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

2021-01-18 騰訊網

大家好,歡迎關注「談談侃三農」文章,每天從不同角度分享農村新鮮事,探討農村種植和養殖項目。如果想了解更多三農之事,請點擊上方兩字「關注」,謝謝!今天分享的主題: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

如今人們趕上了咱們國家發展的好時代,生活條件越過越好,農民們不但可以在家種田,種田不用交稅還有補貼,農閒時還可以到城裡去打工,一年下來的收入至少三四萬,相比30年前,農民朋友的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只有在家耕種農田,一年到頭只能解決家裡的溫飽問題,30年前與30年後的對於,讓農民朋友們覺得如今生活在咱們國家真的是很幸福。

如今農村人生活過得好了,人們就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再安逸於在城裡打工賺錢回家蓋房娶媳婦,大多數人想著在城裡工作賺錢,然後在城裡買房娶媳婦定居在城市裡。要想完成在城裡安居樂業的夢想,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也需要努力拼搏,所以現在的農村出現了年輕人都為夢想去城裡奮鬥,留下老人和小孩在老家的現象。留在農村的老年人既要幫忙照顧小孩還要幹農活,過的蠻艱辛的,這也是子女們對父母的一種不孝,不過這是當今農村的普遍現象,而近兩年農村又出現了兩種新式「不孝」的問題,外人覺得很不理解,但子女們卻顯得無奈。是哪兩種新式「不孝」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生前薄養死後厚葬

農村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夢想到城裡去打拼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能不管留在農村老家父母的生活起居,古時候尚有「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也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說法,也有「生前厚養死後薄葬」的教誨,這些都是傳統觀念中對父母孝敬的表現。但是現在很多農村年輕人進城打拼,每個月就寄點生活費給父母,有的甚至連生活費都不寄,還要靠年邁的父母在農村幹活討生活,對父母的關心也少,有的一個月都不打電話回去問候父母,這是典型的不孝,人們將這種行為稱為薄養。

但是當父母去世之後,子女們就會從城裡趕回來為父母料理後事,往往這個時候,為了將喪事辦得大,顯得對父母多孝敬,不惜花重金請唱戲的或者唱歌的來熱鬧,門前搭起一個大舞臺,唱戲和唱歌的輪番上場,整個喪事就感覺像開演唱會一樣,從表面看子女對喪事很重視也捨得花錢,殊不知人死不能復生,死後這樣大操大辦實屬浪費,毫無意義,還不如生前厚養,讓老人開心度過晚年生活。

2、嘮叨父母

如果說生前薄養死後厚葬是農村年輕人不得已的做法,但有很多通過自身努力在城裡已經安居樂業的農村年輕人,他們在城裡定居了,父母還在鄉下,平時就以城裡的家為主,也不經常回去看望鄉下的父母,兒行千裡母擔憂,每個當父母的都是這種心態,既然孩子沒時間回鄉下看自己,那自己就去城裡看望孩子,往往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和父母嘮叨,不讓父母來城裡,說什麼怕他們不習慣城裡生活,而且幹啥都要花錢,還不如老老實實呆在農村老家,等自己有時間再回去看望他們,而這一等就是半年,總之就要嘮叨父母不讓他們來城裡,其實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不孝行為。

以上兩種新式不孝現象如今越來越普遍,讓一些外人覺得不可理解,但筆者想說的是,父母給予自己生命,不論自己過的如何,理應多陪伴他們,照顧他們,讓父母安享晚年。道理都懂,但子女們也有自己的難處,有時候還顯得特別無奈。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討論。

