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廣州空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全名單正式公布

2021-01-12 界面新聞

文 | 廣州翼

作為中國首個關注城鄉人文的雙年展,「極限混合:2019廣州空港雙年展」將於2019年6月1日在中國首個以文化藝術煥新鄉村的新樣本——廣州翼 空港文旅小鎮正式開幕。展覽由江寧和魯明軍共同擔任策展人,藝術家徐震、範勃擔任藝術顧問,展覽為期三個月,將於8月31日結束。

「極限混合:2019廣州空港雙年展」 探索「雙年展+」全新模式——通過「藝術介入空間改造」、「創新市集」、「傳統文化」以及「空港元素」四部分充分展現公共文化聚合力。同時,空港雙年展將以「3+365」的方式為廣州帶來一個真正可持續發聲的藝術事件——「3」表示本屆展覽展期持續的月份,而「365」則表示了在雙年展結束後,包括香格納展庫、沒頂公司、張鼎控制俱樂部等多家機構將持續至少一年的駐地計劃,在地創建具有學術價值的文化生態圈。

1、艾略特 多德(Elliot Dodd)

艾略特 多德現生活工作於倫敦。於2013–2016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習,2002年在斯萊德美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他的實踐跨越不同的藝術媒介與形式以回應消費世界的複雜與荒誕,並質疑社會中由大男子主義控制和主導的狀況,特別是以男性為主的對過度自信的表達需求。通過對政治、設計、經濟與消費主義文化的指涉,採用漫畫的形式,使思想與對象被諷刺、扭曲或受關注。

2、奧拉威爾 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藝術創作根植於他對覺知、運動、體驗和自我感受的興趣。他致力於讓藝術的關注點與社會大範圍地關聯起來。對他來說,藝術是一個讓思想改變世界的關鍵手段。埃利亞松運用雕塑、繪畫、攝影、電影和裝置等媒介創作。他的創作實踐並不局限於博物館與畫廊的範圍,而是通過建築項目、介入城市空間、藝術教育、政策制定、可持續性與氣候變化的問題去參與更廣泛的公共領域。

埃利亞松生於1967年,成長於冰島、丹麥,1989至1995年求學於丹麥皇家藝術學院。1995年,他來到柏林並建立了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工作室,該工作室現由超過一百名成員組成,包括工匠、建築師、檔案管理員、研究員、行政人員、廚師、程式設計師、藝術史學者和專業技師等。

3、畢蓉蓉攝影:王江楠

畢蓉蓉現工作、生活於上海。畢蓉蓉的作品往往以繪畫、壁畫及裝置等形式呈現。她的作品多始於繪畫,並憑此記錄空間與地點。孩提時代,她便將環繞的山巒地貌視作抽象幾何,有賴於此,她在完成中國山水畫的碩士學位期間研究山水得心應手,巨細靡遺。畢蓉蓉最新的空間創作融合了她早年對自然界抽象幾何的興趣和她在山水畫領域的傳統訓練。

4、陳抱陽

陳抱陽是一位工作在科技與藝術之間的創作者。他於2016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他的藝術創作來源於他對於科技不僅僅是一種創作手段的思考——科技如今之於藝術家更像合作者。他經常對現有科技進行修改,不將它們置於產品經理預設的應用場景裡,而是將其與自己的創作思維結合。他對於「作為作者的科技」有寫作與研究。通過對科技本體論的研究,探尋科技與藝術家及大眾之間的關係。

他的創作手段包含他自編碼算法和創新的工藝,它們可以創造極其混亂的表面;儘管如此,一定的秩序從「無為」中被構造並一直保存下來。他的方法是使用計算公式依據原始的影像,來重構出新的形態。在他的作品,他堅持「不可能的即興」這一概念,即變化源於標準化,這一直是他必不可少的創作思想和實踐。

5、陳冷

陳冷(陳樹冰)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他的創作是基於自身審美趣味及自發性向外探索的需要,不受限於過度標籤化的集體意識,立足日常事物的現象與本質,構建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抽象或直觀表達。創作動機涉及短促思慮和長期感受積累。形式包括影像、雕塑、裝置等。

6、陳天灼

陳天灼出生於1985年,目前生活和工作於中國北京,本科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後於英國倫敦切爾西藝術設計學院學習並獲藝術碩士學位。作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陳天灼遊刃於裝置、表演、錄像、紙本繪畫、攝影等純藝術領域之中,及需要他人或說觀眾參與而成立的「事件」式的形式,如地下派對、舞臺表演、或更精確建構的儀式般的現場,將現實轉變升華為幻境。宗教、亞文化、流行文化、舞蹈元素和符號都被他融匯貫通於作品當中,以期讓觀者/參與者在氣氛烘託之中超越身體和精神的表面情狀,到達藝術家本人提到的「癲狂狀態」。

7、陳文波

陳文波於1991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其精細的畫作使他在中國當代現實主義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次運動中,他和其他的當代藝術家們學習把日常的用品作為作品的核心。在他的「流行病學」系列中,他挑選一些食物並在光亮的板子上鮮明地表達出來,比如說,把蛋黃加上強光有如鏡子一般。他最近的作品把對於每日生活中的食物給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在這些新的油畫中,他試圖去打擾自然環境,從前蘇聯哲學家巴赫金的「狂歡」中找尋靈感,摧毀佔據主要地位的事物。

