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跑步時光機,本專欄的內容主要是解決在跑步中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比如如何挑選合適自己的裝備?遇到傷病該如何恢復和預防?如何備戰馬拉松?如何提高自己的跑步成績?如何通過跑步瘦身?如何科學地補充營養等等,讓大家能夠科學無傷的跑步,跑得長長久久。
今天要聊的話題是:多少配速才算是輕鬆跑?
大部分跑者都有過和大神約跑的經歷吧,當大神說今天要輕鬆跑時,你還以為今天可以和大神一起肩並肩一起跑時,不料一開跑,大神瞬間飆出4分配速,讓你連背影都見不到,瞬間凌亂。
跑完之後大神還一臉認真的說:沒錯呀,這速度就是我的輕鬆跑啊……
很多跑者會說,大神們都喜歡放煙霧彈,那樣的速度怎麼能算輕鬆跑呢?相信對絕大部分跑者而言,4分配速絕對是一個恐怖的配速,但是對大神而言,那樣的速度確實是輕鬆跑啊。
輕鬆跑,對於能力不一樣的跑者,配速是完全不一樣的。全馬能夠跑進3小時的人和全馬6小時跑完的跑者,輕鬆跑的配速怎麼可能一樣呢?
普通大眾跑者的訓練模式
很多跑者在日常訓練中,往往跑得很不輕鬆。在他們眼裡,跑得快才有成就感。於是,在每一次的訓練中,他們都把自己跑得很疲憊,以為吃了這樣的苦之後,跑步成績可以日益精進。
這是很多跑者都會出現的通病,高不成低不就,平時低強度有氧基礎耐力訓練不夠多,而高強度的間歇跑訓練不足,每次都是處於中高強度,把自己跑得氣喘籲籲、很吃力的樣子。
但結果卻很令人失望,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跑步成績會取得一些進步,但過後就會陷入了瓶頸期,甚至有些跑者還會跑出一身的傷病。
其實,科學的訓練方法應該是80%的跑量要以中低強度的有氧為主,10%的混氧運動,還有10%的高強度無氧訓練。
比如你今年的目標是跑2000公裡,那麼其中1600公裡要跑低強度的有氧運動,200公裡是混氧運動,也就是抗乳酸跑;還有200公裡才是間歇跑衝刺跑這樣的。
回頭想一想你的訓練模式,是不是以混氧為主,低強度的有氧和高強度的間歇都跑得很少?
經常跑太快是一種比較低效的訓練模式,尤其是在基礎耐力還不紮實的情況下。一來跑得快對身體的負擔比較大,很容易出現傷病;二來,跑太快不利於有氧基礎耐力的發展,脂肪的利用率會下降,會導致在跑馬後半程出現撞牆;三來,長期跑得快,會使得強度偏高,訓練總量下降。因為跑步強度高,所以沒辦法堅持很長時間,就會導致訓練總量的下降,降低訓練的效果。
所以,在平常跑步的時候,一定要以輕鬆跑為主,中高強度為輔。
很多跑者也許會說,我平時就跑得很慢啊,怎麼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你對慢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你可能會覺得這速度慢,但可能實際上這速度已經是你的混氧速度了。
那麼,多少配速才算是輕鬆跑呢?
輕鬆跑的配速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絕對值,要根據不同跑者的能力來定的。
就拿基普喬格來說,在他的訓練計劃當中,輕鬆跑的配速一般都在在3分40秒-4分左右,這樣的配速是很多跑者間歇跑才能跑出來的配速,但對基普喬格而言,這僅僅就是一個輕鬆跑而已。
所以,大眾跑者千萬不要和專業跑者去比,不要拿你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專業。要實事求是,自身有多少實力,就用多少配速來跑。
輕鬆跑並不一定就是非常慢的速度,也不是一個固定的配速,它主要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心率來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