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2020-12-18 科學網

 

■白春禮

◎編者按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哲學所)在京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成立儀式並致辭。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本報今日特刊登致辭全文,以饗讀者。

各位來賓:

今天(9月24日,編者注)正值北京的金秋時節,天高雲淡,風清氣爽,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匯聚一堂,共同見證中科院哲學所正式成立。

在中科院建立哲學所,是中科院黨組在關鍵的歷史節點做出的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也圓滿完成。我們正積極對未來的發展布局進行謀劃。在剛剛舉行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要求科技工作者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要有獨有的、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後,我們經歷了學習階段、跟蹤階段,現在有條件也必須要開始進入獨創階段。科技創新要跨進新階段、邁上新臺階、步入新境界,需要在科學家的頭腦中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科學概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而如何才能形成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氛圍、營造有助於獨創性觀念產生的環境、夯實突破性成就生長的基礎?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哲學是科學之源。現代科學的前身就是古希臘的自然哲學,之後相當長時間內,科學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學的一部分。牛頓的偉大著作命名為《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拉馬克的《動物學哲學》包含了進化思想的萌芽;道爾頓在其《化學哲學新體系》中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古希臘哲學家對浩渺星空的好奇和驚異、對宇宙本質問題的痴迷和熱情、對思想窮根究底的辯駁和拷問、對邏輯與理性的推崇和讚賞,為現代科學傳統注入了最深層的精神內核。

從科學發展的動力來看,哲學往往是革命性科學思想的助產士。科學研究不只是觀察、實驗和計算,而且還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撐。已有的科學概念和思想,既是一段時期內科學進步的探照燈,又構成了對這一時期科學家的約束和限制。按照許多科學史家的看法,科學的發展是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交替的過程。在常規科學階段,科學家主要是在既有的範式下解決各種問題,他們的工作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科學革命階段,科學共同體需要建立新的範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網來重新整理科學事實。而科學概念和思想的變革,有賴於科學家完成思維上的自我超越,這時候必然會涉及到哲學上的爭論,必然會在哲學思想中尋求靈感。以牛頓力學的建立為代表的第一次科學革命,以相對論、量子力學為標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都有新的哲學思想的催化作用。

從人類的知識系統來說,從人類探索自然真理的過程來說,科學和哲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把科學知識比作一個圓盤,圓盤的邊緣是觀察實驗獲得的經驗知識,從邊緣往裡是科學中的理論知識,圓盤的中央則是有關自然的基本哲學觀點。任何科學理論的內核,都帶有某些哲學預設。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可以這樣來說,缺乏哲學的科學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學的哲學是空洞的。正是科學和哲學的相互激蕩,使得人類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輝煌。

當代科學的發展正醞釀著巨大的突破,我們正在進入對宇宙、生命、意識的認識的深處,這直接關聯著眾多重大哲學問題,比如數學的基礎和本性問題、量子理論中的本體論問題、複雜性科學中的演生論問題、認知科學中的心身關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對於人類理解和改造世界、促進自身文明的發展,構成歷史上罕見的重大挑戰和革命性轉變的契機。這些問題的澄清和解決,需要科學與哲學聯手推進。笛卡爾、萊布尼茲時代那種科學與哲學緊密結盟的時代已悄然復歸。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

中國的科學發展要實現階段性跨越,就必須緊扣科學前沿中的基本問題進行開拓和創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體系和研究路徑上跟蹤國際上的工作。中國的科學家有自己的美德和優勢,但也存在原創性普遍不足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有多種原因,包括科學傳統薄弱,以及科研製度方面的缺陷等,除此之外,我們在創造性思維上的缺乏也有重要的關係。要補上這個短板,哲學的學習和哲學思維的訓練非常重要。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這對於提升科技原創能力、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搶抓科技革命機遇,無疑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意義。中科院黨組對哲學所的發展以及它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充滿期待。在這裡,我對哲學所的建設提出幾點希望。

首先,要精準定位,密切圍繞當代科學的前沿和基礎問題開展研究。特別是要結合物理學、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在宇宙、生命、意識的本質這些正醞釀革命性突破的問題上,開闢新的思維空間;其次,要廣納百川,吸收人類科學與哲學的優秀成果,發揮中國傳統的科學、哲學思想的獨特優勢;第三,要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借鑑國外同類研究機構的有益做法,參考科學院新建研究所的成功經驗,高起點建設,廣攬人才,快速發展,儘早建設成為一個新型高水平研究機構;第四,開放合作,加強科學界與哲學界的聯繫、加強與國內高校和其他科研機構的聯繫、加強與國外同類型研究機構的聯繫。

