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寧省丹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張印等報導,滑菇在我國北方地區大面積栽培。近幾年,由於外貿出口量的增加和國內市場十分活躍,極大地激發了山區農民種植滑菇的積極性。
但是,由於菌種、原料、栽培技術方面的原因,在滑菇生產過程中,每年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輕則減產,重則絕收。該作者針對滑菇栽培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菇友參考。
一、播種後盤面不發菌或發菌緩慢
1.主要原因
①所用木屑含有有毒物質或過於腐熟。②麥麩陳舊變質或使用摻假的石膏。③菌種老化、生命力差。
2.預防措施
①應選擇以硬雜木為主的鋸木屑,新鮮木屑須堆放半年至一年。②輔料麥麩、石膏應新鮮不摻假、無黴變、不結塊。③應從技術過硬、管理水平高、菌種質量好的廠家引種。優質菌種,從表面上看菌絲潔白、不縮水、不老化,菌絲長滿袋後在10~15℃下放置10~15天用於栽培,不使用劣質菌種。
二、發菌前期雜菌汙染嚴重
1.主要原因
①培養基滅菌不徹底,導致各種雜菌滋生蔓延。②接種環節操作不嚴格,環境不潔淨。③菌盤上垛發菌時,未倒垛,造成菌絲體嚴重缺氧,或有強光線直射到菌盤上,垛內溫度過高,導致雜菌大量滋生。
2.預防措施
①蒸料時必須遵守見氣撒料的技術規程。從上大汽開始計算,保持2小時,使整個蒸料過程火旺汽足,然後及時出鍋,趁熱包盤。②無菌接種操作程序。室外接種應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若在室內接種,接種室內要清潔乾燥,遠離禽畜舍。③接種後的菌盤每6~8盤垛成垛,上面覆蓋草簾避光保溫;發菌初期垛內溫度以5~8℃為宜,不應超過13℃,每隔7天翻垛1次。雜菌汙染的菌盤要放置在栽培架的最底層,利用低溫環境抑制雜菌生長,嚴重的應及時廢棄。
三、發菌後期菌盤底部培養料酸敗
1.主要原因
①培養基水分過大,水分沉積到盤底,菌絲因缺氧無法生長。②菌盤內料過厚。③菇棚通風不良。
2.預防措施
①配料時培養料的水分應控制在60%~63%。②菌盤厚度以3.5~4.0釐米為宜。③菇棚四周留有一定的縫隙,使棚內空氣新鮮。如果出現菌盤底部積水,培養料酸敗情況,應打開菌盤兩端薄膜,略微傾斜菌盤控出水分;1天後再覆蓋薄膜,或在菌盤底部用直徑0.5釐米的尖木棍扎10~12個小孔,深1~1.5釐米,聚集在底部的水分可以順著小孔滲出盤外;通過小孔又可使菌絲補充氧氣,促進菌絲進一步生長。
四、夏季提早出菇
1.主要原因
①品種選擇不當。即選擇了極早生種或對溫差敏感的早生品種。這類品種的菌絲生理成熟早,所需的積溫少,即使在炎熱的夏季,經過溫差刺激,子實體也會形成。②同一個菌株有時在一個地方不能大面積出菇,而在另一個地方卻能正常越夏出菇,這是由局部地區特殊的氣候造成的,此時形成的子實體多數是畸形的,商品價值很低,對菇農收益影響極大。
2.預防措施
①在選擇菌株時,一定要弄清它的特性和溫型。春季栽培的品種要選擇中生種或中早生種。如丹滑8號、丹滑9號、C3-1等,在丹東地區栽培比較適宜。②在制訂栽培計劃,尤其是大規模栽培計劃時,最好選擇2~3個菌株搭配使用,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局部特殊氣候影響而造成的夏季大面積出菇現象。
如果發生夏季出菇情況,輕者不宜開盤,可在出菇部位割開薄膜,將菇蕾摘除,然後用膠帶封好。大量出菇時,可以打開菌盤,進行正常的水分管理,採摘的子實體可鮮品上市,也可以加工鹽漬品。
五、開盤後菌盤發軟,菌絲體死亡
1.發病原因
①菌盤越夏時控溫措施沒做好。菇棚過於低矮,棚頂覆蓋物過厚,棚內遭遇連續30℃以上的高溫侵襲,導致滑菇菌絲生命力衰退、代謝失調而逐漸死亡。②受蟲害侵染嚴重。由於夏季高溫高溼天氣較多,致使菇蠅、菇蚊、蛞蝓等大量繁殖,咬食滑菇菌絲,菌盤內大量的菌絲體被吃掉,菌盤疏鬆,噴水後很快腐爛。
2.預防措施
①在搭建菇棚時,棚中心距地面不低於3.5米,頂層菌盤距棚頂部應有0.8~1.0米的距離。棚頂用農作物秸稈或加厚草簾遮蓋,避免烈日直射菌盤。棚內溫度應控制在30℃以內;超過30℃,要及時往棚內四周及地面噴灑涼水降溫,並加強通風。②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用2%石灰水噴灑整個棚內空間,然後用甲基託布津1000倍稀釋液噴霧,隔天再用敵敵畏200倍液或90%敵百蟲500倍液噴霧一遍。整個越夏階段,綜合治理2次,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六、開盤後遲遲不出菇
1.主要原因
①選用了晚生種。例如,奧羽3-2等。②培養料含水量過低。③菌盤蠟質層過厚。發菌後期菌絲體穿透整個培養基,菌盤表面形成橘黃色蠟質層,過厚的蠟質層呈橘紅色,水分不易進入培養基,子實體形成困難。④溫差刺激不夠。滑菇屬於變溫結實性菌類,溫差變幅在7~12℃時能刺激原基正常形成,溫差太小,則原基不易分化。
2.預防措施
①選擇適合本地區栽培的滑菇菌株,即中生種或中早生種。②培養基的含水率應維持在60%~63%,這樣才能滿足滑菇菌絲體生長發育的需要。③在發菌後期,應適當增加菇棚內的光照強度,促進蠟質層正常形成,但光線不宜過強,避免蠟質層過厚。在開盤劃面時,對於蠟質層過厚的菌盤劃面應適當深一些。④加大菇棚晝夜溫差,可以誘導原基形成。晚間將菇棚周圍的塑料捲起,白天蓋上,反覆幾天,促使滑菇菌絲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生長階段。
七、死菇、爛菇現象嚴重
1.主要原因
①菌盤溼度過大,影響菇蕾的正常生理代謝。②棚內溫度過高,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過高。③勁風直吹菇蕾,致使菇蕾生理失水而死亡。④菌盤清除不及時。
2.預防措施
①把好原基分化關。當盤面出現白色或黃色小顆粒狀突起,逐漸長到高粱米粒大小的時候,嚴禁向原基上噴水,應保持空氣相對溼度為85%~90%。如果盤面乾燥,可適當噴灑細霧狀水,菌盤表面切忌積水,隨著子實體的生長,增加噴水量。
②隨著菇蕾的發育,需氧量逐漸增加,應加強菇棚內的通風換氣,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保持棚內空氣清新,此期間棚內溫度應控制在15~18℃。③噴水後要緩緩通風,防止涼風直吹菇體。④採完1潮菇後,要及時將菌盤上殘留的菇根、菇柄、死菇清除乾淨,以免影響下一潮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