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魔女Elias原創翻譯整理,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婆羅多舞是印度古典舞蹈的一種。它發源於泰米爾邦的神廟。婆羅多舞與印度其他古典舞蹈(如奧迪西舞、卡塔克舞等)同樣,來源可追溯到古代表演藝術的百科全書Natya Shastra(Natya意為表現、表演,Shastra意為規則、書本、綱要等,有的地方翻譯成《戲劇學》) 。
「婆羅多舞」這個詞語就是根據婆羅多•穆尼(Natya Shastra的作者)得來。
許多印度神廟雕像是基於婆羅多舞者的舞蹈姿態塑造的。事實上,在不少的畫稿中,正是天神中的舞者——飛天表演的這種舞蹈,傳到人間便成了婆羅多舞。一位印度神靈在他/她的神廟/居所裡備受尊崇,須對他獻上包含音樂與舞蹈的十六種款待以使其感到歡愉,這就是婆羅多舞最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神廟按照傳統,長年需要熟練的樂師與舞者以充實。歷代統治者們也是如此。
在卡利時代(或稱「罪惡時代」,得名於魔鬼卡利,而非本站科普過的女神迦梨。約前3102年起始),大多數印度藝術形式的中心都是虔誠與奉獻(Bhakti),婆羅多舞也深深紮根於此,據稱,它既是音樂的具體,又是一種儀式、一種敬奉。舞蹈與音樂不可分割,只有在和Sangeetam(詞句或音節融入到曲調中)結合時,「舞蹈」才能成為概念。
婆羅多舞也被稱作「火舞」——人體中超自然的火元素通過舞蹈得以神秘顯示。其他的古典舞流派中,奧迪西舞(Odissi)對應水元素,庫契普迪舞(Kuchipudi)對應土元素,摩西尼舞(Mohiniattam)對應氣元素,卡塔卡利舞(Kathakali,化妝最誇張的,以後也可能翻譯資料介紹哦) 則是與天空、以太相關。婆羅多舞者的動作代表著舞動的火焰,展示火元素的能量與美感。
婆羅多舞包括三個方面:Nritta是指節奏和重複的元素,也就是舞蹈的必須。Natya是戲劇的藝術,舞蹈時的表演,也是手勢、姿態與模仿造就的語言。Nritya是前二者的結合體,可理解成用動作講故事的方法。Nritta可被劃分為Chari、Karana和Mandala三個版塊。Chari是單腳的動作。Karana是雙腳的動作。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舞蹈動作計算單位,如3 Karanas=1 Khanda,3-4 Khandas=1 Mandala,4-9 Karanas=1 Angahara,等等。
婆羅多舞的一大特點,就是以使人眼花繚亂的表情、手勢與舞姿表現情節。看舞姿便知情節大意。它有一套完整的系統。按典籍規定,舞者的身體被分為三部分,Anga(頭、頸、胸、手、腰、臀、腿), Pratyanga(肩、臂、腹、膝、股、腕、肘、踝), Upaanga(眼神及面部表情;有的說法加入雙足、雙掌、腳跟、十指),分別教以動作,再加組合。
