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戰歌:七首戰火中誕生的國歌

2021-01-08 界面新聞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談不上一位作曲人。這位律師在巴爾的摩的朋友甚至記得他五音不全,對音樂一竅不通。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1814年寫出了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歌曲《星條旗永不落》。

這位作者在目睹英國軍艦轟炸家鄉港口的堡壘時草草寫下一首詩歌,而這首詩歌就是之後美國國歌的歌詞。

當時,菲茨傑拉德與另一名馬裡蘭律師約翰·斯圖亞特·斯金納(John Stuart Skinner)一起乘船去往插有休戰旗的英國軍艦,交涉釋放被扣美國平民。這些人在一次海岸探險活動中被英國士兵扣留。

英國海軍上將亞歷山大·科克倫(Alexander Cochrane)同意釋放囚犯,但是為了維護行動安全,他堅持認為上船的代表們必須在皇家海軍完成該地區使命前一直待在船上。

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可能是大多數美國人對1812年美英戰爭唯一的記憶了。來源:WikiCommons

9月13日夜,菲茨傑拉德獨自站在英國皇家海軍「雷鳴」號的甲板上,看著19艘英國軍艦攻打巴爾的摩的麥克亨利要塞。整晚要塞都被籠罩在炮火之中,攻擊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即便炮彈不斷落在被圍困的城牆上,守軍還是堅定地展開了以當時標準來看最大的一面30*42英尺(9.1*12.8米)的旗幟。康格裡夫火箭不斷在黑夜中爆炸,點亮了天空。經過整整一夜,儘管英國閃電戰兇殘,但入侵者還是沒能摧毀前哨,最終退出了切薩皮克灣。

菲茨傑拉德被此場景深深打動,他在當地的報紙上發表了一首詩。幾年後,他印發了這首詩歌,將它命名為《麥克亨利要塞保衛戰》 (The Defense of Fort M'Henry),搭配有英國飲酒麴調旋律的《致天堂的阿克那裡翁》(To Anacreon In Heaven)進行哼唱。很快,這首歌被大家並命名為《星條旗永不落》。1931年,美國國會決議將這首愛國民謠定為美國國歌。

當然,美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國歌誕生於戰爭之中的國家。

「叛變的蘇格蘭人必前僕?」首次公開演出的《天佑吾王》講的真是毀滅蘇格蘭叛軍嗎?圖片來源:Wikicommons

雖然大不列顛國歌《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這首歌的第一次公開演出卻是在1745年秋的倫敦劇場。

這次表演是為了激勵城中的士氣。當時城市正處於敵人威脅之中,由查理·愛德華·斯圖亞特(Charles Edward Stuart)領導的近2萬入侵英格蘭的蘇格蘭叛軍正覬覦這座城市。查理(又名邦尼王子查理)是英國最後一位天主教君主,是被廢黜的詹姆斯二世(James II)的孫子,他試圖將新教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從王位上趕下來,奪取王位復闢斯圖爾特王朝。

最後流傳下來的版本保留了三節愛國曲調,它呼籲上帝「驅散」王權的敵人,讓他們倒下。最初其實有第四節歌曲,當中特別提到了喬治國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以及天主教徒敵人們。

上帝賜予魏帥(魏帥,即喬治·韋德,英國著名軍事家),

常勝利,沐榮光

祈魏帥煽靜肅,

尤如恐擊以欲,

叛蘇人(叛變的蘇格蘭人)必前僕,

天佑吾王!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也有歷史學家打破傳說指出,這些激動人心的情節可能被添油加醋了,因為同時代的其他歌曲中並沒有提到鎮壓蘇格蘭。

萊茵河戰歌法國國歌《馬賽曲》在1792年法國與奧地利戰爭的背景下被創作出來,用以召集市民進行革命。來源:圖片來源:Wikicommons

法國國歌《馬賽曲》的表現十分突出,它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是為召集軍隊而寫。

儘管這是一首激進的反君主主義者的讚美詩,但它實際上卻是由一位堅定的保皇軍官所寫,這位軍官甚至差點上了斷頭臺。

這首由魯熱·德·利爾(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創作的《馬賽曲》一開始名為《萊茵河戰歌》(Song for the Army of the Rhine),譜寫於1792年奧地利與革命中的法國之間戰爭爆發之後不久。《馬賽曲》以「軍隊、公民」為主題,使用激動人心的旋律,再加之生動的歌詞,意在演奏人們對外國入侵的恐懼:

聽見沒有?兇殘的士兵

嗥叫在我們國土上,

他們衝到你身邊,

殺死你的妻子和兒郎。

武裝起來,同胞,

把隊伍組織好!

前進!前進!

用敵人骯髒的血

做肥田的糞料!

