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繼「家風」「故鄉」主題後,《夜讀往事》繼續推出「委員讀書」系列節目,展示委員讀書的價值和思想。
今年是《文史博覽》雜誌創刊60周年,而《夜讀往事·委員讀書》活動為系列活動之一。誠邀您參與!
▼
我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書叫《平凡的世界》,作者是路遙。這是一部關於苦難、人生、奮鬥、時代、命運、愛情的心靈史詩,是一首唱給平凡世界中的平凡者的奮鬥讚歌。
初讀這部書時,我正在湘西州民族中學讀高二,那是1990年的春夏之交,除了上課,我花了一個星期,幾乎是沒日沒夜地讀,激動、感動,甚至有生命在燃燒的感覺。第一次,這部書為我開啟了一個思考人生的窗口,有了一種為改變命運奮不顧身的衝動。
作為20世紀70年代生人,我上學讀書主要在70至90年代,那時,改革開放初期的湘西農村,體力勞動繁重,信息閉塞,缺錢少肉,生活條件極為艱苦。雖然外出打工潮流初興,農民的人生選擇透出多種可能的微光,但考上大學,端上鐵飯碗,成為國家幹部和職工,依然是一個農村學生最現實、最光明的前途。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競爭十分殘酷。1991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是296萬,錄取人數是62萬,錄取率為21%,而2019年高考錄取率已高達81%。
當年,我從家鄉的初中考入湘西州民族中學時,是全校的明星級學生,但到了州民中,無論怎樣努力,我的成績也只是中等偏下。在同屆許多家庭富有、見識較廣的同學面前,貧窮和成績不拔尖的雙重壓力令我焦躁、自卑和迷茫,家庭、親戚、社會以及自我的高期望值與現實形成了巨大落差。我的人生該走向何方,希望在哪裡,是我經常思考和糾結的問題。
到了高二下學期,面臨分科和高考,這種迷茫更加沉重。那是1990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在校圖書館借閱了這本《平凡的世界》,這部書描述的就是1975年至1985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農村生活時代畫卷,我的內心第一次因平凡人的奮鬥深受震動,這種震動和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種英雄人物帶來的震動完全不同,因為這些人就生活在我的周圍,就是我的生活境遇。這部書讓我認識到,貧窮的生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安排,不是一種選擇,貧窮並不可恥,因為窮人的人格並不卑賤;它讓我認識到,我們生而平凡,但唯有不屈不撓、竭盡全力地奮鬥,才能賦予人生以意義,才能賦予自己以自信和安慰;它讓我認識到,一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發展、國家命運休戚相關,我得努力讀書,即使考不上大學,我也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提升自己,我的人生,除了升學,還有無數種可能。
讀過這本書後,我帶著巨大的心靈震動和洗禮,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迎接高考。可以說,生活和命運沒有辜負我,高考時,我考出了自己整個高中階段最好的成績,上了本科線。我的高中班主任曾經評價說,我們班有三個人的高考成績超出他的預測,其中一個就是我。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派到鄉鎮一所高中教書;兩年後,我考入行政單位,改了行;又三年,我參加副科級領導幹部考試;再二年,又以縣第一位副科級領導幹部的身份考到了另一個單位;再後一年,我考入現在工作的湘西州政協秘書科。那些年裡,我以考霸的形象生活在人們的視線裡,我明白,這一切都源自於我對自己的要求——對待工作心平氣和,對待自己毫不放鬆,不放棄任何能爭取更大平臺的機會,讓自己的人生有境界、有情懷、有精神、有書香。
其實,這本書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改變了作者路遙的人生。記得他有一篇長篇散文創作談,叫《早晨從中午開始》,介紹他創作《平凡的世界》的心路歷程:為了靜下心來創作,他把自己關在一個邊遠縣城的招待所,斷絕一切外界聯繫,並找來1975年至1985年間所有國家大事記錄的書報,認真記錄。從清早到凌晨,日復一日超負荷地抽菸、熬夜、思考、寫作,他沉浸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無法抽身,這不僅損害了他的健康,也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後來,年僅42歲的路遙就英年早逝,可以說,《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燃燒自己的生命鑄就的經典,每一個字都是真誠與熱血的。
我考上大學後,讀了中文系,專業教授對這部書評價不高,但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好的作品無關技巧,至少有一類好的作品沒有什麼技巧,靠的是一顆熾熱的靈魂引起讀者共鳴,譬如路遙,譬如巴金。
後來,我那1999年出生、當時上高中的兒子告訴我,他把《平凡的世界》讀了六遍,我深受震撼,也開始認識到,即便沒有經歷那個時代的生活和成長環境,我們的下一代也從這部書中汲取到了精神營養,它的影響已經跨越了時代。我想,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心靈苦難和精神負累,但如能像書中主人公那樣奮鬥、那樣堅守、那樣不屈服,人生已是圓滿。
什麼是有益的閱讀,那就是從一切有字和無字的書裡,讀懂人情世故,面對真實獨立的自己。可能你依然無法改變世界,但你的心靈可以無限寬闊和乾淨從容。
—— 委員讀書寄語
委員推薦書籍
《平凡的世界》
作者 | 路遙
- END -
文史博覽·力量湖南融媒體
出品
監製 | 楊天兵
統籌 | 黃琪晨
文 | 羅虹
執行 | 仇婷
轉載註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