8、陳英

陳英201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設計專業,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9、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草間彌生被譽為其時代最受尊敬的藝術家之一,192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在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院學習了膠彩畫(日本傳統繪畫)之後,1957年輾轉前往美國,展出自己的巨幅網畫,軟雕塑,進行即興表演,使用鏡子和電燈創作裝置作品,並逐漸成為前衛藝術的先鋒代表人物之一。幼時草間彌生產生如聽見植物和動物談話等視聽幻覺,長大後她將藝術作為情感宣洩和治癒疾病的方式,藉助藝術再現了自己眼中被網狀和圓點圖案覆蓋的世界。草間彌生以其卓越特殊的藝術天賦遊走於繪畫、雕塑、版畫、裝置、行為藝術和小說創作等眾多藝術領域,其作品融合了超現實主義、極簡主義、波普藝術、零社和虛無運動等多種藝術風格。

10、曹雨西

201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16年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計算機藝術系藝術碩士,現居留於美國紐約,其作品橫跨聲音可視化的新媒體表演,偽邏輯性篡改初級電腦或物理編程,數據可視化作為現成品的當代藝術,燈光或投影形式的公共藝術以及任何以數字媒介產生或流通的跨界形式。

他對自我的行為以及作品總結是:被整體社會意識形態逼迫下的理想主義者的自我救贖,保留批判和自我批判意識的同時,堅持激進進取型的工作邏輯創新和深入。

11、丁力

丁力1979年生於上海,2008年碩士畢業於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上海。丁力的作品基於對架上作品的反覆實驗,以最終明確自身對繪畫的純粹表達。他關注基於媒材特性的繪畫探索,通過對油畫顏料、噴漆、畫筆與畫框的重構呈現全新的視覺語言。

12、丁乙攝影:沈浩鵬

丁乙1962年生於上海,現工作、生活於上海。1983年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1990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丁乙的創作領域包括繪畫、雕塑、空間裝置和建築。從80年代後期開始,他將視覺符號「十」字以及變體的「X」作為結構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質的圖像表現的代名詞。

13、範勃

範勃,1966年生於天津,1988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博士分別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為一位跨媒介藝術家,範勃最初致力於描繪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具象人物來表現其所關注的當代命題。其作品經歷了架上和多媒介的轉變過程,但他始終力圖表現不可見和無法具體定義的視覺認知領域。

14、方迪

方迪是一位中國藝術家,工作於中國深圳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他的作品在探討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表達個人的態度。他對社會實踐感興趣,常重新尋找自己的身份而介入到實際創作當中。通過引用社會新聞與時事政治,他的作品常用多種藝術語言去探索城市生活的糾結與意義,同時反映我們快速而混亂的社會變化。

15、葛宇路

葛宇路,生於1990年,2013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影像媒體藝術系,201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葛宇路的作品多以行為作為媒介,嘗試揭示公共空間中存在的管控,衝突,縫隙與個體可能性。

在他的創作中,他試圖強調真實的行為邏輯,意在喚醒公眾的意識,並轉換他們的審美認知。通過極端的行為將社會系統性的邏輯放大,並延伸至個體領域,讓其呈現出荒誕的結果,以此調侃固化的社會秩序,權力機制。

16、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

宮島達男是日本最頂尖的雕塑家及裝置藝術家之一。除了沿用當代素材如電路、錄像及電腦,他最標誌性的科技作品始見於80年代晩期對電子發光二極體(LED)燈板的運用--亦即他口中的「小機械」。這些數字由1至9以隨機的次序不斷重複閃爍,象徵生命由出世直至死亡的旅程,當中「0」或零點被視為死亡的喻象,因此不曾在作品中出現。這個概念部分參照了人文學以及佛學思想,並表達藝術家自身的基本創作概念——「持續蛻變」、「連接大千」以及「生生不息」。

17、何岸

何岸,1970 年生於武漢,肄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其創作涵蓋了多種形式,時常結合工業材料營造富有感官敘事的裝置現場。

18、何多苓

何多苓,1948年生於成都,中國當代抒情現實主義油畫畫家的代表。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現居成都。作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上世紀80年代初即以《春風已經甦醒》、《青春》、連環畫《雪雁》等作品轟動一時。多年來何多苓的當代藝術創作從未停滯過。他的畫風20年來每個階段都有明顯的變化,每個時期的變化有著不同的主題與繪畫性的探討,唯一不變的是屬於神秘憂鬱的當代氣質。

19、何佶佴

1993年生於上海,2011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附中,2015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專業,2016年與黃晨、趙邦創立民間藝術活動「四月一日藝術節」,2016年與張業鴻、湯慧組成「辣雞小組」,2017年成立網絡藝術團體「揮發俱樂部」,2017年進入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空間多媒體工作室,現工作生活於杭州、上海。

20、何翔宇何翔宇,1986年生於遼寧省,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和柏林。

何翔宇的創作實踐可以被視作各類個體、社會和政治主題的材料測試場和觀念實驗室。作為一名在中國迅速城市化時期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何翔宇嘗試由物體間的轉化體現或引導感知。

21、洪啟樂

洪啟樂,出生於中國福建,現居北京。音樂廠牌Bwave創辦人,視聽藝術現場Pixel Echo發起人。從事音樂、視聽藝術、裝置藝術等跨媒介交互創作以及相關活動的組織策劃。

22、胡介鳴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胡介鳴是當今中國數字媒體和錄像裝置的先驅藝術家之一。胡介鳴有著對其他學科的偏好, 往往將那些不相干的領域雜糅其中。胡介鳴的嘗試來自對內部生理的關注之表達,轉換了生理圖表、手勢、建築空間、身份和五線譜到視覺經驗雜糅的綜合體驗中。胡介鳴的藝術創作駐足於時間、時空、歷史、記憶的交替更迭,利用眾多的媒介,不論攝影、錄像或數字互動技術,持續提出他的觀點和質疑的主題。

