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證: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2020-12-24 程東心學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疏解】

臥輪的偈子講的是修為,因此是一首修為偈。他修為得很有成效,因而很有功力,所以他才得意。其意義與神秀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相同,由此可見坐禪修為的一斑,其境旨大概相同。

臥輪有伎倆。

臥輪自稱有辦法。「有伎倆」即得法。修為是行,有法有行,無法無行,沒有法就無法修行。臥輪得法了,所以修行有成。若非如此,他也不會自得。

臥輪的「有伎倆」與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意思相同。

能斷百思想。

臥輪能使百念不生,這就是他「伎倆」的成效,也是他修行所達到的境界。為什麼要達到百念不生的境界呢?這與理解有關。若以為自性清淨,就是心中清淨;心中清淨,就是百念不生,也就是沒有種種思想意念的幹擾;那麼修行的目的就要達到這種一念不有的清淨境地。這種理解著了理解相,因而在覺上失了一層。如此修行,即有所執著,不能見性。

臥輪的「能斷百思想」與神秀的「勿使惹塵埃」意思一樣。

對境心不起。

即當境而不動心,不生念,也沒有思想。心不與境相應,則不受境擾;心不受境擾,當境亦如無境,這樣就保持了清淨心。這就是臥輪的「伎倆」。因而「對境心不起」與「能斷百思想」,都是臥輪修行的目的,是其「清淨」的兩面,即內不起心,外不應境。如此修持,心就不動了。

這種修持當然是需要「伎倆」的。人非木石,心本有情,而有情之性,即是外有所應,內有所動。所以對境不起心,違於有情之性,是逆本性而為,確非常人所能,當然不容易做到。臥輪竟然做到了,所以感到自豪。

菩提日日長。

臥輪做到了「對境心不起」,便覺得菩提天天在增長。臥輪以一念不生為菩提,這是誤會,但他長住此境,仍然會覺得有某種東西在「日日長」。因為不論心在何境,但能長住,都會有某種東西在「日日長」。若非如此,臥輪就不會天天用功、樂此不疲了。「伎倆」若是無效,就堅持不下去。所以他說「日日長」並非虛言,只是那個東西是否為「菩提」,就要看每個人的理解了。慧能的理解就與臥輪的不同。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慧能對臥輪的偈子是否定的,其中講了兩個關鍵點,一是「未明心地」,即未見本心;二是「是加系縛」,因為自以為是,執著而行,即自作系縛。這個系縛不是外縛,而是自縛,所以是「加」。

佛的菩提是見性覺悟,見性即是菩提性,慧能判臥輪「未明心地」,即未見性,那麼他「日日長」的那個東西,就與佛說的菩提無關。

但臥輪講的坐禪很有代表性,許多禪者都如此理解,如此修為。所以慧能便反其意作了一偈。慧能的偈子講的是覺悟,因此是一首覺悟偈。

慧能沒伎倆。

無伎倆即無法,無法則無修,無修則無行,無行則無道,無道則無得。所以入道有伎倆,悟道無伎倆。

不斷百思想。

無法無修,無道無境,無得無失,也就無所取捨。因而不斷生念,不斷思想,一切自然,不抑不促。所以入道能斷思想,悟道不斷思想。

對境心數起。

因為無修無持,不取不舍,不住不執,因而外應境,內生動,對境起心,一切自然。所以入道對境心不起,悟道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若說臥輪的菩提日日長,慧能又怎麼能有菩提呢?若說慧能有菩提,那麼慧能的菩提又是如何長的呢?可見臥輪的菩提不是慧能的菩提。所以入道菩提日日長,悟道菩提作麼長。

臥輪之礙在自縛,能自縛者,也就可以自脫,因此慧能反其意作偈,是令其自脫。若能於此自覺,自無系縛,即能自脫;若能自脫,則入出自由;入出自由,便可以於執放之間,自見本心。故知自脫,即為見性覺悟,這才是佛說的菩提。所以慧能示偈,不在示法,而在指心。

因為慧能作的是反偈,故應將兩偈一體合觀,不可單看,否則不得全知。就如同他反神秀作偈一樣,須兩者合觀而成悟。由合觀可知,臥輪是有為偈,慧能是無為偈;臥輪是入道偈,慧能是悟道偈;臥輪是功修偈,慧能覺悟偈;臥輪是見境偈,慧能是見性偈。

