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影響2020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新聞—科學網

2020-12-21 科學網

 

12月16日,《自然》發表了2020年度十大人物,這十人由《自然》從每年的重大科學事件中選出。「在新冠大流行肆虐世界的這一年裡,《自然》從全球選出了參與2020年最重大科學事件的幾位人物。」《自然》特寫部主編Rich Monastersky說。「這十位人物與他們的同事在一系列科學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對致命新冠病毒的測序,領導新冠疫苗的研發,為開創性北極氣候任務的研究人員保駕護航等。」

今年的許多故事都與新冠大流行有關,這場疫情已經奪去了全球超過150萬人的生命,迫使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採取前所未有的行動。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號召各國抵抗新冠病毒威脅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外界對該組織應對疫情不力的強烈批評。中國流行病學家李蘭娟在快速認識到武漢暴發疫情的威脅後,建議政府在國定假日前封鎖武漢,幫助減緩了病毒的傳播速度。烏拉圭病毒學家Gonzalo Moratorio與同事合作開發了新冠病毒診斷試劑盒,為他的國家避免了大量感染和死亡病例。在全球加緊研發新冠疫苗之際,美國製藥企業輝瑞的疫苗研發主管Kathrin Jansen帶領團隊在破紀錄的210天裡推出了一支通過臨床驗證的疫苗,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希望。

       

譚德塞

李蘭娟

Gonzalo Moratorio

 

Kathrin Jansen

武漢疫情暴發之初,中國病毒學家張永振和團隊迅速鑑定出新冠病毒的 RNA序列,並立即將序列公布。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成為了美國政府疫情應對的發言人,在向易感人群傳達可靠信息的同時,勇於質疑川普總統傳播的錯誤信息。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採取的快速、果斷的行動贏得了國際讚譽,不僅保障了她的國家相對安全,還得到了民眾的信任。

張永振

安東尼·福奇

傑辛達·阿德恩

《自然》的十大人物還記錄了今年發生的其他重要科學事件。當手無寸鐵的喬治·弗洛伊德被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殺害後,美國宇宙學家Chanda Prescod-Weinstein與他人在6月發起了學術停擺一天的倡議,呼籲人們關注科研機構內部的系統性反黑人種族歧視。印度尼西亞公共衛生研究員Adi Utarini通過培育能阻斷登革熱病毒傳播的蚊子,協助領導了一項對抗登革熱感染的開創性行動。此外,Verena Mohaupt作為一項國際北極科考任務的德國後勤負責人,在科考船凍在海冰中的一年裡,努力保障約300名研究人員面對北極熊、極端寒冷和他們自己時的人身安全。

