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自今,人們總是喜歡往大城市,大地方奔走,所以歷史的故事也大多發生在大城市。但今天要講的是一座你從未聽過的城市——鉛山縣。
這個小縣城的名字你讀對了嗎?
先不說,你聽沒聽說過。我們先說說「鉛山縣」是怎麼讀的。我相信此時正有50%以上的讀者在心中默念,這不就是讀「qian」嗎?有什麼稀奇的?作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也是這樣認為的,可事實上它還真不是讀「qian」而是讀「yan」音和「沿」是一個音。在此,作者再次被中文化的魅力所震撼,被中華民族的智慧歲折服。
鉛山——辛棄疾餘生的歸宿
「鉛山縣」你們知道這是在哪嗎?它是江西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十八線小城,很多江西省內人都沒有聽說過,更別說外省。它是隸屬於上饒市的一個小縣城,坐落在武夷山的北麓。恰恰是這個不出名的小地方,它卻承載了一才詞宗——辛棄疾的全部餘生。
年過半百的大詞人辛棄疾登上鵝湖山
公元1186年,也就是南宋時期。年過半百的大詞人,大將軍辛棄疾登上了這座位於江西東北部的鵝湖山。在這裡,辛棄疾偶遇了人生最具有轉折意義的一泓清泉。泉水清澈透明,涓涓奔流,讓這位來自濟南「泉都」的詞人興奮不已,流連忘返。他當即寫下了《洞仙歌·飛流萬壑》其中一句「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至今讀來,仍有趣味。
鵝湖山
繼往開來,傳承文化
辛棄疾在他詞文中表達了效仿陶淵明,摘種柳樹,退隱江湖的心願。果然,辛棄疾遊玩鉛山沒過就遷居鵝湖山。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
這篇承載辛棄疾晚年歲月的鉛山,是一座成長在礦藏上的千年古城。在千年的光陰中,有過名士的匯聚地高談闊論,流觴曲水,也有人鱗次櫛比的興旺商鋪。伴隨著朗朗的書聲與娟娟清泉作響,鉛山的文化底蘊顯得那樣厚重。繼往開來的鉛山將更加的有魅力,有前途……