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2020-12-27 騰訊網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田邊放牛的男子和騎自行車的父子倆。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在北京天壇公園裡留影。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老大爺,兩個都穿著深藍色的衣服,戴著帽子。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剛剛下過雨的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行人稀少,只有少數的幾個騎著自行車經過,馬路中間有一個交警正在指揮交通。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圖為無錫市的街頭一角,那時候擁有自行車的人都是家庭條件相對比較好的。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放學了,小夥伴們結伴回家。那時候的人們,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黑灰藍這幾個顏色。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一個穿著警察制服的男子推著自行車載著年幼的兒子,在他們後面是非常擁擠的人群。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家三口在外面曬太陽,媽媽拿著一個小板凳。那時候女人最流行的髮型就是梳著兩個麻花辮。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圖為兩個年輕女孩和一個青年男子到北京的郊外遊玩。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圖為七十年代的三個女人,穿著打扮都差不多,穿著藍色、白色或灰色的衣服,梳著兩個辮子。

外國人拍攝的1973年歷史老照片:一個小男孩和他的媽媽以及阿姨坐在地上休息,小男孩拿著一本書在翻閱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外國人拍攝的70年代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對夫妻和一位老大爺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條長板凳上。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推著一輛自行車,自行車後座綁著一個竹筐,他的孩子坐在裡面。在七十年代自行車絕對是一件奢侈品,是當時的「豪車」。
  • 1971年中國農村真實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農村是這樣子
    1971年中國農村歷史老照片:現在我們的經濟越來越發達,社會進步飛快,城鄉差距也在不斷的縮小,有些城裡人甚至喜歡住到農村去,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日子特別的貧窮和單調,低矮破舊的房子住著一家人,為了生存奔波勞作,辛苦一年還解決不了一家人的溫飽問題。今天我們分享一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老照片。
  • 美國人拍攝的民國早期老照片:想不到百年前的中國是這樣子!
    民國早期老照片:1912年,中國北方。 民國早期老照片:1920年,錢塘江。杭州附近的錢塘潮是中國一大奇觀。傳說五代時的吳越王錢繆曾率大軍在此用弓箭射住潮頭,錢塘即因這位「錢王而」得名。
  • 珍貴老照片:1973年的中國是這個樣子
    點擊題目下方漫漫說,免費關注頂尖好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1973年,法國攝影師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跟隨法國總統蓬皮杜的訪問團來到中國,呆了兩個星期那個年代,外國人想要取得中國籤證非常困難。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政治活動」,布魯諾基本不可能進入中國。他珍視這次機會,事實上,這些留存在柯達彩色膠捲上的影像,也讓我們得以一窺處於文革尾聲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 70年代中國的老照片(8)
    上個世紀70年代,眾多攝影家,拍攝了珍貴的中國風光人文照片,而今,我們編選10張每輯解讀,再憶那難忘的時光,並向原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1、1973年的北京,由攝影家鄧永慶拍攝,位於北京西新帘子居委會的衛生室內,工作人員正在給居民家的孩子打疫苗,家長們帶著孩子排好隊,後面幾個孩子臉上都露出害怕的表情。2、1973年的灕江,由美國攝影家哈裡森.福爾曼拍攝,江水清澈,風景優美,一戶水上生活的人家,父親在前面撐船,母親與長大的兩個女兒一起協助,還有4個小一點的孩子在船上,大家一起看著福爾曼拍攝。
  • 1973年的青島,珍貴老照片中的時代記憶(第二輯)
    卡斯汀·彼得森(Karsten Petersen),丹麥人,1973年是Emma Jebsen號貨輪的工程師,當時28歲,隨貨輪來到青島後拍攝了大量照片,展示了紅色中國的神秘景象。「澗中細流」網友同時發來搜集整理後的這一組全套的珍貴老照片,因照片較多,精簡後分成一、二、三篇發布,第一時間與大家分享。
  •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7)
