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疫」,印度不溫不火,成為最不確定的一個地區。有圈友在印度封國前買到高價票逃了回來,其經歷讓人啞人失笑。下面是我去年在南印度本地治裡的一段旅遊經歷。
在南印度,原來表示「酒店」(Hotel)的英語單詞,有時候居然是餐館。除大酒店,小旅館通常用「小屋」(Lodge)表示。我在本地治裡下榻的客棧則叫「住所」(Thilagavathy Residency),前臺掛張印度教神祇的畫像,居中是掌管財富與健康的吉祥天女、象頭神和辨才天女。這種習俗,與我們供奉武財神關公差不多,可見中印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
「本地治裡」(Puduchery)即泰米爾語「新村莊」(Putu Ceri),曾屬法國殖民地,現在是中央直轄區。1673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本地治裡建立貿易商埠,作為殖民次大陸的主要根據地。此後,法國人與荷蘭、英國先後暴發戰爭,本地治裡幾易其手,最後又在談判中拿回。
1850年後,英國幾乎控制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們沒有將法國人逐出印度,而是允許法國繼續保留本地治裡、卡來卡(Karaikal)、雅南(Yanam)及阿拉伯海邊的馬埃(Mahe)等殖民地。印度獨立後,四地組成一個行政區,成為本地治裡聯邦中央直轄區。
法國人經過250年的殖民統治,將本地治裡打造得與印度其他地方明顯不同,連搭乘三輪車的價格都要比別處高。走進海邊的法國人居住區,就像來到規劃整齊的歐陸小鎮,多少帶著點兒憂傷和浪漫的氣息。放學的少年、搖曳的三角梅、粉色的黃色的牆,都歡快而活潑。就連路邊的小攤點,都別出心裁,陶土燒成的風鈴、又窄又長的面具,古拙可愛的瓦罐,甚至賣首飾的小女孩、拿著孔雀翎的小販也顯得陽光而健康。
沿著海軍(Marine)大街走到頭,就是科羅曼德爾海岸。遺憾的是,海邊沒有細膩的沙灘,只堆放著火山巖一樣的礁石,許多閒人坐在上面對著一波又一波的海浪發呆。本地治裡沒有什麼著名的景點,海岸線就是最好的去處。順海岸線往南,碰到一尊黑色的高達四米的聖雄甘地像,許多頑皮小孩兒爬在高處,似乎在等待什麼。
真是幸運,甘地像對面是一個巴扎,旁邊有戲臺。只聽得羅鼓聲起,演員馬上就要出來了。當我擠進人群,走到戲臺跟前時,兩位女演員已經上場。應該是一種古典舞蹈。女演員化濃妝,服飾精緻華美,手指腳面染成紅色,手腕套幾十個鐲子,腳腕則戴半搾寬的鈴鐺。
原來這就是泰米爾納德邦最著名的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有趣的是,印度人也將他們的國家稱為「婆羅多」。
「婆羅多舞」即情緒(Bhava)、音樂(Raga)、節拍(Tala)、動作(Natyam)等元素的組合,據說為仙人婆羅多創作,最初的舞蹈與印度聖女(Devadasis)有關。
所謂「聖女」,也叫神奴,其實是貧家女被迫委身於寺廟,名為「神的侍女」,接受民眾及宮廷供養。據說南印度尤為盛行,因為這一階層專注用舞蹈取悅於神,傳統藝術才得以延續至今。實際上,聖女多數淪為婆羅門祭司或富人的性奴,所以外界又稱其為「廟妓」。是不是覺得很黑暗?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種只有奴隸社會才發生的事情,今天依然存在。
婆羅多舞的歷史可追溯到三世紀,原為獻給神的舞蹈。十八世紀有人將主題音樂融入舞蹈,使其臻於完美。此後因為皇室胡亂幹預,演變為時尚的「南印度Style」,低俗浮豔,一度中落。二十世紀初,印度人根據石刻、壁畫、碑文設計創作,再現溼婆108種舞蹈動作,婆羅多舞才重見天日。現在的婆羅多舞,不只是獻給神的舞蹈,也有純粹的舞蹈與抒情套路。主要特點是結合神話與史詩,以行為動作傳達故事情節,用手勢、眼神、表情及肢體語言配合音樂節拍來描繪戰爭、愛情、仇恨等主題,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啞舞」。
印度舞蹈講究對稱,演員額前的紅點,代表「舞王溼婆的第三隻眼」,可洞悉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是對稱中心。為追求對稱,多數舞蹈動作左右前後要各做一遍。說實話,這種舞蹈動作加上神性的音樂,總讓人想起一些黑暗的事情。我沒看明白具體的內容和題材,也許他們想表達的就是陰謀和仇恨。其中的小演員,也就是個十四五歲的女孩,那身裝束,讓人想起「神奴」,不由心生憐憫。
一個半祼的男演員出場,舉止輕佻,眼神極為嫵媚撩人。印度音樂和舞蹈,總覺得與宗教脫不開干係。一顰一笑,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似乎都在與神對話。巴扎舉行的公益性表演,只是簡化版的婆羅多舞,水平自然高不到哪兒。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金奈沒完成的計劃,在這裡不期而遇,倒也不必再去專門的場子觀看了。
婆羅多舞終於結束。夜幕四合,海邊卻越來越熱鬧。也許飯後的本地治裡人,最喜歡在海邊散步,聆聽海浪拍打礁巖的聲音。
從甘地像再往南,是法國人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士兵而建的戰爭紀念碑。本地治裡還有個去處,即阿羅頻多靈修院(Aurobindo Ashram),距海邊不遠。中國學者徐梵澄曾在靈修院著書、翻譯、講學,前後長達27年。靈修院還建了一座阿羅城,據說是「烏託邦」式的世外桃源,聽起來有些唬人。不過,我對靈修這類場所沒什麼興致,懶得去深究。
夜色漸闌,人們慢慢散去,我按原路返還。路過一座教堂時,聽到裡面的唱詩聲,如天籟般婉轉空靈。將基督教傳入印度,也算法國人殖民的結果。但與日不落帝國所帶來的議會、鐵路和英語相比,他們對印度斯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史料部分參考小重山作品《去印度,與諸神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