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懷(耶律楚材)寶藏窮翻貝葉書,方知真理本如如。一心不動無生滅,萬古長空豈欠餘。妙藥更靈難忌口,長安雖肯不堪居。毛吞大海渾閒事,誰訝瓢中出白驢。
作者簡介
耶律楚才,元代著名的名士。元代建立之初,詩人在「萬松老人」門下潛心學禪。詩人在這三年中,摒棄俗務,不論是嚴寒或者酷暑,參禪從不延誤。為了避免打瞌睡,他用熱燈油塗抹嘴唇。
「萬松老人」非常欣賞詩人的苦學,給了詩人一個法號「湛然」。「萬松老人」是曹洞宗的禪師。詩人秉承禪師的學說,以儒治國,以「佛」治心。詩人傳承了禪師的學說,支持三教合一的主張。詩人以儒家之道來治理天下,以老子之道修身養性,以佛教之道來修心。
作品欣賞
述懷的詩作,一般都是慷慨感嘆之詞。這首詩就是詩人研究佛理之後,發出的人生感嘆。詩人的前四句,描寫了尋求真如的過程以及體悟真如的境界。「貝葉書」,這裡代表佛教的書籍。佛教的典籍,浩如煙海、無窮無盡。
「窮翻」描寫了尋找真如的痛苦。等到一朝開悟,才發現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其所蘊含的真諦只有「如如」二字。如果能達到「真如」境界,就能夠一心不動無生滅。從禪宗的角度來看,禪的境界就是清淨的境界。
這種清淨境界與世俗中所謂的清淨不同。這種境界是沒有任何「染執」分別的清淨,「妙湛」圓寂,一無所住,同時以其一無所住,即融於現實世俗。「心無起滅,對境寂然」 若圓鏡照,如落花流水,應世無痕,「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最終達到清淨,一切並融真空妙有。
詩人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迷情,不執著,亦非無情,寡情,而是平和解脫,身在凡塵而心在淨土。那麼,既然心不為形役,心不隨境轉,於世間萬事萬物又有何留戀?無所餘欠,也無所掛礙,是真正的生命的大解脫。讀罷這兩句,使人有通體透明之感,心無所住,曠然無羈,渺渺不知所以,飄飄不知來去。
最後四句,詩人筆鋒一轉。詩人從引人入勝超凡脫俗的禪境,回到現實生活中。詩作透露出作者矛盾的心情。詩人是元代名臣,深得皇帝倚重,他屢屢直諫,頗有聲名,但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深知位居宰相的苦處。
詩人悟透真如,仿佛服下一劑靈丹妙藥,心竅暢豁。但現實世界與佛家世界的巨大反差以及賢相的重任,剛正的品性又促使他既使了悟「真如」的「心無起滅,對境寂然」的道理,卻仍不能禁口不言,還要犯顏直諫。詩人道出了宦海浮沉的險惡,暗示出塵世間繁華帝都卻正是勾心鬥角,投機鑽營,是非紛紜的深淵。
結尾部分乍一看,講的還是佛理。華嚴宗所認為的宇宙萬有在時間,空間上無一不圓滿自足,彼此相應,形成一大緣起和一個整體,因此,一之中具足千萬數,千萬數中具足一數,正所謂「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一個意思。
在真如本性的觀照下,萬事萬物渾融一體,千變萬化而心自不動,所以「毛吞大海」「飄出白驢」都不是什麼令人驚訝,非同等閒的事情。我們再推究下去,這種臨變不驚視若等閒,鎮定從容的態度不也正展示出詩人中運籌帷握,從容不迫的風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