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一名博導被患抑鬱症的妻子用刀殺死在家中,令人不勝唏噓。年過半百的夫妻兩人關係甚好,這位博導本身也知道妻子患有抑鬱症,而且還成功阻止過她幾次自殺,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最終博導自己卻「惹」來殺身之禍。
博導被殺事件,也讓輿論再次聚焦抑鬱症患者這一特殊的群體。在中國,抑鬱障礙人群已達6100萬,由於屬於多發常見病,抑鬱症俗稱「心靈感冒」。專家提醒,博導被殺只是被媒體關注的一起案例,而生活中的類似事件並非少見。但是只要身邊人及時發現親人的病症,積極治療,自殺或殺害至親的慘劇或將避免。
案例解讀
殺死親屬屬於「擴大性自殺」
武漢博導被妻子殺害的消息傳出後,他們的朋友不禁愕然:一對恩愛的夫妻為何拔刀相向?
解放軍458醫院神經心理科主任王真真分析,從新聞報導事實的本身看,這屬於「擴大性自殺」行為,就是抑鬱症患者覺得活得很痛苦、很累、很受罪,不但自己不願意活下去了,還要殺死至親的人,為親人「解脫」。
在分析此案例時,湖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王曉萍也認為屬於「擴大性自殺」,亦稱為「憐憫殺親」。在常人看來,抑鬱症患者的這種行為可能是無法理解的,但從他(她)們自己的邏輯看,殺死親人是為了他們好。
抑鬱症患者普遍認為:「我死了,他沒人照顧,很可憐,所以我要帶著他一起死。」抑或認為:「因為我痛苦,只有死亡才能解脫,我痛苦,他也一定痛苦,我要帶他一起解脫。」總之,這類病人的特徵是愛到極致。
2005年發生在廣州的一起慘案,讓專家們記憶深刻。當年,廣州華港花園老總馬豪一家三口慘死家中,悲劇竟是患上抑鬱症的馬豪自己一手導演的,他用了最慘烈的自殺方式——先把妻女殺死後,自己再自殺。一個著名的地產界精英,一個外人看來擁有事業成功與家庭美滿雙豐收的商業巨子,一夜間帶著妻女撒手人寰,魂歸天外。
專家指出,馬豪的行為與近日發生在武漢的博導被妻殺死的慘案如出一轍,在醫學上稱為「擴大性自殺」,是抑鬱症患者自殺時採用的方式之一,較為少見,最為慘烈。抑鬱症擴大性自殺者多數性格內向、溫順、敏感,平時沉默寡言、謹小慎微、怕得罪人,對自己要求嚴格。殺人前,往往經歷了比較大的負性生活事件,從而感到極端痛苦、絕望。而受害者均為患者極其關心愛護的人,多為患者的子女或配偶。
專家剖析
若及時幹預能避免慘劇
在被輿論關注的幾起慘劇背後,是數量異常龐大的抑鬱症患者。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五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躍升到第二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的抑鬱症患者達3.4億人,其中,中國抑鬱障礙人群達6100萬,且呈遞增趨勢,成年人患病率約5%至10%。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在精神障礙患者中,自殺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終身自殺率為4%-10%、抑鬱症為6%-15%、酒依賴者為7%-15%。以我國死亡登記資料為依據的研究表明,在我國自殺死亡人群中,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約為30%。與以上觸目數字相對應的是,其中只有5%的患者接受了正規系統治療。
「武漢博導的妻子屬於重度抑鬱症,她早先數次自殺的經歷,已經暴露出患者力求自己解脫,但由於未及時正規治療,發展到殺死至親。」王真真認為,如果一開始幹預、治療,可以預防發生這樣的家庭慘劇。
王真真表示,往往重度抑鬱症患者本身是不願意治療的,他們對治療等很多事情缺乏信心和興趣,個別想著「死」,甚至會想著殺死至親的人。但是在輕度、中度時,感到睡不著、煩躁等不適,患者一般是有意願去治療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覺得這種病「丟人」,所以,當親人朋友發現不對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諮詢專業人員。
一般而言,如果發現身邊的人出現了記憶力、注意力減退,學習工作能力下降或者猶豫不決,什麼也不想幹;不僅開始自我評價降低,有時還會將所有的過錯歸咎於自己,常產生無用感、無希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等時,那就應該有所警惕。
更年期和老年抑鬱症患者可伴有煩躁不安、心神不寧、渾身燥熱、潮紅多汗等,而兒童和少年可以表現為易激惹(如不耐煩、為一點小事發怒)。典型的抑鬱心境還具有晨重夜輕節律的特點,即情緒低落在早晨較為嚴重,而傍晚時可有所減輕,凌晨也是抑鬱症患者自殺的好發時間段。王真真建議,現在很多綜合醫院設有專門的心理門診,通過醫生的專業諮詢和調查測試,一般都能診斷並早早幹預治療,預防發展到重度抑鬱症。
實習編輯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