23、胡向前

胡向前2007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北京。胡向前是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的青年行為藝術家,他創作的動機純粹來自直覺的渴望,始終抱持著這樣的理念:直白真實地去體驗周遭才有可能找到不為認識的現實。

24、胡尹萍

胡尹萍1983年生於四川,小鎮青年,北漂,非正常編劇導演,周遭的環境和際遇是她作品的土壤。

25、卡特婭 諾維茲科(Katja Novitskova)

卡特婭·諾維茲科於2013至2015年,就讀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學院,目前生活工作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和德國柏林。其作品包括數字圖像、雕塑、裝置和出版物。她研究生態和信息系統,通過與數字數據的接觸,探索行星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共同進化,以及人類擴展和生物多樣性相互競爭的力量。

26、凱薩琳 瑞安(Kathleen Ryan)

凱薩琳·瑞安(Kathleen Ryan)於1984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她在皮茨學院(Pitzer College)攻讀考古學和藝術專業,並於2014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美術碩士課程。她的老師包括藝術家查爾斯·雷和凱薩琳·奧皮。凱薩琳·瑞安曾在倫敦JoshLilley畫廊,洛杉磯Ghebaly畫廊,以及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忒休斯展館舉辦過個展項目。藝術家目前在洛杉磯、紐約兩地生活和工作。

27、瑞安 甘德(Ryan Gander)

廣義上瑞安·甘德是文化搜集者,他在創作中擅長把流行觀念拆解再重塑。語言和「講故事」在甘德的創作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他以這種方式完成了Loose Association講學系列,又以相同手法試圖讓一個無意義的新回文單詞『mitim』進入英語語言體系。甘德的藝術作品難以捕捉,邀約與合作也是他的創作核心之一,比如他曾和一位藝術家朋友交換以小說體寫成的報紙訃告,再比如他曾拍攝在藝術博覽會上凝視圖像的人。這些存在爭議且有些唯我主義的創作方式,正是他永不停歇的大腦以及如饑似渴的求知慾的映射。

28、李漢威

2018年畢業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上海。李漢威的創作善於使用商業廣告與電影的形式進行隱喻,利用電腦技術創造了與現實緊密關聯的平行宇宙。他以此作為出發點,逐步構建了不同的品牌;以一種在當前社會中切實有效的宣傳方式,展現當今文化形態與社會景觀。2017年,李漢威創立了史萊姆引擎線上當代藝術空間,並以策劃人的身份與劉樹臻、方陽共同運營該空間。史萊姆引擎致力於開發前所未有的作品創作、展覽策劃和觀展形式。

29、李昊哲

李昊哲, 1988年出生於北京。於清華大學取得計算機/數字設計雙學士學位,後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設計|媒體藝術碩士學位(MFA)。先後生活工作於北京,洛杉磯,東京,巴塞隆納,阿姆斯特丹與倫敦。曾在東京teamLab工作室擔任交互藝術家,並主導設計了交互瀑布等作品。他的作品以詩意的互動為媒介,範圍涵蓋遊戲、交互動畫、裝置、雕塑等。

30、李鼐含

李鼐含,建築師、先鋒設計師以及藝術家的多重身份是由她的作品所涉獵的廣泛媒介而產生。作品曾在米蘭設計三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光州設計雙年展等重要國際展覽中展出,並被包括香港西九龍美術館在內的國內外美術館及私人機構收藏。此次參加的建築設計作品,旨在對中國村鎮改造進行一次全新的嘗試。通過解構主義建築手法,將穿插在極度混合的村落中的長租商業空間連結優化,在中國商業地產開發的歷程中,通過設計探索新舊共存共榮的全新房地產發展模式。

李鼐含現工作生活在上海。

31、李明

1986年出生於湖南沅江,2008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現在居住並工作於杭州。

32、李亭葳

李亭葳畢業於柏林藝術大學美術系自由藝術專業,獲大師班學生稱號。曾在紐約亨特學院碩士項目和同濟大學就讀。

33、黎小傑

黎小傑 (1983)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完成本科和碩士學業,在其筆觸柔和而色彩淡雅的繪畫中體現藝術家對澳門歷史不舍的回眸,「唐樓」的房頂是他的創作泉源,天台上每一個盆栽和其他雜物皆為他的點線面服務,足見藝術家對畫面經營的嚴謹。

34、林奧劼

林奧劼,201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工作生活於廣州。林奧劼的作品涉及錄像、攝影、繪畫、文本等形式,以帶有強烈即興性和幽默意味的圖像,敏銳而細膩地記錄著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細節或刻意安排的行為事件,試圖以旁敲側擊的方式對資本主義生產模式、藝術家生存困境以及藝術從業者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進行質疑、嘲弄和批判。

35、林萬山

林萬山長期致力於利用綜合媒介手段,進行新的嘗試與創作,作品呈現多元化,實驗性等特徵,宗教、空間、時間與人之間的位置關係一直是林萬山作品長期探討的命題,希望作品擁有足夠的維度與層次,涉獵不同媒介的作品。

36、劉建華圖片來源:劉建華工作室

劉建華,1962年出生於江西吉安市,八十年代末他嘗試在當代背景下進行實驗性的工作。2008年提出「無意義、無內容」的理念進行創作,開始了一個全新方向的探索,並形成了當代藝術的個人語言體系。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最具實驗性、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37、劉沁敏

