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已經連載多時的廣播劇《魔道祖師》第三季終於完結。在眾多「忘羨女孩」不舍的情緒下,#魔道祖師廣播劇完結#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討論次數達到了1萬+,足可見粉絲們對這部劇的高度認可,付費模式依舊不能阻擋它成為「爆款」,三部播放量總計已經超過2億。
作為小眾內容品類,廣播劇近年來的快速生長令人驚訝。從非盈利性的粗放模式到今天逐漸商業化並成為新的小風口,這一領域的頭部內容究竟都有著哪些特質?行業又為何會在今天展現出非同一般的生命力?
從「為愛發電」到商業掘金
貓耳FM付費爆款頻出
廣播劇最早是為了適應廣播電臺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聲音為主要載體,配以生動的音效和背景音樂,給聽眾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是國產廣播劇的輝煌期,以主旋律為主要題材誕生了一系列優秀作品,例如到現在很多人依舊耳熟能詳,由王剛主播的《夜幕下的哈爾濱》。
90年代後,電視媒介的普及令廣播劇受眾越來越少,開始由盛轉衰。直到21世紀,網際網路的發展改變了廣播劇的內容傳播渠道,為其提供了「重新出發」的機會。先是一些配音愛好者們開始自發組成社團,配製廣播劇並上傳到網絡上,但這類「網配」純粹是「為愛發電」,無法從中牟利,作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之後隨著有聲內容市場逐漸被看好,各種音頻類App的出現讓廣播劇的傳播場景更加多元。依託這些平臺雄厚的資本支持,行業開始向商業化、規模化蛻變,並在2017年完成了從免費到付費的升級。
付費廣播劇發展到今天,究竟成色幾何?讓我們通過喜馬拉雅、懶人聽書、貓耳FM這三個App上的內容來一探究竟。
進入喜馬拉雅的廣播劇頻道,我們可以看到付費內容播放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贅婿》《萬古天帝》《武煉巔峰(下)》。這三部作品均是玄幻、穿越類的男頻題材,體量龐大,聽眾可以先試聽百集左右,然後分集付費,一集大概1.5到2個喜點(1喜點=1元),除此之外也可以直接充值會員解鎖VIP內容。
而在懶人聽書的廣播劇頻道中,付費內容人氣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潛伏局中局》,季冠霖主播的《壞傢伙》,《雪國列車》,聽眾需要整部購買,價格從29.9~39.8不等。
相比喜馬拉雅和懶人聽書,主打「二次元、耽美」的貓耳FM近年來在付費廣播劇領域的成績要更加亮眼。從2017年開始,貓耳FM將自製付費廣播劇業務的優先級提升到了最高,同年12月,首部付費廣播劇《撒野》上線,開始了加速度的掘金之路。
在貓耳FM的打賞榜中,《魔道祖師》3、2、1季包攬了總榜前三位,剛剛完結的第三季價格為399鑽石(39.9元),這個付費水準和網劇相比也並不算便宜,但卻依舊沒有阻擋住粉絲們的熱情,目前為止總播放量已經達到了5762萬。其他諸如《殺破狼》《破雲》《默讀》等耽美頭部IP改編的作品播放量也都不低。
頭部內容鍾愛耽美
聲優帶劇現象明顯
據網絡數據表明,由於《魔道祖師》廣播劇的爆火,貓耳FM在付費廣播劇的盈利上已經遠超其他平臺,那麼這些行業頭部內容都有著哪些特質呢?
