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千嶺之松)
每一個正常的人心中都有愛。包括,愛有生命的萬物生靈,愛沒有生命的物質。本文所說的愛,主要指對人之愛。
愛人之愛,是一種博愛。愛的範圍很寬,包括但不限於男歡女愛,亦包括父母兒女之愛,手足之愛,同胞之愛,朋友之愛,對偶像之愛,與情慾無關的超越性別的第四種愛。
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越來越強烈,愛的內涵和外延也不斷擴大。世界越來越喧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存和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背負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其內心越來越孤獨,不僅僅需要行為上的關愛,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認同和鼓勵,感受精神之愛的溫暖。隨之而來的是愛的內涵不斷加深和愛的外延不斷擴大。愛,不僅僅是產生在血脈相連基礎上的親情,產生在異性相吸基礎上的情慾,產生在情慾衝動基礎上的同性之間的撫慰,產生在朋友之間的相互欣賞,產生在利益關聯基礎上的愛的浮華。現代社會的人們的內心,並不僅僅滿足於此。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應運而生的,是無關乎性別、年齡的對偶像的欣賞之愛,是除了親情、愛情(異性和同性)、友情之外的不受性別、年齡、時間、地域羈絆的第四種愛。我以為,第四種愛,是純粹的精神之愛。
不應該把第四種愛,界定為狹隘的有性別之分的男女之間的沒有情慾之愛的友情。因為這種界定,概括不了也解釋不了很多同性對同性的精神上的欣賞和仰慕。這種精神上的仰慕和愛,無關乎性別、年齡、時間、地域,感情很純真,很深沉,很熱烈,和有肉慾衝動的同性戀有本質的區別。
人們需要不停地奮鬥,不停地付出,不停地努力,這是保障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礎。人們需要胸懷大志,向各種領域的優秀人物和英雄人物學習,竭盡全力爭取自己能夠功成名就或為國家為社會盡綿薄之力。
與此同時,人們也需要精神上的愉悅,需要精神上的鼓勵,需要釋放精神上的壓力,需要一個顏值高,與自己性格相似、自己很認同很欣賞、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鼓勵作用的精神文化上的、看得見的活生生的偶像,給自己單一枯燥的生活增加一些色彩。這種給人們帶來精神快樂和力量的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出現在屏幕上和媒體上的長得好看有才華道德口碑好的明星身上,落在了他們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
人們往往把對影視作品中人物的欣賞和喜愛,轉移到塑造這些角色的演員身上。如果這些演員在現實生活中和公眾面前的表現又美又帥,又酷又颯,又溫柔又勇敢,又品行端正又個性十足,又努力又謙遜,充滿正能量,人們對他們的愛慕程度,就更進一層了。
而真正的優質偶像,應該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良好的社會形象,優秀的品行,來回饋人們對自己的喜愛,這也是作為偶像應該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女性喜歡和愛慕同性別的女明星。我以為,這種現象有它存在的社會現實基礎。因為,在這個時代,女人和男人一樣,真正頂起了半邊天。她們和男人們一樣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社會的洪流中搏鬥,奮爭,為生活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發揮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們無法像舊時代的女性那樣,安安靜靜地呆在家裡,溫溫柔柔三從四德伺候丈夫和公婆公爹。這個時代,賦予了女性更多展示自己才華和勇氣的機會,造就了女性很多優秀的特質,也給了女性更艱難的處境。這個時代的女性,必須同時兼有男人的抱負和女人的韌性,兼有男人的智慧和女人的柔情。她們必須雌雄同體,又颯又美,既果斷幹練又柔腸百結。
越來越多的女性喜歡同性別的女明星的另外兩個原因或許是:作為同性別的女人,其身上沒有男人所具備的那種侵略性,喜歡女明星更安全,不容易被人說長道短。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性別上有更多的相同的特質,女人更懂女人,女人的言行更容易引起女人情感上的共鳴。
那些在影視圈打出一片天地的女明星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堅強、智慧才華、優秀的品德、又酷又帥又柔美的形象,自然成了女性們崇拜的精神偶像。
很多女性享受這些正能量偶像帶給她們的精神上的愉悅的體驗,感動於偶像的點點滴滴的溫暖之情。偶像姣好的容顏和表現出來的才華和性格特質,是她們在沉悶的生活中的一道精神之光,給她們帶來了快樂和美好,更加深了她們對生活的熱愛。不少年輕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以這些正能量的偶像為榜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更加努力,希望能像偶像那樣,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前面已說過,這種對偶像的精神之愛,既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也不受性別和年齡的束縛。人們不分男女老少,既可以愛同時代的優質偶像,也可以跨越時空,愛那些在文化藝術領域做出貢獻的美貌與智慧並存、品行與才華俱全的女明星。例如國人所熟知的上世紀的英國女演員奧黛麗·赫本,她不僅是千千萬萬男人心中的夢中情人,也是無數女性崇拜和熱愛的偶像。雖然少部分人對她有微詞,但大多數人對她的愛,跨越了國界,跨越了性別和年齡,跨越了時代,成為精神文化上的一個長久的美好的符號。
