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提示,本文可以和《法蘭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和國》配套閱讀。
法國國歌《馬賽曲》,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琅琅上口的國歌之一,它誕生於1792年,如果對照上面的連結的話,可以知道那正是波旁王朝帝制結束,法國開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共和制時期。
當時法國的革命群眾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溫和的吉倫特派,強硬的雅各賓派,崇尚武裝起義的熱月黨人,可以說是非常混亂,首都是見血的權力鬥爭,外省就更是真刀真槍的軍事行動。
1792年,阿爾薩斯省斯特拉斯堡市市衛部隊工兵上尉魯熱·德·利爾創作了《馬賽曲》,原名叫《萊茵軍團戰歌》。這個利爾和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長迪特裡希關係很好,經常到市委大院作客,那年的復活節,迪特裡希和利爾聊天,說起了革命的前景和人民生活的艱難,建議利爾創作一首振奮人心的曲子。第二天,利爾把腦海中的曲調譜寫出來,這就是這首歌的由來。
魯熱·德·利爾
由此可知,《馬賽曲》最早誕生於斯特拉斯堡,也許應該叫《斯特拉斯堡曲》更合適。而且,阿爾薩斯自古以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1639年才被法國佔領,因此斯特拉斯堡有太多的德國色彩,比如城市名稱的命名方法,明顯具有德語的內涵,而市長迪特裡希,就更是一個德國的姓了。
德法關係一直勢同水火,從這個角度,帶有明顯德國元素的《萊茵軍團戰歌》也要改名才能推廣全國。
1792年7月,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的革命領袖阿爾諾率領市民驅逐了當地的公爵,控制了城市,並組織一支500人的武裝隊伍前往巴黎,準備推翻君主立憲的路易十六。他們一路上高唱這首歌。因為這次進軍太過轟動,加上巴黎群眾起義推翻了雅各賓派,路易十六被砍頭,法國成為歐洲第一個進入共和制的國家,所以《萊茵軍團戰歌》也聞名全國,並改名為《馬賽曲》。
馬賽是法國的海港城市,自古航海行業十分發達。1402年建文帝逃出南京,走海路從中國近海到南中國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然後沿著非洲海岸線前進,繞過好望角到達大西洋,徑直駛過直布羅陀進入地中海,最後在馬賽登陸。建文帝隱姓埋名,娶當地番女,並改姓番姓,人稱Monsieur Ribéry。當然這是說笑了,不過持這種觀點的人卻是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號稱是建文帝後裔的法國球星裡貝裡。
1795年,《馬賽曲》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歌。此後拿破崙改制時被廢除,但是並沒有全國禁止。1814年波旁王朝復闢,改了另外一首歌為國歌。關於這個路易十八復闢,其實很有意思,他是路易十六的弟弟,大革命時逃到了布魯塞爾,之後一直生活在比利時,拿破崙失敗後他空降回巴黎擔任皇帝,但是20多年的時間,無論是法語語法還是發音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回到巴黎後面對市民,動情的高呼「我是國王!」,但臺下聽眾不為所動,因為沒有聽懂,路易十八的口音已經變成了巴黎人民認為的鄉下口音了。
一嘴鄉下口音的路易十八
1830年七月革命時,巴黎市民又高唱《馬賽曲》,之後經歷了奧爾良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以及巴黎公社。1879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立法將《馬賽曲》確定為國歌,雖然現在已經是第五共和國了,但國歌則始終沒變。
說了這麼多,下面說本文的核心,其實《馬賽曲》和《德意志之歌》是同一首歌!
有關德意志之歌的種種,請看下面的連結:
海頓的《神聖羅馬帝國國歌》,以及其神奇的後世經歷
1982年至1992年,BBC拍攝了喜劇系列《Allo Allo》,有一集有如下的情節:
簡直無縫銜接啊,《馬賽曲》一秒變《德意志之歌》。
原來《馬賽曲》自帶純正的血統,那是魯熱·德·利爾留下的德國伏筆,這才是真正的草蛇灰線伏脈千裡,《馬賽曲》是天生的維希法國的國歌。
本文系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盜貼必究
請關注我,一起聊聊歷史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