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大多數國人除了九.一八、南京大屠殺等事件,並不太清楚「四行戰役」的始末,影片新穎的題材和血淋淋的場面刻畫,是會再次觸動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大義這根已經輕鬆了三十年的神經,和平年代太久,以至於國人似乎已經習慣開始慢慢淡忘了那年、那歲月、那段屈辱的歷史。
影視作品由於篇幅有限等種種原因,無法向我們展示全面的歷史背景,尤其是國產影視被完全作為「商品」一途後,除了抗戰題材,似乎沒有什麼能夠深遠地影響著中國人對歷史的敬畏,以及對先烈和英雄的崇敬之心的題材。看到《八佰》宣傳公映首日累計票房突破3.66億,院線傳唱著該片具有「頂級的製作,瘋狂的構思,極限的創作力」,「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華語戰爭片的新高度」。 不管這消息真假,終讓我不得不上&34;一觀。(註:瀋陽院線票價:33元)
盤點古今中外,英雄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影畫記憶。戰爭影片《血戰鋼鋸嶺》、《阿甘正傳》等,都是小人物描寫,大情懷搭車;寫實微場景,映襯大格局,前話時代背景,中述故事情節,後續正義結局,這些正是中國電影人所欠缺的。
那麼《八佰》到底能否用「微觀戰爭」淬鍊出「宏偉的民族精神藍圖」呢?
如果把《八佰》的開篇作為電視劇來看,還馬馬虎虎,但作為一部電影來看,前30分鐘實在是有湊字數的嫌疑,情節不緊湊,劇情的交待不清楚,哪怕以話外音來簡要介紹時代背景,也會讓觀感強烈很多,否則,一直到最後,都是在稀裡糊塗地看著這部「商業巨作」。
回首時代背景:
當年真實戰爭影像
影片取材自1937年的四行倉庫戰役,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抓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在上海與中國軍隊遭遇,淞滬會戰就此展開。中國軍隊硬著頭皮阻擋日軍的步伐。轉瞬,戰事進行到十月底,中國軍隊節節敗退。駐守閘北區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奉命撤出戰場。為了讓大部隊順利西撤,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在副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奉命斷後,死守上海最後的陣地「四行倉庫」,執行阻擊日軍的任務。(註:史料記載,事實是蔣介石不肯善罷甘休,對西方帝國主義抱以希望,中國部隊能守到11月上旬九國的公約籤字國布魯賽爾會議,向世界顯示中國人死戰的決心;中國代表要在會上控訴日軍侵略,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歷史:謝晉元將軍
這支四百餘人的孤軍與鬼子浴血4天,中外為之震動。為壯聲勢,對外稱「八百人」,被後史稱「八百壯士」、「四行孤軍」,亦此片取名的根源。但是後來在媒體宣傳上一直稱他們是「八百壯士」,其實「八百壯士」這是數字是不存在的。
&34;也被稱為一場向全世界「直播」的戰爭。數以百計的中外新聞工作者在離四行倉庫幾十米開外的蘇州河對岸和南京路的高樓上親眼目睹了&34;抵禦日軍的全過程,為他們深陷重圍、前僕後繼奮勇殺敵的精神所感染。&34;八百壯士&34;孤軍營&34;八百壯士&34;民族革命典型&34;精忠貫日"。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建立晉元高級中學、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附屬學校、晉元公園、晉元體育中心 、晉元紀念廣場 ,並以晉元路命名道路、以晉元裡命名小區、以上海晉元大酒店命名酒店作為紀念 。
