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印度著名的婆羅多舞,竟源自傳說中的廟妓

2021-01-18 與小重山同行

全球「戰疫」,印度不溫不火,成為最不確定的一個地區。有圈友在印度封國前買到高價票逃了回來,其經歷讓人啞人失笑。下面是我去年在南印度本地治裡的一段旅遊經歷。

在南印度,原來表示「酒店」(Hotel)的英語單詞,有時候居然是餐館。除大酒店,小旅館通常用「小屋」(Lodge)表示。我在本地治裡下榻的客棧則叫「住所」(Thilagavathy Residency),前臺掛張印度教神祇的畫像,居中是掌管財富與健康的吉祥天女、象頭神和辨才天女。這種習俗,與我們供奉武財神關公差不多,可見中印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

「本地治裡」(Puduchery)即泰米爾語「新村莊」(Putu Ceri),曾屬法國殖民地,現在是中央直轄區。1673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本地治裡建立貿易商埠,作為殖民次大陸的主要根據地。此後,法國人與荷蘭、英國先後暴發戰爭,本地治裡幾易其手,最後又在談判中拿回。

1850年後,英國幾乎控制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們沒有將法國人逐出印度,而是允許法國繼續保留本地治裡、卡來卡(Karaikal)、雅南(Yanam)及阿拉伯海邊的馬埃(Mahe)等殖民地。印度獨立後,四地組成一個行政區,成為本地治裡聯邦中央直轄區。

法國人經過250年的殖民統治,將本地治裡打造得與印度其他地方明顯不同,連搭乘三輪車的價格都要比別處高。走進海邊的法國人居住區,就像來到規劃整齊的歐陸小鎮,多少帶著點兒憂傷和浪漫的氣息。放學的少年、搖曳的三角梅、粉色的黃色的牆,都歡快而活潑。就連路邊的小攤點,都別出心裁,陶土燒成的風鈴、又窄又長的面具,古拙可愛的瓦罐,甚至賣首飾的小女孩、拿著孔雀翎的小販也顯得陽光而健康。

沿著海軍(Marine)大街走到頭,就是科羅曼德爾海岸。遺憾的是,海邊沒有細膩的沙灘,只堆放著火山巖一樣的礁石,許多閒人坐在上面對著一波又一波的海浪發呆。本地治裡沒有什麼著名的景點,海岸線就是最好的去處。順海岸線往南,碰到一尊黑色的高達四米的聖雄甘地像,許多頑皮小孩兒爬在高處,似乎在等待什麼。

真是幸運,甘地像對面是一個巴扎,旁邊有戲臺。只聽得羅鼓聲起,演員馬上就要出來了。當我擠進人群,走到戲臺跟前時,兩位女演員已經上場。應該是一種古典舞蹈。女演員化濃妝,服飾精緻華美,手指腳面染成紅色,手腕套幾十個鐲子,腳腕則戴半搾寬的鈴鐺。

原來這就是泰米爾納德邦最著名的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有趣的是,印度人也將他們的國家稱為「婆羅多」。

「婆羅多舞」即情緒(Bhava)、音樂(Raga)、節拍(Tala)、動作(Natyam)等元素的組合,據說為仙人婆羅多創作,最初的舞蹈與印度聖女(Devadasis)有關。

所謂「聖女」,也叫神奴,其實是貧家女被迫委身於寺廟,名為「神的侍女」,接受民眾及宮廷供養。據說南印度尤為盛行,因為這一階層專注用舞蹈取悅於神,傳統藝術才得以延續至今。實際上,聖女多數淪為婆羅門祭司或富人的性奴,所以外界又稱其為「廟妓」。是不是覺得很黑暗?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種只有奴隸社會才發生的事情,今天依然存在。

婆羅多舞的歷史可追溯到三世紀,原為獻給神的舞蹈。十八世紀有人將主題音樂融入舞蹈,使其臻於完美。此後因為皇室胡亂幹預,演變為時尚的「南印度Style」,低俗浮豔,一度中落。二十世紀初,印度人根據石刻、壁畫、碑文設計創作,再現溼婆108種舞蹈動作,婆羅多舞才重見天日。現在的婆羅多舞,不只是獻給神的舞蹈,也有純粹的舞蹈與抒情套路。主要特點是結合神話與史詩,以行為動作傳達故事情節,用手勢、眼神、表情及肢體語言配合音樂節拍來描繪戰爭、愛情、仇恨等主題,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啞舞」。

印度舞蹈講究對稱,演員額前的紅點,代表「舞王溼婆的第三隻眼」,可洞悉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是對稱中心。為追求對稱,多數舞蹈動作左右前後要各做一遍。說實話,這種舞蹈動作加上神性的音樂,總讓人想起一些黑暗的事情。我沒看明白具體的內容和題材,也許他們想表達的就是陰謀和仇恨。其中的小演員,也就是個十四五歲的女孩,那身裝束,讓人想起「神奴」,不由心生憐憫。

