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背後的「太空食品熱潮」:太空冰淇淋成大眾市場新寵!

2020-12-22 騰訊網

近日,奔月「挖土」的中國嫦娥五號,再次點燃人類「重返月球」的全球性話題。與此同時,人類未來「飛天攬月」所必須的「太空食品」,也再一次被引爆。

01「太空食品」所謂何物?

所謂「太空食品」,指的是結合航天人員在太空的口味和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進食方式而研製的一系列食品,具有營養豐富、便攜、易儲藏、保質期長、適合在太空環境食用等特點。

我們知道,「地球人」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其實並不容易。

早期,在前蘇聯和美國的航天飛行中,航天員對食品的選擇非常少,吃的主要是經過特殊加工的液體或半固體食品,並通過「牙膏管」擠進嘴巴。

為打破航天員「吃不好」的困局,當一群人潛心研製宇宙飛船的時候,另一群人開始致力於研製可以滿足太空飲食需求的食品。現如今,太空人幾乎可以在吃到和地球上一樣豐富的食物。

02橫掃「凡間」的太空冰淇淋

不僅如此,那些原本「只應天上有」的太空食品,開始橫掃「凡間」,受到普通消費者的追捧。其中,最受追捧的,就是太空冰淇淋。

當年,美國航空航天局為早期的阿波羅太空任務,專門邀請食品公司研發了這款「太空冰淇淋」,以滿足太空人在太空艙吃冰淇淋的需求。

早在十幾年前「神舟六號」時代,太空冰淇淋曾在一度被放入上海科技館、太空館等特殊渠道銷售,並受到不少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太空愛好者的高度追捧。

當時,新聞媒體甚至用「賣太空冰淇淋像發牌一樣」的描述,來形容該產品的火熱。

目前,國內受「太空冰淇淋」發明專利保護的品牌只有一個——上海太空食品銷售有限公司推出的噢啦啦太空冰淇淋,也就是神六期間在科技館、太空館被圍觀搶購的那款產品。

去年底,噢啦啦太空冰淇淋宣布正式進入大眾市場,並一次性推出了經典三色味、草莓味、香草味、巧克力味等不同口味的產品。

今年,該公司基於航天食品技術和標準研發的各種「太空水果」也相繼發布,並通過官網進行售賣。

源自地表,回歸地表。太空冰淇淋和太空水果的陸續「落地」,標誌著太空食品從特殊食品向大眾食品的正式轉型。

目前,這些產品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購買。曾經太空人才能吃到的「太空冰淇淋」,如今無論是休閒旅行,還是野餐露營,隨時隨地都可以享用。

03未來可期的「潛力產品」

一開始,人們對「太空食品」的追捧,或許是出於好奇。但好奇之後,太空食品能順利走入尋常百姓家。最終靠的產品自身。

無論是太空還是地面,食品的核心還是好吃有營養。太空冰淇淋是利用真空凍幹技術,零下40℃急速鎖鮮 ,不僅鎖住了營養,也鎖住了口感。

在口感方面,太空冰淇淋甚至比傳統產品更加可控、更加多樣化。

由於太空冰淇淋的味道遇水可還原,消費者可以根據喜好,調製出個性化的口感:可冷可熱、可稠可稀,甚至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調味配料。當然,你還可以把太空冰淇淋作為一種休閒小食品,搭配上一杯暖暖的咖啡,苦澀與清甜碰撞,也是別具一番風味。

相比傳統冰淇淋,太空冰淇淋有一個明顯的優勢——不需要放在冰箱裡,隨時都能拿出來吃上一塊——這對於傳統冰淇淋來說,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中國航天人一直在為在月球建站探路。不僅是中國,美國也曾宣布要在2024年前重返月球,並聯手日本等多個國家建立月球工廠、月球基地。

總之,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突破,屬於人類的太空時代終將開啟。「太空食品」的市場潛力,也將隨著人類航空事業的不斷突破而突破。

未來,從天上到人間,又會有哪些花式太空食品亮相?讓我們拭目以待!