如果沒有臥輪的入道,也就沒有慧能的悟道。若是只有慧能的悟道,其道就成了與臥輪對立的出道,那也就不成覺悟之道了。因此臥輪所說之道不可執著,慧能所示之道也不可執著,否則就又成了執著。所以慧能示偈,是為了破臥輪的系縛,故反其道而行;若是執著于慧能所說,在臥輪與慧能兩偈中判是非,作取捨,即生系縛。

如何才是不系縛呢?即自明本心,於兩道之中自在出入,不執一道,不廢一道,道道自由,道道無縛。若知是否無縛,須於入道中驗證。

人在任何道上,都會有得。無論是正道還是邪道,聖道還是俗道,此道還是彼道,所以天下的事都有人做,一切生命莫不在自己的道上用功,莫不在自己的道上「有伎倆」,在自己的道上「日日長」。正是因為有得,所以才著了一道。因為在一道上「有伎倆」,而且「日日長」,所以才不出其道,而囿於其道。惟有佛看穿了這一切,所以一無所得,一道也無,既無「伎倆」,也無「日日長」。惟因其一無所得,一道也無,故可以得一切,可以行一切道,當然也就可以在任一道中有「伎倆」,並且「日日長」。

若能於此而覺,便知一切眾生是佛,佛作一切眾生。所以眾生一念覺即佛,佛一念迷即眾生。

相關焦點

  •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祖聽到此偈誦,知道這個方法被錯誤的知見所綁住了還不知道,就做一首偈誦來改正它,就說修行不需要任何的方法,因為大乘佛法是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需要斷除任何的思想意識,因為知妄即離,離妄即覺。一切都是幻化,知道是幻還用斷除嗎,你為什麼要想著去對治呢?
  •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現在不是從懲罰的角度去追溯始作俑者。在給我們帶來後果的同時,所有的肇始者也同樣有他自己的苦樂感受,和他人並無二致。如果說眾生皆苦,這時候,正是培養自己的慈悲,消除內心執念,消除分別心的好時機。我們總是習慣將習性分為善和惡劣。對那些有著明顯惡劣習性的別人,總是懷著厭惡之心。
  • 心無起滅,對境寂然
    詩人秉承禪師的學說,以儒治國,以「佛」治心。詩人傳承了禪師的學說,支持三教合一的主張。「心無起滅,對境寂然」 若圓鏡照,如落花流水,應世無痕,「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最終達到清淨那麼,既然心不為形役,心不隨境轉,於世間萬事萬物又有何留戀?無所餘欠,也無所掛礙,是真正的生命的大解脫。
  • 敬畏的對境--大日明王上師
    敬畏的對境,不僅是在分別境界的外在上師三寶,而是內心的上師三寶,是我們的如來藏。對真理的敬畏,對威儀的敬畏,對依止的敬畏,對戒律的敬畏,對菩提的敬畏,其實是對我們內心迷失的佛性的敬畏。運行進入後搜索:大日明王上師(繁體)或 大日明王直接觀看地址:https://www.lang.live/room/1755626安裝二維碼,長按圖片識別
  • 元音老人|《大手印淺釋》【85】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正起念時,亦不見有念可起,是名無念。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者,一念不生名無念也。」所謂無念,並不是一個念頭也不起,而是儘管念起卻無所住著、不滯停留。一般人所想像的「一念不生」的無念,那是壓念不起。臥輪初以為壓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偈子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見他走入死胡同,故救他云:「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起心就是不起心,動念就是不動念,六祖無住啊!
  • 怎樣降伏嗔心?降伏嗔心三要義
    有了「斷定對境危害自己」的思想,在「我愛執」的作用下內心自然就會引發「對境不悅意、不好」的看法;一旦有了這種看法,內心就會憂惱;憂惱積聚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引發嗔心。相反,內心要想不發嗔心,就不能對某個對境感到憂惱;要想對這個對境不感到憂惱,就要止息對這個對境生起「不好、不悅意」的看法;要想止息在這個對境之上生起「不好、不悅意」的看法,就必須去除「斷定對境危害自己」的思想。
  • 大寶法王:修行要透過生活中的,各種對境,去鍛鍊自心
