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調查:家屬希望不被曝光「不是不孝是無奈」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一年多前,82歲的黃伯從浴室衝涼後回到房間,不料腳底一滑,屁股重重地摔在了木地板上。

  這一摔,改變了黃伯的餘生。左腿動彈不得的他,被緊急從所住的7樓抬了下來送往醫院,經過X光檢查,他的左大腿股骨骨裂,需要開刀接受固定手術。

  像黃伯這樣年齡的骨折患者,手術後,體內的鋼板通常會伴隨餘生,康復過程也較年輕人緩慢很多,黃伯害怕自己成為家人的拖累,從醫院出院時,就相中了一家位于越秀區中山六路,離家只有200米距離的民辦養老院,從此開始了老年人的「集體生活」,再沒有回過一次家。

  這家養老院目前住有93名老人,年齡大多80歲以上,其中81名老人行動不便需要較全面的護理。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僵臥在床上。

  文/廣州日報記者武威 實習生鍾怡曼

  圖/廣州日報記者廖雪明

  黃伯住的是一個五人間,沒有空調,每月費用2800元左右。盛夏的午後,黃伯穿著睡衣坐在輪椅上,開著一臺老舊的空調扇吹風納涼。但因為空調扇沒有加冰,風仍有些燥熱,養老院的空氣中,也瀰漫著一股無法形容的古怪氣味,老人們或5人一間,或3人一間,對於陌生人的到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任何的反應。

  「來了一年,屋裡走了三個」

  黃伯說,他退休前在地鐵公司工作,原是河源人,上世紀60年代之前,曾在湖南建設鐵路。1962年過完春節後,黃伯調回到廣州直到退休。

  黃伯退休前是高級工程師,目前退休金有5000多元。但節約的黃伯,不捨得住4000多元的空調房,堅持住在這個不太通風,下午3時都難見陽光的五人間裡。

  和黃伯住在一起的舍友都是因為各種原因,行動不便的老人,「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偏癱……這個養老院大部分的人都是這些病,很多人神志都不清醒了,送到這裡來,就是一些家屬不願意他們在家裡去世,來了一年,屋裡走了三個。」

  黃伯的床位是在3號床,他進來約莫一個月,1號床的老人某天晚上就被救護車送走,再沒有回來,「那個人是糖尿病,已經非常嚴重了,每天要打4針胰島素,到最後,因為人太瘦,護工打針,推胰島素都推不進去了,就只能送醫院搶救,沒活過來。」

  然後去世的睡在2號床的老人,他也姓黃,黃伯記不清楚他具體得的是什麼病,只記得他兒子很孝順,每個周末都推著輪椅帶老人到樓下的飯店改善夥食。有天下午,他兒子帶著一瓶很貴的洋酒過來,想給父親嘗嘗鮮。但那天晚上吃完飯回來,2號床的老黃就顯得很睏乏,倒頭睡去。約莫凌晨時分,黃伯聽到2號床傳來了低沉的呻吟,「他顯得很難過,我問他,能自己坐起來嗎?他沒有回答,值班的護工跑到了屋裡來,打開燈,我看到他的臉漲得紫紫的,喘不上氣,想吐痰,又咳不出,只看見痰液從他的嘴角流了出來,他很快被送去了醫院,聽說當晚就走了。」

  最後走的是5床號的病人,走時的情形,跟前兩個老人差不多。

  黃伯說,三個人都是夜裡走的,他們本就已經病得很重,幾乎每一個都是長期臥床,需要護理,因而對於他們的離開,黃伯並不意外,也十分坦然。

  「你會覺得這地方晦氣,不願意再住嗎?」

  「不會,這沒什麼,醫院去世的人更多,難道我們會因此不再去嗎?」

  「但看到住在旁邊的老人一個個地離開,會讓你很難過啊?你會恐懼嗎?」

  「這已經沒什麼好恐懼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老了,總會有那麼一次,我早就看開了。」

  「舍友是『懶蟲』,很少聊天」

  如今,黃伯所在的五人間只住著3個人,2號床和5號床,暫時空置,木板床的床墊上空無一物。

  在這間屋裡,健談的黃伯多少有些無奈,「4號床的老曾,他就是一個『懶蟲』,整天沒有一點精神,兩隻眼睛總是耷拉著,躺在床上能睡、坐在輪椅上能睡,甚至蹲在馬桶上也能睡著,根本沒法聊天。」

