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縛、臣服,漢服發展「返祖」,明朝女性漢服為何只能露出頭和手

2020-12-23 知行路上道歷史

服飾一直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物,服飾的演變能夠表現一個王朝及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社會文化的體現。漢朝之後,漢服成為各個王朝的主流服飾,各個王朝都會以漢服為主體服飾進行適合王朝的改革,所以明朝也是如此。

但是漢服在男性身上的演變都是地位越來越高,女性服飾的演變有所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性漢服是比較開放的,但是隨著時代和王朝的發展,到了明朝,女性漢服卻更加保守了,為何明朝把漢服衣冠制度全面恢復,保守程度卻提升到更深的程度?

一、男權統治高度發達,女性生存壓力大

從古至今,中國的社會都是男權社會的統治,並且在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同時,男權統治也在隨著強化,在明朝,男性的地位只比清朝稍微低一點點,但這在前面的王朝歷史上看,已經一個巨大的飛躍。

男權統治意識的加強,女性就會變成這種統治下的統治產物,一個具有個性的女性生存在這樣的男權社會的生存壓力是極其大的。

這種巨大的壓力就在主流服飾上的體現就是女性所穿的服飾越來越寬大,要順從男權統治的要求,將女性儘可能地掩藏在肥大的服飾中,不管這是否會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又或者這樣的服飾做出來之後,女性是不能發出任何不滿的聲音。

因為這是男權統治下的產物,是最高統治集團決定的事物,是完全正確的事物,女性頂著這樣大的壓力,注意力也就是儘可能地集中在適應這種不符合日常生活需要的服飾的事件中,這也男權社會需要的,這是古代統治者希望看到,明朝統治者也是如此。

女性將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如何適應這樣肥大的服飾中,就會沒有精力去觀察別的事物,也就不會阻礙男權社會的統治,不會阻礙中央集權的強化。女性在這樣大的壓力中,被迫努力適應這樣的社會需要,自我個性能夠發展的實在有限,生存壓力巨大,還要與這樣的不合身的服飾進行鬥爭。

另外,明朝服飾更加趨於保守更是因為男權社會的統治下,女性本身就男權的所有物,所以保守又寬大的衣服完全符合男權社會的統治需要,肥大的衣服更能將女性的身體包裹起來,男性覺得這樣所有權會更加能夠被彰顯。

所以在男權社會的統治集團覺得這種服飾非常符合男性需要和國家需要,明朝的服飾就一直在向保守發展,女性除了需要被迫適應肥大的服飾,還需要應對各種日常生活的壓力,對這種服飾的改變就沒有了發言權,明朝服飾就在男權社會的發展中,在中央集權的強化中越加保守。

二、理學完善三綱五常,約束婦女達到極致

明朝的正統學說是程朱理學,就是明朝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朝代的服飾也在根據這個文化思想進行相對應的改變。

程朱理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是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就體現為倫理道德的三綱五常。他們認為「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是與天理相對的。

所以他們在任何有關人慾的事物上都會更加的趨於保守,因此明朝服飾向保守、質樸的方向發展是完全意料之中的。明朝的服飾也在繼承元朝服飾,元朝女性服飾中有一個扣子是為讓女性穿衣時更加方便,當然這個扣子是能被看到的。

但是到了明朝,程朱理學的影響被擴大之後,這個扣子就被掩藏在了寬大的衣物中,就是因為理學上會認為這個扣子是在挑起人的欲望,嚴重不符合程朱理學的觀點,所以這個扣子的存擾亂了理學的統治,就需要更改或者藏起來。

所以在明朝的服飾發展中,這個扣子雖然沒有被消除掉,但是卻被用更符合理學倫理綱常的寬大衣服藏起來了,這樣一來,既能展現理學的包容性,又能在這種改革中讓理學更加趨於完善,人的思想也被這種理學強調綱常、強調多餘的欲望是不對的的情況下,服飾也改變的更加保守、不吸引人了。

明朝將女性服飾改變的更加保守,也是因為「存天理,滅人慾」的一個影響,這個人慾就是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這是不被允許的,但是一個男權社會這樣的欲望禁止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種禁慾思想的體現就落到女性身上。