愛是無罪的。只要愛是純潔的,是善意的,是健康的,愛,就沒有錯,更沒有罪。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男女之愛可能是對等的,比如家境、收入、學識、修養的對等、性格的相似或互補等等。但也有些愛是不對等的。比如,隱藏在心頭的單相思,對精神偶像的傾慕等等。我們不應指責一個貧窮的青年去仰慕一個風華絕代的富家小姐,不應鄙視一個讀書很少的人去崇拜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不應嘲笑一個長相難看但心靈美好的人去愛一個花容月貌的美人,正如我們沒有資格去嘲笑長相醜陋但心靈高貴的卡西莫多去愛戀美麗的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一樣。
愛,是人的權利;不接受愛,也是人的權利。你可以不接受別人的愛,但不應蔑視別人的愛,愛與不接受愛,都不應該是粗俗的、齷齪的。愛,應該是善良的,美好的。如果你很高傲地地嘲笑別人對你的愛,那你根本不值得被人愛,別人對你的愛,是錯付了。
愛,應該是健康的;愛,不應貪婪;愛,不是佔有。對一個人的愛,也許最初是源於對方的長相,也許是性格的合拍,也許是對才華的欣賞,也許是愛好的相同,也許是逆境中的相互扶持。但不管出於哪種原因,愛都應該是一種健康的感情,是一種你情我願的美好。真正的愛,是出乎於心發乎於情,不會是一種與動物無異的佔有,不會是一種原始的動物的發洩。那種與動物無異的對異性佔有似的愛,只不過是令人噁心使人憤怒的汙濁的醜惡的侵害,與愛完全不相干。追求精神上的愛戀,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愛可以熾烈似火,但細水長流的愛才長久。愛得越狂熱,越不長久。也許有人說,人活一世,就應該轟轟烈烈地愛一場,哪怕是飛蛾撲火,也無所畏懼。這種說法,既可愛又幼稚。愛,雖然是情感上的自然流露,但依然需要用理智的閘門進行管控。人活在世上,生命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為男女之愛付出自己的一切,那種愛情至上的理念早已過時了。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絕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活一世,不僅僅只有男女之愛,還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們去愛;不僅僅要愛人,還要愛家庭,愛工作,愛事業,愛社會,愛國家。生命的意義不應該狹窄和淺薄到只為一個愛的人獻身。這種為愛一個人毀滅自己的行為,其實是情感上的膚淺和心智上的不成熟的表現。
真正的愛,是內心翻江倒海但行為上卻有分寸和把控;是懂得尊重對方,顧及對方的感受和想法;是涓涓細流,溫潤細膩長長久久;是一團永不消散的精神上的光,不管愛人在不在身邊,都會照亮愛人的路,給予愛人一種力量;是愛人最牢固的精神上的依靠,無論走到哪裡,一想起來,就會有一股暖流流淌在心間。
愛,是一種付出,不是等價交換;愛,希望回應,但不應索取回報。如果愛變成一種等價交換,我給你買了一條項鍊,就等著你給我買一條領帶,沒有買,就是不愛了,就不高興了。這不是成熟的愛,是小孩玩家家。愛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心甘情願的付出,並不希望對方同等回報;愛,也不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享受,如果接受了對方的愛,也應該自覺地回應對方,懂得感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應對方的愛。愛是雙向的賦予,讓人感到溫暖,是相互的情感體驗。
情感上最強烈的兩種體驗,就是愛和恨。我們不僅有愛,也有恨。如果說大愛無邊,而恨,則是因愛而生出的一種相反的情緒。我們應該恨的,是一切邪惡和偽善,是所有違法犯罪和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必須做一個愛憎分明講究原則的人,如果善惡不分,無異於為虎作倀,與邪惡同流合汙。
世界上的事物,並非非黑即白。除了愛和恨,還有很多不愛、但也不必恨的人和事。愛你所愛,可以藏在心裡,也可以大膽表白;對你不愛的,你可以不愛,可以走開,可以疏離,但請別傷害。
你不喜歡的,不愛的,不一定是錯的。因為,再有智慧的人,再高明的人,都會以自己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以自己擁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去感知別人說的話和做的事。
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即使像孔子這種學富五車、經綸滿腹的濟世之才,能夠站在那個時代的高度提出很多有益的經世方略,但也未必其所有的思想和主張都正確,更何況我們這些塵世中的俗人。我們有可能只是站在一個小山包上,但千萬不要以為世界就只有小山包這麼小,更不應該對凡是超過小山包的高度的那些事物,就看不慣,就各種指責辱罵;我們有可能看到的彩虹顏色只有紅黃藍綠青藍紫,但不應將超出這七種顏色的彩虹的另外的顏色視為異端而加以譴責。
除了沒有出生的人和逝去的人沒有缺陷外,所有活著的人都有缺陷。世上沒有任何事物和人是完美無缺的。有缺陷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有缺陷的人,才是真實的人。還是那句話:完美,只是一種奮鬥的目標和理想。我們努力讓自己接近完美,在接近完美的過程中克服自己的缺陷,讓自己變得更接近完美。完美的標準在不斷地變化,所以我們要不斷去追求新的完美。完美,是我們心中永遠追求的神。
每一個人都不完美,都有缺點。只不過有的人身上是小缺點,有的人身上是大缺點;有的人身上缺點少,有的人身上缺點多;有的人嚴於律己,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有的人卻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頑固地堅持自己的缺點而已。
為什麼一些人自己並不是十全十美,甚至有很多的缺點,自己對自己卻不管不顧,不正視自己,不學習,不改進,不提高自己的素質,既不修身也不養性,卻始終把兩個眼睛盯在別人身上,成天罵罵咧咧,指出別人一大堆缺點,對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呢?