  而跟記者聊著聊著,剛午睡完,出房門遛彎的老曾就被護工推了回來,他身形瘦削,嘴唇乾癟,見到黃伯和記者,一聲招呼也沒打,就回到4號床的床邊坐定。護工給他餵了一口蛋糕,他細細地嚼了幾口,接著用奶瓶吸了口水,就又把蛋糕放回了桌上。而後,老曾用兩隻手託著下垂的頭,又打起了瞌睡。

  不一會兒,老曾又掙扎著用雙手將自己的身體撐起來,央求著護工把自己扶到床上去,他就一屁股躺在了床上,彎曲著膝蓋,給自己蓋上了被子,又開始了睡眠。

  「看到沒有,他又睡了,我說得沒錯吧。」黃伯說,老曾今年86歲,糖尿病,極端嗜睡,體力衰竭,養老院的走廊有一個很小的上坡,每次老曾去大廳看電視回屋裡,經過那個上坡,無論如何都沒法轉動輪椅將自己推上去,只能讓護工過來幫忙,把自己推上去,「那個坡我毫不費力就能上來的,但他怎麼搖都上不來,他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平常也不講話,很沉默。」

  相比老曾,新來的1號床老人的狀況更為不堪,黃伯說,那位老人已經完全處於不清醒、無意識的狀態,常常大小便失禁,自己渾然不覺。每次發現他隨地大小便,黃伯只能叫護工阿姨過來把髒東西清理乾淨,「他整天渾渾噩噩,張著嘴看著天,目光呆滯,看著像什麼都不知道了。」

  黃伯說,在這個沒人聊天的房間,他確實會感到寂寞,除了去到大廳看看電視,和在那裡的老人聊聊天外,黃伯沒什麼別的可做。

  在養老院裡,像黃伯這樣能勉強自己吃飯,不用人來喂,但行動不便的老人,屬於「半護理」級;而像1號床這樣,神志不清、不能自己吃飯的老人,則屬於「全護理」級別。

  養老院的院長說,目前「全護理」級別的老人有53個;「半護理」級別的老人有28個,需要護理的人數佔到總人數的九成,而這也是目前很多養老院的普遍狀態。為了排解老人的寂寞,義工和中小學生會定期來到養老院,給老人表演一些節目。

  「都這把年紀了,不會羞」

  黃伯住的房間,沒有獨立衛生間,老人的大小便,都是在近乎公開的場合完成的。

  在每個老人的床位旁,都有一個中間鏤空的椅子,鏤空的地方,放著一個藍色的馬桶,老人們想方便時,就會打開馬桶蓋,坐在這個特殊設計的椅子上方便。

  黃伯腿腳不便,為了免去麻煩,他還給自己買了一個夜壺,這樣,他不用起身,躺在床上就能小便,或許是因為習慣了,很多老人不太在乎自己沒有隱私的便溺狀態,「都這把年紀了,害怕誰來看啊?」

  「好點了就回去,照顧老伴」

  說起當初入住這家養老院,黃伯也無可奈何,一來兒女們都在工作,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不好麻煩他們來照顧;二來家是位於7樓的無電梯房改房,自己腿腳不便,根本無法上下樓、因此,儘管家和養老院咫尺之遙,但對於黃伯來說,卻是最遙遠的距離。

  黃伯有兩兒兩女,因為離家很近,孩子們倒也常來探訪。另外,黃伯的孫子最近每天都會來看他,而他的主要任務是給黃伯的空調扇加入冰塊,讓空調扇吹出冷風。每次兒孫前來都是老人家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光。

  但黃伯最撇心不下的還是家中的老伴。這一年多來,因為入住養老院,骨折後動彈不得,黃伯與老伴一直沒有見上面,「她有糖尿病,每天都要打胰島素,原來我每天都會下樓幫她到醫院抓藥,買吃的,但現在這些活只能讓兒女代勞了。」

