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1.央視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
2.央視八集紀錄片《漢字五千年》
3.央視十集紀錄片《河西走廊》
4.央視八集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5.央視十二集紀錄片《大國崛起》
【解說詞】
日本位於亞洲大陸東方的大海中,是一個由數千座大小島嶼組成的群島國家,它的形狀恰如一隻翹首東望的海馬,其狹長的身軀沿南北方向綿延三千多公裡。
在遠古的冰河時期,日本列島與亞歐大陸之間有陸地相連,稱作陸橋,距今約一萬多年前,隨著冰河時代的結束,氣候變暖,冰河融解,海面上升,陸橋被淹沒,日本列島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最終形成。
由於日本列島地處亞歐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碰撞地帶,地殼變動劇烈,火山地震頻發,因此,素有火山國、地震國、斷裂國之稱。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一種觀點認為,日本民族的主體即大和民族是在舊石器時代以後的漫長歲月裡,與來自西方、北方和南方的外來民族相融合形成的。
1. 從繩文時代到彌生時代
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原始日本人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他們開始手工製造一種表面裝飾著繩紋花樣的陶器,所以,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叫做繩紋時代。
在繩紋時代晚期,也就是公元前四世紀前後,大批來自東亞大陸的移民移居日本,他們當中有古代中國人、朝鮮人,還有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
移民帶來了水稻種植和冶鐵技術,日本由此進入農耕經濟時代。這種產生在九州北部的新文化,被稱為彌生文化。
今天的人類學家通過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證明了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他們發現,繩紋人的身材低矮,面部寬闊,男性平均身高為155公分,女性為144公分。
在彌生時代的遺址中,也發現許多頭型細長,平均身高為163公分的人骨,他們的身材和骨骼特徵與大陸中國人和朝鮮人十分相似。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徐建新)
「日本的彌生時代,從公元前四世紀前後至公元三世紀後期,大致經歷了七、八百年,它是日本古代農耕經濟發生和發展的時代,是日本早期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時期,
彌生時代的社會發展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在這個時代有大批來自東亞大陸的移民,經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他們和當地的原土著混血,成為今天的日本民族的祖先。外來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稻作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農耕生產的發展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
另外,在彌生時代中期以後,古代日本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出現了位居統治地位的首領、大人和位居被統治地位的奴婢、牲口。
這個時代的另一個特點是,開始與東亞大陸上的中國王朝建立起正式的外交關係。」
公元57年,北九洲地區的一個部落小國,奴國的國王來中國朝貢,後漢光武帝劉秀,將一枚象徵權力和權威的金印授予了他,金印上刻的文字是漢委(倭)奴國王。
2. 大和王朝的建立與變遷
2.1 大和國建立
公元三世紀末到四世紀時,在今天奈良縣境內的大和盆地,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王權,他們遵奉太陽女神天照為自己的主要保護神,依靠武力及與其他家族首領的聯姻,這個王權在後來的一個世紀裡,逐漸統一了西日本地區,建立起統一的王國,稱作大和國。
2.2 古墳時代
大和國的歷代大王和貴族們在各地修建象徵統治者權威的大型墳墓,因此,四世紀至六世紀前後這段時期,在日本考古學上被稱作古墳時代。
這一時期,朝鮮半島和中國南朝的一些知識分子和工匠,遷居日本,帶去了大陸的先進文化和技術。一些遷入的工匠為大和朝廷組織起來稱作:服部、陶部等專業集團,促進了織布、金屬加工、制陶、土木建築等行業的迅速發展。
公元400年,朝鮮半島的小國百濟,送給日本皇帝一個珍貴的禮品,中國古籍千字文的手抄本。
