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Sara今年看的美劇不算多,畢竟,美劇按季製作的周期,就註定今年的製作難度大幅上升,大家進入了劇荒時期。基本上,下半年除了《曼達洛人》和《黑袍糾察隊》,也就只有《女王的棋局》能看了。封面海報拍得很好,天才美女的設定十分吸引人,基本上看完第一集後,Sara就可以肯定這部美劇可以大火,哪怕是西洋棋這種沒啥粉絲基礎的題材。因為劇集本質是孤獨少女逆襲的傳奇,還請了世界冠軍助陣,精心編排了女主的成長曆程,勵志的女性故事容易引起共鳴,每一集都有美美的服飾搭配。
《女王的棋局》自從播出以來,最近一個月B站熱搜已經有N個相關解說了,基本上知名UP全部來蹭了一次熱度。這部美劇可以火有很多原因,Anya雖然算不上是絕色美女,但卻演出了天真無邪和聰明絕頂的女主形象,顏值方面足以吸引很多觀眾。其次,《女王的棋局》在拍攝、鏡頭、燈光、音樂和剪輯方面無可挑剔,這是用接近電影的製作水準來完成一部迷你劇,製作方投入的資源足以製作幾部國產電視劇了。最後,《女王的棋局》其實沒有在對弈方面花費很多筆墨,就算你完全沒有西洋棋的基礎,也能夠看得很爽,劇中的氣氛渲染得很好。
是的,《女王的棋局》其實是一部大女主劇,說白一點,就是女性龍傲天題材,天才美女所向披靡,在國內和國際賽事中大殺四方。這種起點爽文風格的美劇,在國內受到更多觀眾的青睞,又強又美的女主角誰不喜歡呢,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思考是否合理,高昂的製作成本已經將你代入其中。在看完第二集後,Sara對《女王的棋局》其實是有些失望的,後面幾集的質量明顯下滑,人物塑造能力大幅下滑,可能是因為導演Scott此前的主要從業經驗是編劇,執導的次數非常少,也是近年才負責製片人工作。
而且,Sara也是一個看了十幾年美劇和電影的老影迷了,體育類的作品看了很多,就西洋棋的影視作品而言,我在這裡推薦一下《出棋制勝》。這是2014年上映的電影,男主角是第一任蜘蛛俠託比·馬奎爾,並非是說這部電影拍得十分出色,作為人物傳記電影而言只是說過得去,但裡面對於這種病態天才的描述卻是非常出色。《出棋制勝》講述的是世界冠軍鮑比·費舍爾,他的人生經歷非常傳奇而令人惋惜,典型的「有才無德,大痴化瘋」,他同樣有很多人格缺陷,甚至比起美劇中貝絲這個角色更加誇張。
至於《女王的棋局》則是改編自1983年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說,這是一個純粹的虛構故事,是他離世前一年創作的。Walter在小說發布後明確表示,他希望藉此機會探索天才女性的內心世界,因此加入了當時流行的女權主義、領養、嗑藥和酗酒等元素,當時有一個很流行的小說類型叫做「Bildungsroman」,簡單來說就是探討青少年成長曆程。Walter本人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棋手,他除了作家以外的工作是俄亥俄州大學的教授,在執教期間他發現很多學生的文學素質下滑了,而他本人遭遇了酗酒和離婚的問題,最終在大學辭職後成為專職作家,《女王的棋局》就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本質上是面向年輕人的爽文。
《女王的棋局》在影視化方面做得很好,是今年值得一看的美劇,這部作品說起來也是一波三折。1983年小說出版後,《紐約時報》的一個記者買下了劇本版權,第二年Walter去世後,電影版權賣給了製片廠,然而公司由於財務原因取消了項目。在1992年時,一個英國編劇買下了版權,但由於很忙一直沒有拍。直到2007年,他找到剛完成處女導的希斯·萊傑合作,也就是諾蘭版本《黑暗騎士》的小丑,當時打算讓艾倫·佩姬擔任女主角,但希斯在2008年1月離世了,所以這個項目暫停至今。直到2019年3月,財大氣粗的網飛接受了這個項目。