  老伴同樣行走不便,「她只能很慢很慢地走,上個三五層階梯,都很辛苦。每次上下樓,對她來說都是十分費勁、危險的事,我們怕她出意外,一直沒讓她來看我。」

  黃伯說,和其他來這裡的老人不一樣,他並沒有想過在此終老,他始終相信,自己會慢慢能走路,能爬樓梯,能做骨折前所能做的事,「我現在已經比剛來的時候好很多了,再好點就回去,照顧老伴,幫她抓藥、看病,這樣就不用再麻煩兒女了。」

  家人怎麼說

  「她走之前,一定帶她回家」

  下午3時,是廣州日頭最毒辣的時候,79歲的林伯,左手拎著蛋糕店裡剛出爐的三個蛋撻,右手拄著拐杖,在馬路上踽踽而行。

  林伯此行的終點是越秀區人民路的一家養老院,他的妻子,75歲的覃姨已經在養老院住了3年多。這3年來,每到下午的這個時候,睡完午覺的林伯就會買上一點小食,走去看妻子。

  林伯退休前在廣州市鋼鐵廠工作,現在的養老金是4000多元。因為兒女多,年輕時候的覃姨一直在家主內,並沒有出外上班。

  但4年前的一次車禍意外,讓覃姨的餘生不得不與輪椅為伴,林伯一家住在2樓,他在家照顧妻子的日子裡,也因為下樓時一腳踩空,跌壞了膝蓋。

  家中的兩個老人都行動不便,兒女們的負擔也陡然增加。一家人商量後,決定將覃姨送去養老院照顧,而還能走動的林伯,則留下與大兒子一起住。「我本來打算跟她一起去養老院住算了,這樣我們彼此也好有個照應,但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我的孫兒輩都到了結婚、買房的年紀,兒子、女兒的壓力本來就很大,我只要還能自理,就不去養老院了。」

  林伯和覃姨是1958年在黃埔「大煉鋼鐵」的時候認識的,那時候林伯是煉鋼的優秀分子,20出頭的小夥子,滿身都是力氣,一次,覃姨專門給林伯所在的生產隊進行文藝匯演,鼓振士氣,兩人就此相識,一見鍾情。

  林伯和覃姨共同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半個世紀,人到暮年,卻不得不因疾病而分開。林伯說,他有時候真想把妻子接回來,但要自己照顧妻子,卻又無能為力。於是,林伯給自己定下了規矩,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要抽空去看看妻子。「還好家離這裡不算很遠,只要走15分鐘就到了。現在,只要能走,都要去看看她。」

  一開始,覃姨是不願意住在養老院的,剛進去時,反抗的情緒也很重,總害怕他和孩子不管自己了,現在,覃姨的情緒雖然逐漸平穩了,但對於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她還是很念念不忘。

  林伯每次見覃姨,除了給她帶點心,幫她整理床鋪之外,也會幫忙給老伴擦身和按摩,「躺太久了,就一定要讓她多動動,多和她說說話,養老院裡,一個護工要照看五六個人,她們沒那麼仔細的。」

  而每當覃姨在養老院向林伯抱怨的時候,林伯也只好嘆氣地回答她:「兒女們都不容易啊!」

  林伯最後說:「我和她約好了,她真要是快到那一天了,就給她辦出院手續,讓她回家,陪她到最後。她對家的感情太深了,我不忍心讓她在養老院離開這個世界。她走之前,我一定要帶她回家。」

  「不是不孝,只是無奈」

  家屬張伯,56歲,其83歲的母親住院

  我當初送我老母親來同德圍這家養老院,真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她當時身體很差,下不了床,吃飯也要人喂,經常她一發病,就要送她去醫院。那段時間,我白天上班,晚上照顧母親;我弟弟、妹妹也是輪流著照顧她。

  但我們兄弟姐妹5個,都成家了,要去上班,幾個月下來,我們所有人都累得不行了,才下決定,送母親去養老院。

  另外,我希望你千萬別拍我母親,也不要說出我的名字,畢竟把自己的親生母親送去養老院,在我們這個社會裡,不是件很光彩的事情,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們真的不是不孝,只是無可奈何。

  「在家裡反而寂寞」

  張姨,54歲,其77歲的父親住院

  我當初是非常支持送父親來同德圍這家養老院的,這和孝與不孝沒有什麼關係。因為老人在養老院比家裡可以得到更多、更好、更專業的照顧,他也能找到更多的玩伴,不會因為待在家裡反而寂寞。