一個半祼的男演員出場,舉止輕佻,眼神極為嫵媚撩人。印度音樂和舞蹈,總覺得與宗教脫不開干係。一顰一笑,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似乎都在與神對話。巴扎舉行的公益性表演,只是簡化版的婆羅多舞,水平自然高不到哪兒。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金奈沒完成的計劃,在這裡不期而遇,倒也不必再去專門的場子觀看了。

婆羅多舞終於結束。夜幕四合,海邊卻越來越熱鬧。也許飯後的本地治裡人,最喜歡在海邊散步,聆聽海浪拍打礁巖的聲音。

從甘地像再往南,是法國人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士兵而建的戰爭紀念碑。本地治裡還有個去處,即阿羅頻多靈修院(Aurobindo Ashram),距海邊不遠。中國學者徐梵澄曾在靈修院著書、翻譯、講學,前後長達27年。靈修院還建了一座阿羅城,據說是「烏託邦」式的世外桃源,聽起來有些唬人。不過,我對靈修這類場所沒什麼興致,懶得去深究。

夜色漸闌,人們慢慢散去,我按原路返還。路過一座教堂時,聽到裡面的唱詩聲,如天籟般婉轉空靈。將基督教傳入印度,也算法國人殖民的結果。但與日不落帝國所帶來的議會、鐵路和英語相比,他們對印度斯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史料部分參考小重山作品《去印度,與諸神同行》

