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有桃園三結義?使出草船借箭、空城計另有其人?原來真正的三國史實是......

2021-02-12 歷史故事

 

劉備、關羽、張飛真的是結拜兄弟嗎?曹操打赤壁之戰是為了搶美女?原來在史實中都不是這麼回事啊!  

三國時代一直都是許多影視、動漫、遊戲作品中受歡迎的題材,在14世紀的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問世後,奠定了三國的經典,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廣為流傳,甚至到被「誤以為是史實」的地步了,以下就來介紹三國歷史中最常被誤解的十大事件: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而這也是《三國演義》開卷第一回的開端,落魄皇族「草鞋哥」劉備、正在跑路的殺人犯關羽、以及屠夫張飛相識不久後就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大哥、關羽二哥、張飛三弟,之後一起熱血地闖蕩天下!  但其實正史中,根本沒有三人結拜的紀錄,只有說到三人「情同兄弟」,感情非常好。另劉關張三人的年紀其實也是個謎,因為正史中並沒有提到三人的確切的生年,只有說到劉備死時是63歲,因此推算他的生年應該是在西元161年。而關羽、張飛就沒有提到了,但根據其他資料佐證關羽生年有一說是在西元160年,比劉備還大上一歲,張飛的生年則是在西元165至167之間,若真是如此,結拜大哥也應該是關羽。  雖然三人可能沒有真的結義,但關羽、張飛確實都是劉備起兵時就跟在旁邊的元老級班底,是他最得力的左右手,情比金堅的忠實夥伴。所以當關羽兵敗被殺、張飛遇襲身亡,劉備也不久於人世了。  「三英戰呂布」可以說是《三國演義》前期最精採的橋段,討董卓聯合軍來到虎牢關前,劉關張三人輪番上陣,合力在虎牢關對抗董卓旗下頭號戰將呂布,大戰上百回合,這一戰不僅奠定了《演義》中呂布武力值最高的地位,也襯託出關張二人之勇猛,但這麼精彩的故事其實是虛構的。  史實上劉關張三人連有沒有參與討董卓聯合軍都是個謎,照理來說他們三人此時應該是在公孫瓚將軍帳下打工,沒空來跟呂布大戰。  至於真正打敗呂布的是誰呢?其實是孫堅,有江東猛虎之稱的孫堅,才是這場討董卓戰役的大功臣,他不僅擔任先鋒斬了董卓大將華雄(演義寫成關羽溫酒斬華雄)還擊敗呂布,率先進入被打火燒成廢墟的洛首都陽城,並命人打理漢朝宗室陵墓。但討董聯合軍諸將卻各懷鬼胎顧著搶地盤,沒多久就解散了,開啟了中原群雄割據的局面。  說到三國時代最有名的特務,非貂蟬莫屬,她是司徒王允的義女,靠著美人計離間呂布與董卓,一串連環計下來,呂布將董卓給殺了。而除了《三國演義》外戲曲也有《關羽月下釋貂蟬」、《關公與貂蟬》等戲碼,貂蟬甚至成了關羽的小妾。  但正史中其實沒有貂蟬這個人,只有記載呂布在當董卓貼身保鑣時,曾經私通婢女,因此感到提心弔膽,並沒有說這個婢女是「貂蟬」。不過有趣的是,中國現在竟然有好幾個地方都宣稱是「貂蟬故裡」。  《三國演義》第27回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終於不演了,歸還曹操送給他的官印和財寶,騎著馬離開許昌要去汝南跟劉備會合,途中經過5個關卡,並遭到6名守將的攔阻,不過這些將領根本就是來送頭的,被威猛神武的關羽一個個幹掉。  這一段當然也是假的,在正史中只有提到關羽離開曹操帳下直接回去找劉備,並沒有過關斬將的過程。而且《演義》中提到的東領關(虛構地名)、洛陽、汜水關、滎陽、黃河渡口等地,明顯與關羽當時要回去找劉備的路線不符,汝南其實就在許昌的南方,何必繞一大圈?而且在這五關中所斬的孔秀、韓福、卞喜、王植等6人也都是虛構人物。  不過也有一說提出「五關斬六將」其實有可能發生,關羽可能因為戰亂而無法得知劉備的確切位置,所以才會繞路,且當時關羽是在曹操帳下偷溜,途中因遭到攔阻而斬了幾個武將也不無可能。但筆者還是認為是小說情節的可能性比較大啦……。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嘴炮功力可以說是無人能比,不管是到江東「舌戰群儒」促成孫劉聯軍,還是在兩軍對峙的陣前用嘴炮罵死曹魏高官王朗,都讓人驚呆到下巴掉下來。但根據史實記載,諸葛亮真的有這樣的事跡嗎?  其實沒有,歷史上沒有「舌戰群儒」這一段,當初說服孫權與曹操全力一戰的主要有孫吳內部的主戰派魯肅及周瑜,再加上出使到江東的諸葛亮推波助瀾,才成功促成孫劉聯軍,不全然是諸葛亮一人靠嘴炮就能做到的。  至於「罵死王朗」更是純屬虛構,王朗並沒有出徵跟諸葛亮對陣,當然也不會被罵死,這一切只是在凸顯諸葛亮好神好厲害而已。  