  我的母親走得早,對於我的父親來說,住在養老院可能是他餘生最好的選擇,他本人也非常支持我們把他送到養老院,相比在家裡,他隨時都可以有人照顧,不用為一日三餐發愁。他本來也是一人獨居,我們做兒女的,也是兩三天去見他一下,現在住到養老院,我們也是這樣抽空去看他,所以,我們不會因為他住在養老院了,而使得親情淡薄。

  護工怎麼說

  「一個晚上至少巡視兩次」

  唐姨,護工,50多歲

  50多歲的唐姨來自湖南,是中山六路這家養老院的一位護工,她每天的工作是給老人們準備一日三餐,清洗老人的糞便,給老人洗澡,換衣服。「這是一份又髒又累的工作。」唐姨毫不諱言。

  唐姨說,每次老人們方便後,他們都會趕緊將糞便處理掉,並對馬桶進行消毒,保障老人的身體安全。但即使如此,養老院依然瀰漫著一些不佳的氣味,令初來者不太習慣。

  對於唐姨來說,另一個艱巨的任務,是給這些老人洗澡,這其中也包括給黃伯洗,「男護工很難請到,我現在已經把他們當成小孩子看待了,沒什麼不習慣,也沒什麼好尷尬。」

  按照工作分配,唐姨每天要給七八名老人洗澡,對於神志尚清醒的老人,唐姨會徵得對方的同意,推著老人到一個獨立浴室,幫老人脫下衣服,再扶著老人走下輪椅。浴室的蓮蓬下面,是一張塑料坐椅,唐姨會讓老人坐在椅子上,給老人身上塗抹沐浴乳、頭上塗抹洗髮液,試一試水溫之後,她才會給老人身上衝洗,接著擦拭乾淨。

  對於那些神志不清的老人,唐姨定期給他們洗澡,這是更為艱難的工作,唐姨要小心不能讓水和洗髮液進入這些無意識的老人的口鼻和眼睛。

  即使神志清醒,腿腳尚靈活的老人,洗澡時她也要盯著:「絕大部分老人不明白哪裡是熱水,哪裡是冷水,不小心就會把人燙傷。」

  除了日常給老人洗澡、洗衣服、送一日三餐,晚上還要輪流值班,老人剛睡下巡視一次,半夜再起來巡視一次,一發現情況就要立刻打電話給醫院。

  民辦條件參差不齊

  公辦養老院目前的收費標準在每月1000元~3000元,同時還要繳納一次性設施設備購置費5000元~30000元,且輪候時間很長。民辦養老院的床位不少,但條件參差不齊,收費比公辦院貴,以黃伯所在的養老院為例,該院三、四樓沒有空調的房間中五人房、四人房等房型一次性購置費8600元/人,條件好的單人房一次性購置費為38000元/人。黃伯所在的5人間,每人每月的護理費、床位費、夥食費加在一起,也將近3000元。

