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
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誕生,至今已經過去85年。作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這首歌一經誕生就很快風靡大江南北,激勵著國人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那麼它又是怎麼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的?85年曆程中,這首歌經歷了哪些故事?12月7日下午,山東藝術學院「藝·思大講堂」在學校圖書館開講,中國音協管樂學會主席、國家一級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原團長於海為學校師生講述著國歌的故事。
從當年合作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田漢、聶耳談起,到《國歌法》的誕生,於海結合著自己多年來智慧演奏國歌的經歷,講述著他所了解的國歌。在他看來,國歌不僅僅是一首歌,它是國家的象徵,更凝結了80多年來,中國從抵抗外來侵略到國家解放,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國家全面發展的歷史。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憲法修正案中,《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進入了憲法。2017年9月1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獲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
在於海看來,國歌這些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是主權國家聲音的標誌,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國家文化的結晶和歷史見證,也是公民愛國主義的載體,每一個中國人也更應該了解國歌、愛國歌。
作為一個音樂指揮家,於海多年來指揮了無數次國歌的演奏,從天安門城樓前的升旗儀式,到北京奧運會上的國歌演奏,一次次的指揮中,他也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著國歌所代表著的意義。在講座上,於海也與大家分享著自己多年來在國歌演奏中的一個個感受。
84個字,37個小節,標準時長46秒鐘,這是數字中的國歌,但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的講座中,於海用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故事吸引著大家,帶著大家走進國歌的背後,在了解中激發自己愛黨愛國的情懷與愛國歌、唱國歌、護國歌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