在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著江中起大霧,向曹操軍「草船借箭」是非常經典的橋段,但實際上使出這個計謀的並不是諸葛亮,時間點也不是在赤壁之戰前。  在三國歷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主角其實是孫權。在西元213年的時候,孫權軍跟曹操軍在濡須口對峙,孫權在乘船視察軍情時,遭到曹軍的箭雨攻擊,當孫權的船被箭射到快要沉時,他急忙命令掉轉船隻,讓船的另一面承受箭矢,直到兩邊平衡後就離去。這就是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  在《三國演義》詮釋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大軍南徵除了想一統天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抓到江東最正的2個女神大喬跟小喬,然後將她們帶到銅雀臺去玩樂。諸葛亮還用這個梗改編曹植《銅雀臺賦》的句子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來激怒周瑜「你要被戴綠帽囉!」讓他決心對抗曹操。  其實這個故事並不完全是羅貫中虛構的,早在唐朝杜牧的就有詩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見這個民間傳說從唐朝就存在了。但曹操真的這麼愛大小喬嗎?就史料來來分析,有可能是假的。  曹操建造銅雀臺,其實是在赤壁戰後西元210年的事情,曹植寫《銅雀臺賦》更是212年的事,所以諸葛亮當然不可能拿還沒建的銅雀臺來唬周瑜。雖然曹操在歷史上真的很愛搶別人老婆,但這件事真的是誤會。  在《三國演義》66回中,關羽奉劉備之命跟孫權談領地問題,入東吳單刀赴會,談判過程中還霸氣外露,把魯肅嚇得不要不要的,使孫權方無功而返。  但在歷史上,這段事跡正好相反!反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赴會,雙方都帶著一票小弟、抄著傢伙,根本就是黑道火拼的前奏。雙方談判你來我往,最後魯肅還逼得劉備方不得不讓步平分荊州,劃湘水為界,免去了一場大戰,還維繫了孫劉結盟不致破裂。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的其中一計,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在《三國演義》第95回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後撤退到一座小城,城中沒什麼守軍,但司馬懿的追兵又即將趕到。諸葛亮心生一計,他把城門大開,自己則坐在城樓上焚香操琴,一副好整以暇的樣子,司馬懿見狀後懷疑其中必有詐,連忙撤軍。  但在正史中,諸葛亮其實沒有用過空城計,反倒是趙雲有用過類似的計策。在西元219年的時候,趙雲帶著數十騎兵出任務,不料卻遇到曹操大軍來襲,趙雲連忙且戰且走退入營寨,原本以為他要閉門死守,沒想到趙雲卻下令將營門大開,並把軍旗都收起來,不讓敵方知道虛實。曹軍懷疑其中必有詐,連忙撤退,趙雲見敵軍要撤退,下令放箭出擊,撤退中的曹軍發現背後遭襲,慌亂中彼此踩踏、死傷無數。  劉備知道這件事後也對趙雲的舉動十分吃驚,讚賞「趙子龍一身是膽也」。  「偃月刀」這種武器最早要在宋朝才出現,而且主要功能也不是拿來上陣殺敵的,因為它的重量太重,在戰場上活動不方便,所以主要是用在軍隊操練或是宮廷儀仗,看起來高大威武能嚇唬人。  「偃月刀」因為它的重量太重,在戰場上活動不方便,所以主要是用在軍隊操練或是宮廷儀仗,看起來高大威武能嚇唬人。  大家都知道「手提青龍偃月刀,腳跨赤兔馬」是關公的經典形象,不管是從以前畫本、小說、戲曲,到現在的影視作品,甚至關公的神像,都是這個模樣。但其實根據出土文物,「偃月刀」這種武器最早要在宋朝才出現,而且主要功能也不是拿來上陣殺敵的,因為它的重量太重,在戰場上活動不方便,所以主要是用在軍隊操練或是宮廷儀仗,看起來高大威武能嚇唬人。  而且不只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劉備的雌雄雙股劍、趙雲的青釭劍、呂布的方天畫戟、孫堅的古錠刀、曹操的七星刀等等,都是羅貫中掰的。不過《三國演義》這種替武將塑造個人特色武器的設定,也從此成了歷史、武俠小說的固定公式之一。  《三國演義》之經典傳世,影響了許多後來的戲曲、文學作品、甚至民間信仰,甚至讓許多人誤以為裡面寫的就是真實的歷史。不過也不要去懷疑羅貫中是不是故意要誤導歷史,因為他寫的始終是小說,是虛構的。為了讓劇情精彩,他可能會創造虛構人物、顛倒事件發生順序、甚至將人物形象重新設定…這些都是他的「創作」,請別將它當成史實來看待。