第一,女性用戶買單的耽美題材成為了主流。心理學研究曾經有過證實,比起男性,女性對聽覺的刺激更加敏感,再加上受日本廣播劇鮮明的二次元、耽美屬性影響,熱愛耽美IP和音頻作品的腐女成為了廣播劇的核心受眾。這些死忠粉不但用戶粘性很高,付費意願也遠超其他題材的聽眾。
第二,頭部廣播劇對大IP依賴明顯。在貓耳FM的打賞榜中,排名靠前的幾乎都是熱門耽美文學的衍生劇。對於目前的廣播劇市場來說,IP的熱度基本上就代表了劇的熱度,另外像這種S極或A極項目,平臺在前期也會儘可能的多投入成本去精雕細琢。相比起之前的「網配」廣播劇,《魔道祖師》在製作上就要更加用心,十幾首原創BGM都是根據場景定製的,笛子的聲音也是由知名演奏家錄製。最終大IP+高質量的效果呈現,必然能帶來碾壓性的數據。
第三,除了IP帶劇,在廣播劇領域聲優帶劇的現象也十分明顯。與影視作品相比,廣播劇的元素更少,聲優之於廣播劇的重要程度顯然要超過演員之於影視劇。付費廣播劇作為行業資源頂配的作品,都是由粉絲號召力最強的配音工作室來完成,例如推出《魔道祖師》的北鬥企鵝工作室,推出《殺破狼》的729聲工場等等。在形成個人品牌之後,聲優可以為劇集導流自己的粉絲,聲優粉和原著粉一樣都是廣播劇「氪金」主力軍,狂熱程度甚至不亞於影視明星的擁躉。就在今年年初,廣播劇《默讀》的聲優楊天翔、劉琮舉辦見面會,到場上千餘人,並且由於粉絲太過熱情導致現場混亂,見面會不得不提前結束。
看劇不耽誤聽廣播
不同版本相互助力
對於《魔道祖師》這類已經影視化的IP來說,粉絲們依舊沒有減弱對廣播劇版本的熱情,可見這一衍生類型具備著獨有的生命力。
首先,與影視劇和動畫相比,廣播劇這種純聲音的形式去掉了畫面的限制,更容易完整的還原著情節,也給觀眾留下了大開腦洞和想像的空間。而在耽美作品的尺度方面,音頻內容更容易打一些受眾喜聞樂見的「擦邊球」,《魔道祖師》廣播劇就在第三季的結尾狠狠的撒了一把「忘羨」的「狗糧」,而不必像網劇一樣「相忘於江湖」。另外不少原著粉在收聽之後也會發現,聲優們的用心演繹加上精良的製作,已經讓廣播劇的意義脫離了僅僅還原原著,而是成為了有自己生命的全新創作。
同時,從IP全產業鏈開發的角度來看,廣播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於沉澱穩固粉絲,擴大IP受眾群體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同的內容表現形式之間將形成互補,互相助推熱度,例如《全職高手》的廣播劇先行推出,聲優阿傑憑藉著葉修這一角色吸粉無數,之後的動畫版和網劇版依舊由他配音,形成了一種令粉絲有安全感的連續性。《魔道祖師》廣播劇第三季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也和《陳情令》的餘溫還沒有消散有著很大關係。
相比影視改編更低廉的成本、垂直用戶高漲的消費動力、清晰的盈利模式,廣播劇的多重優勢讓這片藍海逐漸進入了眾多資本的視線。國內最重要的網絡文學版權供應方閱文集團,早在2015年就戰略投資了喜馬拉雅和懶人聽書,去年年末更是親自進入在線音頻領域,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閱文聽書。與此同時,國內最大的二次元社區B站以10億元的價格出手收購了貓耳FM,為自己完善了音頻這一板塊。目前看來,付費廣播劇還處於尚未成熟的萌芽階段,但兩家巨頭同時入局佔領市場份額,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資源注入該領域,扶持行業產出更多的優質內容,同時也可以為IP的全產業鏈運作打開新的視野。
不過在當下國內廣播劇市場仍舊存在著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是專業聲優的稀缺,如果廣播劇規模化發展,必須迅速挖掘和培養專業人才。另外,頭部廣播劇對大IP過於依賴,一旦未來入局者越來越多,可想而知版權費用也會水漲船高,對盈利產生負面的影響。如何加強原創,提高內容的多樣性早晚有一天會成為平臺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魔道祖師》帶來的付費熱情雖然讓廣播劇出現了一個小高潮,但並不能擺脫小眾狂歡的影子,「出圈」之路依舊「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