劉沁敏,1990年生,生活、工作於美國紐約。2013年畢業於舊金山州立大學舞蹈系(本科), 榮譽畢業生。2017年畢業於SVA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劉沁敏作品主要涉及編導、雕塑、繪畫、商業行為、電視表演、以及影像。她的藝術實踐將編舞思維轉化成一個普遍可廣泛利用的思維方式,將其放入一個更大更複雜的編排系統。通過展現個體在固化的社會結構中的柔弱性和可調控性,來訴求一種反抗被命運編排的願望。

38、劉韡圖片由劉韡工作室與長徵空間提供

劉韡(1972年,北京),1996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劉韡的創作成熟於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深受新世紀中國社會特有的變動和起伏影響——城市和人文景觀的變遷對其影響尤為突出。

劉韡以眾多不同媒介,諸如繪畫、影像、裝置及雕塑等來進行創作,並逐漸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在世界舞臺上受到矚目。他的創作將發生於中國的無數政治及社會轉變所導致的視覺和智力層面的混亂凝聚成為一種多變且獨特的藝術語言。其中,長期的「狗咬膠」系列裝置作品、「叢林」系列帆布裝置作品、「書城」系列書裝置作品及近期的紀念碑式大型繪畫《東方No.5》代表了劉韡美學中的多樣性。

39、劉野夫

劉野夫1986年出生於中國北京。他的創作受到通俗文化影響,用戲謔的手法調侃現實社會的混亂與不安。他還非常關心歷史,民族和記憶帶來的意識形態及刻板偏見。其作品成本低廉,涉及錄像、聲音、表演等媒介。劉野夫2009年本科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2014年研究生畢業於馬裡蘭藝術學院。

40、劉雨佳

劉雨佳1981年出生於四川,2004年本科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2009年碩士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傳媒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劉雨佳的近期創作主要通過影像來探索記錄現實與虛構的辯證張力。藝術家通常使用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真實生活」的場面,但同時又使用虛構或「虛假」形象來描繪「真實生活」的隱私時刻。這產生出記錄與虛構之間的一種怪異重疊:人物仿佛是在「表演自己」。她近期的作品使我們洞察到社會現實本身的虛構與幻象層面——即將現實本身體驗為一種虛構。

41、陸壘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陸壘,生於1972年,199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陸壘做作品的習慣是直接從一個意象或者是對某種物質特殊的感受入手,作品會逐漸在做的過程裡清晰起來,多數的時候他並不是從一個固定的方式出發,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去接觸自己所感興趣的東西。當然藝術家會儘可能地用其自身的思維習慣來組織這些內容,陸壘的作品一般都會附著在一個情景中,有的作品本身就有情景,也可能他會去製造一件在某種情境下的「物」。所以作品的含義是在這個情景中才成立的。

42、陸平原

陸平原,1984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生活工作於上海。陸平原的創作涉及多種媒介,包括文本、裝置、影像、繪畫等,他擅長用「故事」這一獨特的媒介進行藝術創作,撰寫了大量與藝術有關的奇幻短篇作品。陸平原利用了「故事」拓寬了藝術作品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狀態,延展了藝術本身的精神內在。他的作品已在國內外廣泛展出。陸平原也是第四屆三亞藝術季「華宇青年獎」的入圍藝術家。

43、陸興華

陸興華,哲學家,同濟大學和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44、洛鵬

1978年10月出生於上海。籍貫遼寧大連。現居住於廣州。

45、麻劍鋒

麻劍鋒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藝術家。200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壁畫系。2012年畢業於柏林藝術大學Burkhard Held工作室,獲大師生稱號。麻劍鋒擅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與素材進行創作,通過造型、拆解、組合與布置的手段打亂材料及圖像中固有元素的秩序,以繪畫裝置的呈現方式製造混沌而充滿歧義與能量的戲劇化場域,從而探討某種「空間的政治學」。

46、茅昊楠

茅昊楠1990年生於江蘇南通,2013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2018年畢業於法國南特高等美術學院,「現實的形式」方向(影像), 獲碩士學位並獲得評委會嘉獎,現工作生活於上海。他的創作以個體的經驗為基礎,通過 3D影像、即時演算模擬器、文本、繪畫、照片、圖表等多種表現手法,以虛構的方式重建個人對於現實主觀性的理解。

47、明日代理

明日代理創建於2017年, 成員來自藝術、設計、工程等不同背景。工作室致力於多元創作和研究,並通過體驗裝置、實驗表演、無用設計、概念發想等不同形式,挑戰新奇的話題,探討意象與具象、虛擬與現實的關係和連結。

48、彭可

彭可(1992年生於湖南長沙,成長於深圳)是一名圖像工作者與寫作者,現在洛杉磯和上海生活工作,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系。獲瑪格南基金會和中參館的Abigail Cohen紀實攝影學術基金,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哈內姆勒新銳攝影獎,併入圍華宇青年獎和荷蘭阿姆斯特丹Foam攝影博物館Paul Huf Award。曾作為駐地藝術家前往伍德斯託克攝影中心、ACRE和The Lighthouse Works創作。

49、秦思源

秦思源是一個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藝術家、策展人和音樂家。秦思源於1997年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中國語言與文明專業。2002年搬到中國,開始作為一個藝術家廣泛地在中國、歐洲和美國舉行展覽。他籌備了一個聲音博物館,研究和共享當代聲音、歷史聲音以及聲音藝術。2003年至2006年任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藝術經理,策划過一系列試驗劇場、聲音藝術和當代藝術項目,使更廣泛的觀眾得以接觸實驗藝術。