歷史上的婆羅多舞完全是獨舞,舞蹈注重兩方面,一是Lasya,女性優美的曲線與體態,二是Tandava Ananda Thandavam(泰米爾語,意為「溼婆神之舞」),是在說肌肉線條的部分。大部分獨舞裡,一位舞者扮演的角色不止一個,角色轉變時,舞者會快速轉圈、變換表情,再講述一條在其他人配合下極易契合的故事線,歌曲的描述角度也將轉變。【有興趣可在嗶哩嗶哩搜索Suniketa的迦梨之舞,就是這種典型,舞者在不到三分鐘的表演中換了四個角色】然而,發展到現今,更多情況下,一場表演加入了更多角色和戲劇成分,要求更多舞者來扮演;而且,現今的舞蹈表演為了加強舞蹈與音樂配合的效果,通過富有創意的編舞表現更多變換與重構。
根據描述婆羅多舞的典籍之一,一位專業的舞者必須有以下十種最重要的特質:
敏捷(Javaha) 、堅定(Sthirathvam)、曲線的優美(Rekhacha)、旋轉的平衡(Bhramari)、眼神的掃視(Drishtir)、刻苦(Shramaha)、智慧(Medha)、虔誠 (Shraddha)、口才(Vacho)、歌藝(Geetam)。另一種說法是:年輕、苗條、美貌、大眼、圓乳、自信、聰穎、令人愉悅、舞步合拍、裝扮耀眼、性情喜樂。而擁有這十種特點會使人喪失成為舞者的資格:瞳內有白斑、稀發、厚唇、垂乳、過胖或過瘦、過高或過矮、駝背、失聲。現在,對「年輕」的強調已經不那麼重要,其他方面仍然不馬虎。
下面就是極富盛名的舞蹈家、演員薇亞彥希馬拉·巴利(Vyjayanthimala Bali)的舞臺照,時年77歲,氣度不減的老人。
年輕時
下圖為年老時
如果要總結上述婆羅多舞者的特點,大概就是:環肥燕瘦,各有千秋;最重綜合氣質。氣質中,作為舞者的驕傲和作為信徒的虔誠,華麗的服飾與脫俗的靈氣,在一人身上應得到水乳交融般的和諧。
下面介紹的妝扮過程以現代女性婆羅多舞者的妝扮為準。男性妝扮相比之下簡單太多,一般上身赤裸,下身穿託蒂(dhoti;一種用單片布料折出皺褶圍在下身的衣服,正面看有點像帶褶子的哈倫褲)。至於妝容和首飾更不用說了,不在特殊情況下,幾乎一切簡單。
女性舞者上臺前,需要經過極其複雜精細的妝扮。頭髮梳成中分,不留劉海,腦後垂一根長麻花辮。如頭髮太短,則使用假髮或及膝黑色長襪【額……】做出辮子的效果。比較保守的舞者會選擇將辮梢鬆鬆地系在腰帶背面,防止過度移動。辮根用花環繞起來,鮮花對一名婆羅多舞者幾乎必不可少。
辮子用黑線纏繞加固,可在上加花鏈、珠串等飾品。辮梢編入名為Kunjalam的帶鈴鐺的絨球。
頭頂附近固定環狀的假髮髻,假髮髻中間隨舞者喜好,可固定一枚較突出的飾物,多為圓形,名叫Rakode。
左右還須戴上名為「日月」的兩片圓形飾品,戴在觀眾可見的額頭以上、頭頂以下的位置。最後端正地戴上最大的、勾勒髮際線的珠鏈,並固定緊。
當然,也不局限於此。下面圖片中這位舞者獨闢蹊徑,在辮子上加了很多鮮花替代珠寶,靈氣十足。
臉部化妝部分大約需要一小時。底妝除通常的步驟外,需要加上特有的帶金色的化妝膏/粉,像日本藝伎化妝一樣,不僅塗遍全臉,而且大面積塗在頸部,使臉色有光澤【可能是為了接近「神的氣質」】。彩妝方面,對眉眼的強調十分重要,眉毛末端幾乎掃入鬢角,有的舞者喜愛在眉毛上方畫或貼一排白色小點,有的則喜愛在眉毛上方用金屬色彩再加一道線,或在眉毛下方描一道白。上眼線長且上挑,與古埃及眼妝十分相似,眼尾可用金屬色突出。下眼線也比較明顯。眼影用深色或舞服的主色,畫出眼睛的幽深。睫毛濃密,甚至到誇張的程度【印度女人的睫毛不化妝已經很讓人羨慕了,而有的舞者還要再貼細心梳理的假睫毛片!】。下面借舞蹈家、老牌演員帕德米尼(Padmini)的兩張照片展示一下眼妝的精緻【因為用於電影拍攝而非舞臺表演,妝容已經比較淡化了,可以看出精美的細節】。合宜的眼妝也對舞者的眼神表達有不小的幫助。