Chanda Prescod-Weinstein

Adi Utarini

Verena Mohaupt

「綜合來看,這十位人物的故事反映了今年全球面臨的一些最嚴峻的科學和社會挑戰。」Monastersky總結道。

DOI: 10.1038/d41586-020-03435-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影響麵條消化特性的因素—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穀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聚焦於傳統中式白鹽麵條,分別從麵條中澱粉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機制、麵條烹調以及日常儲存方式等方面全面研究了影響中式麵條消化特性的內外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化學》和《食品》。 研究發現,小麥粉中澱粉與蛋白質的相對比例對麵條的消化性質有顯著影響。當麵條中的麵筋蛋白含量增至14%時,麵條的消化速率與消化率顯著下降。
  • 細述哥白尼的傳承與顛覆—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影響CAR-T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翟志敏教授團隊就「CAR-T治療白血病」課題開展臨床研究,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
  • 2020年臺灣十大新聞事件 開放瘦肉精美豬登榜首
    Yahoo奇摩今天公布2020年度臺灣十大島內外新聞、人物及娛樂排行榜,「美豬美牛2021鬆綁進口」登上「臺灣十大新聞事件」第一,美國大選亦受關注,「美國大選膠著投票率百年新高」為「2020年國際十大新聞事件」之首,「2020年國際十大新聞人物」冠軍為川普莫屬。
  • 《科學》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學頭條—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華盛頓1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基因剪刀」技術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等入榜
  • 2020年,這些熱詞關係你我餐桌安全—新聞—科學網
    1月8日舉行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專家解讀了2020年十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問題,讓你在新一年裡吃得更放心。 本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這也是學會連續第10年邀請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 科學家揭示澱粉類作物中調控品質關鍵基因技術—新聞—科學網
    直鏈澱粉與品質性狀的關係     揚州大學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植物科學趨勢》(Trends in Plant Science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應用優良的Wx自然等位變異來改良育種目標中的直鏈澱粉含量。他們發現,選擇恰當的直鏈澱粉含量、平衡澱粉適口性與消化速率,對於培育好吃又健康的新型作物品種具有重要意義。 劉巧泉團隊認為,在Wx等位基因上使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將有助於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的轉變。
  • 《半導體學報》被EI資料庫收錄—新聞—科學網
    《半導體學報》見證並伴隨了中國半導體事業四十年。1980年,《半導體學報》以中文創刊,2009年改為全英文刊。第一任主編為我國半導體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守武先生,現任主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李樹深。 2020年元旦,《半導體學報》上線運營了預印本平臺JOSarXiv。該平臺由李樹深倡導建立,是國內外第一個專屬半導體科技領域的論文預發布平臺。
  • %,《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百度飛槳5億元支持高校培養AI人才
    《自然》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將開展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  神十返回艙落戶湖南韶山 距「上天」至今已有七年  12月20日上午10時20分許,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湖南韶山。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展出。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研究人員模擬了甲烷如何被困在沉積層中,並在孔隙壓力下引發變化,導致泥漿在海床下約3.5公裡處形成並開始上升。
  • 監測到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時間出現異常—新聞—科學網
  • 2020年中國高爾夫媒體聯盟年度人物及事件評選揭曉
    2020年12月16日,中國高爾夫媒體聯盟年度人物及事件評選活動在上海攬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結束。 這是中國高爾夫媒體聯盟成立的第9年,也是中國高爾夫行業因疫情影響發生眾多歷史性事件的一年。這一年,挫折與希望並存,悲觀與積極同在。
  • 投資五大領域有助保護海洋—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投資包括海產品生產、緩解氣候變化和沿海管理等在內的5個關鍵領域,可以保護海洋,並利用其潛力應對全球性挑戰。12月2日,相關文章刊登於《自然》。 研究人員概述了一項優先投資的行動計劃,認為改革漁業和生產更多的貝類,投資基於海洋的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有效保護30%的海洋,恢復溼地和使航運更加綠色,這些措施有望籌集數萬億美元,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緩解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該海洋小組由14位政府首腦組成,他們的國家需要依賴海洋。
  • 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2020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12月10日,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CCAPP)2020年度會議在京召開。
  • 春節去國圖看年俗展、體驗剪紙藝術—新聞—科學網
    「書香盈歲月 新桃換舊符——2020年國家圖書館年俗文化展」展廳   1月21日,「書香盈歲月 新桃換舊符——2020年國家圖書館年俗文化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拉開帷幕。 展覽以「書香盈歲月 新桃換舊符」為主題,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鼠年說鼠」,介紹了生肖與幹支的來歷,並選取「鼠王傳說」「老鼠娶親」等傳說故事,讓公眾了解民間豐富的祀鼠活動,展示了人民群眾浪漫的想像力以及除舊布新、祛災納吉的美好願望;展覽還通過年畫、年俗傳說等內容,簡要概述了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等重要節點的慶歲風俗,同時在其中穿插應景的詩句,生動地呈現了古人賀歲慶年的情景
  • 100個項目獲2020好設計獎—新聞—科學網
    12月29日, 2020好設計頒獎大會暨中國創新設計大會在浙江建德召開。
  • 蕎麥蜜改善人腸道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了蕎麥蜜中多酚類成分和低聚糖對改善人類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團隊科研人員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和離子色譜法,在8個不同產地蕎麥蜜樣品中鑑定出12種多酚類成分和4種低聚糖,首次鑑定出蕎麥蜜中的4-羥基苯甲醛,可以作為蕎麥蜜的標誌性成分。通過對體外培養的人體腸道微生物測序,與相同濃度的低聚果糖相比,蕎麥蜜改善腸道微生物的作用更加明顯。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  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  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
  • 2020科維理獎發給了極大、極小和極繁—新聞—科學網
    5月27日,挪威科學和文學學院宣布了2020年天體物理學、納米科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科維理獎(Kavli Prize)獲獎者。
  • 是誰終結了「冰河時代」—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3月13日刊登於《科學》。 這項由博士生Petra Bajo及其同事進行的研究還表明,這些冰期終結時的夏季能量水平控制著冰原崩塌所需的時間,而更高的能量水平則會導致冰原迅速崩塌。 該研究為最近11次冰川消退提供了一個新的高解析度記錄,並揭示了傾角和日射在測量地球冰期—間冰期循環中的持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