如果不是因為國產版的《棋魂》出現,Sara對於《女王的棋局》評價起碼高了0.5分,然而,這部國產版的漫改劇拍得太好了,對比之下的話,我認為《棋魂》完全稱得上是國產之光。肯定會有玩家覺得「國產版的這是什麼鬼」,但《棋魂》真的是一部被低估的國產劇,絕對稱得上良心之作。《女王的棋局》有很多地方優於《棋魂》,比如我們上述提到的燈光、攝影之類,基本上是完爆了國產絕大部分的電視劇,而這些是建立在好萊塢的工業化和網飛超有錢的基礎上。《女王的棋局》是一部質量上乘的流水線作品,你將西洋棋換成體操或者花樣滑冰的話,其實並沒有太多影響,西洋棋在這部作品中的定義比較模糊。
事實上,《女王的棋局》這個翻譯名為美劇加分了不少,原文「The Queen's Gambit」其實是西洋棋的術語「后翼棄兵」,這個名字就能勸退不少國內觀眾了。同樣,童年經典的《棋魂》也是一個二次創作的翻譯,原文是「ヒカルの碁」,「ヒカル」就是主人公近藤光,因此,「光之棋」才是正確的譯名。儘管大部分漫迷和年輕時的Sara一樣,認為酷酷的佐為才是男主角,事實上,這本漫畫講述的是小光的圍棋人生。正如佐為消失時的感慨,他存在於世上千年,就是為了引導小光喜歡上圍棋,這就是「神之一手」。儘管不少人並不喜歡佐為消失後的漫畫內容,但在Sara看來,那其實是《棋魂》的精髓,因為那是阿光的成長和轉變,在佐為沒有消失之前,他更像是一個工具人和入門生。
一般來說,Sara不會在劇集完整內容放出之前評價一部作品,但在第30集放出後,心情澎湃激動了兩天,忍不住寫點相關的東西。第30集內容就是漫畫高潮的「神之一手」,千年之魂對決最強名人,看《棋魂》是我初中時候的事情了,現在想起來也有十五年了。當時看漫畫的時候,心裡只覺得真的酷,畢竟Sara是棋類白痴,只是略懂規則無法感受到對弈之美,但小畑健的作畫太牛逼,我只能喊666了。如今這一幕以真人影視的方式呈現出來,Sara完全沒有覺得尷尬,導演將這場對決的氣氛渲染得很好,這點甚至做得比《女王的棋局》還要好,畢竟你拍得不好,分分鐘就被各種自媒體批評「毀童年」、「國產辣雞」。
這也是Sara稱讚《棋魂》的原因,作為一個二十年的老二次元,大部分漫改的真人影視作品都看了,除了《浪客劍心》、《深夜食堂》這種佳作,大部分的漫改作品都像是劣勢版本的COSPLAY。其實原因可以理解,日本的漫改作品非常尊嚴原作,這導致他們將臺詞、造型和劇情方面儘可能還原,但真人版演繹出來的感覺,就是儀式感過強的舞臺劇,很多原作裡的東西看漫畫或者小說並沒有覺得非常尷尬,但真人化完全復刻後就過於中二。這種風格在日本人看起來可能沒有太大感覺,但在中國人看起來就是浮誇的表演感,文化差異起到了很大的原因。當然,很多漫改作品的投資方確實沒啥錢,沒辦法做特效就只能往尬劇方向發展了。
再說回《棋魂》的創作背景,原作在當年有極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亞洲範圍的圍棋火熱,本質上就是為了推廣圍棋運動而創作的。畢竟原著作者堀田由美就是一個喜歡下棋的家庭主婦,漫畫作者小畑健在此之前也沒有什麼知名作品,Jump對於熱血運動系向來不會拒絕。國產版在將近二十年後購買影視版權後,時至今日就不是以推廣圍棋作為初衷,更多是作為一部青春成長劇,當然,圍棋氛圍也沒有弱化太多。日版漫畫在前面四分之一的劇情,都是停留在近藤光小時候的內容,作者嘗試描繪出圍棋的現實環境,這固然合理詮釋了小光的成長,卻花費了過多的筆墨。
國產版則是快速讓時光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更加強調人物成長曆程,尤其是日常生活和情感衝突,而且非常注重配角塑造。這個本土化是合理的,如果前十集都是小學生虐菜劇情,你只會覺得這就是劣化版的《女王的棋局》,時光裝逼就足夠了還需要什麼成長。從第一集開始,我們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國產版的《棋魂》是二次創作,不是日本漫改作品那樣照搬原著,甚至連臺詞都不改動。從背景設定變成中國,從佐為變成褚嬴,國產版就面臨著調整故事線、捨棄部分內容、增添人物細節的大幅變動,這個改編無疑是能打80分以上,不只是流暢的本土化,更是讓普羅大眾看得舒服,是少數同時照顧了路人和粉絲的好劇。