而服飾又是女性最日常能夠表現出禁慾思想的方式,所以女性的服飾改變的越來越寬大,只將必要的手、臉露出即可,必要時還需要帶上面紗等等,這都是因為男權社會不能接受禁慾。

但是這種思想又是整個朝代奉行的,不得不遵循以下,所以只有讓地位低下的女性來完成你男權不願意的禁慾,所以明朝女性的漢服服飾在更加趨於保守。

三、承襲前朝,階級分化更加明顯

明朝的前一個朝代是元朝,但是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作為一個完全的漢族人,學習元朝是不可能的,另外,當時的統治者決定將漢朝服飾制度全面恢復,但是這種政策只是一個空泛談論,莫說隔了一個朝代的學習都是十分困難的,更何況是跨越好幾個朝代呢。

所以儘管說是學習漢朝服飾的所有制度,但大部分學習的還是宋朝和部分元朝的服飾文化的繼承,所以學習的還是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宋朝漢服服飾,宋朝漢服服飾的特點就保守、質樸,不過宋朝的服飾是男女的服飾都趨向於保守。

但是到了明朝,因為男權社會的統治,集權的加強,女性的地位在急速下降,男性已經到了以壓迫女性為榮的境地,所以這種保守的漢服服飾也就只有明朝的女性在繼續的施行下去,男性也會有少數的選擇保守、質樸的衣物。

女性地位的不斷下降,讓男女階級分化更加明顯,明朝女性地位的低下在服飾的表現就是變得更加保守,衣服的寬大將女性的身體掩藏起來,不能暴露任何能夠引起非議的身體,所以這種寬大、保守的服飾也是明朝階級分化明顯的需要。

四、女性自身不反抗,選擇臣服

從古至今,女性基本都處於被壓迫的地位,一直以來,女性都是處於男性地位之下的,是男性的附屬物。幾千年的壓迫歷史已經讓女性習慣了被壓迫的現狀,習慣了一直被壓迫的事實,習慣了這種壓迫是一種正常現象,所以到了明朝,女性已經不會反抗了,沒有反抗意識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性漢服是相對於整個服飾歷史上是比較開放的,是那種能夠顯露女性的身材,稍微比較緊身的服飾,但是這僅僅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一段小小的改變,在此後的歷史上,女性受到的壓迫越來越重。

在服飾顯現出來就越來越寬大的衣服,將女性的身體全部包裹住,不論這樣是否會阻礙日常生活,這是女性不反抗的變本加厲。

在明朝,這樣的情況只嚴重不減輕,女性也在習慣於接受男權、皇權給予的壓迫,並把它當做一種賞賜,把穿一種極其寬大、礙於日常生活的服飾作為一種榮譽,這種心理已經是男權社會的產物。

而服飾就男權社會給予女性壓迫,降低女性地位的一種方式,這種寬大到不適合女性的穿著被女性認為是可以接受,越來越保守的思想傳輸給女性,女性也在默默接受,不作任何反抗。

所以明朝漢服逐漸趨於保守,也可以看是這是在女性默許的情況下進行的,沒有人反抗,沒有人發出異議,沒有人覺得不正常,所以這就成了理所當然的。女性自身的怯懦、反抗就是這一保守服飾推廣的主觀推動,默默接受就等同於你認同這樣是對的,保守思想只會愈加愈烈,服飾的寬大保守也是必然發生的了。

在明朝社會,女性自己把幾乎沒有的話語權也丟失掉了,女性成為男性表達權利、富有的一種象徵,服飾也隨著這樣的潮流繼續向保守發展,女性的順從在服飾保守潮流發展的過程中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五、結語

中國的主流女性服飾在魏晉時期是有一定開放程度,但是整個歷史潮流是更加趨於保守的,而明朝作為前面幾個王朝文化的集大成者,這種文化的繼承是不可避免的。

明朝中央集權的強化,男權社會統治的加強,女性地位在不斷降低,即使在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影響下,明朝的男性選擇禁慾的仍然是極少數,所以這種歷史繼承和文化影響就體現在女性的服飾上面。

服飾變得更加寬大、保守,將女性的軀體都藏進寬大的服飾內部,服飾的更加保守,女性的地位也更加低下,女性自身的不反抗、順從,也是明朝服飾更加趨於保守的一個主觀原因。

參考文獻:

《女性服裝史話》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中國歷代服飾史》

相關焦點

  • 漢服圈兩大「戰役」之形制:改良的漢服還是漢服嗎?
    漢服是華美、優雅的衣裳,為何會爆發「戰役」呢?因為漢服同袍們並不是團結一體的,不同觀點的人各成一派,水火不容、互相攻擊。別的不說,就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漢服、仙服之爭,相信不少人都大跌眼鏡了吧!沒有實物出土,就不是漢服?漢服?仙服?歸根結底還是形制之爭!形制特徵符合古制的便是漢服,存疑或者有些不同的就只能稱為仙服了。
  • 漢服和「漢元素」服裝,誰才是正統漢服?
    有些服裝嚴格來講不能算作漢服,但如果具有漢服的感覺效果或元素,便可以稱具有「漢元素」。「改良漢服」這個稱呼,由於改良易引申「原本不夠良好」之義,加上文字精練性不足,因此在生活中一般不使用。「漢元素」則成為約定俗成的稱謂。現在的漢服商家和漢服攝影常涉及「漢元素」的產銷和使用,只要明確標示,不直接冠以漢服之名即可。
  • 漢服韓服之爭,韓媒下場:明朝漢服來自於高麗樣
    【文/觀察者網 郭肖】漫畫作者@old先 的一組漫畫以及遊戲《閃耀暖暖》中的套裝引發了中韓網友關於「韓服與漢服」討論,最近,韓國媒體親自下場了。11月13日,韓國聯合通訊社(以下稱「韓聯社」)在一則新聞報導中稱「明朝漢服來自於高麗樣」,還表示中國網友「韓服來自漢服」的說法是在用「扭曲的民族主義歪曲歷史事實。」
  • 時代在飛速發展,漢服不適合在現代出現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我國服裝的發展史:(網絡漢服素材)一、先秦時期: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二、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 漢服居然不是漢朝的服飾?3分鐘帶你了解漢服歷史!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髮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從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 "這妥妥明朝漢服",這話氣炸韓國網民
    說漢服模仿韓服?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真相就是,包括「朝服」在內的「衣冠文物」「悉同中國」!「這妥妥的明朝漢服」「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有韓國專家一邊說,韓服與漢服,尤其是明制漢服「容易混淆」;另一邊又解釋說,「長久以來,中國和韓國的服飾相互影響並共同發展,雖然我們以前很多官服來自中國,但我們的服飾也有在中國流行過」,讓大家不必過於糾結。
  • 漢服拍照姿勢|漢服拍照如何擺姿勢?漢服拿扇子動作
    姿勢01一手輕輕捏著扇頂部中間,另一隻手握住扇柄,扇面面朝相機,扇子放在左肩或者右肩持平的位置,頭向扇子反方向微微歪頭垂眼。姿勢02一手輕輕捏著扇子頂端,另一隻手捏著扇柄和扇面交界處,扇面朝上,舉到跟頭快持平的位置,頭微歪與扇面平行,垂眼不要看扇面,蘭花指要翹起來!
  • 漢服抄襲韓服?韓國人,拜託別鬧了
    太陽要從西邊出來嘍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起源於黃帝妻子嫘祖養蠶製衣止於清代「剃髮易服」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在漢、唐、宋、明各有不同特色是因為當時李朝工匠無法製作翟冠一旦明朝不賜予就只能做這些稀奇古怪的裝扮
  • 於正新劇造型引誤會,回應:「這妥妥的明朝漢服」
    【文/觀察者網 陳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11月4日晚,演員許凱曬出自己在新劇《尚食》中的造型自拍,引發網友關注。大帽,是明朝男子的重要首服之一,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與大帽相配的冒頂、帽珠等則是清代頂戴制度的起源。同時,大帽也是明代男子的重要正裝,接近禮帽性質。大帽常作為賞賜贈送給周邊部落和藩屬國,這在《明實錄》中有大量記載。朝鮮大帽就是從明制大帽演變而來的。
  • 實際其祖先是大氣恢宏的明朝漢服!
    許多朋友喜歡看韓國古裝劇,因為比起色調辣眼睛的很多國產古裝電視劇來說,韓劇中俊男美女穿著韓服,顯得風華絕代,不啻為一種享受,風靡我國的《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等等熱播劇,韓國人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還原得很徹底,其實,這些好看的韓服的祖先是我國明朝時期的漢服,明制漢服才是韓服的祖宗,如今很多人對漢服的認知還不如韓服廣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什麼是漢服?漢服又經歷了什麼演變?我們從先秦開始說起。以西周為例,周朝因為禮樂制度的存在,服飾是很講究的,或者說等級森嚴,什麼階級的人穿什麼衣服,這也是古代貴族社會下的一個標誌。在這個時期,服裝還是分上衣和下裳的,但上衣無一例外還是寬大的袖子。最主要的是平民的衣物色彩是非常樸素的,那種大面積的彩色衣服只有貴族可以享用。
