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霓安
洛陽城,元日大宴,坐在高臺上的曹操發須花白,他端起酒杯,緩緩起身走到臺前,看著臺下的臣子和眾將士,悠悠吐出遲暮英雄式的獨白,繼而撒酒摔杯,揮戈舞槊……他縱情吟唱「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在臺下將士高聲回應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甫,天下歸心」中,曹操倒下了。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這場20分鐘的戲,拍了整整一天,縱然此前有過無數次的溝通、磨合和走機位,但當總導演張永新在攝像機監視器裡看到這一幕時,仍然感覺到了震撼。在《軍師聯盟》播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場戲都被觀眾反覆拿出來討論,一生殺伐的曹操,雖然在命運的催促下走上衰亡,但這個為時代殉葬的英雄,變得有血有肉起來。
「我們不希望醜化,簡單化,妖魔化任何一個人物,每個人我們都希望尋找到合適的經緯度,這個經緯,是正常的客觀的人,他要說人話,辦人事,七情六慾的表達,都要符合一個人的邏輯。」坐在骨朵面前的張永新點了一隻煙,緩緩說著。當劇中司馬懿,曹操,楊修,荀令君,曹丕,曹植,郭照,柏靈筠等人悉數登場,張永新的鏡頭交錯間,立現一個鮮見的三國,一個剝離萬夫莫敵和籌謀千裡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每一個血肉分明的人物。
四年,333天
「司馬懿」和張永新的正式相遇,在2013年,《馬向陽下鄉記》的劇組。
時間回到四年前,張永新正在執導鄉村題材劇《馬向陽下鄉記》,吳秀波演男一號,距離這部劇殺青還有十幾天,那天要在湖邊拍一場馬向陽和一個小孩告別的戲,在那場戲籌備的過程中,吳秀波突然問張永新,「你了解司馬懿嗎?」「是那個鷹視狼顧的司馬懿嗎?」張永新回問他,吳秀波點點頭,「對」,「我不太了解,但是我喜歡看三國的故事」,吳秀波繼續問他,「那你有沒有興趣將來做一部這樣的戲?」「好啊」,當時從未涉足古裝劇的張永新爽快地答應了。
2013年秋天,《馬向陽下鄉記》進入後期製作,吳秀波打電話給張永新,約時間見面聊劇本,「同年10月份,我們開始了第一次劇本磨合。」
但張永新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部劇會在四年後才登上熒幕和觀眾見面,畢竟在影視圈,四年實在是一個太漫長的創作周期。
如今,坐在骨朵面前的張永新,穿著和《軍師聯盟》幕後紀錄片「何以論英雄」裡一樣的深藍T恤衫,感慨地回憶著當時拍戲的細節,「真是酸甜苦辣什麼都有。」
雖然古裝戲對每個導演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挑戰,但張永新坦言「這個項目剛找過來的時候真的非常興奮,也非常忐忑」,4億投資,還有《關雲長》《赤壁》《三國》等經典三國題材前作,「交到哪個導演身上他都要仔細掂量掂量,因為這種戰役不能敗,只能千方百計打出一個漂亮的勝仗來。」
《軍師聯盟》拍了333天,張永新自己調侃說,「我們組在橫店非常有名,前兩天剪到其中一場戲時,還在那兒回顧,天那麼熱,地表溫度四十七八度,想起來心酸幸福都在裡面,幾百個人用一年多的時間打磨這個戲」。
如今看來,無論是豆瓣8.1的評分,還是視頻平臺的數據,社交平臺發酵的口碑,對第一次嘗試古裝題材的張永新來說都算是一個好結果,「還不錯,值得開心」。
「笨」工夫做戲
籌備《軍師聯盟》的三年多裡,除了前期監製吳秀波和編劇團隊的幾次磨合,僅導演張永新接觸的劇本修改已經有七版之多,拍攝過程中圍讀劇本更是必不可少。對此,張永新稱自己是「用最笨的工夫做最好的戲」。
在《軍師聯盟》的拍攝紀錄片「何以論英雄」中可以看到,張永新和演員以及其他主創人員圍坐在一起,研讀劇本,即便最初接到這個項目時已經知道是「一場難打的戰役」,但那時的張永新也並沒有想到這個過程要長達四年或五年時間。