    上個世紀70年代,眾多攝影家,拍攝了珍貴的中國風光人文照片,而今,我們編選10張每輯解讀,再憶那難忘的時光,並向原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1、1973年的上海,由法國攝影家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拍攝,一場雨後,騎車人披著雨衣,其他行人拿著傘走過,他們身後的巨幅宣傳畫,寫著: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2、1975年的三亞,由攝影家武冰航拍攝,從空中航拍的視角,三亞大多是平房,成排的連在一起,沿著入海口,很多漁船正準備出海,遠處大海一片碧藍。
  • 老照片|看看過去人們怎麼過春節(圖組)
    往期精彩(點擊查看):老照片|抗日戰爭時期那些很少見的老照片(30張)【老照片】難得一見的抗日戰爭時期的老照片(圖組)【首發】老照片|《中國圖片》1900年外國人眼中看到的中國(一)【首發】老照片|《中國圖片》1900年外國人眼中看到的中國(二)老照片|記錄民國饑荒中苦難的中國人(圖組)【記憶】65式軍服下的點滴生活珍貴老照片(50張)【老照片】1960年代難得看到的老照片(16張)老照片|九十年代的人們生活的樣子(37張)【分享】九十年代老照片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圖組)
  • 老照片:70年代的上海楊浦工人新村,那時人們的生活平凡而幸福
    上世紀50年代,工人新村構建起上海的第一代社區概念,楊浦區在上世紀50到80年代曾擁有上海城區最大的工人新村。50年代末期,楊浦區已經建成了40多個大大小小的新村。下面的這組老照片記錄的就是70年代上海楊浦區工人新村裡的人們的生活。圖為70年代的楊浦工人新村居民樓,當年的工人新村設施齊全,樓房質量也好,在當時算是非常先進的居住區。
  • 老照片:70年代的天津,承載著老一代津門人永遠的回憶
    這是一組70年代天津的老照片,跟隨這些老照片,一起去看看40多年前的老津門的模樣。圖為70年代的天津老城廂東門附近,德配天地牌坊前的街景。 70年代的天津地鐵新華路站。1976年1月,天津地鐵新華路至海光寺段建成通車,成為繼北京之後國內的第二條地鐵。
  • 70年代,無與倫比的照片
    1970年,幼兒學大人。曉莊/攝。    1970-1979年,這10年屬於20世紀的70年代。    70年代,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特別的年代,這是一個轉型的時代,一個邁入新時代的時代。    國家邁入發展經濟,改革開放道路。
  • 罕見的中國50年代老照片100張
    1953年中國百姓真實歷史老照片:圖為上海一家紡織廠的4個女工人,4個人走在路上聊得非常的歡樂,那時候的人好純樸。1953年中國百姓真實歷史老照片:圖為天津市的一戶普通家庭,過年一家人在吃團圓飯。這是一個大家庭,祖孫三代十口人,非常的溫馨。
  • 中國社會變遷老照片
    馬克.呂布用生命拍的幾十張中國社會變遷的照片。1957年,北京攝影師露天拍照。
  • 100張70年代珍貴照片+視頻,一幀幀一幕幕珍貴都是的回憶!值得收藏
    1970-1979年,這10年屬於20世紀的70年代。70年代,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特別的年代,這是一個轉型的時代,一個邁入新時代的時代。國家邁入發展經濟,改革開放道路。今天我們翻閱70年代一張張老照片,難以想像,今天的經濟發展成果是在40年前那樣的一個時代開啟的。
  • 百年前外國人拍攝最早南京影集重面世
    從約翰·湯姆遜到山根倬三,從海達·莫理循到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從19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無數外國攝影家、學者來到南京,留下了難以計數的珍貴影像。「老南京」版也對前述幾位著名攝影家、學者以及他們拍攝的南京照片相繼做過介紹。  1910年,日本大阪玉鳴館出版了一本南京影集《金陵勝觀》,這是目前可以見到的外國人拍攝的第一本南京名勝影集。
  • 兩岸70年代老照片:臺灣亞洲四小龍時代VS大陸開放前時代,你悟到了什麼?
    來源:冬姐指南 「惠」遊天下這一組臺灣老照片之前已經發過,但沒有配文字,這次配上文字。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有四個國家或地區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這其中就有中國臺灣。
  • 歷史老照片:70年代的臺灣第一美女,最後一張的女子被人圍觀!
    【歷史老照片:70年代的臺灣第一美女,最後一張的女子被人圍觀!】歷史老照片:1993年中國老照片:圖中女人邊擦皮鞋邊拿大哥大打電話,大哥大當時公開價格在20000元左右,但一般要花25000元才可能買到,黑市售價曾高達5萬元。一般人消費不起。
  • 1986年中國真實老照片:00後難以想像的80年代,圖9女人眼中最帥
    1986年中國真實老照片:00後難以想像8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生活 圖1,1986年中國珍貴歷史老照片:在西安廟后街一個老宅院外,一個穿著短裙的女孩在一個公共水池洗腳。
  • 1973年中國領導人私密照,竟然被一個老外拍到了!
    (1971~1973年的中國人民風貌) ,根據一些資料分析,是來自瑪格南圖片社「色彩專家」布魯諾·巴貝的作品,時間大概在1973年。
  • 1973年我們看不到的片子
    「色彩專家」布魯諾·巴貝的作品,時間大概在1973年。1973年,攝影師布魯諾·巴貝跟隨時任法國總統的喬治·讓·雷蒙·蓬皮杜首次來到中國雖然布魯諾·巴貝(BrunoBarbey)自己一直排斥「戰地攝影師」這一稱號,但他的足跡遍布五洲,親歷過許多戰爭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