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記得,初見面,我們面嫩心熱,叮嚀大家「一朝一食,打卡幸福」,沐人間煙火的溫暖美好;
第2季,我們越加虔誠,「我認真做,您慢慢吃」,願您能品到煙火氣底下的認真鄭重;
這一回,我們來遲了些,《早餐中國》第3季10月19日即將「出鍋」——共同經歷過漫長的夜,一起看「太陽照常升起」。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錯、錯、錯。應是人間煙火氣,砥礪凡人心。
看透世情的張愛玲就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俘獲你味蕾、熨帖你身心的每一份早餐,背後是店家三更睡、五更起的辛苦操持。煙火氣意味著無窮無盡的艱忍和犧牲。
《早餐中國》第1季播出時,《新周刊》刊發了《每一口早餐背後,都是你吃不了的苦》,文中攤開了早餐店老闆們的艱難,「比誰都忙,賺得卻不一定比別人多」,直言「『苦』恐怕才是早餐店的底色」。
確實如此。拍攝《早餐中國》是最挑戰海峽衛視紀錄片團隊忍耐力的體驗,天天都要「倒時差」以跟上老闆們西半球式的生活節奏。現在也算是習以為常了,但依然深深佩服:沒有足夠的毅力,如何擔得起日復一日的艱辛;沒有足夠的耐力,如何熬得過疫情帶來的蕭索長夜。
疫情給全世界按了個暫停鍵。
天知道這些忙慣了的人們,生活重心一下被抽空,經歷了怎樣螞蟻噬心的感受。陝西渭南做豆腐泡的張娟終於有空為家裡操份心,她網購了整套做衛生的工具,丈夫苗宇鵬高興地「搶」了活,仔仔細細把家裡裡外外收拾乾淨。超長「待機」,讓他們無所適從,找點事幹才感覺有所著力;全方面復工復產,是他們迫不及待想要迎回的熱鬧和忙亂,重新踩上的快節奏。
山西蔭城賣豬湯的李春生語調鏗鏘:「不掙錢,我也幹。」
一間小店,一方滋味深。他們做的是街坊鄰裡的生意,最懂在地人的胃,也最對在地人的胃;幾度春秋,把小店打造成了一方「食堂」,熟客上門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獎賞和激勵。日子在煙火中流淌,人情在煙火裡滋長。我們看來是一家普通的小店,對他們自己而言,是成就自我的「修行地」,放不下的「戰場」,離不開的「會客所」。
為何如此辛苦卻割捨不下?早有前人思索過——
如果人生純屬辛勞,人就會
仰天而問:難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無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純真尚與人心相伴,他就會欣喜地拿神性
來度測自己。神莫測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寧願相信後者。這是人的尺規。
人充滿勞績,但還
詩意地安居於這塊大地之上。我真想證明,
就連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純潔,
人被稱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德】荷爾德林《人,詩意地棲居》
疫情終會過去。曾經的疏離,我們以質樸而踏實的勞作,將滋味更足、更豐富的煙火氣送上,把大家攏得更暖、更溫馨;也請相信,無論多麼艱辛,慰藉的到來勢不可擋,熬過長夜,太陽照常升起。
END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