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曾說過一句話:「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真正紅起來的是後面五個字,有種看破紅塵的遺世獨立感,戳中了那些生活焦慮、迷茫、無力、失望、崩潰又無處安放的情緒,形成了人間失格般的憂鬱,逐漸蔓延開來,理解出生無可戀的味道。
李誕也對這句話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人間不值得的意思不是要你放棄,而是說,你做了該做的事情之後,就不要執著,如果沒有得到一個好結果,就健康地活著。」
但是那些對生活沒有信心的人來說,李誕的解釋怎麼看都有種強扭的意味,更願意去相信「人間不值得」,即便不值得這日子還是要繼續,結局是一邊覺得不值得,一邊煎熬著剩下的人生。
這本《人間值得》乍一看像是一本打上了90歲心理醫生的心靈雞湯,從「人間不值得」講述人間值得,我開始豎起了批判的汗毛,逐頁逐句閱讀,才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心理書。
就像是和老一輩的人聊天,告訴你一些生活的方式;就像是當你遇到困難時,父母對你說「如果過得不開心,就回來吧」那麼地親切。
我以為會和摩西奶奶一樣,結果發現不一樣,摩西奶奶告訴我們的是人生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恆子奶奶告訴我們的則是坦然接受生活本來的面目。
書本簡介:
這本書並不是中村恆子奶奶寫的,是她的學生奧田弘美非常敬佩她,才將恆子奶奶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
她確實是一名從業70年的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但她並沒有用這身份去寫,所以它看起來並不像正經的文學作品,因為那是自己的生存之道和人生總結。
這本書適合有一定生活經歷的人看,不然會產生一種這麼簡單的道理還用出書的感覺,事實是那些並不高深的道理,才印證了真實的生活。
真正看完這本書的人都能總結一兩條記憶深刻的道理用在自己身上,甚至有一種醍醐灌頂,或者終於打開心結,或者明白了自己過不好的原因。
整本書並沒有告訴你人間值不值得,而是通過各個方面的講述讓你調整心態、方式方法,從而讓自己把人生過得值得。
書中有太多讓我覺得可以成為筆記的重點,但讓最讓我受益的是以下二點:
低欲望的生活會讓人更輕鬆
你的圈子越廣,就越容易生活在別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這是來自《斷舍離》序言中孫志勇的一句話。
都說這是個浮躁的時代,抖音裡大多是年入百萬的成功人士,各類文章中宣稱要過有品質的生活,在工作上要努力上進,不加班不是好同志,有房有車成為了最低配置。
擁有更多的權力、地位、金錢,想過更好的生活,刷著信用卡買著平時用不起的東西,看上去光鮮亮麗,卻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疲憊不堪。
好似生活品質不高就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就證明這個人過得不好,不努力就等於不上進,我們都活在了一個「比較」的社會當中。
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個點在於恆子奶奶是一個低欲望,低執念的人。
對於工作她認為生活需要錢,為了賺錢而工作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工作就是生活下去的工具,只要這樣去想,有很多煩惱就會不翼而飛。
她沒有強求一定要做出多麼高的成就,只是很認真地對待手上的每一份事情,有能力去做的事她盡力去做,沒能力做的事她會坦言,這個我不會,你能教教我嗎?
工資夠過日子就好,如果這個工作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或是沒有益處甚至不能忍受,那麼乾脆離開,至於「自我成長」「人生價值」之類,是要等自己立足安穩後,閒暇之餘慢慢思考的問題。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工作會伴隨一輩子,爆發力並不能持續到最後,前期慢慢的積攢才是遇到時機衝刺的關鍵,降低要求,做能力範圍內的事。
對於人際關係恆子奶奶一慣的做法是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覺得這個人值得交往就走近些,如果對方讓你感到不適可以拉開距離,生活中不可能有100%的人際關係,我們不是RMB,做不到人人都喜歡。
拉開距離並不是冷漠,簡單來說就是互相幫助,接受別人的小請求,有空時也可以主動幫忙,發生爭執的時候先道歉的人才是勝者,給人臺階,收起「我是對的」,「我才了不起」的思想。
和周圍的人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維繫和諧關係的關鍵。
對於生活如果帶著「別人做什麼,我也必須那樣做」,一定會很辛苦,以別人的人生做為標準,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相比另一半也是如此,原本兩個不同生活環境的人生活在一起必定會有很多的摩擦,
改變一個人是困難的,其結果大多是自己和對方都痛苦,與其試圖改變他人,不如去想「怎麼努力讓自己心情愉快」這才是重點。
不管是金錢,還是生活方式,對自己來說適度便好,如果只是和別人去比較,那將永遠沒有正確答案,也不可能是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要認識到一個人一輩子就是一個人
陳謹在一次採訪時說她特別喜歡一句話,「自由是什麼?自由就是你孤獨站立,不依戀,不懼怕,有些事別人根本幫不到你,只有你自己。」
與恆子奶奶的人生觀一樣,她也認為「從根本上講,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人獨自生活」,不會有人100%為你提供幫助,也不會有人整天關注你。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生,她深知「人總是想找到能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總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得到圈子的接納。
有這樣「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便不需要因為害怕孤獨而去努力與人建立關係,不需要因為別人的排斥而傷心,不需要將自己的理想壓在另一個人身上,也不會因為另一個人的離開而患得患失,更不會對別人有所期待。
因為獨立,也會讓和你相處的人感到舒適,恆子奶奶與大兒子一家住對門時,也只在周末的時候聚餐,她認為要適時走出孩子的生活,因為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因為獨立,你才會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要如何做到,更加認清自我。
寫在結尾
書的本身涵蓋的方面比較廣,關於工作、婚姻、育兒、關於自我認知、以及如何平衡生活,看起來是一些小技巧,我試了試卻很實用。
有些道理很簡單,簡單到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很多時候由於欲望的支配,我們並不想放棄,越過越累,越累越迷茫。
就像那句話,小時候以為要擁有很多東西才是幸福,長大以後才發現幸福原來是一種心態,滿足就是幸福。
人生的滿足感不是由別人創造,也並非由他人決定,這是自己的人生,放開那些束縛自己的標準,認真過好眼前的生活。
恆子奶奶給我們帶來了田園般的生活方式,用書上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平平淡淡地過好每一天」,她即不瀟灑,也不高效,但無論什麼時候,都會做好眼前的事,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