50、喬尼 勒梅西埃(Joanie Lemercier)

法國藝術家喬尼·勒梅西埃的創作主要關注光在空間內的投射以及它對你我覺知的影響。他一向迷戀物理結構:幾何形狀、圖案紋理、極簡形式等。自2006年起,勒梅西埃專注光影創作,並於2008年與藝術家Yannick Jacquet、Romain Tardy和Olivier Ratsi共同創立視覺廠牌Anti VJ。2010年,勒梅西埃的創作重心轉向裝置藝術及畫廊展陳。2013年,他創建工作室,運用光在空間內的投射進行裝置研製、畫廊展陳及實驗創作,該工作室現位於布魯塞爾。

51、喬曉光

1957年出生於中國河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剪紙研究中心主任、芬蘭《卡萊瓦拉》協會外籍會員。

52、商亮

商亮,現生活工作於北京,200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2011年至今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商亮的作品開始於大量的繪畫創作,有別於傳統肖像畫,人物形象在其中更像是符號式的象徵。通過反覆的描繪,這種符號所代表的對象開始愈發清晰,以至從其衍生出不同形態與指涉的雕塑作品。這些作品從整體上表達了藝術家自身的關切。

53、師進滇

師進滇,1953年生於中國四川,1974年於中國重慶四川美術學院學習。現生活及工作於中國成都。

作品被韓國首爾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愛馬仕中國、中國國家大劇院、臺北文華東方、上海萬科、上海瑞安等機構收藏。

54、史萊姆引擎

史萊姆引擎線上當代藝術中心成立於2017年,由李漢威、劉樹臻、方陽共同運營策劃。史萊姆引擎致力於開發前所未有的作品創作、展覽策劃和觀展形式,邀請不同藝術家參與線上展覽活動。通過與藝術家的交流與合作,利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虛擬世界呈現出豐富的當代藝術形式。

55、施勇

施勇,1963年出生於上海。1984年畢業於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美術系。施勇作為中國較早從事裝置與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1993年起,他的作品就在國內外被廣泛展出。他創作媒介包括裝置,行為,攝影及錄像。

56、陶輝

陶輝2010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他曾於2008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的 「當代藝術檔案特殊獎」,2015年獲 「三亞藝術季華宇青年獎」 評委會大獎。他兩次入選第18屆和第19屆 「Sesc巴西錄像藝術節」,並於2017年入圍「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 和KINO DER KUNST電影節 「國際競賽」 單元。

57、童義欣

童義欣是一位在紐約工作的藝術家和業餘漁夫。他曾在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學習地質學,之後畢業於紐約大學工作室藝術碩士專業。童義欣通過多媒介裝置、場域特定作品、影像和聲音,以詩意和詼諧的語言分析似乎無法改善的社會現狀,以及人與人、其他生物、物件和文化實體之間的矛盾關係。童義欣曾獲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項目資助和瓊·米切爾基金會獎學金。他同時是西蒙菲莎大學當代藝術學院的助理教授。

58、汪建偉

汪建偉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藝術的實踐,即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先鋒。汪建偉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繪畫期間大量閱讀存在主義哲學和中國歷史,受到這些經驗的影響,他早期以繪畫為主的創作帶有強烈的實驗性以及複雜的觀念;而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汪建偉持續探索知識綜合與跨學科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嘗試使用不同學科的方法論去創造新的藝術語言,即在眾多的關係中,從知識層面發展和建立一種新的主體的可能性;在知識綜合的背景下,以哲學式的質詢,實踐一種交叉學科的觀看世界方式,並賦予這些實踐以形式。

59、王思順

王思順2005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200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北京。他的作品涉及裝置、雕塑、行為、繪畫等等幾乎所有媒介,並以他特有的方式將不同媒介融合在一起。王思順擅長利用環境特點和物質本身特徵而形成作品,將物質及其不同存在形態之間的關係轉化作為自己創作的核心,並在其後的實驗中逐步加入對包括「流通」在內的社會規則的討論,以不確定的未來為目標。同時,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及其相互的轉換,也是他關心的議題,他對現成品或日常材料的運用和轉換流露出一種混不吝的、輕鬆的、同時隨心所欲的氣質。

60、王曉曲

王曉曲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王曉曲運用幽默的敘事和誇張的效果在畫布上記錄下了種種日常事件和形象。她的繪畫受到了漫畫美學的影響,卻通過筆觸和光影技法增強了畫面的物質感與真實性,使得畫面在虛構與仿真之間徘徊。

她故意企圖建立一個「主題」形象,卻又在作畫的過程中通過筆觸的衝突不停拆解這些形象,使得形象如同一個個模型,失去了原本該有的表達欲,通過肖像這個題材她表達出對於繪畫這一媒介的矛盾本質的理解。

61、王欣

1983年,王欣出生於湖北宜昌,2007年與2011年分別獲得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學士學位以及芝加哥美術學院電影、錄像、新媒體和動畫系碩士學位。

作為一名持證催眠師,王欣在藝術創作中也對催眠術的運用加以探索。其作品的主要形式有裝置、影像及新媒體等。心靈世界與藝術生態是她創作中的主要特質。她常常以語言、符號來挑戰藝術家的地位以及當今藝術市場的運作狀態。她大膽的口號為其自身處境以及與藝術世界的關聯提供了頗具諷刺意味的解讀,對更宏觀的藝術生態加以批判。