相關焦點

  • 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
    微博熱搜有這樣一個關於家庭與孝的話題: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不孝嗎?話題內容圍繞《忘不了餐廳》的一期節目展開,主要關注阿爾茨海默症老人。話題所討論的這期內容中,黃渤與李娟教授以及幾位阿爾茨海默症老人家屬交流,黃渤提到自己父親曾經走失,經過一番心理鬥爭後,認為讓老人得到周全的照料才是最重要的,孔繁漪老人的兒子表示,這樣雖然減輕了自己的負擔,但也要過得了親戚朋友們關於不孝評價的一關。
  • 【網上影院】《飛越老人院》有尊嚴的老去
    電影《飛越老人院》講述了一群花甲老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集體從老人院「越獄」而出,踏上尋夢之旅的動人故事。第二天,老人院的老夥伴們合夥幫老葛做了一張床。在家裡體會不到的溫暖而在老人院體會到了,不得不說這是一鍾諷刺。
  • 家屬不追責老人被狗繩絆倒身亡 老人的家屬真的是寬宏大量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家屬不追責老人被狗繩絆倒身亡 老人的家屬真的是寬宏大量了! 近日,老人被狗繩絆倒摔地後身亡 一事引發極大關注 據警方通報 此事初步判斷為意外事件 經調查 12歲女孩羅某牽別人家狗出去玩 狗繩意外將老人絆倒身亡 此事件中 女孩需承擔什麼責任?
  • 九旬老人樓上潑糞水澆鄰居,社區:子女不孝,調解也沒用
    導語:子女孝順的情況下,老人晚年生活衣食無憂才能保持愉悅心情。子女不孝的情況下,即便老人吃喝不愁心情也難得舒暢。這時有些老人就把自己活成了「萬人煩」。這種老人就像渾身長滿刺的刺蝟,你不招惹他,他也要扎一紮你。
  • 老戲骨夏萍:不孝子女逼住老人院,去世之前才和解
    在香港娛樂圈當中,有許多知名的配角,只不過他們不是每一個都能成為吳孟達。所以大部分的配角,網友對他們的名字都不太熟悉。即使是這樣,但是看到他們照片的時候,大家依然會想起來,這些明星出演過什麼影視劇。然而在退出了娛樂圈之後,她卻被子女們拋棄,將她送進了老人院,真是令人唏噓。夏萍雖然事業上還算不錯,但是她的感情生活,也是有一些坎坷,她的第一段婚姻,並沒有維持多少年。後來她結識了第二任丈夫,但是丈夫卻比她早去世了,而夏萍和子女的關係並不好,所以她在無奈之下,只能進入老人院生活。身邊沒有人照顧的夏萍,在有一次跌倒了之後,一直都沒有人發現,直到兩天之後,才有人發現這件事。
  • 不孝子女又出新「套路」,比啃老還無恥,老人蒙在鼓裡還不知
    對於老人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孝順自己,不希望自己養出不孝子女。但不孝子女的新套路很多,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比啃老還無恥,老人被蒙在鼓裡卻猶然不知。不孝子女又出新"套路",比啃老還無恥一般情況下,我們對不孝子女的定義都是:不懂自力更生,在家啃老、不懂得感恩父母。但如今,不孝子女又出了新的套路,他們的行為比啃老還無恥,很多老人都蒙在鼓裡還不知。
  • 《飛躍老人院》:老人院≠老人願
    這部電影主要描寫了三對老人的生活:被趕出家門的老葛、與女兒斷絕聯繫的老周以及被兒子扔在養老院的老錢。這是一場老人院之旅,以老人們的視角描繪出觀眾再也不能迴避的比死亡還要殘酷的父母養老問題。年老,被繼子不待見,親兒子也一直怨恨著自己,老葛的心裡難受至極,都說養兒防老,可是老葛養了兩個兒子,卻只能自己走到老人院。何其可悲!
  • 女子扶摔倒老人,家屬恩將仇報:老人92歲話不可信
    這不就在近日就有上演了這樣一幕,一女子在駕車回家的途中發現路邊一名老人暈倒在地,便沒有絲毫猶豫下車和後面一輛車的駕駛員共同將這位老人扶起,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名老人的家屬非但沒有感謝兩位好心人,甚至還將這名好心女子告上法庭說她肇事逃逸,就算老人承認是自己摔倒也是於事無補,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 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
    今天分享的主題: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要想完成在城裡安居樂業的夢想,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也需要努力拼搏,所以現在的農村出現了年輕人都為夢想去城裡奮鬥,留下老人和小孩在老家的現象。留在農村的老年人既要幫忙照顧小孩還要幹農活,過的蠻艱辛的,這也是子女們對父母的一種不孝,不過這是當今農村的普遍現象,而近兩年農村又出現了兩種新式「不孝」的問題,外人覺得很不理解,但子女們卻顯得無奈。是哪兩種新式「不孝」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公證處回應老人送房給水果攤主後:為何家屬大概率會裡外不是人?
