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誰家煙囪冒煙,就知道誰家正在烙煎餅!」
五蓮縣石場鄉前坪頭村「第一書記」費紅豔領著記者們在村裡的巷子中走著。
時值初冬,卻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前面一戶農家炊煙嫋嫋,轉過巷子,見院門大開著。果不其然,一對老夫妻正在烙煎餅。
泥砌的矮灶臺,祖傳的煎餅鏊子,74歲的村民王守順正在灶下燒火,菠蘿樹葉子和花生秧鋪在灶前;同歲的老伴趙從芬熟練地用左手在鏊子上攤開地瓜糊,再用木刮板抹勻壓實。一待邊角翹起,老人左手揭起,兩手快速一提,一張雪白如紙的地瓜煎餅,成了!
在這個小山村裡,每年霜降過後,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的地瓜烙煎餅,一個月左右烙出的數百斤煎餅,就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糧,一直吃到明年霜降。
山村煎餅火爆全國
「高粱玉米小米的煎餅都好買,咋就地瓜煎餅這麼難買呢?」
「你想要?那我烙了賣給你?咱村祖輩都烙地瓜煎餅!」
「行啊!」
四年前,前坪頭村「兩委」成員張吉花在一次培訓中,和鄰村一位支部書記戲言。
回到家,她卻真起了這個念頭。
2016年冬,張吉花和一個閨蜜烙了一個月的地瓜煎餅,雖然後來並沒有賣給和她戲言的支部書記,可是令她驚喜的是,她只發了幾條朋友圈,她和閨蜜烙的500多公斤地瓜煎餅竟被一搶而空!
打那以後,張吉花就在家中開起了煎餅坊,前坪頭村祖輩用來做日常吃食的地瓜煎餅,被她當成了商品。她帶領村裡貧困婦女,利用閒暇時間烙手工地瓜煎餅。只是最初缺少資金和渠道,生意一直不溫不火。
前坪頭村支部書記王紀民介紹,村裡共有105戶、330口人,平均年齡50歲左右,是個省級貧困村。2019年6月,被五蓮縣委組織部、五蓮農商銀行共同派駐到前坪頭村的「第一書記」費紅豔,一來到村裡,就看到了手工地瓜煎餅的巨大商機。
「地瓜抗氧化功能強,研究說明可以抵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烙煎餅的過程又是脫水的過程,沒有任何防腐劑也能保存一年!」費紅豔發現,這個貧困山村的大智慧竟藏在祖輩傳承的主食裡。而這一飲食習慣正好與現代人環保養生的需求相符合。
若是擴大生產規模、拓寬銷售渠道,手工地瓜煎餅肯定前途無量!費紅豔向五蓮農商銀行相關領導匯報了這一情況,董事長商慶收帶頭作了實地考察,之後無條件投資7萬元扶持煎餅坊的建設。2019年10月,佔地300多平方米的煎餅生產車間投入使用。
五蓮農商銀行還幫助張吉花她們註冊了「莊戶嫂」商標。費紅豔幫煎餅坊領頭人張吉花建了微信群,不到一周就加滿500人,又建了第二個群。產品很快賣到了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張吉花現在一天還要發好幾條抖音短視頻,粉絲已達到4.4萬人,一天銷售五六十公斤煎餅,「常常烙的貨趕不上賣的貨!」
莊戶嫂靠手工年收入過萬
霜降過後,村裡自產的5號地瓜都成熟收穫了,鮮地瓜先手工削皮,再浸泡清洗。剁成塊、打漿、控水,烙煎餅前的準備工序就需要24小時。
「其他的雜糧煎餅可以用機器烙,唯獨地瓜煎餅不行。因為不摻麵粉的地瓜糊粘性低,不成個、容易散。我們用的5號地瓜,白瓤,澱粉含量高、糖分低、粘性也大,但也只有手工才能烙。」在「莊戶嫂」煎餅坊裡,四五個莊戶嫂坐在燒蜂窩煤的鏊子前,人手一個地瓜糊團,徒手在鏊子上滾著圈,把地瓜糊均勻地攤在鏊子上,邊滾邊攏,然後再用刮板抹勻壓實。
「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只是工坊換了蜂窩煤爐子,更加乾淨衛生,而且可以調溫。」
「最多的時候,坊裡有20來個莊戶嫂,來了農忙就輪換著幹,家裡活和打工掙錢兩不耽誤。像聶大娘那樣經常出全勤的,一年能掙15000多元!」今年除了自家產的1萬多公斤地瓜外,張吉花還收了本村和周邊村的地瓜3萬多公斤,還有其他雜糧。
「優先收本村的糧食,而且比別人收購的單價都要貴兩三毛錢。一個煎餅坊還帶動著村裡其他農副產品的銷售。」費紅豔說,張吉花今年在村前的千金山新建了窖子,地瓜可以貯存時間更長,煎餅可以烙到明年「五一」。「五一」之後,就可以烙地瓜幹煎餅了。
「年前的地瓜煎餅雪白清香,但是不甜,年後地瓜糖化了,會有清甜味,『五一』之後烙地瓜幹煎餅,顏色和口感又不一樣。」烙好的煎餅攤晾一個小時左右,再順好、噴水反潮,才能一張張疊起來裝袋,「太幹一疊易碎。當地人都是隨吃隨噴水再摺疊,成品發貨就得摺疊好,這樣存放的話,一個月也沒問題。」張吉花忙著和工人們一起疊煎餅裝袋,「煎餅最遠發到新疆、內蒙古等地,最常買的客戶來自日照、青島、濰坊等地。」張吉花的兒子每天開著一輛SUV去五蓮縣城送200多公斤煎餅,送到五蓮縣城的飯店,或者通過快遞公司發往全國。
「今年的銷售收入是往年同期的兩倍多,預計全年收入20萬元!」「第一書記」費紅豔頗有些自豪地說。
白煎餅,白豆腐,絕配!