   公號ID : lishigushi   

   商務合作QQ:328662397

   閒聊歷史 個人微信號:lsgs2016   

   閒聊QQ群423261292

   購書WeChat : 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紫砂茶寵牛氣沖天 紫砂水牛擺件100元包郵

大唐興亡三百年大全集(套裝全7冊)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解析版 批註點評24史全集紅色經典正版圖書籍

易中天中華史全套18卷 中華上下五千年正版王安石變法魏晉風度

史記 文白對照司馬遷全本全譯史記故事中國通史歷史故事書知識書

180包郵-正版大秦帝國全套全6部11卷

相關焦點

  • 三國真正的空城計
    從此,諸葛亮同志自編自導自演的「空城計」,就成了吃瓜群眾口中難以複製的軍事奇蹟。但是,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系列中,卻說過「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其實,易中天先生說得是真沒錯,在不斷創造軍事奇蹟的漢末三國時期,空城計的確發生過——還不止一次!首先要說江東猛虎孫堅的「空城計」,這事發生在「十八諸侯討董卓」時期。
  • 易中天品三國的價值與意義
    《品三國》價值很多,在這裡不一一述評,只提出一點來加以說明——就是它廓清了《三國演義》中許多不真實之處。因為《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它在民間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很多人喜歡讀《三國演義》,雖然也把它當小說讀,但有時也會誤把裡面的一些故事當真。比如人們口口相傳的火燒博望、草船借箭、、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空城計、木牛流馬等等。
  • 三國中有桃園三結義嗎?桃園三結義的意義有哪些?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一段盪氣迴腸、催人淚下的劇情。劉關張三人偶然結識,因為同樣的政治抱負三人走到一起,義結金蘭,從此關羽張飛對劉備生死相隨,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是在正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那麼,羅貫中先生寫桃園三結義的意義何在呢?
  • 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能騙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演義中,司馬懿不但在五丈原耗死了諸葛亮,在此之前還克日擒孟達,粉碎過諸葛亮的詭計,拿下過街亭,等等,被人稱為諸葛亮的勁敵。可是,智計多端的他,為什麼被諸葛亮的空城計,輕易騙過了呢?對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是作者為了表明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故意虛構的,沒什麼邏輯,有人則認為,其實司馬懿早就識破了諸葛亮的想法,只不過害怕飛鳥盡,良弓藏,於是「養寇自重」而已。
  • 桃園三結義是真的嗎?
    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遙望去,宛如車之傘蓋。 有會算命的說:「此家必出貴人。」 玄德小時候,常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 叔父劉元起奇其言,覺得此兒非同小可,見玄德家貧便常資給之。
  • 三國裡面的空城計——司馬懿贏得太絕了!
    諸葛亮確實裝悠閒和小編一樣喜歡三國的人,都是因為裡面人物不僅豐富有看頭,還長知識。「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聊齋」就是因為三國人物和事件分析不能夠只看表面。內在意味深長。。。後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馬退回漢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際,不料,司馬大軍突然出現在城外幾十裡處,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險招,玩了一手「空城計」,大開城門,並且親自登上城樓去彈琴,造成城中有埋伏的假象。司馬懿追到城下,猶豫片刻,大喊:「諸葛亮琴聲不亂,且城門大開,必有埋伏!速速撤兵!」於是司馬懿大軍調頭,卷席而退把司馬懿嚇跑了。這是「空城計」大概故事情節。
  • 從「恩若兄弟」到「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結拜,原來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主要描述了東漢末年爭霸兼併的戰爭,以及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對峙。他們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持續了數年,最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奪魏國,改國號為晉的故事。僅僅看故事簡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在三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時代日新月異,社會矛盾激化。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動蕩的三國時期,自然湧現出一大批英雄。