德·利爾的曲子很快在馬賽市的志願軍中傳唱,他們把它當成地方組織團體的戰歌。很快這首曲子也給革命政府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支部隊就是唱著這首歌精力充沛、鬥志高昂地從法國南部挺進巴黎的。1795年,該政權宣布它為國歌,並將其命名為《馬賽曲》以紀念這首歌的故鄉。

史達林的大作前蘇聯的國歌預見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破滅。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外國入侵同樣也是俄羅斯國歌的靈感來源。這首歌在冷戰時期揚名全球,其最初由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在納粹發動意圖徵服蘇聯的戰事不久後推出。當時的蘇聯急需一首振奮人心的歌曲來激勵蘇聯人的戰鬥意志,於是史達林求得當時已經60歲的作曲家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Alexander Vasilyevich Alexandrov)的幫助,同時又讓謝爾蓋·米哈爾科夫(Sergey Mikhalkov)和加布裡埃爾·艾爾雷吉斯坦(Gabriel El-Registan)兩人合作,為曲子填充了新歌詞,最後完成的新歌《牢不可破的聯盟》。這首歌於1944年新年首次在蘇聯的電臺上播放,即使當時德軍還沒有完全被趕出蘇維埃,但合唱團已經宣稱軸心國集團就要垮臺(下為英譯版)。

我們為未來而戰,摧毀侵略者

為祖國帶來無上榮光

我們的榮耀將永存於國家

世代人民都會記住祖國的榮光

三個月之後,莫斯科宣布取消社會主義讚美詩《國際歌》蘇聯國歌的地位。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這首歌曲的原創歌詞被修改,剔除了對史達林個人崇拜的成分。更新後的版本繼續播放,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新獨立的俄羅斯聯邦立即採取了無歌詞純音樂版的《愛國歌》作為國歌。直到2000年,總統普京委託創作了新的非蘇維埃歌詞,《牢不可破的聯盟》重新成為俄羅斯國歌,延用至今。

《義勇軍進行曲》中國的國歌可以說是徹底的戰爭歌曲了,它原本就是一部極受歡迎的戰爭愛國電影的主題曲。圖片來源:Wikicommons

《義勇軍進行曲》這首鼓舞鬥志的中國國歌,一開始是1935年愛國戰爭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

這部電影曾轟動一時,在中國共產黨人中產生了非凡的影響。電影講述了一個資產階級中國知識分子放棄奢侈優越的生活,拿起武器與軍隊一起在滿洲裡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受西方革命歌曲的代表如《馬賽曲》和《國際歌》的影響,這首歌呼籲聽眾在民族面臨最危險的時候犧牲血肉築成國家新的長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國國歌,並於2004年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進軍歌越南的《進軍歌》慶祝了越南從外國侵略者的手中解放出來。圖片來源:WikiCommons

與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越南國歌《進軍歌》(又稱《行軍歌》、《進軍戰士之歌》)也是在抵抗日本侵略者時創作的。這首歌的曲調來源,是21歲的越南作曲家阮文高在1944年為越南獨立同盟會遊擊隊的民族主義者創作的讚美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胡志明宣布越南脫離法國獨立時,同時宣布將《進軍歌》作為國歌。

在之後的越南抗法戰爭,以及南越與美國的戰爭中,它都在各種儀式上作為官方歌曲演奏。1975年西貢戰役之後,《進軍歌》正式成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歌延用至今。

《巴亞莫之歌》古巴的戰歌是在籠罩戰火之中的馬鞍上寫成的。圖片來源:WikiCommons

1868年的巴亞莫之戰,見證了古巴的民族主義者打敗了精銳的西班牙軍隊,這首歌的靈感也來自於此。最後這首成為了這個加勒比海島國的官方國歌。

傳說中,這首歌由時年50歲的革命詩人皮德羅·費圭雷多(Pedro Felipe Figueredo)所作。他也參與了這次著名的戰役,在戰友的鼓勵下,他在戰馬之上寫下了歌詞。

這首歌叫《巴亞莫之歌》,號召古巴人民「快起來,上戰場,巴亞莫的勇士們!」告訴聽眾們「不要懼怕光榮的犧牲,為了祖國獻身,就是永生!」其他段落中則稱兇殘的伊比利亞敵人是「暴君」、「懦夫」。

1870年,菲格雷多在對西班牙人的戰爭中被殺害。據報導,當行刑隊執行死刑時,他還唱出了著名的歌詞。1902年,《巴亞莫之歌》作為古巴國歌進行了修改,修改之後的《巴亞莫之歌》摒棄了反西班牙的態度。1959年卡斯楚政府仍然保留其作為國歌。