  • 漢服註定難流行?為何日本和服大行其道中國漢服卻始終難被接受?
    在昔日的網絡上,曾經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主旨大意是「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清朝在大陸,民國在臺島」。雖然只是無腦史盲的自娛自樂,但就像那句甚囂塵上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樣,押韻的東西聽久了總是容易被潛移默化地洗腦,失去了明辨是非的基本判斷。
  • 近些年漢服的發展
    它以「中國漢族」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中國禮節文化為中心,並通過自然進化而具有獨特風格的服裝。它的個性明顯不同於其他種族的傳統服裝。它是中國「禮冠中國」,「禮儀之邦」和「燦爛中國」的化身。
  • 明朝漢服分分鐘打臉
    他們聲稱畫的帽子是抄襲韓國服飾,漢服與韓服的爭論再次引爆全網絡,引來無數網友關注,隨後漫畫家「old先」在社交平臺上用鐵證如山的歷史資料替自己洗刷清白。於是整個網絡,中國網友和韓國網友就開始進行罵戰。身為著名製片人的於正立馬轉發微博並回應:這妥妥的就是明朝的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明王朝屬國的高麗國沿用了,就被某些沒文化的網友和韓國網友說成「韓服」!
  • 約一場漢服婚禮,盤點不同朝代的漢服婚禮禮服
    前言:提起漢服婚禮禮服,大多數漢服同袍想到的是什麼?鳳冠霞帔?其實,華夏傳統漢服婚服並不都是一般大眾所想像全身亮紅色,不同朝代的漢服婚服也有所不同。想準備一場哪個朝代的漢服婚禮呢?先來了解下不同朝代的漢服婚禮禮服款式。
  • 漢服入門科普系列二,3分鐘快速了解漢服形制體系
    我決定根據自己的理解,參考百度漢服吧發布的當代漢服定義及體系框架2.0版,整理了一個現代常見漢服形制分類表。希望能幫助那些才開始接觸漢服或者剛入漢服坑的萌新同袍,讓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對現代漢服的形制分類有一個框架性的認識,以便於之後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 漢服韓服之爭,誰偷了誰的歷史?
    中韓兩國網友關於漢服和韓服起源的爭論便是最近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此前,於正發微博稱其旗下某藝人所穿的服裝為「明朝漢服」,並非韓國網友認為的「韓服」,他接著在Instagram發文稱「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是沿用明朝的!」,將漢服韓服之爭推上了中韓兩國的熱搜。
  • 改良漢服:它會是漢服的創新發展的一個體現嗎?你怎麼看?
    我看了共青團中央在b站上的直播,看到了有改良漢服的展現。我也記得中國華服日倡議書中有這麼一點:要在華服作品和產品中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那漢服的發展道路該如何走得更遠?怎麼樣才算是創新發展?再說說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種「新型」服飾——改良漢服。為何叫改良漢服?它與漢服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呢?既然叫改良,那它到底能否算是漢服的創新發展呢?
  • 傳統漢服與現代漢服,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漢服?
    但其實,當我們在辯論傳統漢服和現代漢服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漢服之時,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傳統漢服與現代漢服的區別在哪裡:1.形制區分:作為中國最傳統的服裝,漢服在兩千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在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套服裝形制,以交領右衽,寬袍大袖,系帶隱扣
  • 中國年輕人掀起「漢服熱」,但漢服能流行起來嗎?其實很難
    他們呼籲漢服復興並期望以之為載體重現我華夏文明、禮儀之邦的風範,漢服熱因此興起。漢服,漢代的服飾?不盡然,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即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