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2020-12-24 蓮華德遍照無餘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六祖聽到此偈誦,知道這個方法被錯誤的知見所綁住了還不知道,就做一首偈誦來改正它,就說修行不需要任何的方法,因為大乘佛法是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需要斷除任何的思想意識,因為知妄即離,離妄即覺。一切都是幻化,知道是幻還用斷除嗎,你為什麼要想著去對治呢?

就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出坡就出坡,該接待客人就接待客人,該用功的時候就用功,該睡覺也要睡覺,你只要能夠開悟,做什麼都不重要,不在於做什麼,在於能不能開悟。

對境心數起,就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叫你幹活你就去幹活,叫你去睡你就去睡,這樣菩提就自然顯現出來,就這麼簡單。

六祖針對臥輪偈而說的四句,相互對比,可知臥輪偈句無一不錯,六祖偈句悉皆正確。

當知思想不可斷的,你說斷怎樣斷?若說斷念就似巨石壓草,硬將思想壓下去怎麼可以呢?那與木石又有什麼差別?

思想就像泉水,晝夜地流淌著,阻礙其流則激蕩,分疏其流可以引去灌溉。若堵塞使之成為死水,則只有腐臭而已。

就像許多學佛者,想修行達到無念、無想、無思、無慮、苦苦的這樣壓制住去尋找佛性,怎麼能夠呢?像臥輪禪師所說『能斷百思想』,不是增加系縛是什麼?不是落於斷滅的邊見是什麼?所以修行人要明白,不要落於其中而不知,非常可憐。

相關焦點

  • 究竟無證: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疏解】臥輪的偈子講的是修為,因此是一首修為偈。
  • 元音老人|《大手印淺釋》【85】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正起念時,亦不見有念可起,是名無念。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者,一念不生名無念也。」所謂無念,並不是一個念頭也不起,而是儘管念起卻無所住著、不滯停留。一般人所想像的「一念不生」的無念,那是壓念不起。臥輪初以為壓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偈子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見他走入死胡同,故救他云:「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起心就是不起心,動念就是不動念,六祖無住啊!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全文+譯文,禪宗祖師六祖惠能傳奇開悟的經歷,必讀的經典之作!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全文+譯文,禪宗祖師六祖惠能傳奇開悟的經歷,必讀的經典之作!(轉發功德無量)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 《壇經》:惠能大師的覺悟之路,新思想的開拓者
    他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禪宗思想的改革者,把漢傳佛教發揚最廣泛的人,他的思想令人欽佩。惠能的智慧不僅對中國人是一種財富,對全世界範圍類的人們亦是一種寶貴財富,尤其是人們的心靈處在混亂中無法尋得光明的時候,這種智慧更有其價值。惠能到黃梅那邊帶來一圈,得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弘忍大師告訴他現在還不是傳法的時候,你先隱忍十五年之後再出來講法。
  • 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如何讀經,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寫的?
    許多人不相信: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來的?真的可以不用窮盡浩瀚佛經,空想頓悟而成佛?仔細一想,惠能大師這「一字不識」有很大的問題。一、 惠能真的一字不識嗎?惠能打小心性淳樸,富有慈愛之心。這樣天資不凡的孩子,哪個做父母的不為孩子的將來考慮呢?要知道那時候時值盛唐, 「十年寒窗,一舉成名」是天下寒門子弟的夙願,父母並非蠻夷,他們怎麼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獦獠」呢?惠能雖幼而喪父,但那時候他已經能讀書識字了。
  • 千年懸案:六祖惠能大師是文盲嗎 ?
    從新州設刺史官,並且新州刺史還可升任為平南將軍,可知新州在當時歷史時期的知名度和戰略的重要性;唐貞觀五年(631),倭國使者入貢,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節使日,浮海數月方至。小小的一個新州刺史,既然能作為大唐國派往日本的使者,可以看出新州官員之文化素養;還有史料記載隋代之合浦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登陸港,商賈往來頻繁,商品經濟很發達,與新州地理位置相毗鄰,同屬信安郡,所以新州之經濟也相對發達。
  • 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神秀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偈子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在這首偈子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的身心本來清淨。
  • 惠能不認識字,沒聽過一天經、沒坐過一枝香卻開悟
    「全性起修,修即無修,故云如幻」。「全性起修」的是什麼人?法身菩薩。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的修行方法是「全性起修,修即無修」。什麼人?在中國,有,實在講也不少,最明顯代表的人物就是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壇經》上說得很清楚,黃梅道場裡面有講堂,他沒去過;甚至於講堂在哪裡他都不知道。有禪堂,他一枝香也沒坐過。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說法時,是用神通到這山頂上,為這些有神通的人說法。「變相」即是神妙不可思議變化的樣子。五祖血脈圖,即是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大師,這接連不斷,像體內流通血脈的一個圖。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汙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此時神秀的學生都沒有貪心了,可是他自己卻放不下,總想作第六代祖師。
  • 惠能為中國人修佛提供了簡便方法,但是對禪宗的理解需要更高智慧
    因惠能弟子「視能如佛」,故把惠能講法的結集稱為經。看其通篇旨意,符合佛說的基本思想,而且屬於大乘範圍,不拘泥於小法和形式。惠能的出現,給中國佛教界帶來一場革命。如果說之前的中國佛教界普遍修法充斥規矩和束縛,只能稱為小法;那麼,惠能所傳授的方法打破藩籬,祛除形式,回歸本質,足以稱為大法。
  • 恭逢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惠能勤勤懇懇舂了八個月的米後,五祖弘忍大師集合門人,讓大家依據各自的修行體會,各作一首禪偈,以此來確定禪宗衣缽繼承人,在寺院裡德高望重,呼聲最高的教授師神秀禪師,在眾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揭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意思,放送該曲的介紹與歌詞
    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菩提本無樹歌曲的歌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佛也念眾生;明月當頭照苦樂入禪中;生性當自悟陰缺何時休。歌曲《菩提本無樹》出自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惠能大師傳奇
    眾弟子齊聲道:「弟子愚鈍,還沒能領悟,不敢寫。」正在此時,隔壁東廂房大聲傳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想到你如此精進,你是怎麼理解的?」惠能說:「眾生本來即佛,欲求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因為菩提之性,非因緣而生,是超脫言語文字的,所以下下人也能有上上智,上上人也會有下下智。」五祖點頭道:「孺子可教。白日人多,不便多說,以免生枝節。神秀這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尚未入門。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傳奇故事
    聽了惠能的回答,弘忍內心已經對他很滿意了。然而,弘忍還想繼續磨練一下這塊金子,便讓他先在寺廟裡做些辛苦的雜活。功夫不負有心人,8個月後,弘忍大師來到惠能舂米的碓坊,一語雙關地問他:「米舂好沒?」惠能也一語雙關地回答:「米舂好了,只是還需要篩子來篩乾淨。」這段對話,其實是弘忍大師問惠能,經過這幾個月的修行,是否領悟了佛法的真諦。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神秀用「心如明鏡臺」,但在此處說明鏡也並非實有的「臺」。本來沒有一個成實的事物,怎麼會有塵埃或者障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