62、王新一

王新一於2014年開始通過Tumblr使用虛擬身份「WangNewOne」發表她的作品。最初,她的作品全部採用3D製作,包括3D人物肖像和風景。自2015年底以來,她參加了中國各地的藝術展覽,並與華為和I.T等品牌合作。 展覽形式主要是視頻裝置、聲光電結合的多媒體裝置等。 自2017年起,她在Instagram上開設了一個名為「LURE /餌」的帳戶。 通過這個帳戶組織發布了一系列結合服裝、音樂、派對推廣的個人品牌活動。

63、王音

王音,生於1964年,濟南,1988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現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在他最初的藝術學習生涯中,王音受到蘇式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這段經驗在日後成為王音深刻反思的資源之一。對於王音來說,繪畫是持續思索歷史與意識形態問題的載體,這種思索的核心在於王音對中國美術史,特別是中國油畫現代史的稔熟。王音把個人的情感經驗、思想脈絡貫穿於自己對近現代繪畫史的認識中,把外緣的影響內化為純粹個人化的身體經驗,以便於從中找出一條被「粗糙的思想與觀念的雜草所遮蔽著的『內在理路』」。

64、吳珏輝

作為中國代表性的新媒體藝術家之一,吳珏輝的創作軌跡呈現出跨界融合的多元面貌,涉及交互、生物、信息科技等範疇,其作品常以裝置、影像及劇場等形態呈現。並於2010年創立UFO媒體實驗室,持續拓展新媒體藝術的邊界。

65、肖克剛

肖克剛,1968年生於四川,1991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2010年入圍傑出亞洲藝術獎。

66、向利慶

向利慶,1973年生於浙江。如今生活工作在上海。

他的作品媒質除攝影、繪畫,也有雕塑創作。他的抽象繪畫作品如同他描述的噩夢般建築的照片,表達的是一種中心的失落感。因此在這些繪畫裡很難找到直接和易辨認的點。雖然在觀看他那多彩的合成作品的過程中,很有些陰沉和不適的成分,但其初衷卻並非是構造一個完結式的焦慮不安的戲劇,反倒是對生活的平靜狂歡。

67、徐震

徐震 由藝術家徐震創建於2013年,是沒頂公司旗下的旗艦藝術品牌。徐震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標誌人物,2004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最佳藝術家」獎項,並作為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參加了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2001)主題展,徐震的創作非常廣泛,包括裝置、攝影、影像和行為等。在藝術家身份之外,他同時還是策展人和沒頂公司創始人。

68、楊季涓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楊季涓,1985年出生,2011年取得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國家高等造型藝術文憑,2007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近年的創作,透過個人式的綿延呢喃,渲染觀者自身的相似場境,開啟時間、空間與事物的記憶。她的記憶資料庫即為創作軀幹,內容涉及家庭、社會、動物、食物等人文科學範疇。

69、楊義飛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美協實驗藝委會秘書長。德國柏林白湖藝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曾任《城市中國》雜誌編輯,長期以各種方式從事城市研究和實驗創作,在各類學術雜誌發表論文多篇,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專著《時間的七種類型》、《被構建的身份》、《關於日常的轉譯》。

70、楊振中

楊振中現工作生活於上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起,他與徐震等藝術家們獨立策劃了十多場極具影響力的新媒體當代藝術展,不僅大大活躍了上海的新媒體藝術氛圍,自身的藝術也由此邁向國際藝術舞臺。楊振中創作的核心主題,一方面是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強化社會中存在的大量矛盾與錯亂,另一方面則是對空間的感知以及在政治和心理層面的空間利用。現從事錄像、攝影、裝置、互動等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展覽策劃。

71、尉洪磊

尉洪磊,1984年出生於內蒙古,現工作與生活在北京。

72、展望

展望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在世界藝壇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目前生活工作於北京。

73、張鼎

張鼎,1980年出生於中國張掖,生活工作於上海。他的展覽及現場項目常包括錄像、雕塑、裝置、繪畫、即時演算及現場表演等元素,這些有強烈表演性、音樂性及戲劇性色彩的整體性藝術實踐探索了人類感官、意志衝突、權力、心理或生理操縱等主題。張鼎的作品現場模擬了在社會結構中發生的異化過程,構建了一個個充滿對抗性和混沌感的場景。張鼎在2016年正式成立「控制俱樂部」,積極調用各個亞文化領域的元素,通過技術、音樂及巨型聲音視覺裝置等形式建立控制與反控制的聚會方式。

74、張慧

張慧,1967年生於黑龍江省,199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在早期的探索中,張慧發展出以行為和裝置為主的藝術創作,而後也在多媒體和現場戲劇等領域進行探索和實踐。他於2006年轉向繪畫語言的探索,並六次在長徵空間舉辦個展。

75、章清

章清,現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其早期創作荒誕和幽默暴力的行為藝術, 後逐漸發展為一種成熟的錄像和裝置語言,其作品表現混淆了的現實與虛構, 荒謬與合理的邊界以及軌跡。自2006年,章清以監視的視角作為創作語言,通過對視頻、裝置、綜合材料的研究創作至今,他將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媒介、技術、表現手法運用於表述他獨特的藝術理念和反思。