「一群人圍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共同討論一場戲,你一句我一句,從劇本的圍讀開始,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提出這樣那樣的意見,我們會做幾種設想,比方說常規意義上這場戲會怎麼拍,那麼百分之七八十的概率,它可能就是走這麼一個方向,那麼我們如果不想走常規,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會提出另外一個方案。」
不可否認,很多時候,痛苦程度遠超想像。
「經常會出現的局面是,你按照這個方法來執行,走到三分之二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方向未必是最高級的,那個是最痛苦的。因為前面目標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一個遙遙無期的看不到結果的狀態,只能說對不起,咱還是推翻再重來,重新又再過,那個是最痛苦的」,張永新說著,用表情再現了這種痛苦糾結的感覺,「根據我自己的體驗,這種痛苦的感覺在整個戲裡面出現了上百次,一個戲的方向,本來以為這樣不行,尋找到另一個方向就往前推進,當那個目標就快達到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方向其實也並不高級,只能是推倒再重來,再去尋找。」
張永新告訴骨朵,最長的一場戲用了兩天的時間,來磨一場0.7頁紙的劇本。「好在結果還不錯,那場戲拍完剪完有20分鐘的時間,我們用兩天的時間拍了半集的戲,其實也是物超所值的」,他說完再次強調了一遍,「這個過程本身真的是非常痛苦。」
除了劇本打磨過程時在「瓶頸」與「突破瓶頸」的循環往復中拉扯,整部劇333天的拍攝裡,也有極多的艱難局面。
開篇提到的洛陽城冬日大祭上,曹操撒酒摔杯,高臺舞槊的場景,就花了整整一天時間。租用了橫店最貴最大的景,四海歸一殿前大廣場。這場戲也成為了劇組演員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場戲。張永新告訴骨朵,最早構思這場戲時,就想把它做成一場氣勢恢宏的大戲,也曾經考慮過要坐在大殿內,或房間內,但總覺得氣勢出不來,最終鎖定在四海歸一殿前的大廣場了。
在那些並不流暢甚至有些笨拙的動作中,一個65歲老人舞槊時的氣力不接,一位暮年英雄吟唱時的悲壯氣勢,人之將死仍霸氣逼人的狀態在鏡頭之下盡顯。
「那是我們所要表達三國精氣神的一場濃抹重彩的戲,我們通過這種形式,通過曹操之口,通過他的短歌行,通過他的舞槊來呈現創作團隊對三國時代的禮讚。」
對司馬懿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廉價洗白
過往的三國劇中,鏡頭往往瞄準劉關張,諸葛亮、孫權、曹操等主流歷史人物,嚴格意義上來說,司馬懿並不在三國主流人物譜中,然而這部劇從名字《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就能看出,它是以司馬懿為視角來講故事的。
「《軍師聯盟》以司馬懿的一生為主軸,講他與曹操,與曹丕,與曹叡,與曹芳時代不同的曹氏集團的勾連,牽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到最後完成高平陵事件」,在拍攝的紀錄片中,張永新這樣解釋這部劇。
「三國時期,大家一想到英雄人物,第一陣營裡不可能想到司馬懿的」,張永新坦承:「這對於我們創作者來說也是一個稀缺資源,從司馬懿這個視角來講故事,比較少見,我們好像是第一部做司馬懿的。」
除了題材的稀缺性,對於張永新來說,這也是脫離過往作品第一次大面積正面講述曹魏集團。「我們都知道,以前很多作品包括《三國演義》,它在講三國故事的時候,站的都是蜀漢集團,也就是劉備、諸葛亮的角度。」
「司馬懿這個人物極其複雜,在民間流傳的版本中,他是一個厚黑大家,陰謀家,能夠忍一輩子,很多負面標籤貼在他身上。但是等我們把整個歷史資料查了一遍後發現,我們不能夠用簡單的所謂忠或奸來概括,他的人性非常複雜」,當自己即將塑造如此複雜的人物時,張永新用了三個詞形容當時的心情,「忐忑,緊張,興奮」。