相關焦點

  • 「新型不孝 」,讓子女潸然淚下,長輩天經地義
    網絡上突然火起來個梗:一類「新型不孝」已經在擴散,父母一點都不清楚,子女卻早已潸然淚下。很簡單幾句話,並沒說明其它原因。起初看見,我很吃驚:有新型病毒,也有新型不孝?「許多父母老以為孩子在大城市挖金礦。」「農村老人以為子女在城市,錢全都是大颳風刮來的。」
  • 60歲夫妻指責兒子不孝,經過了解,兒子的原因卻讓人很無奈
    為什麼到了贍養父母的時候,卻要求子女給予舒服的生活呢?事件背景:父母啥事不管,指責兒子行為不孝。60歲的陳大爺夫婦,家在農村兩人共育一子,兒子已經成家,可謂是兒孫繞膝。只是兒子成家後,陳大爺夫婦小孩不帶,田地也不種。覺得這把年紀了,應該退居二線,養老享福了。
  • 老來難,農村老人接受了兒孫的不孝,兩極分化誰對誰錯?
    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是眾多學者,專家,黨領導人所關心的問題。讓農村每一個老人享受到祖國繁榮昌盛的果實,讓農村老人得到老有所養。摘掉「貧困」帽子也是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入手。近年來,國家加大扶持農村力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完善與美化。從而拉近的城鄉的生活條件,不少農村老人感慨,我們的生活還真的是越來越好了。繼承與發揚優良的傳統美德對於農村來說確實不為過。
  •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對於一些農村老話,部分人持偏見態度,認為這些農村老話帶著封建迷信的主觀思想。其實這樣想的人,首先就已經帶有主觀的想法,以主觀想法去臆測另外一件事,得出的結論必定是片面的。農村老話是農村人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智慧的結晶,冒昧歸類到封建迷信是不妥的,應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問題,有不足的可以提出來,有道理的也應該去肯定。
  • 九旬老人樓上潑糞水澆鄰居,社區:子女不孝,調解也沒用
    導語:子女孝順的情況下,老人晚年生活衣食無憂才能保持愉悅心情。子女不孝的情況下,即便老人吃喝不愁心情也難得舒暢。這時有些老人就把自己活成了「萬人煩」。這種老人就像渾身長滿刺的刺蝟,你不招惹他,他也要扎一紮你。
  • 不孝子女又出新「套路」,比啃老還無恥,老人蒙在鼓裡還不知
    對於老人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孝順自己,不希望自己養出不孝子女。但不孝子女的新套路很多,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比啃老還無恥,老人被蒙在鼓裡卻猶然不知。不孝子女又出新"套路",比啃老還無恥一般情況下,我們對不孝子女的定義都是:不懂自力更生,在家啃老、不懂得感恩父母。但如今,不孝子女又出了新的套路,他們的行為比啃老還無恥,很多老人都蒙在鼓裡還不知。
  • 新式「不孝」的流行,讓許多父母心碎,遺憾的是年輕人並不贊成
    但是,如果父母只懂得愛,而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式,孩子的生活可能會出現跑偏。隨著「啃老」一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到,家長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水平。將孩子培養成"小白眼狼",顯然並非父母之愛的本意。老年人放棄了旅遊計劃,幫幫娃卻被兒媳嫌棄,新的「不孝」正在悄然發生。
  • 比啃老更傷父母的「新型不孝」,很多子女正在犯,是時候反省了
    雖然他們不圖什麼回報,但沒有幾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孝順自己的。然而天意弄人,生活中有些孩子享受著父母帶來的舒適,卻從不懂得感恩,甚至啃老。啃老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不過,還有一種"新型不孝"正在侵襲現代家庭,比啃老還要傷父母心,很多子女正在犯,是時候反省了。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就是父母對長輩的孝心,會言傳身教給下一代。老話說過:「房簷滴水輩輩照」、「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表達的也有這層意思。話說很早以前,有一對夫妻,兒媳婦年輕時心底歹毒,不孝敬婆婆。在婆婆失去勞動能力以前,能夠洗衣做飯帶孩子,操持各種家務,農忙時還能夠幫助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活。那時候兒媳婦還能裝模作樣,表面上對婆婆還是客客氣氣,鄉鄰們還能看得過去「眼」。
  • 農村「孝道式微」,3種不孝方式讓老人寒心,年輕人卻不以為然!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孝道式微」,3種不孝方式讓老人寒心,年輕人卻不以為然!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如今農村這些年在國家的扶持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對於農村成長起來的70、80後,如今也都成家立業了。