405年,在日本王室的要求下,百濟派作家王仁來到日本,教授日本王儲學習漢字,這標誌著日本正式接受漢字,作為自己的書面語言。漢字逐漸使用於統計者的記錄、出納簿和外交文件中。
大陸先進的政治制度也引起了大和統治者的興趣,大和王朝為不斷完善其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著名的有推古朝改革和大化革新。
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作為推古天皇攝政的聖德太子,根據中國儒家思想,於604年制定了確定身份等級秩序的冠位十二階。
朝廷官員按照不同等級,戴十二種不同顏色的帽子,每一種帽子都用一種美德來命名,如紅色帽子是大禮、藍色帽子是小仁。
2.3 律令制國家
大和王權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在八世紀以後,終於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法制較為完備的統一國家。這時的國家是依靠律令這種法律制度進行統治的,所以又被稱作律令制國家。
律令制國家通過統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土地制度和租稅制度等實現了對全國人民的直接統治。律令制國家的君主天皇是從原來的大王發展而來的,在天皇稱號產生的時候,律令制國家還將自己的國號改為日本,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2.4 神道教
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對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的神道教,在公元七世紀開始形成。古代神道信仰一種樸素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由垂直重疊的三個世界構成。天上是眾神生活的光明世界,地下是惡魔居住的黑暗世界,這兩者之間是光明與黑暗、吉與兇、善與美交錯的人間世界。
神道信仰的對象是各種神力大小不同的神,它讓人相信神力對人類社會有保護和毀滅的作用。古代人相信神會依附到各種物體上,這些物體就是神體,比如:一塊石頭、一棵樹、一座山,神體也可以是一種象徵性的東西,如一面鏡子、一塊玉石、或是一尊擺在街頭的粗糙的雕像。
而在神道中威力最大的神是太陽神——天照大神。
在古代,人們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裔,只有天皇才能與之直接對話,因此,神道教是以崇奉神和神的子孫——天皇為宗旨的。
2.5 佛教傳入
六世紀佛教傳入日本,聖德太子採用佛教作為鞏固統治的思想,大力推崇,使得佛教迅速流行開來。朝廷的極力倡導和中國和尚鑑真的東渡日本,促進了日本佛教和佛寺建築、雕塑藝術等的迅速發展,代表性的佛寺建築的東大寺。
注釋①:
聖德太子仿效隋唐,銳意政治革新,並以"大化改新"為契機,試圖建立一個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只可惜聖德太子壯志未酬身先死,其革新大業也因之付諸東流。
東大寺,位於平城京(今奈良)
由此直到十六世紀,江戶幕府將朱子學立為官學,佛教一直是日本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國家決定營造永久性都城。
2.6 大和國定都奈良(奈良時代)
公元八世紀初,日本以中國唐王朝的都城為樣板,在奈良建造了平城京,它的範圍為東西5.9公裡、南北5.1公裡。
寬90米的朱雀大路是都城的中央大街,大路的北端是天皇的宮殿和中央官廳所在的宮城,城內的街道如棋盤狀縱橫交錯,佛教寺院星羅棋布。據說,當時這個城市的人口有10萬人。
710年,大和王朝正式定都平城京,標誌著日本皇室開始從古墳時代進入了奈良時代(從710年到794年,遷都到平安京為止的時期,被稱作「奈良時代」),從而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
2.7 遷都平安京(開啟平安時代)
公元794年,天皇又將都城遷到今天的京都一帶,取名「平安京」,直到十九世紀中期,這裡一直是日本皇宮的所在地。
日本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了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平安時代。
注釋②(平安朝的菊黃蟹肥)
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貴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中國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在日本又稱菊節。在這一天,皇太子率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謁天皇,君臣共賞金菊、共飲菊酒。
