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晶絲毫不掩飾她對於女性的關注。對於許多女性所煩惱的所謂「生活與事業的矛盾」的問題,她覺得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工作與生活不是兩個固化的不相容的對立面。相反,它們其實可以像流水一樣相融共生。只要我們用心地去理解生活與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這二者是可以和諧相處的。就像幼時,媽媽可以在煮飯的間隙幫我們檢查作業,趁湯在火上熬著清掃門前灰塵。那時的母親不就像個女超人,可以把時間運用的那麼合理。長大後的和晶汲取了生活的智慧,她會在家、辦公室和電視臺的車上各放一個行李箱,無論是出差還是回家她都可以從容應對。她非常肯定地對我們說,不要妄想委曲求全,委曲是不能求全的。如果我們為所謂的愛情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即使自己認為再無悔,陰影也不可避免地留在了兩人之間,不知哪一天便會反噬。
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主題:愛情觀。和晶的建議是不要隨波逐流。她和我們分享了鄒靜之先生的一句話:人生到最後,誰能和你了此一生,那就是你的世界觀了。她並不能清晰地記得原話了,但這句子中的含義卻是她一直喜愛的。你與誰共度一生,他便是你人生的折射。所以在我們尋找生命中的那個人時,我們尋找的其實是與自己世界觀近似的那個人。在和晶年輕時的那個年代,仍然有白衣飄飄,仍然有詩情畫意,車房都還不那麼重要。而和晶對待感情卻非常理性,這理性不是指看重現實條件,而是指她依靠的不是電光火石的感覺和花前月下的浪漫。她找的是可以相守一生的伴侶。她覺得這樣的愛情要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然後去了解對方,去發現二人世界觀的契合。當喜愛一個事物的時候要有警惕,和晶說。這就是她,在感性發酵時卻沒有失去用理性去思考的能力。這也是她希望女性都能保有的一個能力。這段演講之後她組織了一個小遊戲,讓三個觀眾上臺扮演父親、母親和兒子,要求兒子自己設計情節表演向父親要到一萬塊錢。然後又要求兒子父親角色互換再做同樣的事。一段爆笑的短劇過後,和晶告訴我們,只是想讓我們看到角色轉換,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你面對著誰,那他就是你的世界,要去全心了解與你交流的那個人或者群體。因為談話的情景與談話的技巧同樣重要。若說在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方面她還有什麼心得,那就是:誠實表達、培養審美、個人魅力,再加上提過的換位思考。表達要誠實是因為你總要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總有一刻你會原形畢露。審美則可以反映在你的衣著談吐上,使你在人群中更容易被人記住甚至出眾。而個人魅力最為重要,這指的不僅是外在,更是由內而發的人格魅力。他希望我們能終身學習,多看看書看看電影,總之是要培養一種個人的情趣,靠自己來改變自己,來成為更好的自己。演講之後有人問她,她是如何蛻變成如今這樣的。她說,我不過是誠實地老去。她坦承她年輕時是個不安分的女孩,也逃過課,打過架。年輕的意義是還有機會犯錯,所以為什麼不選擇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呢?於是她孤身去家入滬去做一個導演夢。她說,如果你年輕時有一個想成為的人,那你一定很快樂,所有有夢想的日子、可以為之努力的日子都是很幸福的日子。大學裡她就這樣做著夢,大量地閱讀哲學和社會學書籍,去了解人性和世界;努力地看電影作品寫劇本,嘗試靠近她心中的那個人。和大部分女孩不同,她在青蔥歲月並不渴求夢幻的愛情,卻一心想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見一萬個陌生人。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他成了一個理性感性並存的「非典型」女性。她習慣於在工作前先思考,先問為什麼。女生向來是容易為外界所裹挾的,所以她格外強調女性要不斷地自我學習。她是個喜歡做「思考題」遠多過於做「娛樂秀」的人。因此作為一個全民娛樂化時代的傳媒人,她仍然堅守媒體人的良心,仍然看重新聞節目的操守,仍然尊重思考的價值。她說,思考是人生來被饋贈的最大的禮物。一晚淺笑輕言間,我們聽聞的可能只是這個女人半生的一些浮光掠影,但卻已是驚鴻一瞥。如何形容?不夠了解我們就無權評判,還是用她自己的話吧。「和這個世界談談,誠實地做回你自己,這便是成功。「這便是和晶。演講海報上用了一段看似很文藝的詞形容和晶:「不傾城不傾國,做一個明媚的女子。」筆者本是對這樣的語句毫無好感的,但聽過她的一席長談後卻覺得這話形容她再合適不過。內心真正的充實使這話不再矯情,因為那是每一個人都能實實在在看見的明媚,都會真正欽羨的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