各位來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當前國際環境包括科研環境也處在激烈變動中。越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越是要沉下心來,凝神定力,抓源頭、抓基礎,建立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聯盟,發揮科學與哲學的相互促進作用,矢志不渝、久久為功,形成一個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不斷湧現的科研環境,服務於國家和人民,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中國科學報》 (2020-09-28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金觀濤 | ​人的哲學:論「客觀性」(1-2):科學理性的金字塔
    當然,目前的實驗是否能達到本文所講的精度以使得兩個觀察者的行為完全獨立,尚存在進一步改進的餘地和爭論。本文的例子只是象徵性的理想實驗。而且本文用球來比喻有關實驗是不嚴格的,但這不妨礙哲學概括。如果把世界的客觀性否定了,還有什麼科學和理性可言呢?四百年前,當科學還處於童年時代,一些偉大的思想家——比如培根——發現,在人類認識世界過程中,心智是經常發生偏差的。人很難保證自己提出的理論、所做的抽象和概括不陷入虛假的陷阱之中。為了認識真理,他們提出了一條科學認識論根本性的原則,這就是:檢驗人的思想是不是真理的惟一標準只有看它能不能和經驗事實相符合。
  • 哲學家對哲學的深度剖析和認識,喜歡的趕緊看,提高認識層次
    哲學的形成離不開人類對哲學史、文化史的批判和繼承。宗教與常識之所以不能像哲學那樣構成一種智慧認識秩序,是因為它們都不能構成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的東西。說的明白點,就是每個人對自我宗教和自我常識的認識都不盡相同,無法達成一致。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黑格爾主義法哲學和歷史法學派成為德國法學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馬克思大學期間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黑格爾的辯證法完成了人類自由必然實現的觀念論證明:黑格爾的辯證法讓當時的知識界相信,人類可以通過純粹理性和邏輯的方法去認識絕對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本質也可以通過理性和邏輯進行自我驗證,而不拘泥於各種紛繁的表象。
  • 「哲學」一詞是怎麼來的?所謂的哲學是什麼?這其實並不難理解
    隨著經驗和知識進一步的積累,人們的眼界逐步擴大,認識逐步深入,形成了關於世界的本質、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繫、人類同周圍世界的關係等等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世界觀,或者叫做宇宙觀。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不過許多人的世界觀往往處在自發的狀態,是由各種零散的甚至互相矛盾的觀念組成的,沒有系統性。
  • 淵回哲學:什麼是矛盾,矛盾與世界的關係?矛盾是人類認識的關鍵
    淵回哲學:什麼是矛盾,矛盾與世界的關係?矛盾是人類認識的關鍵人們通過矛盾來認識世界。沒有短,人們不知道什麼是長。沒有高,人們不知道什麼是低。……人們的任何認識,都是通過相對觀念獲得的。換句話說,人們認識中的世界,都是有一個存在前提條件的。一個比喻:一杯水之所以能夠存在,是要維持它的適當的溫度,適當的大氣壓。溫度過高,變成蒸汽。溫度過低,變成固體。氣壓太低,這杯水同樣不會存在。
  • 從認識論到心理物理學:哲學的量化
    但是,唯理論可以導致,主體在理智方面擁有天賦觀念,天賦觀念是由比人更高的存在即上帝印入人的心靈中去的,認識論的問題不能以神學的方式解決。於是,便有了經驗主義。現代經驗主義生於文藝復興以後的英國,深受近代科學發展的影響,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便是洛克。洛克對笛卡兒的唯理論批判道「抱任何主張時不懷有超出這主張依據的證明所能保證的自信」,就是說,任何主張不能超過經驗或者感官的證據。
  • 樂見意中關係進一步發展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快速發展,並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中國的現代化和對外開放進程推動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國發展實現了質的提升。中國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科學研究與應用實力不斷加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   26年後的2010年10月,我以義大利共和國總統身份再次訪問中國。這時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 李大潛: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3月2日,復旦大學在線開課第一天,該校數學科學學院的同學們迎來了改革後的《數學模型》課程。 為什麼要學習這門課程?怎樣才能學好這門課程?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質 宣講家網評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新時代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質有一個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是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變革。
  • 「社會生態人」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解讀
    「社會生態人」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解讀■ 周明明(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鍾貞山教授的《「社會生態人」新人性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基於價值哲學的視角》,幫助我們審視「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係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旭傑、楊文革和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Ma Biwu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對一種新型一維金屬滷化物C4
  • 他既是近代哲學之父 又是近代科學的始祖
    既然我們能夠在數學中得到一種毋庸置疑的推論方法,為什麼就不能把人類的一切認識,也就是其他所有科學,特別是哲學,都建立在這樣數學的基礎之上呢?而日臻成熟的理性主義所採用的演繹法(從真理進行推理、邏輯判斷),正好需要一種最公正、觀客的語言來詮釋。
  • 哲學和人工智慧的關係?
    認識世界的手段如何?語言是破解人類智能的鑰匙嗎?心靈與現象的關係如何?他認為,只有超越模式識別的範圍,更多地了解因果關係,它才能實現真正的人工智慧革命。換句話說,他說,深度學習需要開始問為什麼事情會發生。認知科學實驗也表明,認識因果關係是人類發展和智力的基礎,儘管目前還不清楚人類是如何形成這種知識的。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反杜林論》導讀--理論...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本質上是對貧富關係、勞資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社會矛盾考察的結果。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是空講的,而是要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社會矛盾為根本的。要解決什麼社會矛盾呢?就是資本主義當中所出現的貧富差別、勞資關係,以及經濟危機等等問題。 ·要科學地評價前人的思想。社會科學是歷史的產物,所以不可忽略前人的思想對理論發展的貢獻。
  • 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2020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12月10日,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CCAPP)2020年度會議在京召開。
  • 學哲學用哲學,「磨刀不誤砍柴工」
    新華網北京2月1日新媒體專電 2015年第5期《瞭望》新聞周刊將發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學哲學用哲學,「磨刀不誤砍柴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係十分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
  • 《自然》:影響2020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新聞—科學網
    12月16日,《自然》發表了2020年度十大人物,這十人由《自然》從每年的重大科學事件中選出。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習近平強軍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在軍事領域中的生動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揭示規律、認識真理的強大思想武器。軍事哲學思維是軍事領域抽象度最高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可謂「認識之認識、方法之方法」。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延安經驗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提供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領導幹部要從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就很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必須首先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看家本領,從哲學的高度來總結歷史經驗,掃除教條主義思想,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 這一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科學認識成果,至今為何仍顯示出強大的...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生長著的活的理論 賈高建在致辭中指出,作為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科學認識成果,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已經歷了170多年的發展,至今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