10月,天皇再設殘菊宴,邀群臣為菊花踐行。也許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時鐫刻上去的。遙想當年,平安朝留給人們的記憶似乎就是菊黃蟹肥。
2.8 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
此時,正值中國唐王朝(唐朝618~907年)興盛時期,為了輸入唐朝先進位度和文化,在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不斷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和訪問,隨行的留學生、學問僧帶回了先進的唐代文化,刺激了人們的求知慾望,對中國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將日本推入了一個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
(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教授 吉村武彥)
「日本的古代國家是以律令制國家的形式建立起來的,在中國的唐朝有《永嘉律令》,日本有《大寶律令》,當時日本派遣的遣唐使,看到中國的國家制度非常完備,他們認為在日本也應當設立這樣的律令制度,正是出於這樣的認識,在七世紀後半期至八世紀,形成了律令制國家。這時,日本社會的成熟程度,還沒有達到唐代國家的水平,在我看來當時的日本是後進國家,類似中國後漢時期以後的水平,儘管如此,日本全力以赴地效仿當時的大國唐朝,引進各種制度,努力想建立一個不遜色於中國的國家,比如建立起官僚制的統治機構,通過戶籍來控制人民的制度,以及向人民分配口分田的制度等,擁有這些制度的日本,就是所謂的律令制國家。」
這些年來出土的數以萬計的木簡,證明這個國家已培養出了一大批諳熟文字、精通管理的官吏,數不清的佛教寺院和神社表明當時的人們嚮往更豐富的精神生活。
(日本國學院大學 教授 鈴木靖民)
「日本的遣唐使從公元630年至894年共任命過20次,而其中有16次抵達中國的唐朝,派遣遣唐使的目的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在七世紀、八世紀和九世紀正面臨著發展古代國家體制和文化這樣的重大課題,為此,日本平均每12年一次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每次的遣唐使成員,大約由400至500人組成,大致是分乘在4艘船上,他們歷經危險的海上航行冒死前往唐朝,在中國登陸後,還要步行或乘船跋涉130公裡抵達唐朝的都城長安和洛陽。
與遣唐使隨行的留學生中,有的像最近發現的進真威墓誌中記載的那樣,在唐朝勤奮學習,學業尚未完成卻客死他鄉,遣唐使就是這樣歷盡千辛萬苦學習唐朝的知識、佛教知識和政治制度等各種事物,然後回到日本,他們對日本古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9 國風文化,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發明
公元十世紀初,盛極一時的李唐王朝滅亡了。這時,深受唐代文明滋養的日本文明,也迎來創造具有日本獨特風格文化的時期。
國風文化是這一時期文化的統稱,國風文化的中心在平安京,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公卿貴族,所以,這一文化具有城市性、貴族性和女性化的特徵。當時的審美意識中最注重的是優美、纖細和簡練。在國風文化的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假名文字的產生和發展。
九世紀時,日本人根據漢字的草書體發明了平假名,緊接著又將漢字極端簡化,創造了片假名,這些假名文字在十世紀後開始廣泛的使用。和歌、小說和宮廷日記等假名文學開始發達起來。
在國風文化中,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當時的文學領域中,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女作家,她們大多是在宮中出仕女官的貴族千金。
十一世紀初,由才女紫氏部創作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代表了平安時代女性文學的最高水平。
3. 幕府時代
到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時,國家的實權,特別是軍事權和全國的土地所有權,已基本上控制在武士階級的手中,從此,武士把日本社會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武家社會。
武家幕府統治日本達675年之入,這期間,幕府的最高首領徵夷大將軍的任命,名義上還要得到天皇的準許,但天皇實際上已大權旁落,失去了對國家的統治權,成了一種禮儀性的擺設,政權的更替在不同的武士集團間進行。
3.1 鎌倉幕府的衰落
13世紀中葉,在經歷了1274年與1281年兩次中國元朝軍隊的入侵之後,鎌倉幕府開始衰落。
1333年,鎌倉幕府在朝廷貴族的討伐和幕府內部將領的倒戈中滅亡。
3.2 足利幕府和戰國時代
此後,足利尊氏在京都室町成立了徵夷大將軍的幕府,史稱足利幕府,又稱室町幕府。室町幕府後期出現了群雄割據局面,史稱戰國時代。
