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我來到黔南自治州惠水縣好花紅鎮三聯村駐村工作已有兩年多。我叫付雪,作為一名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看到自己包保的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心裡美滋滋的。 我包保的建檔立卡戶中,有一戶情況比較特別,他叫楊興明,是特困供養戶,由此我們之間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扶貧經歷。
2018年初次去走訪楊興明時,站在他不到30平方、透風漏雨的老舊房前,我出乎意料地吃了閉門羹。任我怎麼敲門,喊破嗓子,房裡的楊興明無動於衷。如果不是鄰居告訴我他在家,語言和聽力都正常,我都懷疑是遇上了殘困戶,第一次走訪的不順利讓我心生鬱悶,感慨遇上了難啃的骨頭。晚上回家,我苦思冥想:怎麼樣才能讓他給我開門呢?一旁的愛人說道:「禮多人不怪,明天帶點零食水果去。」
第二天,我趕了個大早,拎著大包小包像走親戚似的去到楊興明家。這次他家恰好門是打開的,楊興明正在吃早餐,雖然他沒喊我進門,可我還是厚著臉皮自己進去找了張板凳坐下,放下水果零食,主動開口拉家常,問長短。沒料到的是,面對我的主動示好和問候,楊興明依然一言不發,就像沒看見我一樣,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我強壓住心中的怒氣,反覆安慰自己:「沒事兒,有進步,今天至少見著人了。」
第三天,我帶著越挫越勇的態度,繼續入戶,也不管他是否答應,是否聽見,絮絮叨叨跟他說了一個多小時,給他講了黨的扶貧政策和我來的目的。他終於給了我回應:「你是這麼久以來第一次不嫌棄我,跟我說這麼多話的人!」我一愣,驚得說不出話,原來老人是這麼渴望關心和陪伴。
和楊興明建立了聯繫後,我經常去他家,像走親戚一樣,有時候還帶著愛人一起去陪他吃飯、拉家常。2018年底,我幫助他申請了老舊房整治,自己掏錢給他換了新床、新被、新衣櫃,不僅幫他家換了新顏,還讓他家多了歡樂和笑聲。上個月入戶走訪時,他對我說:「小付,你家小劉有半個月沒有來了,有點掛記他。」聽到這話,我當時心裡突然就暖了,不僅是我把他當作了親戚,他也把我看成了家人。
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有一群人或許內心所需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資助和給予,更需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真誠,多一些溝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作者 付雪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