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姨今年73歲,育有一子一女。去年重陽節前夕,單位在組織慰問老同志活動中,我再一次見到了多年未曾謀面的她。令我意想不到的是,70多歲的陳姨容光煥發、精神矍鑠,完全沒有了她7年前因子女不孝而孤苦痛苦的樣子。
陳姨屬於我們單位的老員工,老伴在一家國有企業上班。兒子1975年出生,女兒1980年出生。像天底下所有父母一樣,在那個物質普遍匱乏的年代,陳姨兩口子為養護一對兒女,可謂煞費苦心,吃了不少苦。
可孩子長大了,也分別有了工作,本該享福的兩口子卻高興不起來,準確地說,是生活再一次讓他們走向了低谷。
先是兒子,高中畢業後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往往在一個單位幹不滿一年就不幹了,不是嫌人家工資低,就是嫌活太累,還經常把火發在陳姨兩口子身上,甚至還對父母爆粗口。
更有甚者,兒子結婚後娶了個厲害兒媳婦,孩子出生後,小兩口遊手好閒,卻要求陳姨老兩口過去幫看孩子,橫豎看老人不順眼。孩子衣服穿薄、穿厚了,飯菜吃涼了、熱了,都會對老人大動肝火。兒子不但不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還與老婆合起夥來與老兩口對著幹。害得陳姨那些年整天以淚洗面、傷心至極。
無獨有偶,女兒5年後結婚生子,與哥哥相比,對父母的態度雖然沒有表面上惡劣,但她那種冷漠卻更傷老人的心。
女兒找了個幹部,他打骨子裡就瞧不起陳姨家,結婚以來很少聽到他叫過陳姨兩口子「爸媽」,到他家裡去,見面點個頭「哼哼」兩聲就算不錯了。
有人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可用陳姨的話說,「女兒那時連一件背心都不如」。
先是生完孩子就在陳姨家坐月子,老兩口比伺候親爹還難,想吃啥就是一張嘴,做得不合口、不及時就會被一頓訓斥。不僅如此,孩子在陳姨家長到3歲上幼兒園,兩口子很少過來看望,更不用談給生活費。一年到頭有空了就到全國各地旅遊,愉快地過著自己的二人世界。
6年前,陳姨老伴做胃切除手術住院,在這個急需人手的時候,一對兒女一不露面、二不出錢,20多天裡,陳姨醫院家裡兩頭跑,還要接送外孫子,一天下來累得精疲力竭,用她的話說,想死的心都有了。
也就在這20多天裡,陳姨明白了一個理:面對子女的不孝和冷漠,不能坐以待斃,否則晚年生活更可悲。
她告訴自己「該翻身了,得為自己好好活著」。
老伴出院後,陳姨一反常態:
首先,拒絕了子女的求助。她把外孫的衣物都打包送回了女兒家,並告訴他們:「從今天起,你們的孩子自己照顧,接送上學、放學與我無關。」兒子必須在年底前把借她的用來購房的8萬元還給她,否則,第二年就到法院起訴他。
其次,不再忍氣吞聲。沒有特殊事情,陳姨幾乎不再到兒女家。對於兒女的無端指責,陳姨也不再保持沉默了,而是聲色俱厲地加以反駁,他們不打電話來,她也從不打電話給他們。
第三,培養積極的生活情趣。老伴病好後,老兩口決定把自己重新武裝起來。從衣著上,他們適時給自己買來得體的衣服,讓自己顯得利利索索,有了老年人的精氣神。同時,他們還報了些興趣愛好班,什麼書法呀、模特呀、廣場舞呀,陳姨年輕時是出了名的「金嗓子」,她還報了老年合唱團。每天老兩口給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也沒時間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了。
陳姨老兩口改變了生活態度,不僅換來的是安逸,還讓老年生活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與此同時,讓兩位老人意想不到的是,兒女們對他們的態度也在發生著悄悄的變化。也許是因為時間和距離的原因,或者是孩子們骨子裡對父母的親情仍然存在的緣故,他們慢慢地與陳姨老兩口套起近乎來,有事沒事地打來電話,或買來物品登門看望,噓寒問暖,這讓老兩口打心眼裡高興起來。
所以我說,當家庭出現了子女對父母不孝或冷漠的時候,作為老年人既要找出當年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出現了溺愛慣子、不注意培養傳統美德的原因,還要對症下藥,有自己獨立個性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讓快樂充實自己,用樂觀自信的態度去迎接每一天生活,如此方能安度晚年。
#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