鼻影、唇線等亦然,適當加深以符合舞臺化妝的需要。為了使妝容顯得自然,有的舞者會在臉側用黑色顏料畫上鬈曲的髮絲,或點一顆假痣(和十八世紀的女子化妝有異曲同工之感)。有時舞者還會在下巴畫上點狀圖案。最後在額頭正中點或貼上bindi(多為圓形或水滴形),周圍飾以白色花點,整個妝容才算完成。
身體上佩戴的珠寶也是種類繁多。最重要的有手鐲和腳鈴(ghungroos),它們在舞蹈中隨節奏發出聲響,也會在一些節目中參與到情節中【如Padmini電影的舞蹈選段《Chum Chum Ghungroos》(《我的腳鈴簌簌作響》),表現牧牛女與黑天暗中約會的情節,少女的心思在腳鈴聲中無意洩露出來,很有情趣。感興趣的在優酷搜索Padmini就能找到這段了】。
此外,耳鏈也很有當地特色。它是用鉤和線固定在頭髮上、垂在耳朵兩邊,下面聯接著耳墜的一頭,耳墜多為花型。
鼻側穿孔的舞者也會戴上鼻環、鼻鏈等。
項鍊分長短兩種【人家早就開始戴choker了】,疊戴,長項鍊底部用一根線系在腰帶中間,防止起舞時過度移動。
服裝上,上身是簡單的圓領短袖上裝,較短、較緊,露出一線腰身。第一片裝飾布料從單肩穿起,大部分圍住前身,形狀與紗麗的上身非常相似,只是需要貼身固定緊。下身內穿長燈籠褲,外面系裙。複雜之處在下半身圍起的百褶裙及兩張裙扇(英文翻譯即為fan,為兩片與舞服顏色相近的扇形布料,上小下大,也打上百褶,別在下身正中),穿著既不能鬆散,又要讓舞者的動作不受限制。固定時,需要反覆活動身體以便調整鬆緊。最後系上腰帶。
最後,舞者在手指第一關節、手心和腳上畫上紅色圖案。手指第一關節連同指甲一同染成胭脂紅色,腳趾和腳底到腳背之間全部塗紅,手掌與腳面視情況而定,或只畫一枚紅點,或做複雜的裝飾。有意思的是,現在已不限定用散沫花(即通稱的海娜花)顏料畫圖案,化妝教程裡,甚至推薦了紅色馬克筆!看來過多的浪漫腦補可以打消掉了。
一名婆羅多舞者就這樣妝扮完畢,準備上場了。最後回顧一下精彩的圖片吧!
2017年,魔女屋LYL的創始人魔女藍將繼續在法國和大家每天分享她眼中的美好大千世界。
從2014年開始的這個公眾號,獲得了許多付費真愛粉的支持,許多人都是五年,十年地付費訂閱。這給予了魔女藍很大的鼓勵,在法國養育寶貝女兒咪蛋的同時也將繼續維護這一個學習和分享的平臺。
在此感謝廣大真愛粉的真情實意。
付費真愛粉特權:1,每天接收推送,全年365天不間斷。
2,可以使用付費菜單收看以往全部內容。
3,定期會有真愛粉大禮包,本站挑選精品內容向付費用戶發送高清無水印大圖禮包。
4,可以加入微信真愛粉群。匯集同好,交流藝術和生活。
免費用戶:免費用戶每周可以收到兩三次推送。
付費標準:120元/年,VIP會員身份到2017年12月31日截止。
付費方法:1: 微信轉帳支付(此方法首先需要你的微信已經綁定了銀行卡,然後添加魔女藍私人微信號:lemonkono,添加時請註明「魔女屋付費」,非誠勿擾。)
2: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帳號為 woodysleep@126.com(支付之後請在魔女屋LYL公眾號裡回復支付帳號以便我們核對之後添加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