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黃山頭鎮)
尚一網訊(常德日報記者 魏仙耘 武大為)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輪番播出,收視率屢創新高,強烈刺激著人們的味蕾。對於美食的認知與追逐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美食,以其深刻的味覺記憶傳承著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地方、甚至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民以食為天,何況美食還戴著文化傳承的美麗光環。人們對於美食理直氣壯地追尋與嚮往,催生著一個產業的興盛。許多擁有豐富食材與特色美食的地方開始大顯身手,藉助美食積蓄起來的豐厚能量助力地方發展。地處湘鄂邊界的安鄉縣黃山頭鎮順應這一股美食風潮,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打造起屬於自己的產業發展「舌尖體」,用土生土長的「黃山頭十大名菜」誘惑天下食客。11月13日午後,在深秋的暖陽裡,記者走進黃山頭鎮活色生香的美食世界,感受到一座邊貿重鎮藉助美食誘惑而生長出的鮮香活力。
黃山頭鎮因一座一山跨兩省的黃山頭而得名。沃野千裡的江漢平原在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平地凸起一座連綿的山峰,依山而建的黃山頭鎮一條大道橫貫湘鄂兩省,分為湖南黃山頭鎮和湖北黃山頭鎮。該鎮歷來就是湘鄂邊界重鎮,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物產豐富,經濟文化商貿交流頻繁。近十年間,湖北黃山頭鎮被列入該省重點邊貿重鎮,得政策、項目、資金等多方便利,發展勢頭強勁。在城鎮基礎設施、商業貿易、休閒旅遊、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湖南黃山頭鎮均已滯後。如何促進城鎮經濟發展、激發這座邊貿重鎮的活力?黃山頭人在思考,安鄉在思考,湖南也在思考。今年,湖南省170個鎮被列入全國重點鎮,黃山頭鎮入選;之後,黃山頭又被列為全省首批邊貿口子鎮建設的15個鎮之一,是常德市唯一入選的鄉鎮。黃山頭鎮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期。鎮黨委書記任中偉告訴記者,被納入全省15個口子鎮後,省發改委連續3年每年都有600萬元的項目資金直接投入到黃山頭鎮。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每年600萬元項目資金的注入,帶來的是一個聚合效應,它將聚集拉動多方力量投入到黃山頭鎮的發展。安鄉縣委、縣政府和黃山頭鎮黨委政府正在積極研究、對接隨著口子鎮、重點城鎮發展項目,新的城鎮發展規劃已經經過了幾次三番的論證、修改,目前尚在進一步完善之中。黃山頭人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在保護好生態旅遊文化資源的前提下,依託當地豐富的農業特色資源,開發農副產品深加工、商貿、休閒旅遊等產業,讓黃山頭鎮恢復一座邊界商貿重鎮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黃山頭鎮上有50多家小餐館,餐飲業長久以來興盛不衰,對民間美食的開發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黃山頭人的一個重要選項。依山傍水,河網密布,建國初期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荊江分洪閘就在該鎮,與長江支流相貫通的明塘湖水質清幽,水產品極其豐富,烏龜、甲魚(鱉)、大頭魚、鱔魚、桂魚等純天然野生魚類經過民間烹飪高手們的匠心製作,變成了一道道鄉土味道濃鬱的百姓佳餚,早就美名遠播了。像「黃山頭烏龜」,據說一天也就生產三、四個缽,上千元的賣價,不提前幾天預定,你見都見不到,別說吃到了,幾乎就賣成了一個傳奇。