    修行就是隨時要透過生活中的各種對境、因緣,去練習、鍛鍊我們的心。絕不是空說一句「我發願」之類的話。有些人把修行,理解成度假式的,就是去安靜的地方,像做蒸汽浴一樣,放鬆一下。可是這樣的修行,沒過幾天就又變回原樣。
  • 上供下施,也要看對境和時機,不然一定會後悔的!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無論是做供養還是做布施,也要看對境和時機。當對境出現、時機到了,才可以做,不是隨便遇到誰都可以做供養和布施的。否則,也是有過錯的。無論做什麼,都要把握適度。若失去這個度,都是過錯。  尤其作為出家人,所享用的是信財和亡財,都是十方的供養。
  • 我在時間之河裡等你的回頭——解讀菩提雙子(俠菩提&赮畢缽羅)
    赮畢缽羅:「菩提長几是在我從沉刻湖中得緣,便已將它背起」俠菩提:「你背起的是過去的幻象,一個已死在過去的緣」赮畢缽羅:「如果過去已死。那它何有未來」俠菩提:「由你在過去,為菩提澆緣」俠菩提:「你來到我這段過去,由你接起澆沃菩提長几的緣,然後才能真正負起菩提長几的宿命」赮畢缽羅:「什麼宿命」俠菩提:「你可知菩提長几,何以名為菩提長几」赮畢缽羅:「在我背起劍的時候,一道靈心感應便知悉了劍的名」俠菩提:「長几是時間之河的別稱,人的生命一開始便在時間的河流上漂泊
  • 圓觀:邪師即善知識,邪見即菩提
    為了消除與邪師邪見的對立心。】       蕅益大師說過,正因緣境為圓觀基礎。所謂正因緣境,就是以十二因緣之緣起正觀,遠離外道斷常二見。基於此,向圓觀推進。此前兩年,公開、私下數數斥責以圓教一乘不二理壞染淨因果之事的邪見。側重如來藏不變隨緣之染淨因果不虛。如今見諸多道友已經明確因果不虛,不必再過多強調。
  • 【佛法修證心要】悟後常須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
    是以悟後,常須照察,不可玩忽,妄念忽起,或一凜覺,或提佛念,以至無為,方始究竟。故頓悟漸修之義,如車二輪缺一不可也。頓悟漸修既是佛徒之修行軌則,成道津梁,應如何修而後可?與悟前之修,又有何差別,試申論如下:一、悟後之修,不可一概而論,須視學人妄習深淺,煩惱重輕而定,習障淺者,不用對治,惟隨緣照察,念起即覺,覺即轉空。
  • 釋迦道場興國寺妙覺上人:覺知心力即菩提
    淅川興國寺釋妙覺 河南南陽 釋迦道場 興國寺緣 起:因抱著深重的「我執」「我所」「我見」,對於尊師一再教誡叮囑之事宜,弟子們未能真正理解,心神相印,如期成辦。尊師為破除弟子們的「我」與「我所」,調伏由「我」而滋生之五毒,先是現金剛忿怒相進行棒喝,後又以金剛道歌的方式脫口為弟子們應緣開示「覺知心力即菩提」的修心法要。若能用心體悟領會運用此心法義諦,當受益無窮。現做如實如是記錄,供養無量具緣有情。惟願見者清淨,聞法生喜,聞法得度,淨智圓滿覺慧如海……。南無阿彌陀佛!
  • 無證之罪在哪拍的 無證之罪分集劇情介紹
    無證之罪在哪拍的被稱為首部社會派推理超級網劇《無證之罪》正在熱播,該劇細緻的還原了原著小說的情節,懸疑氣氛十足,自開播起就引發巨大的關注,不少更是對該劇的拍攝地點在哪表示好奇,據了解,網劇無證之罪是在冰城哈爾濱拍攝的,因為當年有傳說說90年代的東北發生過轟動一時的「雪人殺人」事件,該事件正好能與劇中的雪人殺人案結合在一起,剛好這個地方也非常適合無證之罪的整個故事的環境。在該劇的拍攝期間,演員們在極寒的拍攝條件下,面對艱苦的環境和惡劣的氣候演員們更是挑戰自身的極限,全身心的投入劇中,整個團隊在互相鼓勵中更是完美的完成了每一場拍攝。
  • 【人間菩提】心不染塵造善業
    20200308--心不染塵造善業心地染塵煩惱多法水澆灌守心門五戒十善護眾生
  • 【人間菩提】心念眾生信願行
    20201202--心念眾生信願行天下米籮一肩挑自力耕生信願行
  • 【飛翔經驗:對境實戰之五大原則】第69季
    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熱情、求知慾和進取心!跌倒七次,就站起來八次!嬰兒學走路,都有一個跌倒的過程,你是否依然敢於嘗試?你是否能夠越戒越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和大家共勉。下面進入正文我們做功夫就是兩方面,一,內不隨念轉;二,外不為境遷。
  • 上遊夜雨丨雷學剛:心若止水 宛如菩提
    心若止水 宛如菩提雷學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