雪白的手工地瓜煎餅,卷啥吃才是「絕配」?
在前坪頭村,手工地瓜煎餅和手工滷水豆腐,才是「最佳拍檔」!
支部書記王紀民的妻子劉加迎前一天晚上就用冷水泡上了5公斤黃豆。翌日一早,再用小石磨把豆子磨碎出汁。
住在後坪頭村79歲的母親也趕來幫忙,「我年輕時就做豆腐賣,祖輩都是這樣的做法。」
泥坯做的土灶臺,一口大鐵鍋嵌在其中,劉加迎又塞了幾根樹枝吹吹火,鍋裡散發出陣陣豆香。「磨好的豆漿汁一塊倒進大鍋裡,得煮半個多小時,這就快好了。」
開了鍋,劉加迎把溢著香氣和熱氣的豆汁豆沫倒進準備好的甕裡,開始點滷水。「點多少?唉喲,我也說不上來,約摸著放,全憑經驗和手感。」
滷水點豆腐——豆沫發生了神奇的變化,白色的豆花逐漸凝結,結成更大朵的豆花,大約半個小時,劉加迎揭開甕蓋,「差不多了,咱先盛碗豆腦嘗嘗!」
一碗碗嫩白的豆腐腦,豆香撲鼻,入口滑嫩,卻沒有常說的「豆腥味兒」。再過十來分鐘,歷經泡豆、磨豆、篩漿、熬漿、點漿、收漿等工序,這普通的黃豆變成了一大塊細嫩的豆腐。劉加迎用一張大紗布將豆腐整塊包起來,放在一張篩子上,兩手壓著開始控水。
王紀民介紹,一公斤黃豆可做兩公斤多豆腐,滷水點的豆腐,嫩滑不易碎,即使是煎炒也有保持完整的外形和軟嫩的口感。農活不太忙的時候,他家的豆腐一天一做或隔天一做,石場鄉和五蓮縣城的飯店自會提前預訂,上門取貨。
乳白色的豆腐切成塊,盛在白瓷碗裡,熱騰騰地端上院裡的矮腳八仙桌。這時,張吉花拿著一摞疊好的地瓜煎餅進了門:「嘗嘗地瓜煎餅配嫩豆腐,再切個小椒子,這才是『絕配』!煎餅卷豆腐,越吃越有福!」
豆腐,兜福!滿院的人都笑起來。
噴過水的地瓜煎餅果然筋道又好咬,帶著鮮地瓜特有的清香,配上豆腐獨有的滑嫩豆香,再來點辣椒、香菜、小蔥和醬油醋拌成的佐餐小菜,這是地道的山村農家風味小吃,又是前坪頭村祖輩傳承的養生之道。
「村裡300來口人,僅80歲以上的就有20多人。」支部書記王紀民說。
張吉花快人快語:「坊裡王嫂的婆婆90多歲了,從來沒進過醫院的門!有個頭疼腦熱扛扛就過去了,難道不是這地瓜煎餅卷豆腐帶來的福氣?」
煎餅卷豆腐,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數百年來的傳承,又分明包含著祖先的智慧與匠心。2010年,五蓮煎餅、豆腐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看似平常卻又凝結著汗水和鄉愁的鄉村技藝,如今,帶著莊戶嫂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給更多的人帶來鄉土鄉情和鄉間美味。
關注今日黃海晨刊8、9版
來源:黃海晨刊
全媒體記者 謝巖/文 冷炳豪/攝
原標題:《五蓮煎餅、豆腐製作技藝 煎餅卷豆腐「越吃越有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