76、趙要

趙要200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生活及工作於北京。

77、周春芽

周春芽,1955年出生於重慶,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1988年畢業於德國卡塞爾綜合大學自由藝術系,現工作生活於成都、上海兩地。周春芽的每件作品都敘述了一個與自身經歷密切相關的故事,再現了他所去過的地方與喜歡的風景。他將中國山水畫韻與德國表現主義相結合,運用西方的材料,充分表達和表現了中國人的氣質,在整個當代藝術史上都有重要意義。

78、周力

周力的作品以綜合媒介繪畫和裝置為主,在不局限於材料形態的同時,堅持著個人美學脈絡和藝術思想的延伸。她的作品兼具歐洲的浪漫氣質和中國的剛勁飄逸;在探尋當代美學疆域的同時,展現出博大的人文關懷。在她的每一件作品裡,那些不經意間顯現的靈動細節皆由此而來。

79、周嘯虎

周嘯虎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上海。周嘯虎是中國視頻動畫的先鋒人物,自1997年起,他開始用計算機進行藝術創作,並試驗定格動畫、視頻裝置等不同形式的創作。他的標誌性風格是在影像和真實物體間創造出不同的圖像層次。周嘯虎的創作自由跨越各種藝術媒介,涉及動畫、錄像、裝置、油畫和綜合行動項目等,近期又融入傳統提線木偶表演,以進一步推動總體藝術的「能量劇場」。他的作品反映了數字時代中,歷史在其特定細節可能被放大、誤讀、篡改和遺漏的情況下是如何被記錄的。

80、鄭國谷

鄭國谷,生活和工作於廣東陽江,199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其作品涵括各種媒介,橫跨行為、攝影、繪畫、雕塑、刺繡和環境藝術。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受到陽江青年日常生活的啟發,通過一系列實驗性作品,包括照片及行為表演,而受到關注。

81、鄭源

鄭源,1988年出生於中國蘭州,現生活工作於北京。201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15年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獲電影、錄像及新媒體藝術碩士。他的作品以運動影像為主要媒介,關注圖像再現並嵌入其中的現實、歷史與政治。

此次雙年展,最終參展陣容為81位中外藝術家/組,相比之前對外公布的76位多出的5位藝術家,正是被此次雙年展空前規模、多領域的藝術家群體、難得一見的開放性、展覽所在鄉村環境的獨特性所吸引,最終決定加入。

布展正在緊張進行中……距離與國內外藝術大咖進行思想互換和靈魂交流,只差不到20天時間了,全廣州,翹首以待!