時至冬日,寒意漸起。今年冬天的第一支冰淇淋,可以考慮一下太空人同款了。

相關焦點

  • 航天技術「走入凡塵」太空食品成大眾新寵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歷時7天、歷經38萬公裡,嫦娥五號此次在月球的成功著陸,開啟本世紀人類首次月球採樣,標誌著中國人距離九天攬月夢想更近一步。與數十年太空探索緊密相伴的,除了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還有快速升級的太空食品。
  • 太空紅茶、太空冰淇淋……「太空的味道」受到首都市民熱情追捧
    曾經只被航天員「專享」的太空食品如今也開始走進了普通大眾的生活。日前,在2020「北京國際茶業展」上,中國太空系列食品剛一亮相,就立刻受到參觀者的關注。據了解,此次參展的「太空的味道」專櫃包含了太空茶及太空食品兩大類,產品釆用航天專利技術生產,設計夢幻新潮、品飲方便時尚 ,特別是「太空紅茶」和「太空綠茶」完全改變了傳統的品飲方式,實現了水溫不受限制,衝泡隨心所欲的消費願望。
  • 嫦娥五號探月成功,六七十年代,太空宣傳畫什麼樣?
    自古以來,人們對外太空充滿了好奇和美好的想像。那裡是否有人居住?是否活躍著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一直是人們好奇的問題,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就是我們熟知的太空神話,也是太空探索的萌芽。然而隨著近期嫦娥五號的成功探月,舉國歡慶的同時,月球對於我們也將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雖然早已知道嫦娥只是神話,取樣的科學價值無疑更具實用性。六七十年代,探索技術有限,人們是怎樣幻想太空的呢?圖為1962年,乘坐飛艇遨遊太空。幾個小娃娃乘坐飛船穿雲過月,面對浩渺的外太空興奮不已,嫦娥仙子友好地伸出雙手打招呼。
  • 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帶回月球「伴手禮」還要體驗太空「打水漂」
    早在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的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而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大家最常聽到的關於月亮的神話,應該就是「嫦娥奔月」了吧——因為吃了長生不死之藥,嫦娥飛到天上,居住在月宮。中國探月工程用這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來命名,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也表達了「奔月」這個主題。
  • 逐夢太空 那些助力「嫦娥五號」奔月的湖南伢子們
    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揮員發出鏗鏘有力的口令,發射控制臺操作手迅速按下紅色點火按鈕,在烈焰的映襯下,隨著一聲巨響,「嫦娥五號」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壯麗升空,開啟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的徵途。這背後,是包括湖南籍參試人員在內的所有中國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 每月一聞|嫦娥奔月,繼往開來!|地球|月球|嫦娥五號|嫦娥四號
    點擊播放 GIF 2.4M01嫦娥奔月,繼往開來2007年10月24日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踏上奔月之旅。12月14日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表面,隨後,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並將圖像傳回地面,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
  • 嫦娥奔月簡史:漢代以前,嫦娥叫姮娥
    漢代以前,嫦娥叫姮娥 嫦娥奔月簡史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並「挖土」帶回地球。標誌著中國人距離九天攬月的夢想更近一步。我們的先輩很早就對神秘宇宙充滿探知欲,羽人飛天,嫦娥奔月,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今天就來講一講嫦娥奔月史。
  • 「太空冰淇淋」即將在中國開賣,娃哈哈首度布局椰子水 | 創新周報
    5、簡愛幼兒酸奶上市,3千名媽媽造了個「父愛配方」8、Izeki Foods明年試製「消暑鹽味大麥茶」99.99%地球人都沒吃過的「太空冰淇淋」將在中國開賣!據食經濟報導,曾經只有太空人在天上才能吃到的「太空冰淇凌」,即將在中國市場全線開賣。
  • 「嫦娥奔月」背後,有一群「硬核」的小姐姐
    最近幾天,關於嫦娥五號的消息頻頻刷屏,一次次激蕩著人們關於月桂、蟾宮、清影的美好想像。而隨著嫦娥五號成功飛天、完美落月,一群在「嫦娥」背後默默奮戰的航天「小姐姐」也走進人們的視線,她們小身軀裡的大擔當,日常生活與平時工作的「反差萌」,引人關注,更令人敬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硬核」的「小姐姐」。
  • 嫦娥回家,中美競跑太空
    以今天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兌換成人民幣大概為2796.7萬元。 當然月樣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美國對嫦娥五號採樣感興趣,主要還在於它的著陸點與眾不同,那裡遠離阿波羅和月球號採樣區,極可能存在與之前的樣品不同的巖石類型。
  • 「太空冰淇淋」,它到底是什麼鬼?
    這世界上有一種十分神奇的食物,它常被人稱作「太空冰淇淋」或者「太空人冰淇淋」,它總是被商家與太空和NASA聯繫起來,裝在十分「太空」的包裝中售賣
  • 太空萌熊網紅冰淇淋火了,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近年來茶飲市場如火如荼,而在茶飲市場持續火熱之後,產品的發展也面臨著瓶頸。
  • 嫦娥五號順利歸來,俄美英三國態度迥異,新的「太空競爭」到來
    我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賦予了月亮以所有美好的想像與描繪。在上世紀美國將人類送上月球,並帶回了土壤,蘇聯也成功完成了月球取土,與月球的親密接觸曾一度讓人們非常興奮。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探月大國美國沒再做過探月嘗試,蘇聯則早已解體、航天「遺產」由俄羅斯繼承。
  • 沉浸式虛擬仿真系統:為了嫦娥五號奔月,VR/AR都做了什麼?
    沉浸式虛擬仿真系統:為了嫦娥五號奔月,VR/AR都做了什麼?虛擬實境技術起源於航空工業,最早應用於飛行模擬仿真及平視顯示、頭盔顯示等領域。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為了這次嫦娥五號任務,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月球樓搭建了一個「月球模擬實驗室」。航天科技集團利用AR技術把月面地形搬到了地面實驗室內進行模擬實驗。
  • 嫦娥五號踩了腳太空「剎車」進入環月軌道,什麼是近月制動?
    11月28日,經過約112小時奔月飛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距月面400公裡處成功實施3000牛發動機點火,約17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根據實時遙測數據監視判斷,嫦娥五號探測器近月制動正常,順利進入環月軌道。
  • 十年磨一劍 護航「嫦娥奔月」
    航天材料的腐蝕因素較為複雜,包括地面存放環境中的大氣腐蝕、近地軌道附近原子氧的侵蝕、宇宙射線對塗層材料的破壞,以及太空中交變溫度的影響等。應用在「嫦娥五號」探測器上的鎂合金天線接收器外殼和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上的鎂質慣組支架的腐蝕防控核心技術,均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科研團隊研製而成,滿足航天裝備地面環境及空間環境的複雜綜合要求。
  • 中秋節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五母那裡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 中國航天已經具備了利用太空的能力,東方紅航天生物一直在路上前進
    在2月23日晚,在央視播出的《一堂好課》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院士主講了一堂生動的「航天課」,他帶領眾多學子和觀眾走近中國航天,感受這一偉大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的偉大力量,叩問初心使命,展望星辰大海。
  •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
    早在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的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而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大家最常聽到的關於月亮的神話,應該就是「嫦娥奔月」了吧——因為吃了長生不死之藥,嫦娥飛到天上,居住在月宮。中國探月工程用這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來命名,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也表達了「奔月」這個主題。
  • 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太空打水漂」有多難?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打水漂」是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採用這種類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的返回是我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是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上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