然而,《軍師聯盟》播出後,對於他呈現的這樣一個司馬懿,觀眾發出了質疑,最多的聲音來自「一部四十多集的戲,就是幫司馬懿洗白的」。對此,導演張永新對骨朵強調,「沒有洗白司馬懿。」
「為什麼觀眾看到上半部的時候會有這種感受呢?整部戲80多集的體量,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一個人從少年到中年,到壯年,再到暮年的成長。到了下半部,將會出現司馬懿進入權力中樞以後的博弈過程,他將碰到他人生中最大的對手諸葛亮,那時候的司馬懿和前面的狀態就截然不同了」。
導演張永新認為,如果從這樣一個縱向的時間整體來看,觀眾一定會有完全不同的認知,「等到了曹家第三階段,他所面對的這個皇帝跟前兩個完全不一樣,他身處詭譎的政治環境,殘酷性和嚴苛性都要遠遠高於上半部,包括他如何與諸葛亮完成對接,我們也有不一樣的解讀」,張永新透露,下半部是多角度、立體化的呈現司馬懿這個人,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式的廉價洗白。
「我不止一次的強調,這個戲的司馬懿,我們不想把他做成英雄,也不想把他做成狗熊,我們把他做成一個活生生的、有著七情六慾的人,我們看到他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通過和歷史人物對視,照見現代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司馬懿的一生,是一部欲望的沉浮史,通過他,也讓我們正視自己內心的狂野」。
讓歷史歸歷史,藝術歸藝術
「真正能夠結束亂世的人,不在秦漢帝國的落日餘暉之下,而是生在亂世之中,親手終結英雄的偉業,《軍師聯盟》沒有停留在對英雄的塑造上,而是深入詮釋三國的時代氣質與神髓」,知乎上一位網友如此評價,在這部劇播出之後,類似這樣的評論還有很多。《軍師聯盟》經歷了觀眾對於「良心劇」撲面而來的讚譽,也沒有逃過三國迷歷史迷對於時間線的質疑。
「我們從來沒有強調過這是一個歷史正劇,我更希望它是一個古裝劇。編劇為了準備這個項目,在我們修改劇本之前,已經做了長達三年的案頭工作,對於那些大的歷史線和時間節點,他肯定是瞭然於胸的,不至於草率到這種前後都不搭的地步。」
但是為什麼又出現了對於時間線的質疑呢?張永新告訴骨朵,主創人員在當初創作時就曾溝通過,一切以戲劇的規定情境為主,來服務於戲劇。「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科書版本、一個紀錄片,它也不是常規意義上一比一的克隆和復原。它是一個古裝劇,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以司馬懿為核心的故事。」
在導演張永新看來,這部劇中對於時間線的調整和變動,是服務於故事大的敘事結構和規定情境,對於不少人質疑說華佗之死提早了十年左右,他拿《三國演義》舉例,「《三國演義》裡華佗可是晚死了十年的,而且《三國演義》裡華佗沒有給關羽做刮骨療毒,是別的醫生做的,但是我們為什麼認可這個東西,是因為知道這裡面有一定的創作空間,所以說,讓歷史歸歷史,藝術歸藝術。」
當然,藝術歸藝術,並不意味著可以胡說八道。「這就要遵循另外一種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張永新認為,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的三國精神和魏晉風骨上,他做到了相對準確的呈現。
對於這部戲現在的輿論表現,張永新表示,探討和爭議都是非常合理的。「即使再努力,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說在道具的擺設上,在服飾等一些細節點的選擇上,有些也是我們整個創作部門沒有想到的。」
────── 推薦閱讀 ──────
《深夜食堂》 │ 芒果TV │ 明星人設
《明星大偵探》 │《歡樂頌2》│ 飄Home
藝人經紀 │二次元 │《七十二層奇樓》│ 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