「黃山頭板鴨」還拿到了國家地理商標。有著美食基礎的黃山頭鎮早在2年前就動手了。2012年秋天,甴鎮餐飲協會組織了一次黃山頭鎮美味佳餚選美活動,不選美女,選美味。鎮上所有餐館各自推出一道自己店裡最拿手的菜,甴社會各界推選權威代表組成評審團進行公開評選,最後評選出了「黃山頭十大名菜」:「黃山頭烏龜」、「劉氏滷甲魚」、「姚鴨子火鍋」、「老百姓沙罐土雞」、「蘭春魚肚」、「蘭春黃鱔」、「醜小鴨魚頭王」,「臘春乾鍋桂魚」、「老百姓鐵板牛肉」、「黃山金膀」。這十大名菜色、香、味各具特色,不分高下,但是卻有幾個共同點:食材均採自當地當季,均為天然野生新鮮食材,且都是使用2元錢一個的灰黃色土陶缽盛裝,一身的平民範兒,全無拒人千裡之外的宮廷貴氣。據說每年春節期間,每天從鎮上帶走的土缽都在2萬個左右,很多土缽都被回鄉探親的客商帶到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今年夏天,湖南經視在對全省口子鎮的一個系列專題報導中,推出了安鄉黃山頭鎮十大名菜專題報導,黃山頭十大名菜的香味更是竄到了大江南北。
在鎮上開了20多年餐館的姚亞林今年40歲,是「姚鴨子火鍋」的掌勺大廚,是店老闆也是傳承人。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手藝來自於老父親姚鳳祥,父親在鎮上的畜牧場餵養了幾十年的鴨子,摸索出了一套製作鴨子火鍋的土辦法,燉出的鴨子格外香。「谷鴨須放養2年以上才可以拿來用,速生的食料鴨是不會採購的,否則不經燉。」問及他的食材原料,姚亞林這樣告訴記者。據說他家的鴨子火鍋一天少說也要賣掉幾十個缽。黃山頭人有一個夢,就是要藉助這十大名菜,帶動全鎮以及周邊地區的養殖業和農特產品加工業,打響「黃山頭美食」品牌,在全國各地推出自己的連鎖經營店,以十大名菜為龍頭,把美食真正做成拉動一方經濟的產業。黃山頭人已經很篤定的走在了尋夢的路上。
聞其香,還得知其味,方才過癮。雖然已經在鎮機關食堂安排好了午餐,但實在無法抗拒美食的誘惑,我們決定犒勞一下自己的味蕾。平日裡非常排斥甲魚的土腥味兒,故特意選中「劉氏滷甲魚」作為觀賞和品嘗對象,想要看看這黃山頭美食到底藏著怎麼的秘方,能讓腥味奇重的甲魚變身一道大眾美食?走進鎮上一家極不顯眼的小餐館,剛到門口,一股白絲絲的熱氣合著濃烈的鮮香撲鼻而來,忍不住猛吸幾口氣味兒,無法辨別是什麼食材發出的香味,眼光開始急速尋找香味的源頭,只見擁擠的灶間一口碩大的燉鍋,一鍋古銅色的濃湯熱氣蒸騰,幾隻肉色紅亮的豬腳正在鍋中翻滾,香味應該就此而來。店主人鄧應華正在剁大蒜末,她的面前已經裝了滿滿一大面盆大蒜末。她說做滷菜大蒜末用量很大,有時候一天要用2大盆。60歲的鄧應華就是「劉氏滷甲魚」的創始人,在她輕盈而熟練的手起刀落、鍋盤碗盞交替之間,一隻甲魚從宰殺、清洗到入滷鍋燉煮、不到50分鐘,一鍋烏亮濃烈的滷水魚就可以上桌了,忍不住先嘗為快,鮮香滑嫩,肥美不膩,濃鬱的滷味中透著一股清香,一口氣吃下去五六塊方才強令自己暫停。美味的秘密就在那口滷鍋裡。鄧應華得意地告訴記者,自己的滷菜淵源頗深,師傅白祖生老先生曾經是黃埔軍校的大廚,解放前夕回到安鄉老家,「文革」中差點喪命。上世紀80年代初,身為家中老九的鄧應華去六姐家做客,六姐的公公就是白老先生,一老一少由此結緣,喜歡烹飪家常美食的鄉間女子得到大廚指點,滷菜技藝自成一派,1983年來到黃山頭開店賣滷菜,這小餐館一開就是30多年了。那口滷鍋一年四季都熱氣騰騰的燉著,雞鴨魚肉、豬頭豬耳、烏龜甲魚什麼的,有什麼滷什麼,滷水一年一換,秘方就在滷鍋中一個包裹著各色中藥材的紗布包裡。「劉氏滷甲魚」美名遠播,200個土缽只夠用三四天。食材大多來自黃山頭鎮本地生態養殖的甲魚,也有明堂湖或者湖北的野生甲魚送過來,兩者賣價有很大差別,生態養殖的也就220元一缽,野生的隨行就市論斤計價,身價近乎奢侈。鄧應華的一雙兒女均已自己創業,沒有打算繼承母親的衣缽,但是她的手藝卻不乏傳人,徒弟帶了一撥又一撥,不收學費,帶上兩條煙或者兩盒茶葉作為拜師禮就成,她都會毫無保留地悉心傳授。會不會擔心教會了徒弟餓壞了師傅呢?鄧應華笑得一臉陽光:「天下的飯人人都要吃一口的,哪個能一口吃得盡的?」她的想法是,做這一行的多了,市場就更大了,養甲魚的賣甲魚的都有錢賺,多好呀。也許,這泥土味兒的、缺少精明與算計的生活理念,才是黃山頭美食走俏市場的根本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