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倉老師最喜歡的電視劇是《鐵齒銅牙紀曉嵐》,看和珅和紀曉嵐逗趣拌嘴,甚是歡樂。紀曉嵐除了叼著個菸斗,還把玩過鼻煙壺。
你可知道古人們在這鼻煙壺上可是下了大工夫,內畫這個中華文化也是保留至今。而且古人們在內畫上也會開車,還會畫那些羞羞的春宮圖哦。
——————————
內 畫 鼻 煙 壺
內畫作品
▼
內畫到底是個啥玩意兒呢,字面意思就是畫在裡邊,畫在什麼裡邊呢,一般是玻璃、水晶、琥珀的壺。你看看這特製的變形細筆,倉老師想妙筆生花若是不形容文筆大概是內畫最好的形容了。
▲內畫變形細筆
如此細緻入微驚為天人的創作自然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了。派別也是五花八門,北京的京派,山東的魯派,河北的冀派,廣東的粵派(一說姚江派),風格迥異又融會貫通。
▲京派葉仲三作品《荷花金魚》
而製作時為了讓顏色牢牢扒在壺壁上通常在做畫前還需要用有一定硬度的物質在壺中搖動,使內部表面變成毛玻璃狀,然後倒著作畫。
嘉慶年間,這種精緻袖珍的舶來品滿載著中國元素走上國際政治舞臺,成為了國與國之間禮尚往來時珍貴的禮物。而以前歪果仁根本不相信這貨是直接畫的。╮(╯▽╰)╭
現在製作工藝公開了,個個都拍手稱絕。
▲繪製內畫
▼
這麼有意思的繪畫方式從何而來呢?
相傳乾隆末年,有個清正廉潔的外地小官吏進京辦事,而由於朝廷官員效率低下,他的事一拖再拖,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廟裡。
這個小官吏雖然清廉但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燃盡時,他便用煙籤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一個和尚看見,好奇心驅使他進行實驗,用竹籤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作畫,這種奇妙的畫就誕生了。
不過傳說終歸是傳說,內畫壺的發明者是清嘉慶年間南方一位年輕畫家。他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壺內晃動,將內壁磨出細紋,使顏料易於附著,然後以帶有彎鉤的竹筆蘸上顏色,在內壁反向作畫,這位畫家就是甘桓。
▼
藝術永遠是來源於生活的,所以內畫自然少不了山水人間裡走一遭。
\\ 山 水 內 畫 //
\\ 人 物 內 畫 //
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發現每個內畫壺都有個重要組成部分——「帽兒」,一個大小、材料、色彩都相得益彰的「帽兒」也是收藏的一部分。
▼
然而讓倉老師也萬萬沒想到的是內畫也會開車的!老司機帶帶我~
咋開車呢,內畫不乏有春宮圖。你可憋說他不正經,春宮圖在最早的時候可是作為新婚女子的啟蒙讀物出現的,是個科普類教科書才不是神馬羞羞的東西。
▲春宮圖
有時候啊古代人尤其是藝術家對於不可描述的事情通常比常人更為坦蕩和直接,當然也更純粹。古代男子上私塾也會學習相關的知識,傳說中的生理課。
▼
晶瑩剔透的小瓶子裡好山好水好人間,策馬奔騰或是花樣年華。倉老師又一次被大中華精妙絕倫的手藝圈粉,如果可以穿越啊倉老師一定去那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夏夜裡描繪最可人的盛夏光年。
<END>
倉老師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你想聽嗎
那請記得關注
匠倉TV
文 丨 倉老師
圖 丨 來自網絡,版權歸攝影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