    要知道,冷漠不冷漠「人在做,天在看」,沒什麼好強調的,至於「你住進來以後,我們來不成,老人排斥我們」的說法,更是讓人感到可悲。從某種層面上而言,真要是在乎老人的死活,瞞著老人不時地來「送吃送喝」總還是可以的。可惜的是,這些非但沒做,還把所有的責任歸咎於「水果攤主」,這著實讓人感到不可理喻。另外,一句「我只要公道,我不要東西」的說法,看似高風亮節,卻難掩私心濃重的嘴臉。
  • 純分享:電影《飛越老人院》
    在家,看了一部電影《飛越老人院》,很喜歡。在百度上搜了一下,電影由第六代導演張揚完成,2012年在大陸與日本上映。《飛越老人院》講述了關山老人院裡一群老人為了實現各自人生最後的價值,尋找生命中純粹的快樂與意義的故事。這部電影裡有一直很喜歡的王德順老爺子和《百鳥朝鳳》的導演吳天明。
  • 震驚:汶龍這些不孝行為,必須曝光!
    百善孝為先敬老、愛老、養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好家風更是法律賦予子女的基本義務和責任然而,在農村仍存在讓老人住老房、住危房等不善待、不孝敬老人的現象而且不孝行為理由還冠冕堂皇子女藉口多為:什麼老人不住水泥房
  • 老來難,農村老人接受了兒孫的不孝,兩極分化誰對誰錯?
    誰家不孝,誰家家務事過於撓頭,都離不開村民的眼睛。俗話說有利必有弊其實也不為過。前者提到農村孤寡老人最可憐了。許多人所關心的問題。網絡詩句這樣說\青年夫妻老來伴,頃刻塌下半邊天。頓足捶胸淚已幹,難以置信成孤雁,餘下日子最艱難。兒孫有不孝,不認爹媽。而爹媽也有不如意的人生。孤寡老人再婚有多少子女會同意?
  • 江西一女子扶摔倒老人,家屬恩將仇報:老人92歲話不可信
    因為他們不敢上前做好事,就怕好心沒好報,還受到當事人的反咬一擊,這可謂是把人心都給寒透了啊!那為什麼現在的人們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這都是恩將仇報的人所害,原本都有樂於助人的善心,但是都被嚇怕了。
  • 八旬老人無人贍養,哭訴兒女不孝,女兒稱:不是不孝,自己心寒
    但羊羔尚知跪舐母乳,作為萬物之尊的人類,當父母老去的時候,贍養他們不是自己應當盡的義務嗎?在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孝」就被推崇到非常崇高的地位,在某些朝代如果兒女不孝的話還可能遭到凌遲剝皮之刑。贍養父母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然是貴州銅仁的鄧大爺卻有苦說不出,自己已經80多歲了,兒女非但不孝順,而且根本不盡贍養的義務。
  • 志願者暖心扶92歲老人,被老人家屬指肇事逃逸,老人回應此件事情
    社會就應該是充滿愛的地方,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就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幫別人一把,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讓人看了很寒心的事情。 近日在江西修水縣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修水縣愛心聯合會志願者扶了一名92歲的老人之後,被老人的家屬指責肇事逃逸一事引發了網友們的熱切討論,事情發生之後該事情一度被頂上了熱搜,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送老人去養老院,並非「不孝」
    送老人去養老院,並非「不孝」 喬志峰 最近的熱播劇《流金歲月》中,蔣南孫爸爸跳樓,奶奶失去兒子,蔣媽媽重獲新生,建議將奶奶送到養老院。此劇情也引發了廣泛探討。
  • 搜狐人文影展《飛越老人院》 張楊望老人能飛躍
    老藝術家集體出山 張楊呼籲社會關注老年人精神狀態  《飛越老人院》是張楊導演籌備三年之久,以「追夢」為題,將之定義為一部「青春」、「勵志」、且頗為「瘋狂」的電影,講述了一所民營的老人院裡,一群平均年齡達到八十歲以上高齡的老人們,為了實踐人生理想,聯合起來施計駕車飛越老人院,在追尋夢想的途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
  • 飛越老人院:一部溫情脈脈的電影
    並不是所有的高齡老人都是慢慢悠悠的坐在那曬曬太陽混吃等死的,很多老人有很強烈的交流欲望,希望有人陪他們聊聊天,但是他們很少有機會,他們都被圈在那個死氣沉沉的老人院裡,等待著他們的親人哪天想起他們,會來看他們一眼,帶他們出去走走,看一看外面生機勃勃的世界。
  • 農村「孝道式微」,3種不孝方式讓老人寒心,年輕人卻不以為然!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孝道式微」,3種不孝方式讓老人寒心,年輕人卻不以為然!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如今農村這些年在國家的扶持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對於農村成長起來的70、80後,如今也都成家立業了。筆者記得小時候,每年爺爺奶奶過生日的時候,家裡的親戚全都會來一起祝賀,一家幾代人聚在一起吃頓家常便飯,也算是給爺爺奶奶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