  • 今年起,房產繼承有新規,「不孝子女」沒法繼承房子了,吵也沒用
    那麼其中我相信大家最為關心的還是對於房子的繼承問題,畢竟在如今高房價的社會,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房子肯定是最為重視的東西。如果能繼承到房子留下來的房子,最起碼不用背負30年房貸,做一個房奴。可能有人會說筆者了,你這不是在說廢話嗎?父母的房子不留給子女會留給誰呢?為啥得去關心繼承的問題。確實,父母辛苦一輩子的財富不留給子女,難道還送給外人嗎?
  •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這樣的嗎、有什麼道理?
    實際上我們老祖宗們早就看出了這個問題,所以才總結出來「一輩不孝,輩輩不孝」這句農村老話,用以警示我們每一位農村父母,可是遺憾的是,我發現在農村,仍然會有很多的父母並沒有真正領悟到這句老話的內含,沒有真正明白其中蘊含著的人生哲理,仍然在孩子面前我行我素,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卻把責任推給社會、推給學校、推給老師,我認為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 治理子女不孝「剛柔並濟」是上策
    近日,陝西省旬陽縣發布《關於依法打擊忤逆不孝違法行為的通告》,對「子女對父母老人進行歧視、侮辱、打罵、傷害甚至虐待、遺棄等嚴重失德違法情形的」等6種情形進行治理。(法制日報7月25日)公開信息顯示,現實生活中,不孝順父母、不尊重老人,甚至虐待、遺棄老人的忤逆不孝事件連連發生。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中國農村之中的俗語文化是最養人的,學習俗語文化能夠教導我們如何去為人處世。讓我們在人生發展之中不會迷茫,而在中國人的孝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順,孝道是中國曆朝歷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在農村老一輩的人之中經常對我們說一輩的人不孝,輩輩的人不孝,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是知道一點是,但具體的發展過程和源流卻需要我們這些專業的學者去普及,方能夠在社會之中形成一種廣泛傳播。
  • 當子女不孝,老年人如何度過晚年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70多歲的陳姨容光煥發、精神矍鑠,完全沒有了她7年前因子女不孝而孤苦痛苦的樣子。陳姨屬於我們單位的老員工,老伴在一家國有企業上班。兒子1975年出生,女兒1980年出生。像天底下所有父母一樣,在那個物質普遍匱乏的年代,陳姨兩口子為養護一對兒女,可謂煞費苦心,吃了不少苦。
  • 《我的婆婆》子女超不孝!花式討錢&不跟媽住 真實到心酸
    臺劇《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收視越來越高,這部劇不只在講婆媳,也用搞笑的方式點出和長輩相處的問題,是一部輕鬆的日常喜劇。不過很多《我的婆婆》劇迷都表示,「彩香的小孩好不孝」。把媽媽推來推去、花式討錢;彩香&一哥住青旅,女兒竟說:「你不會覺得丟臉嗎?」寫實到心酸!
  • 新型不孝正蔓延,養兒真的能防老嗎?讓很多人很迷茫!
    而在我們周圍,如果有人不贍養自己的父母,我們就會非常鄙視這些人,還給他們一個統一的稱呼叫「不孝」。如今,我們的經濟狀況不斷改善,很少再出現像以前那樣的「不孝」,讓父母缺吃少喝。然而,一些新型的不孝,正悄悄靠近我們。本來,新型不孝指:有些家長把半輩子的積蓄都吃光了,終於看孩子走進了職場,以為完成了任務,等著孩子衣錦還鄉,揚眉吐氣。
  • 大義繼子善舉讓某些不孝子女感到汗顏
    但就有這樣的一位身殘志堅大義繼子朱國民,在繼父日漸衰老時,接繼父到自已家裡給予養老送終,讓個別不孝子女感到汗顏。剩下老伯孤單過了幾年,但是繼子女們並非忘記繼父對母親的陪伴和撫養之恩,母親去世後仍常來探望繼父,在左老伯身體日漸衰老時,本來應該去當地敬老院享受五保照顧度過餘生時,在未得到繼父撫養、已故老伴的身殘志堅的次子毅然選擇把繼父接到自已家中,給老人以親生兒女般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幾年如一日對繼父盡衷盡孝,一直到繼父壽終正寢。
  • 農村都是兒子主要贍養父母,城市子女都是同樣贍養父母,為什麼
    第二個原因就是父母的財產,在農村,大部分老人的財產都會留給兒子,其實說實話,農村老人主要是也沒有什麼財產,除了他們的耕地宅基地以外,也確實沒有什麼財產,耕地宅基地就是給女兒,女兒也是帶不走的,所以在農村就說是老人財產給了兒子,沒有給女兒,就應該有兒子贍養老人的錯誤想法。
  • 由《東京物語》中老年父母的孤獨無助和子女們的自私冷漠所想到的
    這部電影1953年上映,至此已過去了近70年,但其中內涵的東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而且非常貼合當下逐漸老齡化的中國現狀:兒女的自私折射出父母老年中的寂寞悽涼;父母的包容折射出奮鬥中子女的忙碌和生活的無奈。周吉夫婦的兒女都在東京工作。鄰居們也很羨慕他們的孩子這麼有出息。夫婦倆老年寂寞,就想到東京兒女們家裡去住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