暴力的歷史義大利國歌五小節歌詞涵蓋了長達2000年的戰爭史。不過在後來,歌詞縮短為兩節。圖片來源:Wikicommons

義大利的國歌恐怕是全世界最尚武的國歌了。《馬梅利之歌》是由熱那亞革命者戈弗雷多·馬梅利(Goffredo Mameli)和米凱萊·諾瓦洛(Michele Novaro)在1840年代義大利進行復興運動,爭取國家統一時期所寫的。

一開始,這首歌總共有五個小節,向聽眾展示義大利名副其實的血腥戰爭史。從古羅馬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戰勝迦太基人的西庇阿勝利,到倫巴第12世紀擊敗巴巴羅薩的萊尼亞諾之戰都涵蓋其中。

幾十年來,這首歌都是愛國主義的代表。1946年6月2日義大利共和國成立後,《馬梅利之歌》被暫定為國歌。2012年,它終於得到官方首肯成為正式國歌。

(翻譯:李汝晴)

相關焦點

  • 最新考古:法國國歌和德國國歌是同一首歌
    法國國歌《馬賽曲》,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琅琅上口的國歌之一,它誕生於1792年,如果對照上面的連結的話,可以知道那正是波旁王朝帝制結束,法國開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共和制時期。 1792年,阿爾薩斯省斯特拉斯堡市市衛部隊工兵上尉魯熱·德·利爾創作了《馬賽曲》,原名叫《萊茵軍團戰歌》。這個利爾和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長迪特裡希關係很好,經常到市委大院作客,那年的復活節,迪特裡希和利爾聊天,說起了革命的前景和人民生活的艱難,建議利爾創作一首振奮人心的曲子。第二天,利爾把腦海中的曲調譜寫出來,這就是這首歌的由來。
  • 世界各國國歌中,被全世界公認最好聽的三首國歌,你知道嗎
    在全世界最後好聽的國歌,都是戰歌,因為這是真心真意的在戰場上,在民族危亡的時候,寫出來的歌,那些作曲家,那些作詞家都是懷著最充沛的感情寫的。第一首國際公認最好聽的是法國國歌《馬賽曲》,又譯名《馬賽進行曲》。
  • 幾度滄桑 國歌的誕生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凝聚著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怒吼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這首在中華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戰鬥的號角,鼓舞了中華民族兒女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去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去建設社會主義。
  • 為大家安利幾首外國國歌(1)
    9月14日清晨,斯科特在晨曦中看到一面美國國旗仍然飄揚在麥克亨利堡之上,此情此景讓他十分動容,之後他就寫下了讚美詩——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沿用"To Anacreon in Heaven"的曲調,完成了偉大的作品。      這首歌曲謳歌了英勇頑強地反抗英軍侵略的美國軍民,抒發了美國人民對於祖國的熱愛、對於自由的讚美。
  •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詞作者原來是一位抗美援朝戰士
    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鴨綠江對岸翻滾的戰火,戰士們激昂的求戰情緒……時刻縈繞於麻扶搖的腦際,使他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總感到還應寫點什麼。 於是,「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詞句湧上心頭,麻扶搖連忙抓起了筆,一篇短詩一會兒便躍然紙上。這就是後來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原歌詞,即以一首詩的形式誕生了。
  • 為什麼國歌裡「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讓人聽起來最熱血沸騰?
    多年來,每每聽到這首歌,這句話,無不令人感覺熱血沸騰。在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這首慷慨激昂的歌,無疑吹響了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最後被選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直被演唱至今。
  • 在炮火硝煙中誕生,這首雄偉戰歌背後的故事不簡單
    我所知道的《新四軍軍歌》誕生歷程■袁振威《新四軍軍歌》是我最愛唱也是我唱得最多的一首革命歌曲。因為我是聽著老前輩講述《新四軍軍歌》的故事長大的。項英當即表示:「葉軍長的意見很好,一首高水平軍歌的作用可大了,相當於為新四軍編寫了一本教科書,可大大提高我軍的戰鬥力,這一點我有親身的體驗。中央蘇區第一方面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方面軍總政治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知學唱《三期革命戰爭勝利歌》。
  • 世界各國國歌,哪款國歌最燃情?
    當《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是的,每一名真正的中華兒女都會為之振奮,這就是國歌的魅力,這是中華民族靈魂的吶喊。無論汶川、玉樹還是海外葉門,當國歌響起,紅旗飄揚,一股熱流在胸中激蕩!
  • 史達林與蘇聯國歌的誕生
    史達林對伏羅希洛夫說:  「我們就對這首歌詞做些加工吧。這首歌詞像現在這個樣子還不適用,但是它有愛國主義思想。」  這句話道破了史達林主張創作國歌的主要目的:培養和強化愛國主義。他好像要突破黨的利益和革命利益的局限。他現在正在尋求全民的、全國的愛國主義的支柱。
  • 抗美援朝金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怎樣煉成的