相關焦點

  • 燃點發布 |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名單
    作品提供:藝術家與 C LE A R I N G 紐約/ 布魯塞爾、Carlos / Ishikawa倫敦及曼谷城市城市畫廊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亞雙展)於10月5日開展,本屆亞雙展由臺灣藝術家許家維與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共同策劃,將邀請來自16個國家,共30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展出作品囊括繪畫、裝置、錄像、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多元形式。
  • 2019廣州空港雙年展 | 極限混合與模擬遊戲
    在白雲機場旁的空港文旅小鎮遊歷「極限混合——2019廣州空港雙年展」時,腦中不斷浮現出法國導演布魯諾·杜蒙去年那部讓《電影手冊》
  • 藝術萬歲 |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在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塔(Paolo Baratta)公開的120位主題展參展藝術家名單中,藝琳發現了六位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包括耿建翌、關小、郝量、劉建華、劉野、周滔(音譯)。而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擔任策展人,他將率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四位藝術家參展,中國館主題為「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 廣州三年展變身為亞洲雙年展 47組藝術家參與(圖)
    《墨衣》 藝術家:嶽敏君(中國)  廣州三年展的這次變身既做加法又做減法。加法是將其更名為「亞洲雙年展」,減法則將藝術家陣容縮減為47組。今天,「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將在廣東美術館開幕。近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主辦方稱此屆雙年展上,將有來自20個國家的47組藝術家呈現他們的「亞洲時間」。
  • 威尼斯雙年展:頂級藝術家們的「有趣時代」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作品被譽為藝術界奧林匹克的威尼斯雙年展於5月11日在義大利正式拉開帷幕。
  • 來空港雙年展,尋找這14間廣州最酷的舊宅
    關注空港雙年展的人都知道民房+俄羅斯方塊、鄉村巨型招財貓早已被各大電臺和媒體刷屏報導但其實在鳳和村舉辦的雙年展還有很多「寶藏」值得挖掘其中最大的「遺珠」當屬老房區(D區空港雙年展的新媒體區,是藝術家們通過對村落中殘敗的老宅進行再創造,而選取的展品是從當代藝術形式中的年輕視角出發,激蕩起新的感官體驗,部分嗅覺靈敏的城中潮人,早早已經體驗過了。
  • 首屆亞洲雙年展廣州開幕
    作為亞洲最頂級雙年展之一,本次展覽以「亞洲時間」為主題,以「一帶一路」為指導理念,共邀請到了來自中國、韓國、印度、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等17個國家極具代表性的47位/組藝術家參展,作品涵蓋了裝置、影像、繪畫、攝影等領域。  業界人士都知道,雙年展、三年展目前在國內外已多不勝舉,甚至被批評為泛濫成災,了無新意。那麼,首屆亞洲雙年展能否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面貌?
  • 大咖雲集,熠熠生輝——「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致力於打造可持續發聲的高標準、專業性、國際化的雙年展。濟南國際雙年展首秀已拉開帷幕,我們繼續推出參展藝術家的相關介紹,為公眾觀展備足功課。他們來自於全球多個國家,他們用藝術架起文明互鑑的橋梁,他們的觀念與思想將深化「和動力」的內涵主旨,也必將在本屆雙年展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藝術登陸新加坡》博覽會公布參展畫廊和藝術家名單
    2010年12月1日訊:以亞太地區藝術和市場為中心的亞洲全新的主要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Stage Singapore(藝術登陸新加坡)今天公布了首屆展會的參展畫廊和部分藝術家名單。定位於一個國際性展會,與此同時,兼顧亞太地區畫廊與經過精心選擇的西方畫廊的數量平衡,Art Stage Singapore (藝術登陸新加坡)的參展畫廊來自十九個國家。這些參展畫廊經過了嚴格的甄選,選擇的一個標準是展出作品的品質;另一個標準是如何將作品放在語境中展示。參觀者將看到著名藝術家的許多作品或年青藝術家最新的作品。
  •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正式啟幕
    、策展人、參展藝術家代表,以及來自收藏界、美術界、新聞界的嘉賓、朋友出席開幕式。「和」的內涵如何成為當今藝術創作的動力,是本屆雙年展要探討的課題。本次展覽,旨在匯集不同語言、不同形態的作品,構成視覺的豐富圖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優秀精神,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文化基礎」。範迪安院長還邀請同為雙年展總策展人的山東省美協主席、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上臺,一同分享了展覽組織與策劃的全過程。
  • 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展 五大洲268件作品參展
    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幕式 李小芳 攝中新網深圳12月10日電 (記者 鄭小紅)12月10日,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深圳大芬美術館開幕,共有來自五大洲61個國家的268件作品參展,其中中國作品191件,
  • 2019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7個展覽推薦
    參展作品包括VR、App與布滿人造毛髮的『山洞』等。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個備受矚目的展覽。1. 冰島館  Shoplifter的《彩色人類》攝影:Elisabeth Davidsdottir《向後前進》(Moving Backwards)是雙年展備受矚目的舞蹈表演,在其中Boudry與Lorenz跟隨節奏感強烈的南部嘻哈(Trap)與合成電音(Techno)舞動著。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兩位藝術家將舞步的順序完全逆反,營造一種陰暗、詭異、迷幻的氛圍。顛倒的舞步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審美體驗,但同時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
  • 威尼斯雙年展前瞻 影像裝置成亞洲各館主角|威尼斯雙年展|中國|...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方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公布了詳細策展方案及作品信息,多元化的參展組合包括了表演、建築及紀錄片,影像裝置成為呈現其工作的主要選擇。除了中國館,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中國香港等都採用影像來呈現其理念。
  • 韓國及巴西雙年展陸續開幕 紐約畫廊主Mary Boone涉逃稅案件 | ARTFORUM新聞周報
    ARTFORUM新聞周報2018.09.03-2018.09.09森村泰昌,《一位現代奧林匹亞》,2019圖片: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攝影:賽門·佛格.第十一屆臺北雙年展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2018.09.079月7日,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公布今年臺北雙年展的參展藝術家名單,來自19個國家及地區的41位藝術家和小組將參與本屆展覽,其中包括視覺藝術家以及非營利組織(NGO)、社會運動人士、影像工作者、建築師等。
  •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確定:「Viva Arte Viva」|ARTFORUM新聞周報 2016.09.19-25
    馬薩爾表示,這一標題體現了藝術家在構建當代討論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本屆雙年展將由藝術家構想、經藝術家創作、為藝術家而做,「旨在構建一種經歷,展現一種面向他者、走向公眾、朝向最難以定義的維度的外向運動,為新人本主義開闢道路。」本屆雙年展除將以國家館形式展示來自57個國家的代表藝術家的作品外,還將每周舉辦開放討論活動,邀請藝術家就個人創作實踐與公眾展開對話。
  • 威尼斯雙年展:來華造勢的「雙年展之母」
    對於未來與歷史的關係,威尼斯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特指出:「本次展出的作品背後都有厚重的歷史,展現雙年展風雨的120年,雙年展活躍於藝術、建築、舞蹈、劇院、音樂、影視中,讓過往隨處可見,保存在歷史檔案中、體現在圖畫裡和建築中,借用本雅明的觀點,雙年展給人辨證的力量。」而恩威佐則表示:「過去與未來中,藝術建立了一種與藝術家、與當代社會、與作品之間的聯繫。
  • 邱志傑任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主題"不息"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辦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介紹,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策展主題與參展藝術家已經確定: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擔任策展人,他將率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四位藝術家參展,中國館主題為
  • 「匠心獨運」參展藝術家|傅俊山、高軍、高學程
    匠心獨運——寫實油畫作品展策展人:溫京博 學術主持:高海軍參展藝術家:2019.10《中國中小學美術》2017.2018.2019《班主任》專版介紹2019蘇州第三屆國際粉畫雙年展2019海南首屆「粉彩百年,星曜中國」國際粉畫展《英水秋色》高軍
  •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準備展作品在深圳展出
    參展作品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軒慧 通訊員李絲雨攝影報導)近日,2021年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準備展:「圍屋之變:各自為藝 共同生活——參展藝術家聯合個展」在深圳星河國風藝術館開幕,同期舉辦新聞發布會與藝術創作對話會。
  • 裝置、影像、繪畫、表演...走進深港雙城雙年展寶安橋頭社區分會場!
    2019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寶安橋頭社區分展場將於12月22日正式開幕,以「坐標:劇場」為展覽主題,邀請了國內外50多位/組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參與,涵蓋空間改造、裝置、影像、繪畫、文獻、表演等多種創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