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戰亂,地域武士政權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於1573年,將足利義昭末代將軍驅逐出京都,室町幕府滅亡。
3.3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
織田信長率軍徵討群雄,開始統一日本大業。他死後,其愛將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統一。
豐臣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接著整頓和重建土地制度,並發布「刀狩令」,收繳民間的武器,實行兵農分離的制度。
1591年發布「身份統治令」,固定了士、農、工、商的身份。在完成國內統一後,豐臣秀吉開始積極謀求對外擴張,先後於1592年和1597年發動妄圖徵服中國和朝鮮的侵略戰爭,但均遭失敗,1598年豐臣秀吉憂鬱而死。
3.4 江戶幕府(德川幕府)
豐臣秀吉死後,他的近臣發生分裂,德川家康在關原一戰中消滅了其它敵對勢力,掌握政權。1603年在江戶城,就是現在的東京建立幕府,史稱江戶幕府。
江戶幕府建立了以幕藩體制著稱的統治體制。中央政權為幕府,地方政權為藩,類似我們熟悉的諸候國。藩主被稱為大名。各藩的大名在其領地內擁有半獨立的領主權,幕府將直轄領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給大小不等的大約260個藩主。
江戶時代制定了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除公卿貴族外,人們被劃分為士、農、工、商等級,以世襲為原則,次序不能顛倒。作為統治者的武士的地位空前提高,作為其身份的標誌是可以稱姓和帶刀。當武士權威受到百姓傷害時,具有殺罰的特權。
同時,幕府通過制定《武家諸法度》和制定《參覲交代制度》等來規範在名和武士的行為。參覲交代制度,就是規定各在名要讓妻室兒女住在江戶當作一種人質,大名本人要一年住在領地,一年住在江戶輪番交替,以達到幕府對各地大名進行嚴格控制的目的。幕府還制定了《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規範天皇和公卿貴族、寺院等的權力和活動。
江戶時代,儒學代替佛教成為佔據統治地位的思想。朱子學的大義名份思想很符合江戶幕府建立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的需要,被尊為幕府的官學,在各地開設專門講述朱子學的學堂,各藩也設立藩校,教授朱子學。
自1543年開始,歐洲人不斷抵達日本,與此同時,天主教也隨之傳入。但天主教義與幕藩體制的思想基礎相悖,嚴重威脅著幕府的統治,因此,幕府嚴禁天主教傳布。
1635年至1639年,江戶幕府連續五次發布鎖國令,全面限制一切外來船隻,規定只有中國、荷蘭的船隻才能與日本通商,通商地點限定在長崎一港。
在江戶時代,日本經過260多年的和平發展,經濟、文化繁榮。江戶中期以後,各種學問興起,城市中的世俗文化、大眾文化盛行。美術方面,取材生動、風格華麗的浮世繪在民間迅速傳播流行。展現武士階層道德和行為模式的武士道形成,並逐漸影響到民間。
3.5 武士道精神
當十二世紀末葉,武士階級成為國家的實際統治者時,這個階級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在社會上佔據主導地位,不過日本社會的價值標準,開始越來越多的受到這個階級的影響。
剛剛奪取政權的武士階級與追求高雅技藝的朝廷貴族不同,他們強調騎術、射術、劍術和領導士兵的本領。
早期的武士精神強調簡單的忠義倫理觀。他們讚揚忠誠、正直、無畏和節儉,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武士的忠義節烈並不以國家為對象,而是為了他的主公。
對武士來說,事親之孝、待妻之義、對子之慈,都必須給對主公的忠誠讓路。武士精神的實質,就是要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最忠順的奴僕。
4. 大政奉還
在日本鎖國期間,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十八世紀中葉起,西方列強開始將殖民擴張的觸角伸向日本。1853年,美國培裏海軍準將率領黑船艦隊到日本叩關。1854年日本被迫開國。
天皇在一批力主改革的武士的幫助下,重返政治舞臺,實現了所謂的大政奉還:
慶應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誌著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大政奉還標誌著日本封建時代的結束、近代日本的開始。
謝謝大家,本集內容完
明天內容預告
世界歷史026 | 古代非洲
書籍推薦:
關注公眾號後,對話框回復「紀錄片」
收看更多精彩歷史紀錄片
數字「5」:名校優質課和公開課
更多數字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