相關焦點

  • 印度古典舞蹈——婆羅多舞 Bharata Natyam
    婆羅多舞是印度古典舞蹈的一種。它發源於泰米爾邦的神廟。婆羅多舞與印度其他古典舞蹈(如奧迪西舞、卡塔克舞等)同樣,來源可追溯到古代表演藝術的百科全書Natya Shastra(Natya意為表現、表演,Shastra意為規則、書本、綱要等,有的地方翻譯成《戲劇學》) 。
  • 話說世界系列:中印文化交流通道 海上絲路與佛教傳播
    爪哇、蘇門答臘:曾經的佛教中心從世界佛教傳播史來看,海上絲路對佛教傳播發揮的作用並不亞於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這條道路由於出發地和目的地在宗教信仰、政權方面的諸種變化,而逐漸銷聲匿跡、鮮為人知的是,爪哇曾經是個佛教興盛的國家。
  • 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對接點在哪兒?
    這條路上運送比較多的緊俏商品還有中國的瓷器、茶葉,西域的良馬、玉石、皮貨、葡萄,印度的香料,歐洲的寶石、藥材等。難怪曾有一個英國少年發問:難道真有一條用絲綢鋪成的道路嗎?要知道,海上運輸的主要是不太怕水的商品,如瓷器、香料、藥材、漆器、象牙、犀角、珠寶等。
  • 印度著名長篇神話劇《摩訶婆羅多》--史上最養眼舔屏的電視劇
    印度著名的長篇史詩《Mahabharata》(瑪哈巴如阿特),既《摩訶婆羅多》,是印度家喻戶曉的史詩故事。由印度知名導演將其分別拍為電視劇和電影幾種不同的版本。267集的神話電視劇《摩訶婆羅多》是根據《摩訶婆羅多》改編,由印度Star Plus臺製作,項目耗資1600萬美元,又投入310萬美元用作預告宣傳,堪稱印度最昂貴的電視劇。它不僅故事情節跌但起伏,拍攝恢弘大氣,吸引著觀眾欲罷不能!
  • 資訊丨電影《海上絲路》項目啟動 講述鄭和下西洋
    由著名導演冼杞然執導的《海上絲路》電影於2015年12月17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落實拍攝
  • 玉林:媽祖廟,「玉林海絲路」上的海洋印記(圖)-廣西新聞網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伴生物」,媽祖文化在福建、廣東等我國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非常流行,這些地方建有不少媽祖廟或天后宮廟,擁有眾多媽祖信徒。這種信仰讓媽祖廟、天后宮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標誌性建築,更是南方海洋文化中的標誌性元素。  因此,媽祖廟一直是本報「海絲路」採訪組想採訪的熱點。但此前,容縣、北流段很難尋找到具有歷史沉澱的媽祖廟。
  • 「一帶一路」主題文藝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絲路江心鏡》據悉,1200年前「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南海出發,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沉落於印尼海域。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這本書再現海上絲路...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此外,還出水曾經只在史書文字中記載的江心鏡,上面有楷書銘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書中有著唐朝著名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唐代皇帝之十八女紫蝶公主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奇幻神秘的史詩冒險,宮廷權謀的殘酷鬥爭,異國之戀的愛恨糾葛,為讀者展開一幅壯麗瑰美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    今年中新建交30周年重大文化交流項目,《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 《摩訶婆羅多》遊戲中的獅心王到底是什麼人?
    如果把獅心王遊戲裡的獅心聖殿視為《摩訶婆羅多》《斯芬克斯》的遺蹟,那麼摩訶婆羅多是任何一個mod社區或遊戲裡必須要搞的主線內容,斯芬克斯也有,但獅心王的內容就太不必要了。而摩訶婆羅多的概念是,逐步穩步開展吞併波斯帝國、泰國(在地中海西,不是大秦帝國,五大諸侯)、印度、阿富汗、巴勒斯坦諸侯的計劃。可以看到獅心王總是在mod社區裡因為和拜佔庭有衝突而成為眾矢之的.但實際情況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摩訶婆羅多的mod還沒有改變遊戲機制,內政系統一直都有大boss穆罕默德二世和聖索倫家族管理。
  •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 越眾歷史影像館
    巴黎艾菲爾鐵塔  19世紀80年代  法國此外,主辦方還將在開幕式後舉辦「海上萬象——『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座談會」,與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本次展覽及其相關的歷史影像領域的話題。他在致辭中說到:「『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展出了200餘張攝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的歷史影像。所有展出的作品皆選自影像館近年來收集到的關於海上絲路沿線上的城市、地區、國家的人文地貌等主題的影像匯集。
  • 《滄海絲路》啟動 全景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目前國內首部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型電視劇連續劇。    電視劇《滄海絲路》以廣西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為背景,圍繞當時世界第一大帝國——西漢王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結構故事,講述一個海洋版「張騫」式的人物,率領一批海洋拓荒者肩負國家重託,從北部灣的廣西合浦始發,懷著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的良好願望,履行傳播華夏文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經貿往來的神聖使命,最終開創了彪炳史冊的海上絲綢之路。
  • 【新年獻禮】偉大的靈性史詩劇《摩訶婆羅多》全集(珍藏版)
    《瑪哈巴茹阿特》共有十萬多詩節,比古代歐洲的兩個著名史詩《伊裡亞特》和《奧德賽》加一起的詩節還要多。這部史詩的成書過程是印度古人匯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殊方式。這部史詩本身就宣稱道:「正法、利益、愛欲和解脫,這裡有,別處有,這裡無,別處無。」也就是說,這部史詩的內容囊括了人世間的一切。因此,這部史詩成書後,在印度古代被奉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為「聖典」。
  • 婆羅多舞蹈-印度古典舞蹈-金珊珊 - Bharatnatyam-Classical indian dance
    婆羅多舞蹈印度古典舞蹈金珊珊
  •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今日起在遵義美術館展出
    5月29日,「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在遵義美術館展出,此次展出,由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指導,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與遵義市美術館聯合主辦,展出時間為5月此次展覽從600多張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的影像作品中,挑選出超過162張精品展出,是越眾歷史影像館近年來收集到的老照片中,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上的城市、地區、國家的人文地貌等主題的影像匯集。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
  • 泰國著名陰廟|一個悽美的厲鬼傳說-「娜娜廟」
    泰國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獨特的風土人情和佛教文化每年都會吸引許多遊客前來,但在這個的背後,卻有著一個讓人聽了毛骨悚然卻 又無比同情的民間傳說。位於帕卡農河岸的娜娜廟一個著名的聖地在曼谷On nut輕軌站一條小巷深處,有一座被稱為「娜娜廟」(Mae Nak Shrine)的陰廟,裡面供奉著鬼妻娜娜,不遠處的小祠堂則供奉著娜娜的嬰孩,泰人深信娜娜靈驗,每天前往祈福的人絡繹不絕。
  • 展覽預告 |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前言      此次展覽從600多張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的影像作品中,挑選出超過200張精品展出,這是本館近年來收集到的老照片中,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上的城市、地區、國家的人文地貌等主題的影像匯集。
  • 海洋文化和絲路古港
    同時在新船下水出航時,必須製作一隻模型供奉在媽祖廟內,祈願媽祖佑護該船安全。所以許多媽祖廟內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隻,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都是極為珍貴的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品。這些船模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的重要資料。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
  • 《摩訶婆羅多》系列:黑公主
    《摩訶婆羅多》被稱為第五部吠陀,在印度和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傳說該書在公元前3100年的時候,由島生黑仙人毗耶娑口述,象頭神迦奈什記錄下來的。比武大賽只有一個科目,就是射中一條魚的眼睛,這應當不難,任何射手經過苦練都能射中。可如果這條魚被固定在了一個轉盤上,轉盤還在不停地轉動,就難了,需要射手不但箭術高明,而且還要預判魚眼的運動軌跡,這是需要一點運氣的。
  • 《摩訶婆羅多》系列:難敵的進攻
    《摩訶婆羅多》被稱為第五部吠陀,在印度和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傳說該書在公元前3100年的時候,由島生黑仙人毗耶娑口述,象頭神迦奈什記錄下來的。難敵順著迦爾納手指的方向看去……對方的陣營中一面繪有哈奴曼的旗幟慢慢升起……兩軍陣前,阿周那鎮定自若,他舉起甘狄拔神弓,射出神箭……俱盧的士兵們紛紛倒下……當難敵和迦爾納醒來後發現,阿周那的軍隊已經撤走,俱盧族的士兵們橫七豎八地躺得到處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