    在第一次戰役之後,他撰寫的《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戰地通訊中,引用了這首詩作為開頭,同時也將其中的「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中華的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以增強讀音脆度。就這樣,這首詩就從朝鮮前線傳回國內。
  • 看看這些藏在各國國歌裡的軍事梗
    眾所周知,我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抗日烽火之中,幾易歌詞,最終「冒著敵人的炮火」仍然為喚起憂患意識考慮而保留至今。其實,不僅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其中四個的國歌誕生於戰爭,而且有一定國際地位的國家,其國歌也或多或少都與軍事有關係。
  • 【好歌】來聽聽世界各國國歌,哪款國歌最燃情?
    >▋義勇軍進行曲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由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作詞,英國作曲家約翰·斯塔福德·史密斯作曲。描繪了第二次北美獨立戰爭中星條旗在戰火硝煙中迎風飄揚的情境。2.
  • 電影頻道播出《國歌》記錄永恆旋律
    1905電影網專稿 這首誕生於抗日戰爭年代的歌曲,只要聽一次就會終身難忘。一字一音,短促有力;抑揚頓挫,雄渾鏗鏘。 字字是血,句句是鋼。這首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85年的歌曲,像一支戰鬥的號角,曾鼓舞著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為民族去抗爭。在烈火炎炎的革命戰爭背景下,誕生了這首表現中國人民的剛強性格、樹立民族尊嚴,一展中華民族團結禦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
  •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3周年 國歌雄渾震人心
    一夜守候,只為注目升旗,唱響國歌。這一日,《國歌法》正式實施,國歌的尊嚴和權威將受到法律保護。2017年6月27日,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小學操場上一名「遲到」的小孩,正冒雨奔向教室。當他跑到操場中央,聽到國歌響起時,小孩立刻站立風雨中面向國旗敬禮。直到國歌結束,他才匆匆跑進教室。2016年8月21日,裡約奧運會女排決賽在馬拉卡納體育館舉行。
  • 「九·一八」事變89周年 電影頻道播出《國歌》記錄永恆旋律
    這首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85年的歌曲,像一支戰鬥的號角,曾鼓舞著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為民族去抗爭。這也是音樂家聶耳,短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國歌》便是一部講述這首激勵民眾的歌曲誕生過程的電影。影片導演吳子牛曾說:「在『抗戰情結』中所體現的,是我從影以來一直尋求的東西:那就是對生命的頌揚,對民族的忠誠,以及對侵略戰爭的仇恨。」
  • 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那些與國歌有關的故事你可知道
    後來他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一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禦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他就是被譽為「國歌之父」的人民音樂家——聶耳,而這首不朽之作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本月17日,是聶耳逝世82周年祭日。讓我們回眸這位「國歌之父」的音樂創作之旅,了解國歌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小外Party】各個國家都有各個國家的國歌
    描繪了第二次北美獨立戰爭中星條旗在戰火硝煙中迎風飄揚的情境。英國《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英國國歌名為《天佑女王》,它是世界上誕生最早的國歌。這首歌的出處至今也沒有考證,但是它現在的曲調是由亨利·凱裡所改編而成,產生於18世紀40年代,原名《天佑國王》,是稱頌英國國王的歌曲。當英國處在殖民帝國的高峰期時,《天佑女王》不僅是英國本土的國歌,也是它所有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國歌。2013年為止,世界上至少還有十幾個國家的國歌採用的是《天佑女王》的曲調。
  • 這8首耳熟能詳的歌,我聽出了濃濃的戰友情!
    「戰歌如雷 ,馬達怒吼 ,英雄的空降兵飛向敵後……」當這首歌奏響的時候,你腦海裡閃爍的是什麼?是第一次跳傘時的忐忑、激動、不安?還是在飛機裡戰友們手掌聚在一起時加油的?還是躍出飛機門瞬間的義無反顧?這誕生於土地革命時期的優良傳統和行動準則,傳承至今已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廣大人民群眾濃濃的「魚水情」。更是為解放戰爭「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 志願軍戰歌背後的故事
    這首來自前方的詩,迅速在志願軍戰士中傳開。正在炮兵部隊採訪的新華社記者陳伯堅在其撰寫的戰地通訊中引用了這首詩作為開頭。那時,陳伯堅還不知道詩的作者是誰,只是記下:「這是記者在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聽到的廣為流傳的一首詩。」
  • 新時代,強軍戰歌更嘹亮
    演習開始前,該旅「志願軍戰歌連」舉行了一場莊重的宣誓儀式。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曾是我連連歌,它凝聚了我連『鐵心向黨、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我們不僅要傳承好,更要踐行好!」指導員伍琦話音剛落,雄渾的歌聲在大漠唱響,官兵血脈僨張,吼聲震天。    戰歌穿越時空,回到70年前的鴨綠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