心眼小、格局小、心裡裝滿怨氣的人,很多時候,對世界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很不客觀,只不過是自己的認知和心理對外界的一種主觀投射而已。或者說,這些人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去感知他們並不熟悉並不了解的人和事,他們的看法和結論是有局限性的,是偏執的,甚至與客觀存在是完全相反的。
社會倡導「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而這些人恰恰是「寬於對己,嚴於待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創造性和建設性上,為社會帶來進步、和諧、溫馨。至少,不應給社會帶來一種負面的不和諧的甚至是破壞性的言行。而那些不愛就傷害的人,恰恰在社會上專門散布負面信息,專門製造一種不和諧的聲音。只要他們不喜歡不愛看不慣,就可以毫無底線地任意揣測別人的想法,可以任意編造謊言,可以把一朵花說成一坨屎,可以把白雲說成烏雲,可以把美說成醜,可以把紅說成黑,煽風點火,譁眾取寵,博取眼球,賺取流量,無所不及。
這種不愛就傷害、專門傳播負面信息的人,除發揮了讓很多人在無聊的時間吃瓜看熱鬧的作用外,更多的是在扮演一個令人生厭的不光彩的角色,不僅浪費自己的大量時間給他人造成精神上的傷害,而且混淆視聽,危害社會風氣,誤人又誤己。
一個人可以不愛,但應該懂得包容。我們應該懂得「人與人不同,花有幾樣紅」的基本道理;應該懂得世界萬事萬物,各有各的特點;世界的人千千萬萬,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生活體驗;應該明白與自己相似或相近的人,畢竟是少數。喜歡那些你喜歡的人,包容那些與你性格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行為舉止不同的人,你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當然,對於美好和邪惡之外的缺陷和不足,不僅需要人們自身高度自覺自省自糾,也非常需要別人指出來,幫助其改進提高。所以,社會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
但這種批評,這種指出別人的不足,其出發點是善意的,其目的是幫助別人糾正缺點不斷進步,而不是挖苦諷刺,不是謾罵攻擊,更不是造謠生事,挑撥離間,恨不得把人往死裡踩。
我們應該虛懷若谷,能夠容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歡迎一切善意的批評,哪怕言辭有時有些尖銳,因為這些善意的批評能夠幫助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進步;但應該反對一切惡意的攻擊,因為這些攻擊出於嫉妒、怨恨和惡意,往往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甚至添油加醋,無中生有,散布沒有根據的謠言,對人進行惡毒污衊。
善意的批評和惡毒攻擊的本質區別在於:一個是為了你好,幫助你變成更好的自己;一個是對你進行毀滅性的打擊,把你說得一塌糊塗,一無是處,恨不得讓你沉入地平線下。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都不容易,我們有幸成為同一物種,成為同胞,那是上蒼給予我們的緣分。除了那些應該仇恨的醜陋和邪惡外,我們對不愛的生靈,尤其是對不愛的人,應該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厚道,多一些憐憫,多一些將心比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同理心。不管你熟悉還是不認識這個人,不管這個人是明星還是普通人,不管別人知不知道你是誰,不管你是站在大眾面前還是躲在網絡背後,你可以選擇不愛,不看,不聽,可以忽略,但至少,不應該去傷害。
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基本道理,都應該挺身而出阻止語言暴力包括網絡暴力對別人的傷害。「多栽花,少栽刺」、「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傳統美德應該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傳承下去。
2020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