而其餘士兵則淪為日軍的苦役,大部分客死他鄉。影片壯寫了英雄的傳奇,卻淹沒了英雄的結局,那就等於沒有真正明白這段悽慘歷史,也就不能讓大眾真正看懂這部電影了。更加不能以史為鑑,告慰英烈,警示後人了。
過於龐大的演員陣容,用這麼多搶眼緣的演員,大到你無法認真去聚焦解讀影片人物,影片沒能把一個個小人物活靈活現地把握住?沒了劇情本身對人物的刻畫,對情節的渲染。嚴重缺乏情節細化,為了把所有角色帶入鏡頭去刻畫,就像點讀機一樣在做著演員盤點,盤著盤著,反而失去了影片的故事性。
在一百分鐘左右的時間裡,觀眾往往只能記住少數幾個重點人物,並需要追隨一個明確的目標,認同一兩個具體的觸發事件的人物,這樣才能隨著劇情的起伏而投入情感。
老葫蘆(黃志忠 飾) (端午 歐豪飾) 羊拐 (王千源飾) 謝晉元(杜淳 飾)
老算盤(張譯 飾) 山東兵(李晨 飾) 姚晨(吃瓜人) 劉曉慶(吃瓜人)
姚晨(吃瓜人) 上官志(俞灝明 飾) 洛陽鏟(餘皚磊 飾) 士兵(魏晨 飾)
特派員 (黃曉明 飾) 梁靜(吃瓜人) 士兵(鄭愷 飾) 老鐵(姜武 飾)
除此,影片還在租界引入大量旁觀性人物:開賭場的姐弟、雙面間諜記者、楊惠敏、愛國學生三人組、戲班子成員、外國記者、教授等等。在對人物不熟悉的情況下,觀眾對他們的認識選擇和命運猜想,感到漠然。
有這麼幾個違和感很強的畫面,鋪墊不足。
。。。。。。
因劇本沒能演繹好情節的遞進,影片只好關注一些具體的焦點戰鬥橋段:日軍潛水進攻、盾牌陣進攻、樓頂護旗、撤退衝橋等。在這些戰鬥中,有驚心動魄的時刻,但因人物眾多,觀眾無法跟隨其中一個去關注人物的困境與成長。因沒有明確的情節主線和焦點,影片常常隨意在細節處停留,進行一些被動補救。例如,用了很多篇幅去關注鋪設電話線、護旗等細節,但它們在情節中的存在理由其實並不充分。在情節發展中未體現出相應的功能;護旗對於推動情節發展的意義也不大,劇情發展戰略上更顯呆板。
(一)亮點:
戰鬥場面真實度較好有逼真的視聽特效,並通過環境、色調、造型等視覺手段,影片將戰爭的血腥、陰鬱、恐怖進行了細膩描摹。至於片中的白馬,雖然出現得有點尷尬,但畢竟為整體氣氛增添了一縷明快的浪漫色調。白馬所彰顯的寧靜、平和氣息,還可以反襯戰爭的殘酷。但細品,真的看不明白很長一段對白馬的描寫是為什麼而鋪墊。
(二)震撼度:
影片高潮部門的情緒感染力很強,常常滿足於瞬間的震撼,而非持久的心理迴響。影片在連續四天戰鬥情節的延展性方面,似乎就沒有什麼主線,沒有讓人感受到緊張和嚴酷的你來我往的遞進過程。日軍的攻勢和進攻方法有小的變化,但沒有大的調整。這導致劇情的緊張程度不夠,平淡無奇,簡易裝璜不能滿足觀眾對情節推演的期盼,對人物的壓力也不足。
(三)催淚彈
真實歷史中,守軍的撤離路線是四行倉庫——西藏路——公共租界2——浙江路橋——公共租界1,而日軍的火力被限制在狹窄的北面,因此只造成了數人傷亡。《八佰》在電影中大膽改編,守軍從的撤退路線是四行倉庫——新垃圾橋——公共租界1,將北岸的公共租界硬生生變成了日佔區,從而形成了日軍火力從東北兩面夾擊,演繹成了衝橋的大量傷亡,將一次有驚無險的撤離變成了梭哈似的送死行動。
《八佰》雖然在立意上努力為四行倉庫保衛戰塗抹上民族大義的油彩,但因過分執念於全景式的表現,導致影片無力將這麼多人物表現得有質感,是個敗筆,一部好電影,絕不是靠眾多明星堆砌起來的,最終也只能「蜻蜓點水、筆筆帶過」。使得部分吃瓜人物的出場,無法進行更為深入細緻的性格刻畫。
另外,結尾既然已經改編,是想表現作為中國軍人的氣節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可以理解,可為什麼要用莽撞的梭哈式衝橋來代替勇敢呢?畢竟我們喜歡看的是英勇犧牲的戰士,不是白白送死的匹夫之勇。 當然《八佰》又一次喚醒國人對那段歷史的深刻教育,作為商業片來講,也算得上是一部難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