  • 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優秀作文範文10篇
    他出山後,一直為劉備出謀劃策,每次蜀國經典的戰役都是經過他的指揮才會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  第二是趙雲,當年曹操帶領百萬大軍襲來,他為了能保住劉備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強大的武器,單槍匹馬,殺死曹軍數位猛將,幾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還不禁讚嘆說:趙雲真是勢不可擋呀!
  • 三國文聘擺過空城計嗎
    讓所有人都躲起來,自己就躺著曬太陽,表現的悠然自得,結果孫權居然被騙了,以為城內有埋伏或者城外有援兵,居然就不打了。這一招似曾相識,與諸葛亮的空城計在道理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聘是個鬥智的人,他與張遼的戰術不同,張遼更喜歡涉險擒王。而文聘則巧妙利用了孫權的心理,成功幫助江夏免於一戰。
  •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10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範文二  寒假裡我閱讀了許多的書,有:《三國演義>>、《十萬個為什麼》……我最愛看的《三國演義》,因為它深入描繪了從漢末群雄割據到三國歸晉的歷史畫卷,裡面還有好多小故事: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劉玄德三顧茅廬、周瑜火燒赤壁、孔明揮淚斬馬謖……  我最愛看劉玄德三顧茅廬的故事,話說一天劉備準備好禮物
  • 「桃園三結義」被誤讀千年,它的真相你必須要知道
    在這一周的時間內,有書君會和大家一起在真假三國故事中,領略古人的謀略與智慧。豪情義氣衝雲天,歃血為盟桃花園。肝膽相照兩崑崙,此生共赴黃泉間。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在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中緩緩拉開帷幕。
  • 《桃園三結義》劉備 關羽 張飛 對天盟誓 有苦同受 有難同當 有福同享
    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觀念,所以這個說法並不值得奇怪;同時也可以反證:劉備和關羽的關係並不是把兄弟,他們的同時代人對此是很清楚的。清人趙翼認為:三國的君主都善於用人,其用人各不相同,曹操「以權術相馭」,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劉備「以性情相契」。所謂「以性情相契」,就是用感情相處,情深誼長,但這不等於就是把兄弟關係。有專家考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時期就開始流傳。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空城計嚇跑司馬懿
    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並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
  •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篇
    我不喜歡看,但自從我們學了《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時候,我懂了:原來《三國演義》是這麼的吸引人,一章一個計策,我像一匹餓狼貪婪的讀著。  《三國演義》中細緻的展現了魏蜀吳之間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而且以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張飛等藝術典型的這些數百了的藝術形象。
  •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到底是誰編造了這樣的故事
    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那麼歷史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否真有其事呢?  雖然人們把視為義結金蘭的榜樣,但是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三人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
  •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是如何從結識走向結義的?
    從戲曲、小說到民間故事,講述了大同小異的桃園結義故事,給出了眾多回答,在故事主幹上生長出繁茂的枝葉。以貌取人以貌取人是民間故事中最常見的情節。與眾不同的體貌是英雄的重要標識,三位主角因此相互留意。《三國志平話》中,張飛見關羽「生得狀貌非俗」,關羽「觀飛貌亦非凡」,關張見劉備「生得狀貌非俗」,劉備「見二人狀貌亦非凡」,於是才有之後的同坐飲酒。演義小說也使用了該母題,劉備遇張飛,「見此人形貌異常,遂與同入村中,問其姓名」,三人的結義故事就此開始。但是,「狀貌非凡」通常並不足以令劉關張三人下定決心結為兄弟,此時,故事的講述者就要考慮搭配使用其他母題,令三人的結義動機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