對於Sara而言,國產版《棋魂》在漫改作品中如此出色,最重要的是在儘可能貼合原著精神之餘,拍出了中國背景的煙火和人情。畢竟,在這個英雄聯盟和王者榮耀當道的社交遊戲時代,如果強行保留二十年前的思想和精神,那麼就很容易和年輕人發生衝突,也無法討好收視主力群體的中年人,純粹淪為一部粉絲向漫改劇。Sara很喜歡劇集裡一些角色的人物刻畫,國產版讓我們看到更多職業棋手的現實人生,比如性格更為現實的方緒、天賦非常平凡的沈一郎,這些眾生相讓劇集更有質感。而且,關於圍棋職業體系的介紹和鋪墊也做得比原著更好,畢竟時代在不斷的變化。
再說回到國產版對於「神之一手」的處理,看過原著的觀眾都很清楚,褚嬴將會戰勝俞曉暘,而時光發現了翻盤的契機。第一次看漫畫的時候,Sara認為這是因為小光天賦異稟,看出了兩個大師級棋手都沒有看出的破局之道,這就是「神之一手」。多年後我長大了再次看的時候,才明白是佐為解開了心結,他過於執著於追求神之一手,在最後才明白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引導小光走上圍棋之路,心願已了化身為佛。原著中很多人不喜歡小光,覺得他前半段非常自私,不讓佐為有更多下棋的機會,最後就後悔莫及。不過,在國產版中就很少這種矛盾,時光長大後和褚嬴的關係早就變成親人和密友,而非原著的導師和朋友。
在國產版對於神之一手的解讀中,則是理想化和溫情的處理,褚嬴終於明白,過於執著於對局的勝負,就會忽略了一些東西。在國產版的劇情推動中,不只是時光在成長,褚嬴也在成長,他甚至能夠說出只要能夠繼續和時光下棋,就不在乎神之一手,這個性格不像原著佐為那樣有超強的對勝利渴望。是的,國產版沒有原著那樣有濃烈的職業棋手「好勝心」,劇中有很多棋藝非常一般但依然熱愛這個運動的凡人。這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我們比較注重精神傳承,雖然也有不低的求勝欲,但除了國際賽事以外對榮譽的爭奪不至於如此殘酷。
日本原著的圍棋世界十分激烈,只有勝負的執念,而國產劇版的圍棋世界更有人情味,沒有那麼執著。兩種處理並無高下之分,國產版接地氣照顧了中國觀眾,很多方面比較感性,對應全劇的輕鬆氛圍,自然是得到Sara的喜愛。畢竟,在這個年代追求神之一手的話,可能只有李世石對陣初代阿爾法狗的那局了,就連我這種門外漢都看得熱血沸騰。從網友的討論來看,國產版對於大結局可能進行了很多處理,褚嬴或許有個善終的處理,如果導演和編劇敢這樣改的話,這份勇氣就已經可嘉了。此外,Sara是在開播前兩天才知道這部劇集,官方真的窮到沒辦法大肆宣傳,只能靠自來水了。
整體來說,《棋魂》絕對是Sara今年的強推作品,讓我對國產劇再次刮目相看了,疫情期間在家裡刷了不下二十部的國產劇,大部分都是「就這?」,2.0倍速都沒能看下去,需要不斷快進拖動進度條。但《棋魂》從第一集開始,Sara就沒有用過快進功能。這部電視劇除了窮就沒有什麼缺點,攝影、音樂真的太一般了,看到第30集也就神之一手的那一分鐘讓人回味無窮,錢都在花在這個特效上了。而圍棋在現實中的競爭力日漸下滑,活躍人數還沒一個二線手機遊戲多,確實也是有些悲哀,《棋魂》的火熱可能會帶來短暫的復興,但更多是三分鐘熱情,最終只剩下CP粉。柯潔最近常常在B站發布vlog,能夠看出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名聲吸引更多新人入坑,但正如Sara喜歡桌遊一樣,圍棋也是桌遊的一種,總有一些孤獨堅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