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教養都是雙重標準
在外面八面玲瓏 在家裡粗口橫飛
在外面和風細雨 在家裡暴如雷電
/01/
對親近的人指責是本能
楊瀾曾經問過周國平: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在外面,面對的都是工作關係或普通人,我們都會適當地收斂或是張揚自己,儘量表現好的一面給他們看,根本原因是想要保護自己。
在家裡,面對的都是自己最熟悉最信任的人,不需要隱藏什麼了,所以比較容易放肆一點。
《弟子規》裡說的「兄道友,弟道恭」,放到古代現代都難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沒有在小時候打過架扯過皮,乃至反目成仇。
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對父母的孝敬除了有事年幼的來操勞,有酒食讓年老的先吃以外,和顏悅色地相處才是最難做到的。
/ 02/
深入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尊重自己所愛的人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好好對待自己所愛的人。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好,同樣是深到骨子裡的。
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後,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倔強地對抗。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裡口裡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
後來母親死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家是避風的港灣,心有不順,和家人傾訴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把家和親人當成出氣筒,通過發洩耍脾氣找回內心的平衡,那麼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弱者了。
/ 03 /
心結藏於心底,脾氣脫口而出
有時在外受氣是暫時的,挑剔所愛之人是因為心底的糾結。
李安電影《飲食男女》描寫了父親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係,其中與二女兒的矛盾尤為緊張。
有一個鏡頭是女兒趴在桌上睡覺,晨跑回來的父親拍醒女兒說:跟你說過多少次,趴在桌上睡對你不好。
睡眼惺忪的女兒馬上反駁:醫生說跑步對你膝蓋不好,那你還跑?
兩父女的關係就在這樣的一來二往中慢慢磨蝕。
女兒經常給父親臉色看,是因為父親不準她學廚。近乎抬槓地,女兒也經常挑剔父親味覺失調,廚藝退步。
因為太過熟悉,反而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應有的耐心和尊重。
中國式家庭關係經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肯說出口。日積月累,心結也只能越來越重。
你永遠只能傷害
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這是個多少有點悲涼的真理
可是這句話反過來就是
你最親近的人
只有你才懂得如何去愛
文章轉自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
- END -
竹妃100%竹漿紙巾
- 點讚才是真愛 | 轉發傳遞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