉絲除了捧著視頻過日子,還在速賣通買種菜神器,學李子柒做中華美食。
  • 為什麼外國人在中國住久了都不願回國?
    這個問題很有趣,但我願意嘗試著從多個角度去分析。首先,我們得把這些外國人給區分開來。外國人在中國的,比較多的有哪幾類呢?第一,留學生。第二,外企高管。第三,打黑工或者外教等等。大致,外國人在中國都是這幾類,像什麼諸如記者一類的還是非常少的。現在我們挨個來分析。首先是留學生群體。
  • 這些「中華美食」竟出自日本?
    要說日本人最喜歡的中華料理,那非餃子莫屬,中華料理並不是中國菜喔,而是按照日本的烹調方式製作出來具有中國菜神韻的日本料理。(不知道為什麼感覺有點像中國的蓋澆飯)將烹飪過的中國菜澆蓋在米飯上,一碗簡單的中華丼就做好了,中華丼也被製成了速食食品,當然也是日本發明的……(賊強大= =)這道菜原本是中華料理店員工的夥食餐,因為太美味而揚名在外
  • 讓780萬外國人痴迷的李子柒: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講好了中華文化
    前段時間,因為這個問題,網友吵翻了:有人說,她呈現了中國式田園生活之美,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有人說,她抹黑了中國農村,讓外國人誤以為我國依舊處於農耕文明時代,貧窮落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爭議,是因為李子柒走紅海外,在YouTube上的粉絲高達780多萬!什麼概念?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CNN也只有790多萬粉絲,而且李子柒視頻的播放量遠超於CNN。一個姑娘打敗了一個電視臺!
  • 體彩+中華文化+美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美食名揚天下五千年悠悠華夏歷史積澱了多少文明與滄桑當體育彩票與中華文化、中華美食碰撞
  • YouTube上的外國人,為什麼那麼愛李子柒?
    但在一個美即正義的時代,那麼執著真假為什麼?被迷住的還有海外750萬YouTube李子柒訂閱用戶。他們被這個住在山野之中的美麗女孩打動,讚美李子柒為仙女、公主,對質疑和否定予以反擊。李子柒的YouTube視頻動輒播放量達到六七百萬、上千萬,104條視頻下面,每每都是七八千的粉絲留言讚美。YouTube上的外國人,這麼愛李子柒是為什麼?
  • 服務員問牛排要幾分熟?常去的人這樣說
    服務員問牛排要幾分熟?說「全熟」沒丟人,老闆反而覺得行家來了隨著大眾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牛排這類輕奢美食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即便不是經常出入西餐廳和高檔酒店的「名媛闊少」,在被服務員問牛排要幾分熟的時候,相信大多數的回答都是「三/五/七」分熟。
  • 十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外國人想在日本生活
    原標題:十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外國人想在日本生活 如果你可以隨意選擇在某個國家生活,你會選擇哪一個國家呢?同樣的問題向外國人提問時,很多人表示很嚮往在日本生活。 有時候看看日曆就會發現,過完一個節日,下個節日就又要來了。俗話說得好,愛對了人,每天都是情人節。
  • 中國美食的魅力:讓外國人硬是把用了幾千年的叉子,改良成了筷子
    文/咖啡小芝士中國美食的魅力:讓外國人硬是把用了幾千年的叉子,改良成了筷子!中國有幾十個民族,卻有幾千種甚至更多的飲食文化,這要說會吃,還真沒幾個國家能有跟中國比試的勇氣。很多人都認為, 若是想體驗中國的美味,怕是花上一年的時間,都沒辦法嘗個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國人,都來到中國後都很不情願離開的原因之一,因為好吃的實在太多了。
  • 為什麼來中國旅遊的外國人數量在下降?日本人說出了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他國家的遊客在知道中國的文化和豐富的美食之後,都想要來中國旅遊。但是這幾年來中國旅遊的外國人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呢?一個人日本人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因為中國在他們心中是個很神秘的國家,對中國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多外國人都來中國旅行,但通過慢慢了解之後,他們就失去了對中國一開始的新鮮感,也就沒有太大的興趣了。大部分外國人來中國旅行的原因是他們很喜歡中國的食品,就是想來品嘗中國食品。
  • 中華田園犬不出名?碰上純種潮州五紅犬,外國人都想買
    隨著外來犬的衝擊,現在我們的國犬——中華田園犬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受到重視了。人們對於中華田園犬的態度,也越來越差。甚至有的人會覺得養中華田園犬不好,因為它並不出名。現在的鏟屎官雖然能夠選擇的狗狗多了起來的,但相關的文化知識卻是少了很多。我們的中華田園犬,也是有很多出名的犬種。
  • 中文書院:鍾永偉,《世界鍾氏宗譜》,《中華緣:來華外國人簡史》,《中華文明史》,《鍾永偉文集》卷六,2017-06-22
    常人不能名垂青史,但可以歸根族譜,編撰續修族譜,就是要讓所有宗親都有姓有名,流芳百世。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族譜引領同姓宗親尋根問祖,專為黎民百姓樹碑立傳,是子孫的根系所在。沒有族譜,尋根問祖,緣木求魚,沒有族譜,追根溯源,無本之木。
  • 外國友人體驗中華美食:這是有史以來過得最棒的新年
    1月4日至16日,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外國人過中國節」活動圓滿落幕。來自上合組織、歐美日韓等10餘個國家的外國友人,與青島家庭一起,通過六條「傳統民俗文化深度遊」,充分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一條「地方特色美食體驗遊」,則讓國外友人感受了青島「國際海洋美食之都」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